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正面管教》,把握和善與堅定,觸動孩子內心驅動力

2020-09-09 叮咚談育兒

在教育孩子遇到問題時,我經常會去聽一聽樊登老師講的《正面管教》。

一開始我看到書名的時候還不怎麼想聽,畢竟之前聽樊登老師講,教育孩子都是通過情感引導、通過語言刺激等方式來幫助孩子成長,而《正面管教》看上去就充滿了很強的教條感,腦海中會浮現出父母用棍棒教育孩子,讓孩子跪著的一些畫面。

但是真正聽過這本書之後,我心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覺得非常有必要把書買回來重頭到尾自己讀一遍,領會一下。

《正面管教》提倡的是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方式,既非極端的嚴厲與控制,又非極端的溺愛與自由,它幫助父母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規則與自由並行,如何把握和善與堅定,規則與自由的平衡,如何回歸到日常育兒的踐行中。


原本及全家寵愛於一身的丹丹,在5歲那年看到媽媽從醫院回來,還帶回一個小嬰兒,媽媽告訴丹丹這是他的弟弟。

大家知道新生兒吃喝拉撒全都要人管,一家人的注意力和關注點都放在了小寶寶身上。不知不覺中原本乖巧的丹丹變了,用丹丹媽媽的話說就是變得很作很嬌氣,一言不合就哭鬧,忽然間飯也不會吃了,要為鞋也不會穿了,讓大人給穿,而且動不動就說不,還經常會欺負小弟弟。

丹丹的爸爸媽媽面對這些情況焦慮生氣之餘更多的是困惑,丹丹到底怎麼了?又一次丹丹把飯故意撒到了地上,媽媽看到丹丹這麼不懂事,會做的都故意做不對,非常生氣,要打丹丹。

被婆婆攔住了,婆婆和丹丹媽媽做了一次促膝長談,讓茫然的爸爸媽媽終於了解到孩子特殊的心理,也知道該如何去做。

接下來,丹丹的爸爸媽媽開始花更多時間注重丹丹的心理建設,時時刻刻把丹丹放在第一位。

比如當弟弟要搶丹丹玩具的時候,媽媽會說:「這是姐姐的玩具,姐姐有權利給你玩或者不給你玩。」這些話講出來,丹丹反而對待自己的弟弟會更有耐心。

比如有好吃的,爸爸媽媽也會先讓丹丹做個挑選,「你是姐姐你先挑。」通過這些細節表現讓孩子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丹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故意發脾氣,故意惹事了。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孩子錯誤行為的背後是因為錯誤的信念,他以為爸爸媽媽更喜歡弟弟,因為哪怕弟弟拉個臭臭都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和肯定,而自己不管怎麼做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也不再自己身上。

這下便開始了進行對父母注意力的爭奪。

很多父母在遇到這類問題時都覺得是孩子在無理取鬧,認為這種情況下,打一頓就行了,打疼了以後就不敢了。

就像筆者小區的一個媽媽。


小孩子兩三歲正常開始斷尿不溼了,她決定讓她家小姑娘在今年夏天把尿不溼戒掉。

剛開始一兩個月,小孩子經常尿在身上,拉臭臭也拉在褲子上,有的時候一天要換上十來條褲子。

媽媽覺得非常累,為什麼兩個月過去了,還是不會告訴大人自己要尿尿要拉臭臭。

有一天孩子又在身上拉了臭臭,怒急攻心的媽媽把孩子狠狠的打了一頓,一邊打一邊質問,以後拉臭臭知不知道要提前講出來!孩子被打的哇哇大哭,脫下來的褲子纏在腳邊,也不敢躲。

那次之後孩子就不敢了,每次拉臭臭都急的跟什麼似的,就怕她媽媽打她。

為此她媽媽經常過來教育我,沒有什麼是打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兩次,讓她疼了,以後就不會再犯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孩子媽媽經常因為一些問題打孩子的原因,她家小孩37個月,吐字還不清楚,整個說話狀態就和20個月的小孩一樣,大部分還是以動作和行為來傳遞自己的想法。

通過這兩則小故事,接下來我們將對《正面管教》做個初步的了解。

大多數的養育方式只處理行為問題,而正面管教既處理行為,也處理行為背後的信念。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懲罰孩子有沒有用?一直被大家所爭論。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做錯事打一頓,他馬上就不敢了,可是過一段時間怎麼又來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改變行為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懲罰和獎勵,懲罰和獎勵被稱為外部激勵。


比如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行為主義倡導用懲罰的方式打罵、罰站、威脅等等,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經歷一些痛苦,他以後就不敢這麼做了,或者也可以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就像訓練小動物時,作對了就給它獎勵。

