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周楠 尤蓴潔
知道兔年新春的這個「兔」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怎麼寫嗎?
理察•西爾斯知道。這個61歲的美國人,中文程度已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通」,他創建了一個「漢語字源」網站(http://www.chineseetymology.org/),可以提供漢字的「字源」搜索。除了字形來歷外,另附有普通話和粵語發音,以及《說文解字》上對該漢字的解釋。
西爾斯網站上的資料,來自於自己20年對漢字的研究整理。他說,自己的目標「是要把漢字的字源資料放在網絡上,供大家使用」。網站沒有廣告,也不收費,西爾斯只提供了一個帳號接受捐贈。這個網站本來知者不多,不過不久前被一位中國網友在微博上介紹後,點擊率飛升。中國網友們紛紛感嘆:「慚愧!這個外國人比我這個中國人還熱愛漢字。」「認真紮實的態度讓我們汗顏。」「敬佩!」……
當記者採訪西爾斯時,這個有趣的外國人似乎有點驚異於一夜躥紅的感覺。他說:「最近我開始收到許多電子郵件。我前幾天剛剛回家,為了祝賀我母親的92歲生日。終於經過許多年,中國人讓我的母親覺得我做了正確的事情,她很高興。」
「20年,建立了9.6萬個古漢字的資料庫」
——對話理察•西爾斯
新聞視點:你學習中文有多少年了?
西爾斯:1972年,我還是個22歲的小夥子,就開始在臺灣學習漢語讀寫。我沒有老師,基本屬於自學,在街道上和人交談也是學習。住在臺灣一年後,我可以說「生存級」的中文;兩年後,我中文講得還可以了。10年後,我可以說得不錯時,再開始學習讀寫。我做了15000張學習用卡片。從那時起,我一直研究中文。我也到過上海,但我主要待在美國,這裡我有好幾個中國朋友,經常能講中文。
新聞視點:作為一個愛好者,你為什麼會去研究那麼難的漢字字源問題,還辦了這樣的一個網站?
西爾斯:開始學習中文時,5000個字和6萬個詞語對我來說,真是個難題。現代漢字由許多筆畫組成,筆畫與筆畫之間,似乎沒有任何邏輯關係。很偶然的機會,我發現通過理解字的原始意義和原始形式,能一步步明確字的演變過程。可惜的是,沒有一本英語書籍能充分解釋漢字的字源問題。在我看來,釐清字源是項能準確理解每個漢字的研究課題,用英語寫出這項研究課題,也應該大有裨益。
在學習了一段時間後,我對漢字詞源有了自己的看法,便將覺得有用的資料存入計算機,並逐漸建立了一個網站。這樣做的第一個好處是,你能做各種分析,不會受制於書本的長度;第二個好處是,字源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研究項目,我們還有很多疑惑,假如發現錯誤,在計算機系統中也便於更正。字源的研究計劃涉及數以千計的參考文獻,大部分都是中文的。其中有很多新鮮、獨特、有趣的看法,但我只列出了我能找到出處的參考文獻。
新聞視點:能具體介紹一下你的網站嗎?
西爾斯:過去20年裡,我不斷擴充我的中文字源網站。我已經構建了一個超過9.6萬個古漢字的資料庫,匯集了31876個商代甲骨文,24223個周代青銅文字,11109個秦漢代篆體字以及從秦代到唐代的38596個演變字體,參閱了《續甲骨文編》、《金文編》、《說文解字》、《六書通》等大量古文字書籍。此外,還有英語翻譯、語音分析、同詞源分析、篆書到傳統文字的翻譯工具、傳統文字到簡化文字的翻譯工具、6552個主要中國現代文字的字源分析。
網站頁面以往每天有1.5萬人次訪問,一半來自中國。最近出名後,頁面訪問量也隨之激增。
我現在已開始掃描古漢字行書和草書的工作,並做了一個上海話和廣東話的語音列表,但還沒有上海話與廣東話的語音資料庫。如果有人可以提供錄入等相關幫助,我會很感激。
新聞視點:這些工作都是你一個人完成的嗎?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自己走紅了?
