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節飄颻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中元作》中的名句,表達的是中元節到來之際,詩人用清新脫俗的想像力,對「玉鏡臺」虛無縹緲的意境刻畫,正符合中元節的氣氛。
中元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之一,最大的內涵體現便是寄託哀思。人們會在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祭祀活動。
民間將中元節稱作七月半,而道教則稱其為地官節,佛教則將其稱作盂蘭盆節,所以可以說是三個節日。
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體現出,中元節其實是一個三位一體的節日。民間、道教、佛教都會在農曆七月十四,舉行相關的祭祀活動或法會。
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作為中元節的主要節日習俗,時至今日依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第一、中元節的歷史淵源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由於對大自然的了解比較膚淺,再加上根本沒有科學觀,遇到自然界中的自然現象之後,往往都會認為與天神發怒或高興有關。
在這種思想意識的影響之下,逐漸演變成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中元節的誕生,其實就與這種原始崇拜息息相關。
據相關專家推測以及史料佐證,人們認為中元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上古時代。
當時人們對祖靈崇拜尤為虔誠,再加上一些其他時祭等因素的影響,所以「七月半」逐漸發展成熟。
還有一種說法就比較確切了,因為中元節屬於道教的節日。早在東漢時期,道教便形成了「三元說」,即「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
因此「中元」之名,便逐漸流傳了下來,最後與七月半合二為一,變成了大家熟知的中元節。
在唐朝時期,由於道教十分盛行,所以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遂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而七月十五日,則被定為節日時間並相沿迄今。
當然也有一種說法認為,七月半乃佛教「盂蘭盆節」,每年的七月十五民間大肆祭祀之時,佛教也會舉行法會。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實際上從這一點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七月十五才是民間傳統意義上的中元節。
之所以會選擇這個時間,是因為「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或者說是「復生」之數,與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
另外一種說法認為,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因為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的日子,同時也是酬謝大地的節日。
按例要用新米等祭祀祖先,並且向祖先報告秋天的收成。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元節,其實就是緬懷先人的一種傳統節日。
但是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在七月十五過「鬼節」的習俗。在這個傳統節日中人們要祭祖,並且祭祀一些虛幻的神明。
可以說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第二、中元節為何又叫「鬼節」
神鬼之說,是封建迷信思想中的核心要素,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認為人死之後雖然不能在人間生活,但是卻可以去極樂世界。
當然,一些修行不夠的人則需要下地獄。傳說在中元節的晚上,地府大門無人看守,所以很多鬼魂便可以來到人間。
家人為了表達對逝去先人的敬意,會在十字路口為其「燒紙」。 人間的燒紙就是陰間的銀票,所以死去的親人看一下後輩,也可以拿到「錢」,兩全其美。
但這也只是封建迷信思想而已,但是當其演變成習俗之後,便被世代延續至今並生生不息。
按照民間的說法,中元節又稱鬼節、亡人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民間便開始祭祖。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
中元節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傳說新老亡人會在中元節回家看看,因此後人一定要燒紙錢祭祀。
並且,時間需要選擇在夜深人靜之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裡灑幾個圈,這樣孤魂野鬼便不敢來搶。燒紙時嘴裡還要不住地念念有詞,以表達對先人的敬畏之情。
結 語
每一天都有幾十萬新生兒降世,有生的樂趣,便會有死的悲痛,中元節是古人對死者的敬意的表達。
因為這種無限的哀思、緬懷之情,所以才會特地設立一個祭祀節日。中元節與清明節,二者在祭祀習俗方面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