在這種養育方式下,父母要成為監督員,時時刻刻關注到孩子的行為,做得好就講,做不好就罰,這樣做短期是有效的。

然而從長期來看,孩子喪失了改變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他們更多依賴外部的懲罰或者獎勵這樣的刺激。如果父母不在場,孩子可能連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不知道。

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方式是由內而外的,通過鼓勵幫助孩子感受到作為一個人對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深層需求,這屬於內部激勵。

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阿德勒相信每一個人的首要目標都是追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很核心的理念,人類最深層的需求是什麼呢?歸屬感與價值感。

所謂歸屬感指的是在任何一個群體中,比如說在家裡,在學校裡,在公司裡,在某一個社交圈,我是屬於其中的一份子,我和別人是有連接的,我是被接納的。而孩子在家裡的歸屬感就是他能感覺到我是家裡的重要一員,我是被愛的被無條件接納的,我是安全的,這就是歸屬感。


而價值感是什麼呢?價值感指的是在任何一個群體中我是重要的被需要的,我是有用的可以做貢獻,我是有意義的存在,這就是價值感。就像三四歲的孩子更喜歡爸爸媽媽誇獎他們懂事,會幹活,也願意幫助大人幹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孩子在幹活中感受到自己被需求,這就是價值感。

因此《正面管教》這本書講述的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管教,而是積極正面的養育方式。它通過理論和實操並行的方式告訴我們該如何通過積極的方式去教養孩子,幫助孩子一起成長,發現自己內心的驅動力。

