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這是我對《正面管教》這本書的私人解讀;
初步定了20個主題,不僅僅是書中的內容;
如果參加過我的正面管教工作坊,收穫更大;
如果沒參加過,抓緊報名參加吧。
正文開始:
養育一個孩子困難嗎?也難也不難。就現在的條件來說,把孩子養大成人並不困難。難就難在我們在教育孩子時的焦慮和糾結。
具體來說,就是一個字:度。
孩子遇到困難,家長要幫忙,幫的度在哪?會不會讓他養成依賴的習慣?孩子做的好,家長想誇一誇,誇的度在哪?會不會讓他變得驕傲?孩子做的不好,家長覺得該批評指正,度又在哪?會不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等等。
家長每天都會碰到這些挑戰,就像開車上路,不管你是新手還是老司機,總會出現各種路況,你必須隨時處理,見招拆招。可惜的是,很多時候,很多家長把握不好「度」,往往出的都是昏招。
我們還是拿開車來類比。
在孩子能夠獨立「開車」之前,家長作為監護人和養育者,必然要和孩子同乘一輛車,既要保護,也要教導。但我們必須得非常清楚,這輛車是孩子的,遲早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掌握人生方向。那麼在此之前,家長和孩子共同乘車的這段時間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一些家長認為應該由自己來掌控孩子的「方向盤」,孩子只需要乖乖呆在車上,服從安排就好。
在這種過度控制的家庭裡,有很多的規矩需要遵守,而且基本上都是家長一手制定的,孩子幾乎沒有選擇的自由。「我要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是這類家長的心聲。他們對孩子的最高評價就是「聽話」,在他們看來,這才是在愛孩子,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孩子的未來。
另外一些家長恰恰相反,他們傾向於為孩子提供無限的愛和自由,一切任由孩子說了算。
這類家長很早就把「方向盤」交到孩子手中,由他掌控。即便是孩子不懂駕駛,橫衝直撞,傷害了周圍的其他人,包括父母自己,家長也認為理所應當。「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在他們看來,孩子應該擁有無限自由的「駕駛權」,家長就負責愛他和善後就行了。
而正面管教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第三種選擇,規則與自由並舉,和善與堅定並行。
孩子當然應該享有駕駛的自由,可作為家長也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責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和孩子合作駕駛。
家長需要教會孩子基本的駕駛原則,而大多數的時間待在副駕駛,方便及時提供建議和鼓勵,直到孩子完全可以獨立駕駛的時候,我們就會悄然下車。
接下來我們通過3歲的小宇在三個不同家庭吃早飯的故事,來生動地說明這三種管教方式,或者說三種駕駛模式之間的截然不同。
在一個控制型的家庭裡,往往只有媽媽才知道什麼是最好的,小宇完全沒有選擇的餘地。這是一個寒冷的下雨天,媽媽做了玉米粥,她相信熱乎乎的玉米粥絕對是小宇需要的。可是,小宇卻有不同的想法,他看了看玉米粥說:「不好吃,我不要吃這東西!」
對媽媽來說,這當然不行。為了讓小宇把玉米粥喝掉,媽媽走了下面這四步:
第一步:媽媽試圖說服小宇今天為什麼需要喝熱玉米粥。「只有這樣你才會飽飽的!」或者「玉米粥可以幫助你充滿熱量」,等等。但是小宇完全不為所動。
第二步:媽媽想辦法把玉米粥做得更加可口。她試了各種辦法:加紅糖,加葡萄乾,加蜂蜜,甚至是加巧克力。小宇只嘗了一口,說:「真難吃,我可不喜歡這東西!」
第三步:媽媽試圖給小宇上一課,讓他懂得珍惜生活。「想想那些非洲那些快要餓死的孩子吧。你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宇仍然不為所動,回答道:「那好,你給他們送去吧。」
第四步:媽媽這時已經被激怒了,她覺得小宇是在故意和自己作對。於是站起來拍了他一巴掌,並告訴他現在想吃也不讓吃了,他只能餓著肚子出門。
到了中午孩子回來,一進門就喊「媽媽,我餓了」,媽媽於是趕緊抓住機會,開始說教——「我早就告訴過你」。可是小宇完全沒有聽進去,他只是無奈地等著媽媽嘮叨完。但是媽媽自己很滿意,因為她已經履行了自己的職責——讓小宇知道媽媽多么正確。然後轉身進了廚房,開始準備午飯。猜一猜吃午飯的時候會怎麼樣?
