和善與堅定並行,是養育孩子的最佳尺度

2021-02-23 育見好故事

寫在前面的話:

這是我對《正面管教》這本書的私人解讀;

初步定了20個主題,不僅僅是書中的內容;

如果參加過我的正面管教工作坊,收穫更大;

如果沒參加過,抓緊報名參加吧。

正文開始:

養育一個孩子困難嗎?也難也不難。就現在的條件來說,把孩子養大成人並不困難。難就難在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的焦慮和糾結。

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字:度。

孩子遇到困難,家長要幫忙,幫的度在哪?會不會讓他養成依賴的習慣?孩子做的好,家長想誇一誇,誇的度在哪?會不會讓他變得驕傲?孩子做的不好,家長覺得該批評指正,度又在哪?會不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等等。

家長每天都會碰到這些挑戰,就像開車上路,不管你是新手還是老司機,總會出現各種路況,你必須隨時處理,見招拆招。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很多家長把握不好「度」,往往出的都是昏招。

我們還是拿開車來類比。

在孩子能夠獨立「開車」之前,家長作為監護人和養育者,必然要和孩子同乘一輛車,既要保護,也要教導。但我們必須得非常清楚,這輛車是孩子的,遲早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掌握人生方向。那麼在此之前,家長和孩子共同乘車的這段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些家長認為應該由自己來掌控孩子的「方向盤」,孩子只需要乖乖呆在車上,服從安排就好。

在這種過度控制的家庭裡,有很多的規矩需要遵守,而且基本上都是家長一手制定的,孩子幾乎沒有選擇的自由。「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是這類家長的心聲。他們對孩子的最高評價就是「聽話」,在他們看來,這才是在愛孩子,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孩子的未來。

另外一些家長恰恰相反,他們傾向於為孩子提供無限的愛和自由,一切任由孩子說了算。

這類家長很早就把「方向盤」交到孩子手中,由他掌控。即便是孩子不懂駕駛,橫衝直撞,傷害了周圍的其他人,包括父母自己,家長也認為理所應當。「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在他們看來,孩子應該擁有無限自由的「駕駛權」,家長就負責愛他和善後就行了。

而正面管教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第三種選擇,規則與自由並舉,和善與堅定並行。

孩子當然應該享有駕駛的自由,可作為家長也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責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和孩子合作駕駛。

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基本的駕駛原則,而大多數的時間待在副駕駛,方便及時提供建議和鼓勵,直到孩子完全可以獨立駕駛的時候,我們就會悄然下車。

接下來我們通過3歲的小宇在三個不同家庭吃早飯的故事,來生動地說明這三種管教方式,或者說三種駕駛模式之間的截然不同。

在一個控制型的家庭裡,往往只有媽媽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小宇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一個寒冷的下雨天,媽媽做了玉米粥,她相信熱乎乎的玉米粥絕對是小宇需要的。可是,小宇卻有不同的想法,他看了看玉米粥說:「不好吃,我不要吃這東西!」

對媽媽來說,這當然不行。為了讓小宇把玉米粥喝掉,媽媽走了下面這四步:

第一步:媽媽試圖說服小宇今天為什麼需要喝熱玉米粥。「只有這樣你才會飽飽的!」或者「玉米粥可以幫助你充滿熱量」,等等。但是小宇完全不為所動。

第二步:媽媽想辦法把玉米粥做得更加可口。她試了各種辦法:加紅糖,加葡萄乾,加蜂蜜,甚至是加巧克力。小宇只嘗了一口,說:「真難吃,我可不喜歡這東西!」

第三步:媽媽試圖給小宇上一課,讓他懂得珍惜生活。「想想那些非洲那些快要餓死的孩子吧。你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宇仍然不為所動,回答道:「那好,你給他們送去吧。」

第四步:媽媽這時已經被激怒了,她覺得小宇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對。於是站起來拍了他一巴掌,並告訴他現在想吃也不讓吃了,他只能餓著肚子出門。

到了中午孩子回來,一進門就喊「媽媽,我餓了」,媽媽於是趕緊抓住機會,開始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可是小宇完全沒有聽進去,他只是無奈地等著媽媽嘮叨完。但是媽媽自己很滿意,因為她已經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讓小宇知道媽媽多么正確。然後轉身進了廚房,開始準備午飯。猜一猜吃午飯的時候會怎麼樣?

