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管理——同理心溝通

2020-12-25 K凱皇王者

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及內心世界,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

但這並不一定意味傾聽者一定贊同當事的觀點與行為。

一、三重概念:

1、辨識:抓住當事人的內心世界;

2、反饋:將此辨識反饋給當事人

3、非贊同:不一定代表贊同當事人的觀點。

二、同理心的功效

1、深度尊重別人,滿足對方心理需求;

2、化解人際矛盾,融合人際關係;

3、消除逆反情緒,解除溝通障礙;

4、無需用任何金錢投資,且具千金難買之力。

三、同理心的評估表

最低分階段

1、僅表批評、指責、抱怨;

2、冷嘲熱諷,取笑發話者;

3、否定與挑剔其見解;

4、制止對方說話;

5、找藉口,自我辯解;

6、完全忽視發話者

結果:致使說話者受傷害,造成溝通隔閡低分階段

1、只處理事情,不處理心情;

2、指出問題,給予警告或「苦口良藥」;

3、僅表抱歉;

4、盲目照做;

5、盲目安撫;

6、自敘以滿足自我需求。

結果: 明顯遺漏對方感受,僅處理事情,未處理心情,致使說 話都覺得被誤解、有挫折感。

高分階段

1、準確辨認說話者重要的感覺;

2、準備反饋說話者重要而明顯的感受。

結果:因為正確了解說話者重要而明顯的感受,使發話者覺得有 被了解的感覺,樂意繼續傾訴其感受。

四、團隊溝通中的衝突管理

1、冷靜公正,不偏不倚;

2、曉以大義;

3、交換立場;

4、 折衷調和;

5、 給衝突雙方留臺階;

