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指數飆升5.7%,是時候布局最強硬科技了

2020-12-16 君臨

上周創業板指回暖,晶片板塊指數周四漲幅高達5.7%,領漲市場。

這波回調過後,核心科技股大多已經有了相當的安全墊,並進入了許多機構投資者的調研視野。

君臨認為,一旦疫情穩定,科技股將再次走出牛市急先鋒的走勢。目前,似乎已到了較好的布局時點。

我們前幾天發過一篇介紹大基金二期開投的研報,今天我們繼續深入挖掘,看看還有哪些值得關注的優質標的。

大基金的全稱是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截至目前一共發了兩期,撬動市場資金高達萬億級別,堪稱晶片市場中的核彈。

投資晶片股,一定要跟著國家隊走。

而考察大基金投資結構,發現投資主要是在晶片製造方面,其中晶片製造領域的投資佔比高達67%,設計類的投資佔比17%,接著封裝測試類的投資佔比10%。

大基金之所以在製造領域投資最多,是因為在整個晶片領域中製造佔了大頭,不投他還能投誰?

那晶片製造到底哪家強?

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

1

關於晶片製造就不得不說德州儀器,因為這既是晶片製造的起點,同時我國晶片製造與之也有深厚淵源。

1930年,德州儀器成立,目前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公司,也是全球最大的模擬電路生產商之一。

2019年,德州儀器收入高達144億美元,淨利潤50億美元,規模已經很龐大。

故事要從1947年說起,這一年傑克·基爾比進入米爾沃基中心實驗室工作,在這裡,基爾比可以接觸到世界最先進的電子產品。

後來基爾比認為電晶體才是電子產品的未來,並且想把各種電子器件做在一塊半導體上,從而壓縮半導體的體積和生產成本,而這其中的關鍵材料就是矽。

可是中心實驗室並不想把錢花在矽上,為了實現理想,基爾比從中心實驗室離職,希望找到願意支持他項目的公司。

從中心實驗室離職後,基爾比面試了IBM、摩託羅拉和德州儀器等公司。

後來在1958年基爾比進了德州儀器,也是在這一年,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誕生。

基爾比給同事演示他的新發明,他對一塊集成電路輸入一個10伏的電壓,然後示波器顯示了一個振幅為0.2伏和1.2兆赫頻率的震蕩波,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

雖然這塊晶片醜是醜了點,但是成功證明了將電子器件集成在晶片上是可行的,這可是一次偉大的革命。

後來基爾比因為這個發明,在2000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集成電路率先在美國發展起來,但在製造方面並非一直保持領先優勢,因為製造除了技術,成本也很重要。

戰後的日本生產技術水平提升很快,生產晶片已經沒問題,同時生產成本明顯比美國低。

於是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後來集成電路生產漸漸轉移到日本。

到1986年,日本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生產國。

可是沒過多久,日本經濟在90年代出現危機,於是集成電路的主要生產地又轉移到韓國和我國臺灣。

所以現在的情況是美國來做晶片設計,亞洲來生產。

亞太地區成了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市場,在不包括日本的情況下,2017年亞太地區半導體銷售額2488億美元,全球佔比60%。

而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消費電子生產和消費國。

晶片的生產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三大環節。

如今晶片生產大概分為兩種模式,分別是IDM模式和垂直分工模式。

什麼是IDM模式?

IDM模式就是全都自己幹,自己設計,公司有自己的晶圓廠,自己製造,自己進行封裝測試。

通常採取IDM模式的公司,一般都是規模非常大的公司,例如英特爾和三星。

而垂直分工的話,通常某家公司就專門只做其中的一個環節。

例如兆易創新專門做晶片設計,中芯國際專門做晶圓製造,華天科技專門做封裝測試。

亞當斯密說,專業分工效率更高,所以目前主流的是採用垂直分工模式,畢竟整個晶片產業鏈實在太大,專業做好其中的一環就已經很不錯了。

目前,晶片設計龍頭是美國的高通、英偉達和AMD公司。

以2017年的數據為例,美國的晶片設計公司營收佔全球同行的53%。

在國內,晶片設計的龍頭是聯發科、海思和紫光集團等。

在晶圓製造方面,臺積電是行業絕對龍頭,市場佔有率高達56%。而大陸主要的晶圓製造公司是中芯國際和華虹宏力。其中臺積電已經能夠實現7nm製程,中芯國際主要是28nm。

