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弓形蟲病診斷方法研究進展

2020-12-11 養豬界

信息來源:姚貴哲等中國動物檢疫

摘要:弓形蟲病(toxoplasmosis)是一種由弓形蟲引起的嚴重危害人類及動物健康的人獸共患原蟲病。目前沒有理想的治療藥物,早期確診是有效的防控手段之一。本文從病原學、免疫學、分子生物學角度,總結了各診斷方法的優缺點。病原學檢測雖然操作簡便,但不適於大規模檢測,而且費時費力,靈敏度低;免疫學檢測方法操作簡便、特異性和敏感性強,其中ELISA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種檢測方法;分子生物學檢測雖然準確性、靈敏度、特異性較高,但大多操作比較繁瑣,需要特殊的儀器設備。提出未來研究方向是研製適於大量樣品檢測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的商品化ELISA方法試劑盒,以及可直接對多種組織中弓形蟲病原進行檢測的商品化分子生物學試劑盒。

弓形蟲病(toxoplasmosis)是由剛地弓形蟲(Toxoplsma gondii)引起的呈世界性分布的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畜牧業發展的人獸共患寄生蟲病。弓形蟲主要寄生在細胞內部,人類通過進食未煮熟的含有弓形蟲卵囊的食物或者被汙染的水源而感染。健康人群感染後無明顯的臨床症狀,但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後則會引起嚴重的後果:孕婦感染後會導致流產,產弱胎、畸胎、死胎等;器官移植的病人,由於免疫抑制劑的使用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後病原會在多個器官迅速增殖,導致機體功能衰退。弓形蟲感染是愛滋病患者中常見的機會性感染,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使潛伏感染再激活導致嚴重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腦炎。弓形蟲病不僅對人類的健康存在著威脅,也給畜牧產業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004年,弓形蟲病曾在我國的豬場大肆流行,死亡率高達60%,嚴重影響了當時的養豬產業。不僅如此,此病會使懷孕動物出現流產、產死胎,還會使患病動物死亡,對動物健康造成了極大威脅。該病目前無有效治療藥物,早期確診是有效的控制手段之一。本文從病原學、免疫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綜述了各診斷技術的研究進展以期為疫病診斷方法的選擇提供參考。

病原學診斷

目前常用的弓形蟲病檢測方法為顯微鏡鏡檢和動物接種。顯微鏡鏡檢是選取樣本的病變部位或者將糞便和水中的卵囊過濾之後塗片、固定並使用吉姆薩染色和HE染色方法對包囊染色,最後觀察結果。Khademvatan等通過顯微鏡對伊朗的多隻齧齒動物塗片進行了弓形蟲病檢測,結果有1例感染了弓形蟲病;利用PCR方法檢測出弓形蟲陽性樣品41份;血清學方法檢測弓形蟲抗體陽性率與PCR方法檢測結果相近。這說明鏡檢方法雖然可直接觀察到病原,但檢出率較低,不適合作為單一方法用於檢測弓形蟲病原。除此之外,動物接種法也常應用於弓形蟲診斷,該方法將病料接種至易感動物體內或通過細胞培養等方式對弓形蟲進行檢測。孫新利用小鼠腹腔接種和THP21細胞培養的方法,對30頭孕鼠的羊水進行弓形蟲分離鑑定,共分離得到6株弓形蟲,細胞培養組平均陽性時間8d,而接種組平均陽性時間為9周,檢測所需時間都較長。病原學診斷方法雖然操作簡便,但步驟繁瑣,耗時長,靈敏度低等,無法滿足高效、快速的檢測需求,因此在實驗室診斷方面應用較少。

免疫學診斷

免疫學診斷方法常被應用於弓形蟲病檢測,包括染色試驗(sabin-feldman dye test,DT)、凝集試驗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等。

染色試驗(DT)

