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者因工作原因向用人單位借支糾紛的注意事項

2021-01-08 一曾二陳

筆者近期為勞動者代理了一個用人單位要求返還借支糾紛,經過舉證、質證、詢問等一系列庭審流程,最終嶽麓區人民法院援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職工執行公務在單位借款長期掛帳發生糾紛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答覆》([1999]民他字第4號),裁定駁回用人單位的起訴。

該答覆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勞動者從單位預借支款,處理工作事務,其與單位之間不存在平等主體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人民法院不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勞動者因未及時報銷衝帳與單位發生糾紛,應由單位按其內部財會制度處理。據此,人民法院不受理勞動者因公務與單位的借支款糾紛!

筆者搜索了裁判文書網,截止2020年11月25日,全國各地高院層級共有24個相關案件,在湖南省內各級法院共有29個相關案件。數量不算多,但此類糾紛非常典型。就關鍵點,分析如下:

01

1.勞動者借支的目的是因公務需要。此類糾紛與自然人和法人之間的民間借貸相區分,其目的是因公務向單位提前預支款項。從借支單、轉帳記錄等憑證或單位追認中須明確該目的。

02

2.該答覆涉及的借支掛帳是勞動者提前預支,不包含勞動者墊付款項。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2019)湘01民終8221號民事判決書中明確,勞動者先行墊付的工作費用並非掛帳糾紛,單位應當根據相應證據依法支付。

03

3.勞動者在單位的借支掛帳,能否應勞動者離職而轉化為平等主體之間的民間借貸?筆者在查閱各地裁判文書的時候,發現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做出了兩個觀點完全不一致的裁判。

在(2019)魯民申6217號民事判決書中,山東高院認為,此類案件在勞動關係存續期間不具有可訴性。但勞動關係解除後,在勞動仲裁期限內,單位可以追訴。

而在(2019)魯民申2745號民事裁定中,山東高院卻沒有支持單位「借支轉化為平等主體之間借貸」的答辯。認為:民間借貸的主體應具有平等性,但公司內部因職務行為而發生的借貸,是勞動者與單位因職務行為產生的經濟關係,不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法律關係。從證據來看,借款行為系勞動者任職期間基於工作需要發生的職務行為,雙方之間不存在平等主體間的債權債務關係。在單位至今無證據證明勞動者借款系從事非職務行為的情況下,返還請求不能成立。

仔細查看兩份文書內容,可以發現,山東高院觀點不一致是基於兩個案件事實不一樣。在(2019)魯民申6217號案件中,勞動者的涉案金額巨大,達到了30000萬元,且勞動者未提交任何證據證明借支使用情況,報銷亦不符合單位規章制度。

在(2019)魯民申2745號案件中,勞動者存在提成、借支均未結算的情形。而借支明確是用於公務。單位訴訟中並未提交證據證明勞動者借款系從事非職務行為,人民法院未支持返還借支的請求。

這也驗證了筆者辦理勞動爭議以來最核心的一個觀點,勞動糾紛的本質在於查明事實:在勞動者確實實因公務借支,且單位未能舉證說明借支使用、帳目抵扣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出於公平以及保護勞動者的原則,不會支持單位返還的主張。這也是在勞動糾紛中單位舉證責任加重的表現,即單位必須提供充分、明晰的帳目往來憑證,才能要求勞動者返還未因公支出的借支款項。

因此,從勞動者角度,從單位預支處理公務,一定要按流程按實際名目填寫借支單,避免手中無證據而被單位追討借款。而單位,應當建立完整的財務制度並切實實行,同時定期對帳,及時向勞動者要求返還因公借支剩餘部分,避免帳目不清而被駁回起訴。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職工執行公務在單位借款長期掛帳發生糾紛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答覆

([1999]民他字第4號)

吉林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吉高法〔1998〕144號《關於職工執行公務在單位借款長期掛帳發生糾紛法院是否受理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同意你院審判委員會傾向性意見,即劉坤受單位委派,從單位預支15000元處理一起交通事故是職務行為,其與單位之間不存在平等主體間的債權債務關係,人民法院不應作為民事案件受理。劉坤在受託事項完成後,因未及時報銷衝帳與單位發生糾紛,應由單位按其內部財會制度處理。

-END-

|作者:王婧琦 律師

天地人律師事務所

勞動與人力資源法律服務部

本團隊由勞動法專業律師、工傷認定和賠償專業律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稅務師等十餘名畢業於國內知名法學院校的成員組成。