另外,在下遊封裝測試上,長電科技、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已經排到全球前10。

所以在晶片製造和封裝測試上,中國還是很有優勢的。

2

我國的晶片製造與美國的德州儀器也頗有淵源,因為關鍵人物就出自這裡。

1955年,24歲的張忠謀進入半導體行業。

1958年,張忠謀加入德州儀器,同時他也是德州儀器中的第一個中國員工。

在張忠謀進入德州儀器的時候,公司年營業額還不到1億美元。

不過很快德州儀器就發展成了一家國際巨頭,2019年收入已經高達144億美元。

在1972年,德州儀器有6萬員工,而此時張忠謀已經坐上了德州儀器副總裁的位置。

張忠謀把年輕時大部分時光給了德州儀器,到1985年,54歲的張忠謀辭職回到臺灣。

很快,在1987年張忠謀創立了臺積電。

臺積電的業務主要是做晶圓代工,打破過去晶片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都全做的模式。

所以張忠謀就是創立代工生產模式的那個人,事實證明,很成功。

那什麼是晶圓代工?

簡單來說就是專門給別人生產晶圓,別人設計晶片,臺積電製造晶片,甚至封裝測試也交給其他公司,臺積電就專門做晶圓這一個環節。

英特爾公司的晶片是自己設計,自己製造,而美國超微半導體公司則是自己設計,然後把製造給到臺積電。

超微半導體設計做得好,臺積電製造成本低,質量做得也好,所以臺積電製造出來的產品比英特爾更好,價格更便宜,臺積電也很快演變成國際晶片製造巨頭。

在2011年,臺積電在28納米製程的市場份額高達80%,可謂一騎絕塵。

2018年,臺積電成功量產7納米晶片。

因此,在晶片製造上,臺積電絕對世界領先。

另外,臺積電使用的設備也是尖端設備。

臺積電的光刻機來至於阿斯麥,刻蝕機來至於應用材料,薄膜沉積設備來自於東京電子,這些都是半導體設備的頂尖企業,代表世界晶片生產設備的最高水平。

還有,為臺積電提供矽片的公司主要是日本住友、環球晶圓、信越半導體和德國創世電子,都很有實力。

製造牛,大客戶也多,目前臺積電最大的客戶是蘋果,公司賣給蘋果的晶圓佔比17%。其次是華為,華為佔比10%,另外高通佔比5%。

也難怪在2019年,臺積電的營收高達1.07萬億新臺幣,大概相當於2449億人民幣,淨利潤3453億新臺幣,相當於790億人民幣。

臺積電的成功使張忠謀成了臺灣的半導體教父。

張忠謀的成功讓我們想起了一句話:有志不在年高。

我們發現國內頂尖的半導體企業,好些都是在國外工作多年,晚年回國創業,並成功逆襲。

張忠謀如是,中芯國際的張汝京,還有中微公司的尹志堯,都是晚年成功逆襲的典型案例。

這告訴我們,年輕人不一定要急著創業,積累經驗也很重要。

3

國內晶圓代工的另外一家重要公司是中芯國際,創建者是張汝京。

與張忠謀一樣,張汝京長期在德州儀器工作,而且一幹就幹了20年,不過在德州儀器工作期間他與張忠謀交集並不多。

張汝京在德州儀器的主要工作是建廠房,後來由於公司業績不好,德州儀器開始裁員,49歲的張汝京失業。

接著,張汝京來到臺灣創業,建立了世大半導體公司。

當張汝京進入臺灣晶片市場一看,發現張忠謀的臺積電已經深耕了十多年,實力已經很雄厚。

這讓我們想起了《讓子彈飛》裡湯師爺的一句話:晚了,前幾任縣長把鵝城的稅收到九十年以後了,也就是西曆2010年,咱們來錯地方了。