染色試驗於1948年首次創立,只適用於弓形蟲感染,特異性較強。染色試驗是通過弓形蟲分別與陰性和陽性血清作用後,根據鹼性美藍液染色結果判斷被檢體內是否含有弓形蟲抗體。趙恆梅等通過該方法對11份陽性兔血清和34份弓形蟲病人的血清進行檢測,發現陽性率分別為100%和94.1%,並與血吸蟲病、肺吸蟲病、瘧疾等均無交叉反應。染色試驗由於其特異性強、敏感性高等優勢曾被稱為最有價值的檢測方法,在早期的診斷中被廣泛使用。但此方法使用的抗原必須為活體,且不利於操作,存在著巨大的危險性,因此被限制使用。

凝集試驗

凝集試驗主要包括直接凝集試驗(direct agglutination test,DAT)、間接血凝試驗(indirect hem agglutination test,IHA)、乳膠凝集試驗(latex agglutination test,LAT)、改良凝集試驗(mend agglutination test,MAT)。

直接凝集試驗(DAT)。直接凝集試驗是用甲醛固定弓形蟲懸液來作為抗原,與被檢血清直接進行反應。在載玻片加入稀釋度不同的試驗血清,混勻,幾分鐘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如果發生凝集現象,則證明為陽性,反之為陰性。1991年,張述義等通過微孔板法建立了檢測弓形蟲IgG抗體的直接凝集試驗,通過這種方法能檢測出早期感染的IgG抗體。

間接血凝試驗(IHA)。間接血凝試驗是利用弓形蟲可溶性抗原致敏於紅細胞表面,當其與相應的抗體產生反應時,可以用肉眼觀察到凝集現象。間接血凝試驗比直接凝集試驗靈敏性高,特異性強,因而常用該方法進行流行病調查。但間接血凝試驗也存在不足,包括重複性比較差,致敏紅細胞不穩定和易發生非特異凝集等缺點。

乳膠凝集試驗(LAT)。乳膠凝集試驗是將乳膠顆粒包被可溶性的抗原,加入待檢血清後充分振蕩混勻,室溫過夜後進行觀察;如果發生凝集現象,則證明感染弓形蟲。該方法操作簡單,結果易於觀察,但費時且特異性不強,在弓形蟲檢測中不常使用。

改良凝集試驗(MAT)。改良凝集試驗是由Dubey和Desmonts於1987年在直接凝集試驗的基礎上建立了一種敏感的弓形蟲檢測方法。Feg等用此試驗方法對散養的雞群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散養雞群感染率為16.6%。Heddergott等也用此試驗方法對浣熊進行了檢測,發現有37.4%的浣熊感染弓形蟲。該方法特異敏感性強,但存在費時、檢測費用高等缺點。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ELISA試驗是利用酶的高效催化作用以及底物放大的反應原理,提高特異性抗原和抗體免疫反應檢測的敏感性。該方法可以檢測出弓形蟲感染各個時期的IgM、IgG、IgA和IgE抗體,敏感性較好。管剛等2008年用弓形蟲的重組蛋白P30作為抗原建立了ELISA方法,並用此方法對收集的139份豬血清抗體進行檢測,共檢測出陽性血清8份,陽性率為5.76%。羅才慶等比較ELISA和HAT試驗方法,結果表明ELISA更適合用於檢測豬弓形蟲抗體。近年來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展,科研人員又研究出了許多改進方法,如葡萄球菌A蛋白ELISA、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PCR-ELISA、雙夾心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S-ELISA)等。據調查,ELISA檢測方法是國內外學者以及實驗室檢測弓形蟲抗體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已研製出反應靈敏、特異性高、重複性好的動物弓形蟲ELISA試劑盒。如:檢測弓形蟲 IgM抗體的間接 ELISA法試劑盒(該種方法對於急性病例檢出率較高,但類風溼因子陽性者易出現假陽性反應),可去除類風溼幹擾的雙夾心法ELISA檢測試劑盒。

間接螢光抗體試驗(FAT)

間接螢光抗體試驗是用固定的弓形蟲速殖子製作抗原片,通過螢光素標記的二抗檢測特異性抗體。此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重複性也很高,在國外被廣泛應用。但我國利用FAT方法檢測弓形蟲的報導非常少。此試驗方法需要用專業螢光顯微鏡來進行觀察,所以在國內沒有大面積推廣使用。