西爾斯:這是我想出來的主意,我做了所有的網頁設計和資料庫構建的工作,沒有一個團隊,也沒有外界的幫助。曾有個中國人幫我完成了很多枯燥的工作,諸如瀏覽掃描漢字等。當時我有份不錯的工作,給予了她大量的經濟支持。
從2003年起,一些學生已經開始使用我的網站。通常,我每周能收到一些小捐款,最近突然收到越來越多的電子郵件和更多的捐款,我原以為是學生們寒假後回到了學校。後來才知道有人在微博上發帖子介紹了我的網站。終於我意識到:哦,我走紅了。甚至有中國網友建議我開一個支付寶帳戶。但到目前為止,我無法做到這點。因為需要有中國的地址、銀行帳戶和身份證。
新聞視點:你怎樣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
西爾斯:過去幾年裡,我得到了一些讚美,也了解到,一些中國人對古代漢字很感興趣。但是也有很多人說:「做這事情,不會讓你賺到什麼錢。」「這些都是古漢字,我們早都不用了。」「不要浪費你的時間。」「不要浪費你的錢。」「已經有人做了那件事。」我沒理會那些說法。應該按自己的本心做事,而不是做別人要你做的事。
【網友看法】
「這位老哥挺可愛的!」
記者將該網址發給10位朋友,結果10人都表示:「很好玩,精神可嘉。」但7人表示:「網站實用性不強,對自己的用處並不大。」表示以後會經常使用的只有1人,另有2人表示會長期關注。
大學中文老師劉軍覺得:「這個外國人特不容易,他把絕大部分中國人容易忽視的珍貴文化遺產,利用網絡和『認捐』的形式,加以發揚光大,費了很多心血。他的這種世界眼光和跨文化視野,令人欽佩。網站內容的權威性和深刻性,有待進一步考證,但卻能學到很多知識。」
古文字愛好者劉勳看到這個網站的第一反應是,「這位老哥挺可愛的!」劉勳說:「他的精神可嘉,但其實很多人可能並不知道,我們中國民間也有很多人在自發進行漢語言研究推廣。比如我研讀古文時,常用的是漢典網站,它很全面,很好用。而這個外國友人的網站,其實只是個網上倉庫,光把字形貼出來,不表明每個字形來自什麼器物,是什麼年代,每個字沒有詳細的論述,還停留在感性認識階段。用的人不會太多,主要會對寫書法的人有用。」
記者聯繫到漢典網站負責人李文庭。據他介紹,漢典網創於2004年,展示了每個漢字的演變,並有《康熙字典》、《說文解字》中的具體解釋,而在「字源字形」欄目,也有從金文到楷書的字形。後來李文庭又創辦了龍維基網站,由網友參與撰寫和維護漢語資料。「我們的宗旨是弘揚中華文化,繼承優良傳統,推廣漢語學習,規範漢字使用,為廣大網民提供便利。不過,網站目前還在發展中,談不上贏利,只能利用廣告來維持伺服器的運行。」
李文庭還表示:「國內做字源的網站較少,但是研究字源的學者挺多,相關的書籍也很多。這位叫理察的外國人利用20年的時間整理字源資料,做成網站共享,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
【專家觀點】
「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
理察•西爾斯所謂的「字源」,顧名思義,指找出漢字最早的字形,尋找每個字構字初期的造字意圖,也就是探討漢字的形源。華東師範大學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副主任劉志基教授介紹,此類研究源遠流長。公元100年,東漢許慎寫了中國第一部關於漢字構成的專著《說文解字》。後代,古漢語文字學逐漸形成專門的學問,叫做「小學」,除文字字形字意外,還包括音韻、訓詁的研究。
雖然「小學」有些神秘,但劉志基教授說,並不像一些人想像的那樣,這只是一門「考古」字形字意的學科,而應該看成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基石所在。中國學術傳統中,向來有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之區別,無論是《老子》還是《論語》,出土文獻更接近歷史的真實,而這些文獻的解讀都要依賴古漢語文字學的研究。陳寅恪先生說過,「依照今日訓詁學之標準,凡解釋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王元化先生晚年督責國家古籍整理規劃重點出版項目《古文字詁林》的編纂工作,也多次強調「學術研究中,文字訓詁的基本訓練非常重要」。
作為一門有深遠傳統的學問,關於古文字方面的工具書很多,比如過去的《甲骨文編》、《金文編》等……近年來隨著戰國文獻的出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也不斷有新的材料。2005年,華東師大編纂完成了 《古文字詁林》。這部匯集了一萬多個字頭、一千多萬考釋文字、煌煌十二冊的巨著,是我國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古文字彙釋類工具書,只是這類書印得很少,並不為大眾所知而已。
「從專業的眼光看,這個美國人可以說是一個愛好者,他的網站在學術上談不上什麼新的價值。」劉志基教授說,比如理察•西爾斯的網站,可以查詢某個與現代漢字對應的古漢字,但事實上,古漢字有相當一部分並無現代漢字對應。不過,理察•西爾斯網站的價值,也許不在於提供了多少新的知識,或者準確率有多高,而在於利用現代網絡對古漢語文字學的普及與數位化作出了一定的貢獻。長期以來,古漢語文字學都是很小眾的學問,不同研究者各有各的資料系統,也各有各的查詢辦法。「如果有一個共同的資料搜索平臺,對研究者大有裨益。」劉志基介紹,10多年來,國內不少機構也一直在進行古文字電子字庫的研發工作。「但到現在為止,像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還沒有全球通用的計算機字符集,離真正的數位化尚有一段距離。」劉志基認為,西爾斯的「漢字字源」和其它古漢字網站,都是網絡時代研究資源共享的一種努力,「我覺得這是古文字研究的大方向,能讓更多人對古文字研究有興趣,更能提高研究的效率,減少初學者、後學者的盲目與迷惘,最終有利於鞏固國學根基、弘揚中華文化。」
(責任編輯:項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