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泰國特派記者暨佩娟
在以前的中國農村,主婦們在熬好白粥後,總會把粥面上浮的一層細膩、粘稠、形如膏油的物質餵給家中體質最弱的孩子。這層物質叫做「米油」,具有很高的滋補功效,被譽為「窮人的人參湯」。但現在,為了使大米更加細白,米油的主要來源——大米外層的米糠(即米皮和米胚)往往被大量除去,而這些物質中卻包含了稻穀中64%的營養。為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油品營養價值,從米糠中提煉而成的稻米油近年在亞洲市場越來越被關注。目前,日本、澳大利亞、義大利、泰國、越南、印度等國已經開始食用稻米油。中國的稻穀總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1/3,但中國稻米油的生產還比較滯後。在5月中旬由泰國那黎宣大學主辦的第一屆泰國油脂大會暨亞洲稻米油會議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隨著中國稻米油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稻米油在中國的消費將有巨大市場潛力。中國稻米油產業的發展將有助於緩解世界食用油的短缺狀況。
「每150千克稻穀只能獲得約1千克稻米油。稻米油就是油中黃金!」受邀參加亞洲稻米油會議的豐益國際研發中心總經理徐學兵教授向《環球時報》記者感嘆道。目前,日本從米糠中製取稻米油的利用率高達100%,印度達到30%,而中國還不到10%。與會的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常務副會長何東平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上世紀60年代開始起步的中國稻米油產業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上世紀70年代,稻米油主要用於生產肥皂;1985年開始有了稻米油煉油廠,上世紀80年代末,稻米油的產能達到10萬噸;2000年開始大規模生產。但為什麼稻米油如今在中國仍沒有被廣泛食用?徐學兵說,此前,中國稻穀加工廠的分散導致米皮和米胚原料難以收集,而缺乏先進技術,也導致米皮和米胚質量不穩定。此外,稻米油製備、精煉要求難度高,中國欠缺先進的精煉技術。現在,中國的稻米油加工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米皮和米胚需要分散保鮮,集中製取,集中精煉。我們將加工工廠鋪設到距原產地200公裡範圍內,在保證米皮和米胚最佳保鮮狀態的6小時內對其進行提煉,並對新鮮米糠採用即時膨化穩定,這些方法使稻米油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日本擁有全球最先進的稻米油生產技術,日本稻米油的年消費量接近6萬噸,佔油脂消費總量的2%。稻米油谷維素含量高,且純度較好。日本營養與食品科學學會會長宮澤陽夫博士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上世紀20年代,日本就開始開發稻米油的藥用價值,上世紀30年代起開始轉向食用方向。「目前,全日本40%以上的幼兒園和中小學將稻米油作為學生營養午餐指定用油。」目前,泰國有約5家知名稻米油大型企業和300多家相關中小型企業。日本和泰國的稻米油企業在會上除了展示烹飪用油外,還展示了潤膚露、按摩油、香皂等稻米油美容產品。印度煉油企業協會執行理事梅塔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稻米油尤其有利於易患心臟病人群。根據印度心臟病專家協會的數據,30%的印度人都容易患上心臟病。而膽固醇每減少1%,患心臟病的風險就會下降2%。在歐洲,因為稻米油的抗氧化酸敗性超過橄欖油,稻米油已經被視為「功能性食品」。記者了解到,和橄欖油相比,稻米油的油質更加清爽,高溫炒菜時油煙更少,更適合中式烹調,尤其適用於煎炸和烘焙,且不易形成油垢粘鍋,清洗更方便。此外,稻米油加熱時產生的油膩味物質丙烯醛只有菜油的1/3和大豆油的1/2,可減少人體對油的吸收。豐益國際一位工作人員還告訴記者:「蒸米飯時,在淘好的米中添加5毫升稻米油,煮熟的米飯會晶瑩鬆軟,口感更佳!」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從1961年到2012年,世界稻米油產量從77萬噸上升到120.3萬噸,亞洲稻米油產量從75萬噸上升到118.8萬噸。超過90%的稻穀產自亞洲,某種意義上說,稻米油屬於亞洲特有的油種。亞洲國家開發好稻米油能為亞洲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目前,中國食用植物油的自給率僅約40%。從2009年到2012年,中國植物油的產量從1020萬噸上漲到1060萬噸,而消費量卻從2690萬公噸猛增到3080萬公噸。「中國年產米糠1500萬噸,按照米糠含油量15%計算,約能生產230多萬噸稻米油,相當於我國食用油總需求量的8%。這將使我國食用油自給率提高5%到10%,降低中國油脂油料的對外依存度。」徐學兵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