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遇到問題時,我經常會去聽一聽樊登老師講的《正面管教》。
一開始我看到書名的時候還不怎麼想聽,畢竟之前聽樊登老師講,教育孩子都是通過情感引導、通過語言刺激等方式來幫助孩子成長,而《正面管教》看上去就充滿了很強的教條感,腦海中會浮現出父母用棍棒教育孩子,讓孩子跪著的一些畫面。
但是真正聽過這本書之後,我心中受到了很大的衝擊,覺得非常有必要把書買回來重頭到尾自己讀一遍,領會一下。
《正面管教》提倡的是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養育方式,既非極端的嚴厲與控制,又非極端的溺愛與自由,它幫助父母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規則與自由並行,如何把握和善與堅定,規則與自由的平衡,如何回歸到日常育兒的踐行中。
原本及全家寵愛於一身的丹丹,在5歲那年看到媽媽從醫院回來,還帶回一個小嬰兒,媽媽告訴丹丹這是他的弟弟。
大家知道新生兒吃喝拉撒全都要人管,一家人的注意力和關注點都放在了小寶寶身上。不知不覺中原本乖巧的丹丹變了,用丹丹媽媽的話說就是變得很作很嬌氣,一言不合就哭鬧,忽然間飯也不會吃了,要為鞋也不會穿了,讓大人給穿,而且動不動就說不,還經常會欺負小弟弟。
丹丹的爸爸媽媽面對這些情況焦慮生氣之餘更多的是困惑,丹丹到底怎麼了?又一次丹丹把飯故意撒到了地上,媽媽看到丹丹這麼不懂事,會做的都故意做不對,非常生氣,要打丹丹。
被婆婆攔住了,婆婆和丹丹媽媽做了一次促膝長談,讓茫然的爸爸媽媽終於了解到孩子特殊的心理,也知道該如何去做。
接下來,丹丹的爸爸媽媽開始花更多時間注重丹丹的心理建設,時時刻刻把丹丹放在第一位。
比如當弟弟要搶丹丹玩具的時候,媽媽會說:「這是姐姐的玩具,姐姐有權利給你玩或者不給你玩。」這些話講出來,丹丹反而對待自己的弟弟會更有耐心。
比如有好吃的,爸爸媽媽也會先讓丹丹做個挑選,「你是姐姐你先挑。」通過這些細節表現讓孩子感受到了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丹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故意發脾氣,故意惹事了。
從這則故事可以看出,孩子錯誤行為的背後是因為錯誤的信念,他以為爸爸媽媽更喜歡弟弟,因為哪怕弟弟拉個臭臭都能得到爸爸媽媽的表揚和肯定,而自己不管怎麼做爸爸媽媽的注意力也不再自己身上。
這下便開始了進行對父母注意力的爭奪。
很多父母在遇到這類問題時都覺得是孩子在無理取鬧,認為這種情況下,打一頓就行了,打疼了以後就不敢了。
就像筆者小區的一個媽媽。
小孩子兩三歲正常開始斷尿不溼了,她決定讓她家小姑娘在今年夏天把尿不溼戒掉。
剛開始一兩個月,小孩子經常尿在身上,拉臭臭也拉在褲子上,有的時候一天要換上十來條褲子。
媽媽覺得非常累,為什麼兩個月過去了,還是不會告訴大人自己要尿尿要拉臭臭。
有一天孩子又在身上拉了臭臭,怒急攻心的媽媽把孩子狠狠的打了一頓,一邊打一邊質問,以後拉臭臭知不知道要提前講出來!孩子被打的哇哇大哭,脫下來的褲子纏在腳邊,也不敢躲。
那次之後孩子就不敢了,每次拉臭臭都急的跟什麼似的,就怕她媽媽打她。
為此她媽媽經常過來教育我,沒有什麼是打解決不了問題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兩次,讓她疼了,以後就不會再犯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孩子媽媽經常因為一些問題打孩子的原因,她家小孩37個月,吐字還不清楚,整個說話狀態就和20個月的小孩一樣,大部分還是以動作和行為來傳遞自己的想法。
通過這兩則小故事,接下來我們將對《正面管教》做個初步的了解。
大多數的養育方式只處理行為問題,而正面管教既處理行為,也處理行為背後的信念。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懲罰孩子有沒有用?一直被大家所爭論。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做錯事打一頓,他馬上就不敢了,可是過一段時間怎麼又來了?
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改變行為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懲罰和獎勵,懲罰和獎勵被稱為外部激勵。
比如當孩子做錯了某件事,行為主義倡導用懲罰的方式打罵、罰站、威脅等等,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經歷一些痛苦,他以後就不敢這麼做了,或者也可以用獎勵的方式激勵孩子,就像訓練小動物時,作對了就給它獎勵。
在這種養育方式下,父母要成為監督員,時時刻刻關注到孩子的行為,做得好就講,做不好就罰,這樣做短期是有效的。
然而從長期來看,孩子喪失了改變自己的內在驅動力,他們更多依賴外部的懲罰或者獎勵這樣的刺激。如果父母不在場,孩子可能連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不知道。
而阿德勒相信改變行為的最佳方式是由內而外的,通過鼓勵幫助孩子感受到作為一個人對於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深層需求,這屬於內部激勵。
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阿德勒相信每一個人的首要目標都是追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這裡就涉及到一個很核心的理念,人類最深層的需求是什麼呢?歸屬感與價值感。
所謂歸屬感指的是在任何一個群體中,比如說在家裡,在學校裡,在公司裡,在某一個社交圈,我是屬於其中的一份子,我和別人是有連接的,我是被接納的。而孩子在家裡的歸屬感就是他能感覺到我是家裡的重要一員,我是被愛的被無條件接納的,我是安全的,這就是歸屬感。
而價值感是什麼呢?價值感指的是在任何一個群體中我是重要的被需要的,我是有用的可以做貢獻,我是有意義的存在,這就是價值感。就像三四歲的孩子更喜歡爸爸媽媽誇獎他們懂事,會幹活,也願意幫助大人幹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就是孩子在幹活中感受到自己被需求,這就是價值感。
因此《正面管教》這本書講述的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管教,而是積極正面的養育方式。它通過理論和實操並行的方式告訴我們該如何通過積極的方式去教養孩子,幫助孩子一起成長,發現自己內心的驅動力。
所以我非常希望把這本書的觀念通過小故事講述出來,供大家一起學習和進步。
關注我,學習更多育兒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