分子生物學診斷

核酸探針技術

核酸探針技術又被稱為核酸雜交技術(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是1968年華盛頓卡內基學院的Roy Britten及同事們所發明。核酸探針技術作為重要的分子生物學技術,通過將特定的病原基因序列分離純化後標記作為探針,與待檢的DNA和RNA單鏈形成雜交雙鏈,最後將標記物洗去,用自顯影技術對其檢測,從而檢測出與特定序列結合的核酸樣品,最終達到檢測病原的目的。Blanco等建立弓形蟲RH株基因文庫,從中篩選出pTg4重複片段。將此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標記作為探針,可檢測到80pg純化的弓形蟲基因組DNA。由於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核酸探針容易汙染環境,且對人體有一定損害,所以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

聚合酶鏈式反應(PCR)

PCR技術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對弓形蟲基因組特定的片段進行擴增,通過擴增產生數百萬個拷貝的靶DNA分子。Nabi等對PCR方法與顯微鏡法進行了比較,對於檢測貓糞便弓形蟲卵囊,PCR檢測方法更為可靠。Lukasove等分別收集了南非野鳥、家養鳥的110份、15份腦組織樣本,並對其進行了PCR檢測,發現2.7%的野鳥感染了弓形蟲。研究表明,PCR檢測方法速度快、靈敏度高、結果可靠。正因如此,PCR技術才得以廣泛使用,在弓形蟲病的臨床診斷中佔有重要作用。

環介導等溫擴增技術(LAMP)

LAMP是Notomi等人在2000年開發的一種等溫核酸擴增方法。LAMP是在BstDNA聚合酶的參與下,用4對引物識別弓形蟲靶基因的6個區域,在等溫條件下使靶基因高效擴增。擴增產物既可以通過螢光定量、電泳檢測,也可以通過離心後肉眼觀察沉澱。LAMP進行檢測時只需要水浴或者用普通的加熱裝置,就可以直接觀察出擴增的產物。因此LAMP是在沒有精密儀器下,仍能快速、簡便得出結果的一種檢測方法。此方法的靈敏度和擴增效率要比常規的PCR方法高很多。Zhang等根據弓形蟲529bp重複序列建立LAMP方法,與常規PCR方法同時對疑似感染弓形蟲的豬淋巴結樣本進行檢測,結果LAMP陽性率為85.7%,而常規PCR陽性率為76.9%;Krasteva等利用弓形蟲單一拷貝的SAG1基因設計引物建立了LAMP診斷方法,對人工感染弓形蟲小鼠的不同組織樣本進行弓形蟲檢測,並與常規PCR方法進行比較,發現其靈敏度明顯高於常規PCR。