初創的世大半導體自然是競爭不過根基深厚的臺積電的,後來臺積電併購了世大。

有陰謀論說張汝京與張忠謀不和,張忠謀陰謀併購了世大半導體,後來張汝京出來澄清說是臺積電給的價格不錯,自願被併購。

至於實情怎樣,我們又怎能知道。

不過從後續兩人之間的恩怨糾葛上,也許能夠看出一些端倪。

2000年,張汝京回到上海,繼續他的晶片夢,他創辦了中芯國際,還是做晶片代工,所以業務和臺積電是一樣的。

張汝京早年在德州儀器工作,自然也積累了很多人脈,於是他從德州儀器買進了一批先進設備。

中芯成立不到1年,就試產0.18微米的晶片,並且在2002年量產。

很快,中芯國際成為全球第三大晶片代工廠。

在2年的時間裡,中芯國際提出近200項專利申請。

臺積電一看:咦?這些專利技術怎麼和我們公司的核心技術那麼類似?

加上中芯國際的快速崛起,張忠謀也不願意看到養虎為患。

於是張忠謀開始起訴張汝京,說張汝京從臺積電挖走的人帶走了臺積電的關鍵技術。

這場皮一扯就扯了6年時間,在2009年終於有了結果。

2009年,美國法院判中芯國際敗訴,賠償臺積電2億美元和10%的股權,同時要求張汝京離職。

沒辦法,敗訴7天後,張汝京辭職,並且3年內不能玩晶片。

不玩就不玩,不做晶片難道就混不下去了?

2010年,張汝京又建立LED廠。

3年滿後,在2018年張汝京成立芯恩半導體公司。

張汝京的履歷告訴我們:人生就是要折騰,不是在建廠,就是在建廠的路上。

這讓我們想到了平頭哥蜜罐:不是在幹架,就是在去幹架的路上。

雖然張汝京離開了中芯國際,但公司還在,實力也還在。

目前,中芯國際是我國大陸最大半導體代工企業,全球排名第五。

2018年,中芯國際營業收入230.6億元,淨利潤9.2億元。從營收來看,規模已經相當大。

到2019年,中芯國際14nm製程晶片量產成功,距離山頂的7nm僅一步之遙。

而就在2019年,中芯國際以1.4億美元向阿斯麥購買了一臺EUV光刻機,可用於7納米的研發。

相信中芯國際不會讓我們失望的。

除了中芯國際,華虹半導體也頗具規模,也是我國重要的晶圓代工企業。

1996年,上海華虹微電子有限公司成立。1997年,由華虹微電子和日本NEC合資成立華虹NEC,總部位於上海,主要業務是做存儲器晶片。

2005年,在香港成立華虹半導體公司,而華虹NEC就成為華虹半導體的全資子公司。

到2011年,華虹半導體和宏力半導體合併。

2018年,華虹與大基金聯合,用25億美元在無錫建設一座300mm晶圓廠。

目前,華虹第一大股東是上海華虹國際有限公司,而第二大股東就是大基金。

如今的華虹在上海有三個8寸晶圓廠,分別是華虹一廠、二廠和三廠,三個廠月產能達到175萬片。

其中,二廠月產能高達60萬片,三廠月產能50萬片。

目前華虹的平均製程是246納米,明顯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華虹的主要產品是ENVM,也即是嵌入式非易失性存儲器,主要用於單片機(MCU)和智慧卡晶片。2018年,公司ENVM業務收入3.61億美元,佔公司收入的39%。

華虹的晶片大概50%在國內銷售,20%賣到美國。

大家都知道,對於晶片生產,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設備,一條晶片生產線,70%的投入都是在設備上。

