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是因為缺愛嗎?

2020-08-28 精神茶醫生


前段時間看了電影《何以為家》,讓我感到如鯁在喉。這是一部黎巴嫩影片,講述一個小男孩,生在一個沒有合法身份的難民家庭,他的父母生育了一個又一個孩子,在目睹了一系列的人間悲劇以後,他把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你們既然沒法好好養我,為什麼要生我?從孩子的視角看,他的質問是很惹人心疼的。生在這樣一個家庭,為什麼他會沒有得到關愛,為什麼要忍受痛苦的骨肉分離,為什麼要過朝不保夕的生活——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父母做得不夠好!

然而從電影拍攝者和觀眾的視角——換言之,遠離了那個混戰國家的生活安寧的人們的視角,這樣的質問是否仍然站得住腳?他們生活的困苦,絕大多數的原因是因為社會環境的混亂、保障的缺乏、經濟的剝削、宗教文化的影響、不平等的性別觀念、教育的缺乏……數不勝數。而父母不夠愛孩子,是所有這一切原因中,最微不足道的一個。在這樣的情景中,作為父母本身,當然無論對孩子做多好都不算太多,而第三者視角,略過了前面一切宏大的因素去要求父母更愛孩子,是否又過多了呢?


這也讓我想到自己工作中接觸到很多抑鬱症的患者,他們中的有些人會說覺得周圍的親人、朋友不理解自己,缺乏關愛。他們中的有些人,無論從哪個方面去了解病史,都會發現他們講的是真的,有的是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城市工作學習,周圍尚沒有貼心的朋友,家人在很遙遠的地方,不知道他們的情況,父母年老體弱自顧不暇,甚至有的人根本沒有親人。

但有的人卻並非如此,他們周圍的親友在用一種大眾常見的方式關愛著他們,比如在他們表達自己的痛苦時,沒法好好安慰他們,只是簡單地讓他們吃好點、別太累;或者安慰說,這沒什麼好難過的,別人的情況比你糟多了也都過來了,讓他們要堅強點等等。以心理諮詢師的驗光看,這樣的回應是比較蹩腳的,但同樣毫無疑問的是,親友這樣的安慰和行動是出於善意的。

內心痛苦是一件普遍的事,自從人類有心智以來,從古到今,在任何地區和文化中,都可見到豐富而厚重的描述。但是把自己的內心痛苦描述為「缺愛」、「缺乏理解」,卻並不是一件在時間和地域上普遍的事。別說我們閱讀古代中國和外國的文學作品,很少會讀到書中人物抱怨自己缺愛的故事,就算在當代人中,我也能感覺到強烈的年齡斷層——跟醫生講缺愛這件事的人,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和中年人,而老年人雖然抑鬱症、焦慮症等造成明顯個人痛苦的精神疾病也不罕見,但他們卻很少認為自己缺愛和缺乏理解,他們可能更多會訴說身體不適、生活遭遇了挫折、事情的結果不如自己的期待等。

這種急劇的轉變,讓我認為和社會傳媒、心理學的廣泛科普有切不斷的聯繫:「無條件的關愛」這樣的詞在大眾中越來越深入人心。我並不認為這個概念是錯誤的,但是科普和傳媒的話語卻往往帶有這種隱含的意思:關愛是別人施與我的,如果我感受到了不對勁,那一定別人對我的愛出了什麼問題。這種隱含意義可能並非傳播者的本意,但許多人表現出了這樣的態度,很有可能是傳媒在討論愛的時候,把病人當做了愛的接受者,而他們的親友是愛的產生者,這種愛的關係是單向的。

按照巴哈歐拉的教義,家庭是人類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必須依照神聖的原則進行教育。家庭成員必須學習各種美德。家庭紐帶的完整性必須得到一貫的重視,其成員的個人權利不可踐踏。兒子的、父親的、母親的權利都必須得到確保,誰都不可以獨斷專行。兒子對父親負有一定義務,同樣,父親對自己的兒子也負有一定義務。母親、姊妹和其他家庭成員都有各自特定的權利。所有這些權利都必須受到保障,同時還要維護家庭的團結。傷害一人等於傷害全家;一人安逸等於全家安逸;一人榮耀等於全家榮耀。


——阿博都-巴哈《弘揚世界和平》


阿博都-巴哈的這段話給了我不一樣的觀點。在家庭中,一個人並不是孤立的,即使是病人,也不能只考慮病人免於痛苦的權利,需要同時考慮到其他家庭成員的權利。而現行社會風氣下,許多人對「關愛」的需求是超過了一個普通人能力所能提供的。大多數普通家庭的現實情況是,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真心愛家人,但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的問題使得他們無法完美地表達他們的愛。要求每一個人都必須像心理諮詢師一樣專業而富有同理心地回應家人的痛苦,是過分也不現實的要求——這簡直比做心理諮詢師還要要求高,畢竟諮詢師只要求在諮詢時間內對來訪者以這樣的態度回應和支持,並不要求在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報以這樣的態度。如果真的這麼去做的話,提供支持的那些家人就很有可能自己情感耗竭而陷入精神不健康的狀態。

