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東臺新街、唐洋、許河、三倉、新曹等東部鄉鎮,晚秋蠶相繼發生中毒現象,大批僵硬發白,不能吐絲結繭。據當地統計,約有2萬多戶蠶農的4萬張晚秋蠶惡性中毒,直接損失4000多萬元。
不僅如此,和鹽城東臺市相鄰的南通市海安縣的蠶繭也出現了類似狀況。兩地蠶繭為何在同時出現同樣的慘狀?好好的蠶繭為何不能吐絲結繭?……
蠶繭之都蠶不吐絲不結繭
東臺市一直有中國蠶繭之都的美稱,養蠶造繭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然而,禍從天降,今年深秋的蠶寶寶卻一絲不吐,看著這一幕慘象,蠶農們是欲哭無淚。
10月30日下午,記者在東臺市新街鎮採訪時,蠶農們紛紛向記者傾訴自己的遭遇。養了幾十年桑蠶的盧奶奶告訴記者,10月21日,她家的蠶還沒有「上山」,上午她就聞到空氣中一股腥臭的味道,當時也沒有太在意,在第二天蠶「上山」後,一連幾天也沒見吐絲,「這是很不正常的現象,一般情況下蠶只要『上山』,一兩天就吐絲結繭了。」
新街鎮的大部分蠶農都和盧奶奶有著相似的遭遇,在經過仔細回憶後,大家認為,21日的那股腥臭味是有毒氣體,蠶寶寶肯定是中毒了才吐不出絲的。
據東臺的官方數據顯示,東臺全市有2萬多戶蠶農的4萬張晚秋蠶惡性中毒,直接損失4000多萬元。
初步鑑定顯示為中毒
鑑定結果確如蠶農們所料想的那樣,21日的那股腥臭氣體確實有毒,而且是蠶不吐絲結繭的根本原因。災害事件發生後,東臺當地政府緊急向江蘇省蠶種質量事故技術鑑定委員會報告,請求安排專家到東臺實地進行事故鑑定。鑑定結果顯示,新街等鎮晚秋蠶不結繭,是環境化學因子引起的亞急性中毒。晚秋蠶在21日前都很健壯,蠶農個體行為不可能造成大面積中毒,東臺蠶區所在的兩家農藥分裝企業全部停產,市內不存在汙染源。
就在東臺申請專家鑑定時,隔壁的南通海安縣也出現了大批晚秋蠶中毒現象。禍出何處?毒源何在?
答案似乎不那麼難找,因為蠶農們都把海安縣角斜農藥廠作為致蠶中毒的重點懷疑對象。
農藥廠成肇事疑犯
記者在海安縣角斜鎮採訪時,當地一些居民和蠶農告訴記者,南通和海安地方政府都有明確規定,相關環境汙染企業在蠶飼養期必須停產,否則一旦引起蠶受汙染等事件,責任自負。「角斜農藥廠違反規定提前生產。那幾天,天氣助紂為虐,從21日到24日,連續不斷的東南風,將海安角斜農藥廠洩漏排放的毒氣刮到無辜的東臺蠶區,使東臺和海安的晚秋蠶大面積遭殃,並殃及大豐南部。」知情者向記者透露。
30日下午,記者在向該農藥廠核實情況時,被告知要到鎮政府去採訪,廠裡什麼都不清楚。而一門衛則表示,廠裡在10月24日就已經停產了。「這說明該廠在24日前肯定進行了生產,這是違反相關規定的,也進一步證實了蠶農們的猜測。」海安一蠶農表示。
蠶農們一致認為,海安縣角斜鎮農藥化工廠就是致使蠶中毒的元兇,而當地的政府卻在為該廠辯解,認為該廠生產的產品不會使蠶不結繭。
角斜鎮當地居民反映,涉嫌汙染排放的農藥廠早有前科,近幾年,已引發多起蠶種中毒事故,他們對農藥廠排放也恨之入骨。今天年初,省廣播電臺的《政風熱線》就以《蠶不結繭誰之過?》為題,對海安的春蠶不結繭進行過報導,「然而相關排放廢氣的企業卻並有沒有按照規定停產,才導致了秋蠶的再次受災。」
調查開始,維權不易
據記者了解,該農藥廠去年在角斜鎮政府的協調下,以每畝1000元的代價補償給緊鄰的蠶農。今年的春蠶同樣出現不結繭的情況,海安縣政府又拿出40萬對當地蠶農進行了補償。
目前,江蘇省環保和農業等部門已成立聯合調查組,前往東臺進行事故調查處理,並對受災群眾情緒進行安撫。
鹽城師範學院一位不願具名的社會學專家對該事件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此事發生在同一個行政區域,問題的解決就顯得不那麼艱難了,但是海安縣隸屬南通市,東臺市隸屬鹽城市,兩地不屬於同一行政體系,這樣一來,兩地政府的博弈其實就是兩個地級市之間的利益博弈。但汙染源不應該有行政區域的劃分,地方政府不能為了地方的稅收而成為汙染化工企業「逞兇」的保護傘。否則蠶農養蠶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打擊,最終導致蠶繭的市場供應不足,市場蕭條、萎靡,而東臺的中國蠶繭之都的美名也就有名無實了。
這次東臺、海安兩地蠶農的蠶中毒事件如何調查處理,我們將追蹤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