因此我們會發現對於做晶片代工的企業來說,固定資產很多。

例如中芯國際,2019年固定資產541億元,佔總資產的47%,幾乎一半是固定資產。

還有臺積電,2019年公司的物業、廠房和設備高達1.352萬億臺幣,而公司總資產為2.265萬億元,固定資產就佔比近60%。

對於晶片製造企業來講,設備資產很關鍵,那麼折舊也就成為影響公司業績的一個重要因素。

例如中芯國際,2018年的折舊費用就高達9.95億美元,而這一年公司的利潤僅為0.77億美元。

因此對於晶片製造公司來說,折舊很關鍵。

4

無論是臺積電還是中芯國際,又或者是華虹半導體,他們都是代工。

而在A股一些企業,就有做IDM模式的,例如華潤微、士蘭微、華微電子和揚傑科技。

我們先來看華潤微(688396),這家公司要從華潤上華說起。

無錫華潤上華半導體公司成立於1999年,運營6英寸MOS晶圓代工廠。

2000年,華潤微電子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全面負責華潤集團的微電子業務。

到2008年,華潤上華和華潤微電子重組,設立華潤微電子有限公司。

2020年,華潤微科創板上市。

華潤微業務包括晶片設計、晶圓製造和封裝測試。

2018年,華潤微在中國半導體企業中排第十,並且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家以IDM模式為主運營的公司。

2018年,華潤微晶圓製造收入26.74億元,佔公司營收的43%,封裝測試收入為7.9億元,佔公司收入的12.6%,因此晶圓製造是關鍵。

而在晶圓製造裡面,主要的公司是無錫華潤上華。

華潤上華2018年的總資產高達45.76億元,淨利潤3.3億。

我們說過,晶片製造是重資本運作,華潤微晶圓製造公司的資產規模往往都比較大。

其次是封測,封測也需要很多設備,所以做封測的華潤安盛總資產在2018年為6.9億元,規模也相對較大。

相比之下,做設計的華潤矽威2018年的總資產僅為0.76億元,華潤矽科總資產僅為0.38億元。

目前,華潤微有3條6英寸生產線,2條8英寸生產線。

華潤微還運營中國第一條4英寸晶圓生產線和第一條6英寸晶圓生產線。

除了華潤微,士蘭微(600460)也是一家規模頗大的IDM模式公司。

1997年,士蘭微成立。

2017年,士蘭微8寸線建設完成,開始量產。並且計劃與廈門半導體共同投資220億在廈門建設兩條12寸65-90nm的晶片生產線和一條4/6寸半導體器件生產線。

截止2018年,士蘭微營收30億,其中功率分立器件營收14.75億,佔比48.74%。

成立於1999年的華微電子(600360)也是一家功率半導體分立器件公司。

當前公司已具備4英寸晶片8萬片/月、5英寸晶片13萬片/月、6 英寸晶片6.5 萬片/月的生產能力。

2018 年,華微電子營業收入17.09億元,淨利潤1.07億元。

2019年,華微電子投資11.32億建設6英寸生產線和8英寸生產線,很明顯公司目前規模還小,生產還處於擴張階段。

成立於2006年的揚傑科技(300373)主營業務同樣是半導體分立器件,同樣也是採用IDM的經營模式。

2018年,揚傑科技收入18.52億元,淨利潤1.88億。

另外,在LED晶片項目上,三安光電(600703)是絕對龍頭,也是世界老大。

2018年,三安光電的LED晶片產量高達9112億顆,公司產能佔到國內總產能的58%,絕對龍頭。

三安光電的創立者是林秀成,林秀成靠倒賣廢鋼鐵起家,後來結識了三明鋼鐵,雙方合資成立三安集團。其中,三安光電成立於2000年。

2002年,三安光電公司第一片外延片研製成功。

到2003年,三安光電研製出我國獨立智慧財產權的LED晶片,打破了過去LED晶片全靠進口的歷史。

2008年,三安光電借殼天頤科技實現上市;