家庭是互動的系統,有一個深陷痛苦之中的病人的家庭也不例外。身為病人,盡力發現其他家庭成員的關愛,以及盡力承擔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即使身為一個病人),而身為旁人,在病人因為各種原因難以感受到關愛、難以承擔責任時,幫助他們發現關愛,幫助他們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促成家庭系統的健康運轉,而在一個普通的存有關愛的家庭中,病人的康復也必須依託於家庭系統的健康運轉。


相關焦點

  • 心理學:缺愛型抑鬱症,從討好父母開始|缺愛的6個特點你有嗎?
    曾奇峰老師說過:即使是受到了心理創傷,早年經歷有愛的,能夠較快恢復;而早年經歷不健康的,可能一直無法恢復。而由於缺愛導致內心持續不安,持續不安可以引發很多心病,包括抑鬱症。「缺愛」的人生有多悲慘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習慣了以滿足他人意願、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忽略了的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十分壓抑、十分痛苦。
  • 二胎媽媽生完孩子疲勞又自責患抑鬱症 醫生:缺愛是主因
    二胎媽媽生完孩子疲勞又自責患抑鬱症 醫生:缺愛是主因 時間: 2016-07-13 11:28  來源: 錢江晚報   編輯: 娜娜 女人生來最需要的就是愛,如果嚴重缺愛的話,還會影響到她們的健康。
  • 你的孩子缺愛了嗎?這三種孩子缺愛最嚴重,尤其是第一種
    但這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次考試,因為當父母容易,但當一個能給足孩子需要的愛的父母卻非易事。不管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注意呵護孩子,都避免不了給孩子造成傷害,當傷害超過了限度,孩子就會明顯感到缺愛。下面這3種孩子,缺愛的情況最嚴重!
  • 一個人的矯情和暴躁,要麼是因為缺錢,要麼是因為缺愛
    文|凌小麥暴躁是因為缺錢,沒錢的日子過得太累。《我不是藥神》裡有句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就是窮病。」你的矯情,是因為缺愛,多疑變得敏感而脆弱。缺愛的人,總是特別敏感,容易患得患失。尤其是女人,她們天生需要愛,對她們來說「有愛萬事足」,一旦陷入愛河就熱烈而盲目,不顧一切地去愛。而往往也是這種女人在愛情裡最容易受到傷害。
  • 長期缺愛的男人,真的對女生沒興趣嗎?長期缺愛的男人如何自救
    心理學研究表明,多數成年人的缺愛循其本源缺的並非是同齡人的愛,而是父母的愛。一個缺愛的家庭對孩子的人格發展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致命的,缺愛的家庭帶給孩子的另一種人格缺陷是討好型人格。長期缺愛的男人,在選擇自己喜歡的人時會更加謹慎,不會因為一時的衝動做出令他不滿意的選擇。長期缺的男人真的是對女生沒興趣嗎?
  • 明星自殺都是因為抑鬱症嗎?
    最近發生了幾起引人關注的名人自殺事件,讓大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到名人的心理問題上,很多人都猜測其可能患有抑鬱症,或相關疾病。 然而,所有自殺的名人,都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嗎? 不一定。
  • 抑鬱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
    人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或許很多人提到抑鬱症都望而生畏,避而遠之,覺得這是個晦氣的詞,亦或是,覺得抑鬱症離自己很遙遠。殊不知如今各種不同程度的抑鬱症已經開始侵襲各個年紀階段、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群。儘管因抑鬱症自殺,離開人世的新聞屢屢播出,卻並沒有讓人們認真思考,抑鬱症究竟是怎麼產生的?心理學教授舉過一個張國榮的案例,剖析了抑鬱症的前因後果,導致抑鬱症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缺少童年。孩子的童年時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和認可。我們都知道,張國榮要地位有地位,要榮譽有榮譽,要金錢有金錢,但他還是得了抑鬱症。
  • 重度抑鬱症患者對鬱抑症群體去汙名化的思考
    第一次拿著確診病例給我爸爸媽媽看,被爸爸媽媽潑了盆冷水,被說:「我看你就是玻璃心,不如生活在真空裡好了;所有人活著都很難,你以為就你特別難嗎。真想不通,你明明從小到大什麼都不缺,你還有臉得這種病?說得過去嗎?你以為得了這種病很厲害嗎,到時候全家人的臉都要被你丟光了!」
  • 看完抑鬱症同胞的朋友圈才明白,再強大的內心也抵不過缺愛