本團隊以專業化、公司化的團隊協作模式,致力於為用人單位提供全方位的人力資源合規管理非訴法律服務、一站式的勞動爭議訴訟代理服務。在用工設計、工傷認定及賠償、社保及稅務籌劃、人員優化與安置、高管風險控制等領域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

已為湖南省總工會、長沙市總工會、長沙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政府部門及50餘家企事業單位提供常年法律顧問或人力資源專項法律服務。處理的勞動爭議及工傷案件超過700件。

獲評長沙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2019年「複議訴訟專項法律顧問服務質量評選」優秀等級。

相關焦點

  • 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都可能遇到的這些勞動糾紛,你需要這個法律錦囊!
    勞動者依據前述規定解除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對於勞動者非因前述規定向用人單位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用人單位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以及勞動者依據《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七條的規定,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的情況,用人單位不用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
  • 與用人單位沒有從屬關係的,不是用人單位的勞動者案例
    與用人單位沒有從屬關係的,不是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劉桂霞與上海匯通速遞有限公司確認勞動關係糾紛上訴案上海某某速遞有限公司與劉某某勞動合同糾紛一案一審民事判決書審理法院 :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案  號
  • 用人單位拒開離職證明 勞動者能要求賠償嗎? | 普法周刊
    核心提示:開具離職證明,是用人單位的一項法定義務,如果其不履行該義務,並且給勞動者帶來了損失,勞動者可以要求賠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辦理離職手續時,勞動者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和程序,並留存好相關證據,以便發生糾紛時進行維權。
  • 普法丨用人單位拒開離職證明 勞動者能要求賠償嗎?
    開具離職證明,是用人單位的一項法定義務,如果其不履行該義務,並且給勞動者帶來了損失,勞動者可以要求賠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辦理離職手續時,勞動者需要嚴格遵守相關法律規定和程序,並留存好相關證據,以便發生糾紛時進行維權。今年6月,趙雪拿到了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的一紙判決,結束了與前公司拉鋸了兩年多的勞動爭議案件。
  • 用人單位強迫勞動者辭職,該如何維權?
    所以,用人單位讓勞動者自行辭職,這種情況下法律風險最小,對用人單位最有利。因此,在實務中產生大量的,用人單位逼迫勞動者一方自行辭職的情形,並要求勞動者提出辭職申請、辭職承諾書等,如果勞動者一方不服從的,就以不發工資、不予辦理社保轉移手續、重新查找勞動者做過的工作有沒有問題等進行威脅,很多勞動者,為了不想招惹這些麻煩,只能無奈接受,主動提出辭職申請,放棄經濟補償或賠償的要求。勞動者因受到脅迫作出的辭職行為是否有效呢?
  •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長期兩不找,還能主張工資福利嗎?
    「長期兩不找」是指勞動者離開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未正式解除勞動合同(或勞動關係),但是雙方已經長期互不履行勞動合同的主要內容,勞動者不再向用人單位提供勞動,用人單位也不再給勞動者發放工資福利。「長期兩不找」並非一個法律概念,但是因「長期兩不找」引發的勞動爭議並不少見。
  • 勞動者起訴用人單位賠償社會保險損失的處理 - 人民法院報
    用人單位認為:用人單位未為勞動者辦理社會養老保險,違反的是行政管理法,其法律關係是社會保險徵繳部門與用人單位之間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法律關係,用人單位違反該義務是向國家承擔行政責任,而不是向勞動者承擔責任。
  • 最高院明確用人單位未支付競業限制補償,能否追究勞動者違約責任
    編輯 | 七月作者 | 王鳳媛 槐城律師根據《勞動合同法》第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對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可以在勞動合同或者保密協議中與勞動者約定競業限制條款,並約定在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後,在競業限制期限內按月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勞動者違反競業限制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向用人單位支付違約金。
  • 對於離職的原因,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均不能證明的,該怎麼處理?