在另一個嬌縱型的家庭裡,媽媽問剛起床的小宇,「寶貝,今天的早飯你想吃點兒什麼」,小宇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小寶貝」。他先提出要吃雙面煎蛋,媽媽一直做到第10個才算達到了他的要求。可小宇卻又不想吃了,他想吃火腿煎蛋。家裡沒有火腿了,媽媽趕緊跑到商店買了回來。這時小宇又在電視上看到「麥脆麥片」的廣告,於是吵著要吃「麥脆麥片」。家裡也沒有,媽媽勸他下次再吃,小宇不樂意,然後就開始哭,媽媽不得已又跑了一趟商店。小宇就是有這樣的本領,能讓媽媽一天24小時為自己忙得團團轉。

這個故事並非誇張,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參加我工作坊的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除了炸薯片之外什麼都不吃。我問她,孩子哪來的炸薯片。她回答說,「他不吃其他東西,我只好買給他啊。」許多孩子就是這樣被培養成了「小霸王」,他們只有指使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時,才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這些被嬌縱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這個世界欠他們的。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如何操縱別人和逃避責任上,而不是培養自己的獨立和能力。

我們再來看看「正面管教」家庭的早飯是怎麼吃的。等他自己起床後,媽媽給了小宇一個有限制的選擇:「早飯你想吃玉米粥,還是麥脆麥片?」小宇選擇了麥脆麥片,於是媽媽去了廚房。在嘗了一口做好的麥片之後,他改了主意,說:「我不喜歡吃這東西。」

媽媽說,「好吧,喜不喜歡吃是你自己的事,那你去玩吧,吃中飯時再說。」注意,這位媽媽省去了「控制型媽媽」的所有步驟,她既沒有試圖說服孩子,或者給他講非洲的孩子,也沒有把麥片調得更好吃一些,更沒有打孩子。她只是讓孩子自然地體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中午回來說餓壞了,媽媽也沒有來那套「我早就告訴過你」的說教——此時的說教反而會干擾孩子對後果的體驗,只能起反作用。她只是告訴孩子,「我想你確實餓壞了。」

這位正面管教媽媽使用了「有限選擇」和「自然後果」兩個工具,來面對孩子吃早飯的問題。這是正面管教的一大特色——有成體系的工具和方法,在後面的分享裡我們會陸續地加以介紹。

但是比這些工具和方法更有價值的,是正面管教提供了一個家長可以把握的「度」,不再尋求控制和贏了孩子,而是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贏得孩子的合作,從而在長期的效果上實現共贏。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和善與堅定並行」,來把握這個「度」。

首先是尊重孩子。在控制型的家庭裡,雖然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控制權卻在家長手裡,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孩子能夠聽話照做,這顯然是不尊重孩子。而嬌縱型的媽媽,則會努力地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看起來是以孩子為主,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可實際上卻是更大的不尊重。孩子本該具備的規則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這些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的能力,卻在家長的嬌縱之下沒有機會培養。不客氣地說,嬌縱就像毒品,雖然一時感覺很爽,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致命的。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尊重孩子就要去相信孩子,發自內心的信任。相信孩子有選擇的能力,相信孩子即便是犯錯,也有從錯誤中成長的能力。因為相信,媽媽才會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和決定權,「玉米粥還是麥片」,主動權在孩子,無論選哪個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相信,媽媽才會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相信孩子會從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後果中學到東西,而不必多說什麼。平時喜歡反覆叮囑孩子和嘮叨的家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相信孩子,說得越多就越不相信。

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也是尊重孩子。「看得出來你現在很失望(或者生氣、心煩等等)」,這些理解的話會讓孩子感覺如春風拂面,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但是為合作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尊重自己。要求孩子,甚至用獎懲等手段迫使孩子聽話照做,並不等於家長尊重自己。這只是一種假象,是家長覺得一切盡在自己掌握的假象。而嬌縱孩子的家長,更不尊重自己。在他們眼裡,孩子只享有權利,卻不必承擔責任和義務。自己理所當然地要替孩子承擔責任和義務,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在這種縱容之下,孩子不會尊重任何人,包括家長自己。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尊重自己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家長不是上帝,全知全能,一切盡在掌握;家長也不是僕人,為孩子服務,鞠躬盡瘁任勞任怨。我們是孩子最忠實的陪伴者和引領者,用心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用包容和鼓勵,引領孩子從成績和挫折中,都能汲取成長的能量,不斷前行。

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是尊重自己。假設孩子跟你頂嘴,你應該清楚此時無法迫使孩子尊重你,而你可以做的是,走開到另一個房間去——這就是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等雙方的情緒平靜下來,你可以再找孩子,說說剛才的事情,並且可以告訴他,「我能理解你生那麼大的氣,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當你覺得能夠做到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然後我們還可以一起解決讓你生氣的問題。」