    朋友圈有兩個患抑鬱症的女孩子因為大家都是點頭之交,了解不深,啟初在朋友圈,也沒有意識到什麼不一樣,雖然有時候能看到她們一天之內頻繁的發圈,但大都是一些鼓勵自己的話,並沒有看出什麼異樣只是後來從她們自己發出來的藥物得知
  • 得抑鬱症是因為心眼太小、心胸狹窄?別再給抑鬱症患者亂貼標籤了
    作者|簡客GAKER得抑鬱症是因為心眼小,心胸狹窄嗎?這個問題我和很多人交流過,認為某個人得抑鬱症是因為這個人心眼小,心胸狹窄,這是對抑鬱症的一個誤解,和認為某個人得抑鬱症是因為這個人想太多道理是一樣的。
  • 你了解抑鬱症嗎?抑鬱症能自救嗎?
    有人說抑鬱症很可怕,很讓人痛苦;有人說抑鬱症是矯情,不能自我調節;有人說抑鬱症是什麼,他(她)不知道啊!如果我在沒有遇到抑鬱症患者之前,我也會這樣想的,就是感覺不就是心情不好嗎?焦慮嗎?自己調節調節不就行了。但是在我高中時候的一件事讓我對抑鬱症有了一個徹底的改變。
  • 對抗抑鬱症,一起好好愛這個世界
    社交媒體平臺上,抑鬱症親歷者和心理健康領域從業者,提出了多維度的期待和擔憂——「高校具備診斷、檢測、抑鬱症的能力嗎」「初步篩選後的處理流程能如預期那麼美好嗎」「老師會為我保守秘密嗎」……一面是僅次於癌症的死亡率,一面是被挪用、濫用的名譽困境,抑鬱症已經不僅僅是健康領域的難題,它更多滲透到教育、人文的範疇裡,涉及到人與人、群體與群體之間,如何尊重邊界、尊重隱私,尊重差異,尊重展現脆弱的權利
  • 請關心關心患有抑鬱症的人吧!
    抑鬱症以前人們並沒有太多的關注,但是隨著生活壓力和生活質量提高,得抑鬱症的人越來越多,我們也jjiani開始關注以前不起眼的病症。我曾經也是抑鬱症患者,我能夠深刻感受到患有抑鬱症的痛苦。雖然這個病症不痛不癢,但是他卻是讓你痛不欲生,而身邊的人卻說你矯情!
  • 什麼是抑鬱症,帶你解密抑鬱症的由來
    抑鬱症主要的症狀包括心裡壓抑,失眠,情緒低落,社交恐懼,不願跟人交往,不願說話,焦慮,厭世,悲觀絕望,自卑,消極,自責,易怒,沒有動力,疲憊,沒精神,思維緩慢,無助,對身邊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對未來失去信心,感覺活著沒任何的意義,沒有價值,大腦全部被負面的思想包圍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重度的抑鬱症會自殺。
  • 缺愛的孩子不配幸福?不,你缺的只是勇敢
    缺愛的孩子,會因為從小自己沒有被真正地尊重過,所以他們永遠在等著別人來挑選ta,卻不知道自己其實也是擁有挑選權的一方。缺愛的孩子,從來不懂得如何正確地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只會在無數次與夢想擦肩而過的時候心灰意冷:算了吧,我這樣的人,配嗎?
  • 抑鬱症最喜歡找上這種人
    抑鬱症這個詞隨著近年來網絡信息的全方位覆蓋開始出現在大眾面前,在抑鬱症面前我們人類都顯得如此的弱小、孤獨又無助,無論你是身價世界排名前列的商人、粉絲破億的名人還是普通人,抑鬱症都可能會找上你。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從無數患者的症狀中我們可以得出:那些抑鬱症患者其實是內心極度缺愛而引起的種種消極、焦慮和不安。久而久之,消極情緒佔據了一個人,導致無法感知快樂,最終演變成抑鬱症。
  • 渴望被愛的假性抑鬱症患者
    「而是還在……還在渴望愛。」——史鐵生《務虛筆記》最近接觸到了很多假性抑鬱症患者,之所以我將其稱為「假性抑鬱症」,是因為在我看來他們只是一群孤獨無助渴望被愛的脆弱靈魂。這些人普遍稱自己有抑鬱症,喜歡看「致鬱」的文章,發喝酒割腕的圖片。我想大多數還只是希望得到關注渴望被愛吧。真正的抑鬱症患者應該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吧,他們沒有情緒沒有計較,嚴重者也就是一刀割腕不存在發朋友圈的。
  • 你會和抑鬱症患者談戀愛嗎?
    辣玩家糙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熱門問答你會和抑鬱症患者談戀愛嗎因為長時間呆在黑暗裡的人,會被陽光刺痛。抑鬱症患者很渴望得到救贖,卻又沒辦法真正接受救贖。面對將要失去的情感,甚至會用自殺的方式來挽回。然而這些行為在戀情中往往會中傷對方,讓對方望而卻步。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有粉絲給我留言,「老師,抑鬱症是因為承受能力差,沒受過什麼挫折打擊嗎?抑鬱症是矯情嗎?」我回復,「不是,是身體生病了,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人體內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感受不到快樂。」生活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不能理解抑鬱症患者的痛苦,亦不能對他們寬容以待,甚至還指指點點。
  • 抑鬱症:家屬在幫助抑鬱症患者走出困境時,這五句話最好不要說
    有粉絲給我留言,「老師,抑鬱症是因為承受能力差,沒受過什麼挫折打擊嗎?抑鬱症是矯情嗎?」 我回復,「不是,是身體生病了,神經遞質發生了改變,人體內的多巴胺分泌減少,感受不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