在另一個嬌縱型的家庭裡,媽媽問剛起床的小宇,「寶貝,今天的早飯你想吃點兒什麼」,小宇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小寶貝」。他先提出要吃雙面煎蛋,媽媽一直做到第10個才算達到了他的要求。可小宇卻又不想吃了,他想吃火腿煎蛋。家裡沒有火腿了,媽媽趕緊跑到商店買了回來。這時小宇又在電視上看到「麥脆麥片」的廣告,於是吵著要吃「麥脆麥片」。家裡也沒有,媽媽勸他下次再吃,小宇不樂意,然後就開始哭,媽媽不得已又跑了一趟商店。小宇就是有這樣的本領,能讓媽媽一天24小時為自己忙得團團轉。
這個故事並非誇張,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參加我工作坊的一位媽媽說,她的孩子除了炸薯片之外什麼都不吃。我問她,孩子哪來的炸薯片。她回答說,「他不吃其他東西,我只好買給他啊。」許多孩子就是這樣被培養成了「小霸王」,他們只有指使別人滿足自己的需要時,才能感到自己的重要性。
這些被嬌縱長大的孩子,總覺得這個世界欠他們的。他們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如何操縱別人和逃避責任上,而不是培養自己的獨立和能力。
我們再來看看「正面管教」家庭的早飯是怎麼吃的。等他自己起床後,媽媽給了小宇一個有限制的選擇:「早飯你想吃玉米粥,還是麥脆麥片?」小宇選擇了麥脆麥片,於是媽媽去了廚房。在嘗了一口做好的麥片之後,他改了主意,說:「我不喜歡吃這東西。」
媽媽說,「好吧,喜不喜歡吃是你自己的事,那你去玩吧,吃中飯時再說。」注意,這位媽媽省去了「控制型媽媽」的所有步驟,她既沒有試圖說服孩子,或者給他講非洲的孩子,也沒有把麥片調得更好吃一些,更沒有打孩子。她只是讓孩子自然地體驗自己的選擇所帶來的後果。
當孩子中午回來說餓壞了,媽媽也沒有來那套「我早就告訴過你」的說教——此時的說教反而會干擾孩子對後果的體驗,只能起反作用。她只是告訴孩子,「我想你確實餓壞了。」
這位正面管教媽媽使用了「有限選擇」和「自然後果」兩個工具,來面對孩子吃早飯的問題。這是正面管教的一大特色——有成體系的工具和方法,在後面的分享裡我們會陸續地加以介紹。
但是比這些工具和方法更有價值的,是正面管教提供了一個家長可以把握的「度」,不再尋求控制和贏了孩子,而是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贏得孩子的合作,從而在長期的效果上實現共贏。
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和善與堅定並行」,來把握這個「度」。
首先是尊重孩子。在控制型的家庭裡,雖然吃飯是孩子自己的事,可控制權卻在家長手裡,家長會想盡一切辦法,只為孩子能夠聽話照做,這顯然是不尊重孩子。而嬌縱型的媽媽,則會努力地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看起來是以孩子為主,孩子可以隨心所欲,可實際上卻是更大的不尊重。孩子本該具備的規則意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等,這些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的能力,卻在家長的嬌縱之下沒有機會培養。不客氣地說,嬌縱就像毒品,雖然一時感覺很爽,但從長遠來看卻是致命的。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尊重孩子就要去相信孩子,發自內心的信任。相信孩子有選擇的能力,相信孩子即便是犯錯,也有從錯誤中成長的能力。因為相信,媽媽才會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和決定權,「玉米粥還是麥片」,主動權在孩子,無論選哪個都是可以接受的。因為相信,媽媽才會讓孩子承受自然後果,相信孩子會從做或不做某件事的後果中學到東西,而不必多說什麼。平時喜歡反覆叮囑孩子和嘮叨的家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相信孩子,說得越多就越不相信。
用語言表達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也是尊重孩子。「看得出來你現在很失望(或者生氣、心煩等等)」,這些理解的話會讓孩子感覺如春風拂面,可能無法解決問題,但是為合作解決問題奠定了基礎。