一直以來,三安光電公司高速擴展,2018年公司以333億元投資晶片和封裝。

到2019年,公司更是大動作不斷。

1月,興業信託、泉州金控、安芯基金計劃向三安集團增資不低於54億元。

10月,長江安芯準備以59.6億增資三安集團,長沙建芯向三安電子增資70億。11月,公司擬非公開發行募資70億,格力電器出資20億。

連格力都看好,可見公司還是很優秀的,要知道董小姐可不是一般人。

在以上增資計劃中,其中安芯基金就是大基金與三安光電設立的。

大基金還以90億投資三安光電。

截止目前,大基金持有三安光電4.61億股的股票,持股比例為11.3%,是三安光電的第二大股東。

5

通常,電子系統包括傳感器、處理器、存儲晶片和執行器。

傳感器負責獲取數據,處理器負責處理數據,存儲晶片負責存儲數據,執行器負責執行處理器的結果。

其中存儲晶片大概佔了半導體市場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們有必要重點來了解一下。

存儲晶片行業主要由三星、東芝、美光和海力士等國際巨頭壟斷。

存儲晶片分為快閃記憶體和內存兩類,而快閃記憶體又包括NAND FLASH和NOR FLASH,內存主要為DRAM。

那快閃記憶體和內存有什麼區別?

我們來做一個比喻,存儲晶片就是倉庫,而處理器相當於加工車間,數據就是原材料。

倉庫分為大倉庫和小倉庫,大倉庫是快閃記憶體,小倉庫是內存。

小倉庫就像一個臨時倉庫,距離加工車間很近,所以讀取數據的速度快,當然小倉庫的存儲空間也比較小。

大倉庫存儲數據多,儲存空間大,但讀取數據相對較慢。

在內存市場,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三家公司的市場份額高達90%,其中三星市場佔有率就高達48%。

所以,國內存儲器需要加快發展,也是大基金重點扶持的對象。

在國內,存儲器的關鍵公司是紫光集團旗下的長江存儲,長江存儲規模做得很大,而且也有自己的晶片生產工廠。

2016年,長江存儲成立,而且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可以量產3D NAND Flash的廠商,還獲得了大基金的投資。

2016年由紫光集團聯合大基金、湖北省地方基金、湖北省科投共同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投資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項目總投資240億美元,主要生產存儲器晶片。

到2019年,長江存儲可以實現64層產品量產。

目前,長江存儲產能已經達到1.5-2萬片/月。

另外,由兆易創新、王寧國與合肥產投籤訂協議成立合肥長鑫存儲,合肥長鑫項目總投資超2200億,非常巨大,主要就是做存儲器晶片。

其中兆易創新負責研發19nm工藝製程的12英寸晶圓移動型DRAM,只不過相比於長江存儲來說,兆易創新主要是做晶片設計,而長江存儲自己就有晶片製作。

我國晶片產業布局全,但是薄弱環節也不少,所以需要大基金來扶持。

而在整個晶片產業鏈中,製造環節可謂是佔比最大,所以也是大基金重點布局的方向。

走,一起踏上晶片產業這輛快車。

投資充滿著風險,我們不能拍拍腦袋就能輕易做出的決定。

除了基本面的機會分析,還需要對財務風險、業績確定性、業務競爭格局等進行更深入的考察。

更多信息可關注「君臨」獲取。

作者:君臨團隊.

