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後,管上衛生間拉shi(讀上聲)叫「出恭」。科舉考場中設有「出恭入敬」牌,以防考生擅離座位。考生上廁所,要先領一個牌。所以俗稱入廁為出恭。並謂大bian(讀去聲)為出大恭,小bian為出小恭。《西遊記》孫悟空被獅子精吞到肚裡。豬八戒害怕道:「這一口吞在腹中,今日還是個和尚,明日就是個大恭也。」可見今天論tan,pao(皆讀陰平)的「大恭」也是可以論「個」的。
今天看稿到《太平御覽》引《太公金匱》,記載了一條寫在門上的銘文:「出畏之,入懼之。」看其語氣,當是漢代人寫在大門上的,因為名字就叫《書戶》。這和漢代的解除文當屬一類東西。「出畏入懼」似乎就是「出恭入敬」的遠祖。古人以廁為不潔,今北方人仍以院角之西南方位為廁所,老人去世,民間法師也將冤鬼向西南方向引(拿一張燒紙引過去)。古代科舉考場,鬧鬼的事頻頻發生,看古代筆記即可知道,著名的「朱衣點頭」等都是這裡的故事,則「出恭入敬」實有一種禳解意味在焉。敬肅齋戒,則邪鬼不侵。
根據中學語文老師教俺們的古文語法,以上都可謂「互文」,出恭入敬其實就是出入恭敬的意思。今天車窗上、大門前往往貼著「出入平安」的紙條,其實也是這種祝詞的遺留。若在漢代當寫作「出平入安」也。
有趣的是,從畏懼,到恭敬,到平安,從及物動詞,到不及物動詞,再到形容詞,中國人的心態似乎經歷了一個「上帝死了」的變化。「出畏之,入懼之」,不知當年古人在畏懼什麼,一個「之」字全部囊括,正如英語裡的it,「天下雨」就叫「it is raining」。而近古的「出恭入敬」,便把畏懼的對象省了,只強調個人心理的恭敬狀態,倒和宋儒以後的心學很像。而今人動輒的「出入平安」,完全是一副享樂的唯物主義樣子了!
我家的狗狗,經常無故朝著牆角或大門汪汪叫——而據人類的眼睛觀察,並沒有人或別的動物經過。我們只能認為狗狗的眼睛和人類不一樣,它能看見一些我們看不見的東西,它在朝著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之」或「it」叫呢。
-
這個微信公號是我和媳婦兒昨天搗鼓出來的,內容正如簡介中所說「讀書碼字兒,寫字畫畫兒。上班幹活兒,開車去玩兒」,有好玩的東西就零零碎碎發上來,和各位親愛的兄弟姐妹朋友師長分享,只是還不大會用。本號第一帖居然是這樣臭氣燻天的內容,我也是醉了。然而,民間謂馬桶為「混元金鬥」,因以此物為新生兒接生,則以這樣一篇開端,不為鄙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