    法律知識要點:解除或終止勞動合同時涉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重要權益,在勞動法實務中能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就是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均認可雙方勞動關係已經解除,但是對於解除勞動關係的原因卻是各執一詞,勞動者一般是主張被單位違法辭退的,單位主張是勞動者自行離職的,解除勞動關係的原因涉及到是否需要賠償的問題,查明這一事實對訴訟的結果極為重要。
  • 入職篇: 勞動者謊報自己的學歷等信息,用人單位可否與勞動者解除勞動關係?
    用人單位可以與勞動者解除合同。 但有些情況下,勞動者隱瞞了自己工作經歷和婚育狀況甚至刑事處分等情況,不能一刀切的就認定為員工「欺詐」,這時候要看用人單位要求勞動者告知的信息是否屬於「與勞動合同直接相關的基本情況」,隱瞞或者謊報的內容對聘用的崗位具有多大的影響。
  • 【以案普法】勞動者不辭而別,用人單位該怎麼辦?
    學校辯稱楊某沒有去上班是其自身的原因,學校未作出與其解除勞動關係的決定,曾通知其上班。學校未提交證據材料,僅有李科長出庭作證,堅稱沒有向楊某說過不要其上班了。因其勞動關係解除情形不符合《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關於用人單位應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對其經濟補償請求不予支持。
  • 勞動者和公司都有可能遇到的勞動糾紛,法院權威解答來啦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應按照勞動合同的規定享有權利,履行義務。雙方之間因履行、變更、解除、續訂和終止勞動合同發生爭議後可以通過調解、仲裁和司法程序來解決,從而有效地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合法權益。02勞動合同,應當包括哪些內容和事項?
  • 用人單位未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 勞動者應如何維權
    然而,實踐中仍有一些用人單位為降低用工成本,逃避法律責任,不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致使部分勞動者不能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希望通過下面的案例解析,可以幫助廣大勞動者更好地維護社會保險權益。  【案情簡介】  2013年9月,劉某應聘到瀋陽某保安公司工作,雙方籤訂了勞動合同,每月工資1600元,先後在多個工作場所擔任保安,但保安公司一直未給劉某繳納社會保險費。
  • 最高院司法觀點: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公積金髮生的爭議,是否屬於勞動爭議
    由此可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公積金髮生的爭議,應當由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負責處理。儘管最高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司法解釋(二)》第七條列舉了不屬於勞動爭議的六種情況,其中第(二)項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制度改革產生的公有住房轉讓糾紛不屬於勞動爭議,但並未明確除此之外的勞動爭議均屬於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的範圍。因此,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因住房公積金髮生的爭議,不屬於勞動爭議。
  •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三種關係:勞動關係、勞務關係、承攬關係
    勞動者與公司有幾種關係?不少企業老闆並不清楚,雖然看似簡單,但如果處理不好,往往會產生大的糾紛。尤其是不同的關係有著不同的權利和義務,作為企業老闆更要理解清楚。簡單來說,企業與勞動者有三種關係:勞動關係、勞務關係和承攬關係(也可稱為承包關係)。
  • 事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這100個勞動用工法律問題請收藏!(下)
    A:勞動合同履行地與用人單位註冊地不一致的,有關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標準、勞動保護、勞動條件、職業危害防護和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標準等事項,按照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有關規定執行;用人單位註冊地的有關標準高於勞動合同履行地的有關標準,且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按照用人單位註冊地的有關規定執行的,從其約定。
  • 個人向公司借20萬元用於拓展公司業務,是借支,還是借貸?
    合同還對勞動報酬、工作職責等其他事項進行了約定。因醫療裝備公司為拓展市場銷售業務需要,馬某向公司申請借支居間服務費用,並出具借條一張。借條載明:「今馬某借公司現金貳拾萬元整(200000.00),還款期限6個月內。」醫療裝備公司於當日通過銀行轉帳的方式將20萬元借支給了馬某。款項到期後,馬某未還款。
  • 用人單位讓勞動者提交放棄社保權利的聲明無效
    原告不服該仲裁裁決向本院提起訴訟。原告上海雅迪爾實業有限公司訴稱,2010年7、8月份,因經營需要,原告將北京地區的業務委託給東方家園公司管理,但所有員工的工資仍由原告發放,原告的生產、銷售等正常業務均無變化。被告的工作也沒有發生任何變化,其工資仍由原告按時發放。
  • 不籤勞動合同,形成事實勞動關係,用人單位雙倍支付勞動者工資!
    用人單位與勞工不籤訂勞動合同對用人單位更加有利,即使發生勞動爭議,勞動用工單位的人力資源成本不會上升,有時候反而會降低!人都是權衡利弊,趨利避害,結果導致了事實勞動關係越來越多。這種沒有籤訂勞動合同的事實勞動關係,在認定時非常複雜,發生糾紛時勞工方舉證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