更多成長股分析、行業解讀盡在「中國新一代投資研究服務機構」——君臨

相關焦點

  • 是時候抄底了嗎?一季度度小滿理財情緒指數「A股」關注度飆升近7倍
    來源標題:是時候抄底了嗎?一季度度小滿理財情緒指數「A股」關注度飆升近7倍 3月份,A股又一次跌破2700點,上一次是在2018年底,在那輪A股下跌的尾聲,上漲指數後又跌破2500點,但很快迎來了700點的反彈。
  • ATFX:納斯達克100指數與科創50指數 哪個代表最前沿科技企業?
    來源:金融界網站ATFX匯評:納斯達克100指數在疫情期間的表現極為亮眼,自三月份最低6627上漲至8月初的11291,漲幅61%,遠超預期。當然,同期道瓊指數和標普500指數也出現了上漲,只是漲幅在50%以下,小於納斯達克100。
  • 不止阿里收購中天微 這些科技巨頭在AI晶片產業都有布局
    在國內熱議「中興被禁」的時候,阿里正式宣布收購晶片供應商中天微,但投資金額並未對外透露。與此同時,國外的Facebook也傳出正在籠絡人才,計劃自研AI晶片。一夜之間,似乎科技巨頭們都在搶時間布局AI晶片,編者特此整理了國內BAT網際網路巨頭在AI晶片領域的部分投資和布局情況。
  • 中國科研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的技術超35項
    了解更多科技資訊盡在「圈聊科技」。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科院教授再度發聲!中國科研領域布局雖大但不強,落後的技術超35項。早在2014年的時候,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一項數據顯示,中國從事科研的總人數,佔到了全世界總量的25.3%,而身為全球科研中心的美國也只有17%,時至今日我國科研人數佔比,已經連續7年居於全球第一的位置,在科研投入上也始終保持在全球前三的位置。
  • 晶片有盲目投資和爛尾,工信部:建議兼併重組!大盤這一指數爆了...
    今年半導體行業最轟動事件莫過於武漢弘芯資金鍊斷裂,項目隨時有停滯的風險,目前湖北省重大項目中已將武漢弘芯移除。2017年武漢弘芯曾號稱投資1280億元,要建成中國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廠之一。擬投資100億美元的成都格芯項目已停擺兩年半,近日被爆出或被韓國晶片企業接盤,該公司曾稱要建立全中國規模最大的12寸晶圓廠。
  • 博通擴展與新思科技在7納米及5納米設計方面的合作
    在7納米設計多個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博通與新思科技進一步合作,部署了包括基於Fusion Design Platform進行的5納米晶片設計。博通通過整合新思科技的工具、流程和方法,從最新的晶片工藝產品中獲得最大的收益,並有效地為客戶提供價值。
  • 科創50指數一度飆升近5%!創1個多月來最大漲幅,創業板...
    利好不斷科創板、創業板則在華夏基金、易方達基金、華泰柏瑞、工銀瑞信四家科創50ETF正式獲批的促進下大幅飆升,科創50指數盤中一度上漲近5%,創1個多月來最大漲幅,鉑力特20%漲停,芯原股份、容百科技、固德威紛紛大幅拉升。
  • 新銳丨智能駕駛布局新階段,芯馳科技自主研發IP智能汽車晶片
    >前言: 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汽車晶片正在迎來發展的新藍海,國內廠商也在積極布局,爭取在下一輪晶片競爭中佔據優勢。而以芯馳科技為代表的新生代汽車晶片力量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未來智能出行業務。 作者| 方文 圖片來源 |網 絡
  • 本周硬科技投向標:科創50指數樣本首次調整;聯發科...
    》》政策 科創50指數樣本首次調整 優刻得、澤璟製藥等5隻證券調入指數 8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與中證指數有限公司宣布,將根據指數規則調整科創50指數樣本,本次調整於9月14日正式生效。
  • 阿里全資收購中天微 擴大布局晶片領域
    阿里巴巴投資的晶片公司還包括AI晶片公司耐能、寒武紀、深鑑科技及可編程晶片公司BarefootNetworks,初步形成晶片產業布局。目前,公司累計開發了覆蓋高中低嵌入式應用的7款嵌入式CPU,被廣泛應用於物聯網智能硬體、數字音視頻、信息安全、網絡和通信、工業控制以及汽車電子等多個領域,業已成為當前我國唯一基於自主指令架構研發嵌入式CPU並實現大規模量產的CPU供應商。截至目前,基於C-SKYCPU的SoC晶片累計出貨量已經突破7億顆。2015年,中天微就開始和阿里巴巴合作開發雲晶片架構。