最後是尊重情形。情形是什麼?情形就是具體的事情和場景。孩子吃飯睡覺是情形,寫作業是情形,頂嘴不聽話也是情形。每個情形其實都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每個情形之下都隱藏著有待成長的品質和技能。通過吃飯睡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寫作業相關聯的能力就多了,獨立思考、自我管理、學習習慣等等;通過頂嘴不聽話實際上可以培養孩子尊重、情緒處理以及溝通方面的能力。

孩子的這些優良品質、習慣和能力,都是在他們經歷的情形中慢慢累積起來的。可是,很多家長的做法並沒有促成這種累積,甚至會起反作用。比如控制型的家長會盯著孩子吃飯,不吃不行;嬌縱型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吃飯無所不用其極,孩子說吃啥就做啥,喝一碗飯給多少錢等等,這些做法實際上都在破壞和阻礙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尊重情形要先保持覺察。你要經常問問自己,「我這麼做能幫助孩子培養哪些能力呢?」,「我總這麼處理,孩子的能力真的進步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沒那麼肯定,你就得再想想還可以怎麼做了。

做到尊重孩子和尊重自己,也就能做到尊重情形了。比如孩子違反了事先的約定,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你可以問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比如「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下次如何避免發生同樣的問題」等。當家長能這麼做時,孩子自然會從中學習到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養育孩子絕對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情,勞心和操心還不同,關鍵就是「度」不好把握,會讓家長既焦慮,又糾結。正面管教給出的答案是「和善與堅定並行」,在我看來,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度」,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把握好這三個尊重,你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篤定;少一些糾結,多一些從容。

點關注,不迷路。

這是我拆讀《正面管教》的第1期,我們下期見!