展望

弓形蟲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不僅對畜牧業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對人類健康也構成了嚴重威脅。由於該病臨床症狀缺乏較強的特異性,導致檢測技術發展較慢。隨著國內外對弓形蟲病研究的重視,未來適合於大量樣品檢測以及流行病學調查的商品化ELISA方法試劑盒,可直接對多種組織中弓形蟲病原進行檢測的商品化分子生物學試劑盒將得到進一步推廣和應用,從而快速、準確診斷出弓形蟲病原,以達到預防控制弓形蟲病,減少經濟損失和保障人類健康的目的。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 2020, 27(12): 1466-1471. doi: 10.7507/1007-4848.202005014摘要肺癌的早期診斷和相應的治療措施是降低死亡率至關重要的因素。人工智慧作為新興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與醫療領域相結合,為肺癌的早期診斷提供了新思路,並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 眼球運動檢查在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進展 | 《眼科學報》雜誌文章精選
    今天分享的是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林浩添教授團隊的「眼球運動檢查在阿爾茨海默病診斷的研究進展」綜述。王珣1,張樹意1  綜述;林浩添1,2  審校(1.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廣州 510060;2.
  • 300專家齊聚潮州共議分子診斷技術臨床應用最新進展
    作為粵東地區分子診斷領域極具影響力的會議,本次研討會為學術界、醫務界搭建分子診斷技術臨床研究與應用橋梁,推動粵東區域分子診斷技術臨床應用的快速發展。在這裡,國內醫學大咖、行業精英、粵東六市各級醫療機構專家和醫生代表近300餘名齊聚一堂,展開精彩的近距離智慧碰撞。
  • 重擬慢阻肺診斷標準的爭議不斷,有價值的進展有哪些?
    Crapo教授團隊根據近年來COPDGene研究的結果,積極倡導重新定義慢阻肺(COPD),並發起對其診斷標準進行更新的探索,引發了全球各國學者的積極討論,但基於目前有限的數據仍爭議不斷,新發布的GOLD2021指南中也並未進行更新。對此,Crapo教授認為引入新的COPD亞型或將推動進展,同時,COPDGene研究團隊在今年也發表了多篇文章,對COPD亞型和CT特徵進行了較多探索。
  • 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進展
    目前,細緻的病史分析和詳盡的體格檢查,輔助必要的實驗室檢查,仍是診斷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較好的方法。現就不明原因發熱病因診斷的一些進展做如下介紹: 1.定義 1961年Petersdorf 和Beeson提出把發熱持續3 周以上,體溫超過38.3℃(101℉),且住院1周未能確診者定義為FUO。1992 年Kanzanjian 和Petersdorf 修改原有的診斷標準,去除「住院1周未能確診」這一條。
  • 「第二屆中國睡眠與心身醫學論壇暨睡眠障礙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進展...
    由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醫學部睡眠醫學中心、中國睡眠研究會聯合舉辦的「第二屆中國睡眠與心身醫學論壇暨睡眠障礙的臨床診斷與治療進展培訓班」於2015年7月2-4日在北京大學醫學部成功舉辦。,加深國內外同行科研成果和新技術、新方法在睡眠和心身醫學領域的深入應用,促進我國睡眠與心身醫學相關專業的科研、醫療、醫技和護理水平的提高。
  • 科學家發現老年痴呆診斷新方法:檢查眼睛
    阿爾茨海默症(俗稱老年痴呆症)是最常見的一種痴呆症,目前的診斷工具可以證實,這種疾病的特徵是畸形的β-澱粉樣蛋白或tau蛋白積聚。但這些工具都價格高昂(PET掃描,全稱「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且會帶來侵入性的痛苦(脊髓穿刺)。血液檢測是一個很有前景的診斷方法,但經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區分正常衰老的化學信號和痴呆症的信號。因此,一小部分研究人員正在嘗試一種新的診斷策略。
  • 肝臟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在肝細胞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一般惡性腫瘤的確診依賴於有創性的病理學檢查,而 HCC 可以依靠無創性的影像檢查做出診斷,從而有助於診療計劃的制定和進一步的隨訪[1]。長期以來 HCC 的診斷通常依靠超聲、CT 和 MRI 等影像檢查,但由於對HCC的診斷缺乏統一標準化,導致不同的檢查方法、醫療中心,甚至是同一醫療中心的不同影像科醫生對於相同的疾病都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診斷結果。
  • 專家論壇|閆惠平: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體的研究進展
    高滴度F-肌動蛋白抗體對診斷AIH-1的特異性較高。其與ASMA同時檢測或採用ELISA方法(定量)檢測,可有助於提高AIH的診斷率。曾有研究[13]顯示,ASMA(>1∶80)和抗-actin(>1∶40)與AIH-1型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標和組織學疾病活動度有關,並預示治療失敗概率較高。
  • 電動汽車鋰電池管理系統的研究與實現 — 模糊診斷專家系統