所以我非常希望把這本書的觀念通過小故事講述出來,供大家一起學習和進步。

關注我,學習更多育兒知識。

相關焦點

  • 和善而堅定-《正面管教》我們這樣讀
    我們讀部分之後,這本書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家長要堅持的是態度和善,但立場堅定。下面是我的幾點心得分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腦力激蕩中第一點,我們家長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與其說讀正面管教是學會以後怎麼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我們自己自身沒有做好,一直以錯誤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所以我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不是只有大人需要尊嚴和尊重,其實孩子也是需要尊嚴和尊重的
  • 正面管教:做一名和善而堅定的教育者
    本篇文章主要探討正面管教的管理方式。1、管理學生:寬與嚴的矛盾遇到問題學生不少老師遇到這種情況往往會生氣的對學生說道:「你要是再這樣,以後誰也救不了你了,老師不管你了!」剛開始的時候學生的確還可能挺在乎,但是時間久了也就沒用了。其實很多教師對糾正孩子錯誤這一方面的方法本身是有錯誤的,有些老師覺得嚴厲的教育方式才能夠讓學生變得聽話,嚴師出高徒嗎!
  • 什麼是和善與堅定並行——正面管教
    前面我們說過,「和善」的重要性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而「堅定」表達的是我們對自己的尊重。嚴厲的方式通常表現在缺少和善,而驕縱的方式則缺少堅定。和善且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那麼,到底怎麼樣才是和善且堅定呢?我們要怎麼做才是和善且堅定呢?
  • 《正面管教》:不懲罰、不驕縱,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美國教育學博士簡·尼爾森提出了「正面管教」這一概念,她認為管教孩子要用和善而堅定的方法,而不是打罵,也不是溺愛、驕縱。 簡·尼爾森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傑出的心理學家,是加利福尼亞婚姻和家庭職業心理治療師,美國「正面管教協會」的創始人。
  • 《正面管教》|兩方面來有效做到和善而堅定的管教
    最近一段時間看《正面管教》這本書,讓我學會了要用積極的紀律和善而堅定的來教育孩子,印象最深是通過四件事和七項感知能力和技能來判斷自己是否處於正面管教當中。四件事:1、對孩子的態度是否和善而堅定?和善而堅定,能夠給予孩子尊重和鼓勵。2、孩子是否能夠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3、對孩子的教育是否長期有效?4、是否教會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是否能夠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
  • 第五講 孩子不愛做作業怎麼辦——和善與堅定並行《正面管教》
    第五講 孩子不愛做作業怎麼辦——和善與堅定並行一、定義和善指的是無條件地愛孩子、接納孩子。堅定指的是同時能幫助孩子建立必要的規則。二、父母類型 1.高豎定低和善,俗稱控制型父母 2.高和善低豎定,俗稱嬌縱型父母 3.既不和善也不豎定,俗稱乎視型父 4.和善與緊定並行,俗稱民主型父母三、和善與豎定並行的模式和善與豎定同時並行的模式強調的是家長一句話說出去的時候既和善且堅定。和善指的是我們態度語氣和善,不批評指責;堅定指的是努力同時幫助孩子認識錯誤,建立必要的次序和規則。
  • 【正面管教工具卡之大師智慧篇】34、和善與堅定並行的養育——簡.尼爾森 中英文對照
    :劉宇敏(正面管教家長講師,長沙) 正面管教的基礎就是和善與堅定並行。有些父母和善,但不堅定。有些父母堅定,但不和善。還有很多父母在和善與堅定之間搖擺——過於和善直到他們無法忍受孩子(孩子已經索要無度),然後過于堅定直到他們無法忍受自己(感覺像專制統治者)。 對立的態度:當一位家長和善,而另一位家長堅定時 有趣的是,對於和善與堅定有著截然相反觀點的兩個人結婚組建家庭是多麼常見。一位傾向於過於寬大。
  • 和善 堅定 靜心
    「和善 堅定 靜心」,我之所以用這三個字來作為題目,是受《正面管教》這本書的啟發,想讓這組詞來時刻提醒督促我,把它運用到我日後對待家庭、孩子和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上去。《正面管教》這本書的作者是簡·尼爾森博士,這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兒童教育專家,心理學家,7個孩子的母親。這裡,我真不敢想像,她是怎麼帶好這群孩子的。這本書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實操方法,是不可多得的教育孩子的指導類書籍。
  • 《正面管教》:和善和堅定,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
    將孩子培養成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人,於家庭於社會都是一種貢獻。沒有哪個父母為了孩子會不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這是為什麼呢?也許這本《正面管教》,可以給到指引和啟示。家長們包攬孩子們遇到的所有困難和挫折,孩子失去了自己把握生活中起伏的機會,受挫能力明顯不如從前的孩子,所以當然更難管教。
  • 關於《正面管教》中的重點總結
    最近,在媽媽群裡很大熱的一本書-《正面管教》,如果你家恰好有孩子,而沒時間細細讀完這本書的話,你可以看看我總結出來的這些點,相信你會對自己和孩子都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一、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感覺到痛苦,那麼你的方法一定是錯誤的。二、正面管教這本書英文名是積極的紀律,核心是和善而堅定或溫柔而堅定。
  • 親子關係核心,和善而堅定,教養孩子的關鍵
    前面我們講到了正面管教#應該做的的四件事,今天我們深入分享一下正面管教的核心關鍵「和善而堅定」。如何做到和善而堅定「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 如果你覺得管教孩子痛苦,那你方法錯了:學會正面管教:溫柔堅定
    我們今天來學習簡·尼爾森非常經典的著作《正面管教》。《正面管教》的英文書名直譯為「積極的紀律」,要讓紀律性的環境帶來積極的作用。學習和善而堅定的態度第三條路叫作「正面管教」。正面管教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簡·尼爾森認為判斷一個教育方法是否有效,有四個標準。1.是否做到了和善而堅定?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
  • 讀《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一書由美國的簡-尼爾森所著。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提到了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例如,「我能行」。2.對自己在重要關係中的價值的感知力。例如,「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 和善與堅定並行,是養育孩子的最佳尺度
    如果參加過我的正面管教工作坊,收穫更大;如果沒參加過,抓緊報名參加吧。「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在他們看來,孩子應該擁有無限自由的「駕駛權」,家長就負責愛他和善後就行了。而正面管教則提供了完全不同的第三種選擇,規則與自由並舉,和善與堅定並行。孩子當然應該享有駕駛的自由,可作為家長也不能放棄自己的責任。我們的責任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在相互尊重和共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和孩子合作駕駛。
  • 家長課 ▏什麼是和善而堅定並行?
    正面管教理論指出,父母和老師們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 正面管教介紹
    一、什麼是正面管教正面管教(PD)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孩子的方法,它以尊重與合作為基礎,倡導父母通過營造和善而堅定的溝通氛圍,培養孩子自信,自律,合作,有責任感,有自主感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孩子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是一個根植於阿德勒心理學,以科學研究為基礎的兒童指導模型的家庭教育體系;更是一套專業的父母培訓體系。
  • 心理研究所│對待孩子的最佳態度:和善而堅定
    心理研究所│對待孩子的最佳態度:和善而堅定 2020-01-07 0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正面管教——什麼是正面的方法
    問問自己,我們採取的方法,真的能幫助孩子養成這些品格嗎?如果既不嚴厲也不嬌縱,那該怎麼辦?正面管教就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正面管教以孩子和家長互相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和堅定融合為一體,在鍛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的條件下,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
  • 小學開展「正面管教」培訓體驗活動 全力打造個性化課堂
    活動中,潘老師簡單介紹了「正面管教」,並推薦了正面管教相關書目和與核心理念——堅定與和善並存;接著,潘老師經過一系列的體驗式培訓,讓班主任體驗了「正面管教」的精髓。通過互動體驗和角色扮演親身體驗「正面管教」什麼是正面管教?據悉,正面管教體系40多年前源於美國。
  • 正面管教的昨是今非
    作者尼爾森相信,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講述了一種不靠懲罰和嬌縱的管教方法,通過引導、教育、訓練、定規矩、技能培養,讓孩子為未來作好準備,具有建設性、相互尊重、積極肯定、親切友愛和樂觀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