相關焦點

  • 第五講 孩子不愛做作業怎麼辦——和善與堅定並行《正面管教》
    第五講 孩子不愛做作業怎麼辦——和善與堅定並行一、定義和善指的是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堅定指的是同時能幫助孩子建立必要的規則。二、父母類型 1.高豎定低和善,俗稱控制型父母 2.高和善低豎定,俗稱嬌縱型父母 3.既不和善也不豎定,俗稱乎視型父 4.和善與緊定並行,俗稱民主型父母三、和善與豎定並行的模式和善與豎定同時並行的模式強調的是家長一句話說出去的時候既和善且堅定。和善指的是我們態度語氣和善,不批評指責;堅定指的是努力同時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建立必要的次序和規則。
  • 家長課 ▏什麼是和善而堅定並行?
    正面管教理論指出,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 【正面管教工具卡之大師智慧篇】34、和善與堅定並行的養育——簡.尼爾森 中英文對照
    有些父母和善,但不堅定。有些父母堅定,但不和善。還有很多父母在和善與堅定之間搖擺——過於和善直到他們無法忍受孩子(孩子已經索要無度),然後過于堅定直到他們無法忍受自己(感覺像專制統治者)。 對立的態度:當一位家長和善,而另一位家長堅定時 有趣的是,對於和善與堅定有著截然相反觀點的兩個人結婚組建家庭是多麼常見。一位傾向於過於寬大。
  • 什麼是和善與堅定並行——正面管教
    前面我們說過,「和善」的重要性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而「堅定」表達的是我們對自己的尊重。嚴厲的方式通常表現在缺少和善,而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且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那麼,到底怎麼樣才是和善且堅定呢?我們要怎麼做才是和善且堅定呢?
  • 「和善而堅定的養育方式」開講在即,火熱報名中
    做父母的,我們都想「和善」地和孩子溝通,有時效果不好.感覺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讓家長難以忍受,然後,我們會變得「堅定」,甚至「強硬」,希望「管」住孩子,有時我們會為自己的言行感到「內疚」、「自責」,不能接受自己的做法。
  • 了解《正面管教》,把握和善與堅定,觸動孩子內心驅動力
    《正面管教》提倡的是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方式,既非極端的嚴厲與控制,又非極端的溺愛與自由,它幫助父母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規則與自由並行,如何把握和善與堅定,規則與自由的平衡,如何回歸到日常育兒的踐行中。
  • 「和善而堅定的養育方式 」芯毓兒優育課堂精彩回顧
    做父母的,我們都想「和善」地和孩子溝通,有時效果不好.感覺孩子變得無法無天,讓家長難以忍受,然後,我們會變得「堅定」,甚至「強硬」,希望「管」住孩子,有時我們會為自己的言行感到「內疚」、「自責」,不能接受自己的做法。
  • 心理研究所│對待孩子的最佳態度:和善而堅定
    心理研究所│對待孩子的最佳態度:和善而堅定 2020-01-07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和善 堅定 靜心
    「和善 堅定 靜心」,我之所以用這三個字來作為題目,是受《正面管教》這本書的啟發,想讓這組詞來時刻提醒督促我,把它運用到我日後對待家庭、孩子和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上去。《正面管教》這本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博士,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兒童教育專家,心理學家,7個孩子的母親。這裡,我真不敢想像,她是怎麼帶好這群孩子的。這本書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操方法,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孩子的指導類書籍。
  • 《正面管教》:不懲罰、不驕縱,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她養育了7個孩子,並有20多個孫輩。作為一名諮詢師,同時也是多個孩子的媽媽、奶奶、和姥姥。這本書成為許多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本書提倡在教育孩子時,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孩子,而是通過和善而堅定的養育氛圍,培養孩子自律、負責任、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
  • 孩子:我不管我現在就要!和善而堅定的拒絕孩子,4個尊重是前提
    也有些父母是壓根就不允許孩子失望,這也是不尊重孩子,所以如何做到真正的和善與堅定並行,真的是需要我們不斷去覺察的,是帶著愛的尊重、有底線、有規則的去做。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1、尊重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理解並不代表認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是和善的體現。
  • 正面管教:做一名和善而堅定的教育者
    其實很多教師對糾正孩子錯誤這一方面的方法本身是有錯誤的,有些老師覺得嚴厲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學生變得聽話,嚴師出高徒嗎!可是到最後才發現,這種方法卻並不管用。有的時候老師又覺得應該仁慈、隨和一點對待學生,可是時間長了發現學生往往又會變得目中無人,不知禮數。很多老師都在教育孩子糾正錯誤習慣這一環節上很懊惱,這時候也許我們該試試正面管教的方法。
  • 親子關係核心,和善而堅定,教養孩子的關鍵
    #正面管教#應該做的的四件事,今天我們深入分享一下正面管教的核心關鍵「和善而堅定如何做到和善而堅定「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 青春期孩子如何「和善而堅定」的教育
    4、 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孩子都喜歡亂花錢 , 想買點小東西 , 買點小零食等 , 教會孩子正確的管理金錢就 變得重要。比如教孩子每年把壓歲錢存起來 , 進行基金定投 ,讓孩子自己體會時間的複利,資金的複利,錢生錢的力量, 到孩子上大學的時候 , 將會有 很大一筆費用,足夠孩子上學用的!
  • 智慧父母9|如何做到既不嚴厲也不嬌縱,和善而堅定的教育
    《正面管教》這本書幫助我們在嚴厲和嬌縱之間找到了一條中間的路,那就是正面管教(即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核心的觀念有三個:1.有規矩也有自由2.有限制的選擇3.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選擇不同方法的父母或老師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嚴厲型:「這些是你必須遵守的規則,違反規則會得到懲罰。」
  • 用「和善而堅定」去Say No!
    第一次接觸「和善而堅定」這個詞,是在學習正面管教的課程中。「和善」是對孩子和自己的尊重,這是一種態度,體現在語言和身體表達上。「堅定」是父母不能捨棄自己的需求和界線,要思考通過當下事情的處理,孩子能從學習到什麼樣的技能和品質。在武志紅《身體知道答案》一書中的「和善而堅定」又是怎麼運用到生活上的呢?
  • 《與敵同住》:「放任」與「嚴厲」,都不如「和善而堅定」式教育
    相反在放任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則缺乏約束和規矩,他們沒有群體歸屬感,而且往往個性散漫,不會成為有責任感的人。所以,本文將著重分析這兩種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將著重分析父母如何學會「和善而堅定」的教育孩子。
  • 和善而堅定-《正面管教》我們這樣讀
    我們讀部分之後,這本書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家長要堅持的是態度和善,但立場堅定。下面是我的幾點心得分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聆聽一下孩子內心的聲音!群策群力第二點,停止懲罰並不意味著允許孩子為所欲為!
  • 養育孩子,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方法才不會變成控制的工具
    今天為你分享的主題是,理解養育方法背後,最最最重要的核心。另一張清單上,列出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所面臨的養育挑戰。學習之後,發現養育很簡單,開始享受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享受身為母親的身份。1、和善與堅定並行為什麼呢?
  • 班主任:做到這兩點,班級管理輕鬆有序——嚴管厚愛,和善而堅定
    班主任的工作千頭萬緒,紛繁複雜,過去的十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我,要想管理好一個班級要做到兩點最重要:嚴管厚愛,和善而堅定。一、嚴於細微之處對學生要嚴格,什麼是嚴格,嚴不是聲色俱厲,不是每天板著臉,嚴格應該是有原則,有底線,有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