相關焦點

  • 如何運用同理心促進溝通?
    先上一個案例;小李和小張同為一家諮詢公司的諮詢師,且共同管理一個初級分析師的團隊,平時除了和客戶打交道,還需要給所負責的初級員工分派各種研究項目。他們倆在協同工作時,小李重視團隊合作,小張則很少與小李交換意見,經常是不商量就自行給下邊分派了任務。
  • 溝通核心技巧之同理心
    說話是門藝術第六講:說話要有同理心    各位家長朋友,志強從今天開始與您分享「說話是門藝術」中的溝通核心技巧今天我們來分享:說話溝通核心技巧之說話要有同理心。在溝通過程中,與對方的對話,總會談及一些內心感受!比如:對方會說「他為什麼不理解我呢?」、「我感到很氣憤!」、「這些事讓我感到傷心!」、「事情的結果令我感到失望!」等等。
  • 《溝通的藝術》:巧用同理心改善溝通氣氛,化解6種人際衝突
    本文主要從「看入人裡」部分中的『同理心』及「看人之間」的『改善溝通氛圍』和『處理人際衝突』,來講述同理心、溝通氛圍和人際衝突3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和運用。一、同理心的定義、特點及現實應用同理心是指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創造個人觀點的能力。《溝通的藝術》一書中,作者將同理心概括為三個面向。第一,同理心牽涉觀點採擇,即嘗試採用另一個人的觀點。
  • 你的感覺,我懂;我的感覺,你懂嗎:同理心影響我們的溝通
    同理心,就是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觀地理解當事人的內心感受,且把這種理解傳達給當事人的一種溝通交流方式。同理心就是將心比心,同樣時間、地點、事件,而當事人換成自己,也就是設身處地去感受、去體諒他人。同理心,其實就是站在對方立場思考的一種方式。
  • 5點輕鬆培養同理心,比任何溝通技巧都有用!
    這正是我們常常聽說卻少有人能具備的能力——同理心。《同理心》的作者羅曼·柯茲納裡奇認為,同理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更是一種理想和力量,能夠帶來人際關係的根本性顛覆。其核心就是,充分了解對方的感受和情緒,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根據對方的需要進行合理的幫助。
  • 放下父母的「優越感傾聽」模式,學會同理心傾聽,溝通更順暢
    但是大多數的父母在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往往用的不是繁體字的「聽」,而是簡體字「聽」。把簡體字「聽」拆分來看,左邊是「口」,一直在用嘴說話,右邊是「斤」,相當於用嘴說話的同時還一直斤斤計較。跟孩子溝通當父母用「聽」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 《同理心的力量》:發光發亮的人生,從擁有同理心開始
    讀完這本書,我深覺發光發亮的人生,從擁有同理心開始,而置頂你的同理心,是最穩賺的投資。 01 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角度上思考問題的非暴力溝通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人。無論,你發生了什麼不開心的事情,他都會一副不以為然的樣子說:「你這個人真不樂觀。」
  • AMI培訓師遊騰鑑講座乾貨(二)|同理心溝通 + 相助得當
    01與「0-3歲寶寶」溝通的技巧—同理心至上在嘗試理解「可怕兩歲」的基礎上,成人要做怎樣的準備去和這一時期的孩子溝通呢?下面我用生活中一些常見互動來舉例說明:以上圖表我們可以看出,與2歲小孩較差的溝通方法竟也是常見的溝通方式
  • 情商要素一:自我意識、自我管理和內在動機、同理心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主要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以及表達尊重等與情商相關的方面。同理心是關懷等利他行為的基礎,也是平等交流的認知前提。
  • 同理心很重要,但我們可能理解錯了!
    帶著這個疑惑,我找來幾本最近看過的溝通書籍查閱。當看到《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對「同理心」的解釋時,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平日裡以為的「同理心」都錯了,而且錯得很難察覺。難怪當我們竭盡所能、苦口婆心地勸導、安慰別人時,對方會無動於衷,甚至有些不領情的反感。《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由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合著。
  • 情商的關鍵是同理心,那同理心的本質是什麼?
    不過當然這樣去歸納有點模糊,我們更喜歡用一個詞去形容,那就是——同理心。同理心在情商修煉中放在了第一位,同時在博弈論,親密關係相處秘訣等等方面,都佔據了很大的比重。我們對同理心的理解,主要是在一種將心比心,感情代入,站在對方的立場,用對方相似的認知思考問題的能力。
  • 同理心不等於同情心
    「同理心了」這個詞的出現有一百年了,據說發明這個詞,就是為了區別「同情心」而出現的。「同情心」是說你看到別人的遭遇處境,心生憐憫,想用實際行動幫助他。「同理心」是說你更能進入對方的情景中,感同身受對方的心裡體驗。同理心比同情心更加可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已經講同理心的內涵說得如此簡潔透徹。但是,由於我們人性中普遍存在「自我為中心」的偏見,導致在處理實際問題的時候,總是效率低下。
  • 如何運用同理心解決衝突?
    向別人了解更多的你,讓別人更了解你,從他人的反饋中了解自己更多,與他人的互動中開發自己潛能二、Empathy 同理心>我說的都是對的,聽不聽是你們的事情都是他們的問題4)同理心的阻礙:自我為中心,過分關注自我的需要
  • 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整個人類需要成長的方向
    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整個人類需要成長的方向我們都知道共情,也就是同理心,也知道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心師終生的自我修行。誠然,心理諮詢師需要有專業知識的積累,而同理心是內在的一種能力,內在一種自我成長,也是核心的能力所在。
  • 訓練同理心:結合情境
    即使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人們似乎仍有一個共識:到最後,最重要的往往不是什麼技巧,而在於那顆心。至少在「與人打交道」這一件事上,保持一顆同理心並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勝過一切刻意的技巧。同理心不止在訪談過程中非常重要,它同樣適用於更大的範圍。在用戶體驗工作中,同理心可以讓設計師更設身處地地去思考怎樣幫助用戶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也可以讓團隊內的同事彼此之間更好地建立人際關係。
  • 非暴力溝通:一條說話公式,解決90%溝通問題
    又是什麼,讓有些人即使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也能心存愛意?」語言暴力從哪兒來?其實是因為我們的某些語言和表達方式,雖致力於滿足某種願望,卻忽視對方的感受和需要,最終導致彼此的疏遠和傷害。這種「異化的溝通方式」,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暴力溝通:道德評判,以自我為中心。
  • 從溝通小白到溝通高手,4個階段,5個步驟,幫你解決溝通難題
    2、沒有同理心,不會換位思考,他這句你可以帶著孩子來遊泳,在不了解客戶實際情況的時候,就這樣冒然出口,對別人很不尊重,因為我並沒有孩子。3、缺少自我監控:這位銷售人員的表現,是一個極差的溝通者的代表,當他感覺到客戶的回答並不是積極的回應的時候,就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還有扭轉局面的可能性。
  • 父母要學會利用同理心的力量,和孩子產生連結
    這個人就是董國臣,他寫了《同理心的力量 : 非暴力溝通的奧秘》這本書,教大家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在人際關係中恰如。作者董國臣是同理心的力量版權課程研發者,同理心教練創始人,研發了中國非暴力溝通的初中高三階培訓體系
  • 善意溝通1期
    善意溝通的圖解善意溝通:覺察、接納式的生活。這是個選擇,是持續不斷操練的方法,選擇說什麼、做什麼,幫助我在生活中活出愛。同理心——臨在的品質同理心的四個選擇:自我同理、同理他人、自我表達、向他人表達操練一:分享故事,接受被同理操練二:分組同理他人操練三:四人演習
  • 同理心不僅能體現個人素質,也能有助良好人際關係的形成
    同理心溝通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感同身受;二是用對方習慣的模式來表達,以讓其順利接收,做到同理須同步。同理須同步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心理情緒同步。心理情緒同步就是溝通時和對方保持同樣的心理情緒,對方快樂你也要高興,對方悲傷你也要難過,這樣才能更好地獲得他的認同和好感,更加容易溝通。二是語言文字同步。語言文字同步就是雙方有共同語言和說話特點。相信每一個人都喜歡同與自己有相同觀點的人交朋友、聊天、溝通、工作等。誰都不喜歡和沒有共同語言的人一起工作、相處或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