其次是尊重自己。要求孩子,甚至用獎懲等手段迫使孩子聽話照做,並不等於家長尊重自己。這只是一種假象,是家長覺得一切盡在自己掌握的假象。而嬌縱孩子的家長,更不尊重自己。在他們眼裡,孩子只享有權利,卻不必承擔責任和義務。自己理所當然地要替孩子承擔責任和義務,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在這種縱容之下,孩子不會尊重任何人,包括家長自己。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尊重自己就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家長不是上帝,全知全能,一切盡在掌握;家長也不是僕人,為孩子服務,鞠躬盡瘁任勞任怨。我們是孩子最忠實的陪伴者和引領者,用心陪伴,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用包容和鼓勵,引領孩子從成績和挫折中,都能汲取成長的能量,不斷前行。
明白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是尊重自己。假設孩子跟你頂嘴,你應該清楚此時無法迫使孩子尊重你,而你可以做的是,走開到另一個房間去——這就是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等雙方的情緒平靜下來,你可以再找孩子,說說剛才的事情,並且可以告訴他,「我能理解你生那麼大的氣,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我都會暫時走開一下。我愛你,願意和你在一起。當你覺得能夠做到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然後我們還可以一起解決讓你生氣的問題。」
最後是尊重情形。情形是什麼?情形就是具體的事情和場景。孩子吃飯睡覺是情形,寫作業是情形,頂嘴不聽話也是情形。每個情形其實都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每個情形之下都隱藏著有待成長的品質和技能。通過吃飯睡覺可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與寫作業相關聯的能力就多了,獨立思考、自我管理、學習習慣等等;通過頂嘴不聽話實際上可以培養孩子尊重、情緒處理以及溝通方面的能力。
孩子的這些優良品質、習慣和能力,都是在他們經歷的情形中慢慢累積起來的。可是,很多家長的做法並沒有促成這種累積,甚至會起反作用。比如控制型的家長會盯著孩子吃飯,不吃不行;嬌縱型的家長為了讓孩子吃飯無所不用其極,孩子說吃啥就做啥,喝一碗飯給多少錢等等,這些做法實際上都在破壞和阻礙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
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尊重情形要先保持覺察。你要經常問問自己,「我這麼做能幫助孩子培養哪些能力呢?」,「我總這麼處理,孩子的能力真的進步了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或者沒那麼肯定,你就得再想想還可以怎麼做了。
做到尊重孩子和尊重自己,也就能做到尊重情形了。比如孩子違反了事先的約定,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你可以問一些啟發性的問題,比如「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下次如何避免發生同樣的問題」等。當家長能這麼做時,孩子自然會從中學習到有價值的東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是密切結合在一起的。
養育孩子絕對是一件勞心勞力的事情,勞心和操心還不同,關鍵就是「度」不好把握,會讓家長既焦慮,又糾結。正面管教給出的答案是「和善與堅定並行」,在我看來,這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度」,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把握好這三個尊重,你會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篤定;少一些糾結,多一些從容。
點關注,不迷路。
這是我拆讀《正面管教》的第1期,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