  • 晶方科技15年成長躋身全球第二 曾創股價四個月飆漲5.7倍紀錄
    從去年10月24日至今年2月24日的四個月內,其股價從20.60元/股飆升至最高138.54元/股,累計最大漲幅達5.73倍。毛利率淨利率雙增在全球半導體產業普遍下滑的背景下,晶方科技逆勢走強,交出了亮麗的業績答卷。3月22日晚,晶方科技如期披露了2019年度報告。
  • 晶片ETF : 國泰CES半導體晶片行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
    半導體晶片行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基金合同》及對基金合同的任何有效修訂和補充4國泰 CES半導體晶片行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更新招募說明書( 2020年第五號) 5、託管協議:指基金管理人與基金託管人就本基金籤訂之《國泰 CES半導體晶片行業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託管協議
  • 鮮為人知的科技巨頭,在小米、華為的背後,靠賣晶片年賺近5億
    而其中,名氣最大的莫過於晶片代工的臺積電以及為華為提供摺疊屏的京東方。實際上,在小米、華為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科技巨頭,靠賣晶片年賺近5億!這一科技巨頭便是誕生於2006年的卓勝微電子。據公開資料顯示:卓勝微電子作為業內知名的集成電路設計企業,主營業務包括射頻前端晶片的研究、開發與銷售。
  • 晶片領域設計自動化工具不可或缺,「奇捷科技」邏輯修正工具Easy...
    這一方面是因為我國晶片產業起步不久,相關設計的複雜度和工藝還不夠先進,另一方面是由於市面上的國外ECO工具價格昂貴,存在一定的壟斷情況。隨著晶片性能的發展,其電路結構複雜程度也成指數級提升,手工修正的方式受到了明顯的規模限制。
  • 特斯拉12月份將被納入標普500指數 股價飆升12%
    首頁 > 見聞 > 關鍵詞 > 特斯拉最新資訊 > 正文 特斯拉12月份將被納入標普500指數 股價飆升12%
  • 最受晶片企業歡迎的十大城市
    同時,國外晶片領先企業安謀(英)、新思科技(美)也在此布局,阿里巴巴的晶片公司平頭哥同樣落址於此。總體來說,晶片企業在上海徐匯、閔行、長寧均有分布,但紫光展銳、中芯國際、豪威科技、華虹、格科微等巨頭盤踞在自由貿易區,這裡有歷經20年發展,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相對最完整的集成電路產業園——張江高科技園區。據官網介紹,園區內集成電路相關企業已達到300餘家,園區晶片企業數量上遠超以「晶片之城」自居的某開發區。
  • 香港恒生指數午後跳水大型科技股走低
    香港恒生指數午後跳水,截止發稿,恆指下跌0.55%,報26358.95點。大型科技股走低,恒生科技指數由漲轉跌,美團跌逾3%,阿里、騰訊跌超2%。以市盈率作為恒生指數和國企指數之估值方法,採用2021和2022年度預測盈利之平均數作基準,以反映市場將聚焦於疫情過後盈利正常化的預期。恆指之目標市盈率為10倍–12.7倍,得出之目標區間約為23,600–30,000,相當於較現水平有最多13%潛在升幅。上投摩根基金認為,滬港AH溢價指數為過去10年較高水平。
  • 香港恒生指數公司7月27日將推出恒生科技指數
    香港恒生指數公司7月27日將推出恒生科技指數2020-07-27 12 : 13 來源:香港中國通訊社香港恒生指數公司宣布將於7月27日推出恒生科技指數,這項指數將會追蹤經篩選後最大30間於香港上市的科技企業。
  • 清華大學湃方科技發布Sticker系列人工智慧晶片
    數家媒體受邀赴湃方科技總部和湃方科技CEO武通達博士進行了深入溝通交流。 清華大學團隊背景,「高精尖」助力AI布局湃方科技由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孵化,創始團隊成員全部來自清華大學。由湃方科技研發的Sticker系列人工智慧處理器系統性探索了在晶片架構層次利用網絡稀疏性和低位寬表示以提升晶片推理能效的可能性,該晶片能量效率達到了140.3TOPS/W,指標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2020年美國大選日程 美國大選美股恐慌指數飆升
    由於衛生事件和重要風險事件臨近,美股「恐慌指數」在10月多數時間裡攀升。雖然不少投資者預期市場波動會持續下去,但一些對衝基金認為這種擔憂沒有根據,並押注波動性在接下來幾個月趨於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