    電池組故障診斷模糊專家系統是電池管理系統的一部分,它以模糊數學與模糊診斷原理為基礎,將電池專家和有關蓄電池使用和維護的書籍上總結出的經驗和規則存入知識庫中,以電池的歷史檔案、運行狀況和上一次的診斷結果為依據,採用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對電池故障進行診斷,同時給出電池的健康狀況和維護信息。
  • 北京生科院在甲狀腺乳頭狀癌預後及診斷的分子標誌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北京生科院在甲狀腺乳頭狀癌預後及診斷的分子標誌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8-01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 這是該團隊首度解析中國人群甲狀腺乳頭狀癌遺傳圖譜後,在甲狀腺乳頭狀癌的預後及診療研究中取得的又一進展。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內分泌系統中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發病率近三十年內上升了三倍。
  • 疫情知識 | 陳薇院士等團隊的最新研究進展
    AMiner疫情專題的「知識集錦」最近更新了新冠病毒的傑出團隊研究進展、重大論文和疫情新聞等,下面重點介紹一下各部分研究熱點。聚合酶鏈反應(PCR)被視為具有高靈敏度和特異性的分子診斷病毒和細菌感染的標準測試,等溫核酸擴增因其在恆溫條件下無需熱循環儀即可快速操作的基本優勢被認為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候選方法,另外還已經開發了多種改進方法。文章總結了目前可用於冠狀病毒核酸的檢測方法,預計這將有助於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開發更好的技術,及時有效地檢測冠狀病毒感染。
  • 產前基因診斷和胎兒個體化醫療技術的進展與展望
    隨著遺傳學技術在產前診斷方面的廣泛應用,胎兒基因組與轉錄組的深入研究。意味著結合胎兒基因組信息及生理學信息可以實現胎兒在宮內期間的治療。   侵入性產前診斷的進展   胎兒標本獲取主要技術   有創方法:絨毛穿刺,羊水穿刺,臍血穿刺   技術進展:傳統的細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發展   細胞遺傳學診斷從中期染色體的顯微分析過渡到用染色體基因組晶片
  • 中國腦計劃的研究進展
    當前,我國已經把腦科學研究列為了「事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大科技項目」之一。中國腦計劃如何實施?具體的研究方向和側重點成為了我國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院士特撰寫觀點文章「大型腦科學計劃往何處去?」結合中國的國情對人類腦計劃進行評價和展望,指出大腦疾病將是中國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建議我們應該關注本國的重大腦疾病,針對社會需要攻克難題,尤其是在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方面,應該成為中國腦研究計劃的目標。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2015-05-14 中國科學報 丁佳   此次會議主題涵蓋遺傳進化、發育機制、信號轉導、生理與代謝、幹細胞研究和神經生物學等領域,並設立中國會議專場。來自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和卡內基科學研究所的專家將為大會作特邀主題報告,40餘位優秀科學家分領域作特邀報告,探討果蠅研究的最新前沿進展,並展望該領域的未來發展。
  • 專家詳解乾眼症的診斷方法
    那常見的乾眼症的診斷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為大家講講常見的乾眼症的診斷方法。  一般,常見的乾眼症的診斷方法有:  淚液蕨類實驗  粘蛋白缺乏者,例如眼類天皰瘡、Stevens-Johnson症候群,「蕨類」減少甚至消失。這是常見的乾眼症的診斷方法。
  • 水電機組振動故障診斷方法綜述
    本文描述了水輪發電機組的振動特性、特徵量提取、故障診斷方法,對現有方法進行歸類並分析其優缺點,介紹了近年來國內外水電機組振動故障診斷研究最新進展及應用情況,探討了水電機組故障診斷技術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近年來,我國水電機組的單機容量、裝機容量都保持著高速增長,水電發展規模日益增大。
  • 糖化血紅蛋白:可以診斷糖尿病嗎?
    一些檢測系統的自身性能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大多數即時檢測 (point—of-care testing,POCT) 方法檢測 HbA1c 的精密性、準確性無法滿足臨床需求,不能用於糖尿病診斷,但可以用作監測方法。此外,多種因素可直接影響 HbA1c 的檢測結果。
  • 《自然》新研究:Google Health的AI診斷乳腺癌比人類專家還厲害
    《自然》新研究:Google Health的AI診斷乳腺癌比人類專家還厲害  Winnie Lee • 2020-01-05
  • 案例研究描述了美國首例MIS-C病例的意外診斷
    在4月份COVID-19大流行的高峰期,一名14歲男孩被送入德拉瓦州內穆爾兒童保健系統的急診室,其症狀很神秘,後來被確認為多系統性炎症的首例病例之一美國兒童綜合症(MIS-C)的研究和回顧性診斷已發表在《兒科心臟病學進展》上,作為一項及時的案例研究,將COVID-19與高度危險的綜合症聯繫在一起,這種綜合症在兒童中很少見,會引起心臟發炎,肺和其他重要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