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在?來修道術!(傳世經典)

2020-12-25 執行者劍帝萊維

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測。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餵不盈,故能利蔽而新成。

【譯文】古代善於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認識。正因為不可認識,只能勉強地來形容描述它:遲疑躊躇啊,像冬天涉過江河;猶豫遲疑啊,像畏懼四面的威脅;恭敬莊重啊,像充當賓客;融化流散啊,像河冰消解;純厚自然啊,像未經雕鑿的原木;空曠寬闊啊,像遠山的幽谷;渾厚質樸啊,像渾濁的水流;寧靜深沉啊,像浩淼的大海;飄揚放逸啊,像永無止境。誰能夠將濁水靜止,慢慢澄清?誰能在安定中啟動,慢慢產生?保持這些大道的人,不求滿盈。正因為不滿盈,所以敝舊卻能新生。

二.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達到極端的空虛無欲,堅守徹底的清靜無為。萬物一起生長,我來觀察其中循環往復的規律。萬物紛繁眾多,各自回歸根本。回歸根本叫做「靜」,靜叫做「復命」,復命叫做「常」,了解這個常道可稱為明智。不了解這個常道而輕舉妄動,那就要幹出兇險之事。能夠認識把握「常」就能包容,能夠包容就能公正,能夠公正就能普遍,能夠普遍就能符合天地自然,能夠符合天地自然就能符合道,能夠符合道就能長久,終生沒有危險。

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百姓感覺不到他存在;其次的統治者,百姓親近讚譽他;再其次的統治者,百姓害怕他;更其次的統治者,百姓侮辱他。統治者的誠信不夠,百姓自然不會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悠閒啊,不會輕易地發號施令。功業成就,百姓都說:「我們本來自己如此。」

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六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廢棄,才會提倡仁義;智謀出現,才會產生偽詐;六親不和睦,才有孝子慈父;國家昏亂,才會出現忠臣。

五.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杜絕和拋棄聰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絕和拋棄仁義,百姓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杜絕和拋棄巧詐私利,盜賊就不會存在。這三者,以為文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百姓有歸屬之地:顯現並堅守樸素,減少私慾,杜絕世俗之學,就不會有憂患。

六.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彎曲才能保全,能屈故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更新,少取材能多得,貪多反而惑亂。因此,聖人堅守大道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現,因此聰明;不自以為是,因此彰顯;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驕傲,因此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天下的人沒有誰能與他爭。古代所謂「彎曲才能保全」的話,難道是空話嗎?確實能夠讓他保全。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真正的修道者,為什麼不能追求道術神通?
    也許,這就是許多人想要修道的原因之一吧。由於修道艱難,這種艱難,並非是遇到困難很難過去,而是很多人在修道的過程中,得不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造成自己對修道的不理解,甚至最後以失望而告終。為什麼很多人無法修道呢?對於這個問題,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有很詳細的說明。
  • 真正想要修道的人,你就要懂得《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受益匪淺!
    甚至有時候認為自己得到了一些什麼,等到看到真正修道的東西,才知道以前的那些,簡直什麼也不是。後來我告訴他們,在許多修道的古書中,《道德經》就是一部讓人如何修道的經典。有人雖然知道,但是直言「看不懂」。也有的乾脆就不懂得,為什麼《道德經》是一部修道的書。
  • 《道德經》:修道時,遇到過不去的關,該怎麼辦?
    很多人喜歡修道,最主要的原因,是出自於對道的神秘感,以及對於那種清靜無為的嚮往。經過一段時間的打坐修行之後,感覺自己的身心,確實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提升。如果修行的路上,不遇到什麼事情,可能這道修得也很容易。但是往往事情,總是會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 《道德經》的修道思想和方法被總結成了三句話!
    筆者立足《道德經》表義,參照諸家詮說,結合自身體驗,對該問題作一定的挖掘、歸納,從入道初門、高級技巧、終極心法三步驟探討其修道方法的基本思路及主要內容。至於如何達到此「柔」境,可從三個方面來引申闡釋。《道德經》沒有專門記錄調息之步驟,只是在宏觀上談論。但從古至今,道家調息之法大同小異,其核要都是專注於呼吸,減少思慮對身心的幹擾、危害。具體方法有「數息」、「聽息」等。借《太乙金華宗旨》之「回光調息法」來加以補註:「聰明總一靈光而已。坐時用目垂簾後,定個準則便放下。然竟放又恐不能,即存於心聽息。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2016年,雪漠先生的《老子的心事》出版後,我應邀和雪漠就《道德經》對話,在雪漠北京的機構給他的粉絲講了《道德經》的一些思想精義與修道精義。因為某些因緣,我不方便把某些邀請我講《道德經》者的姓名公開。畢竟,在中國的某些行政管理者那裡,把《道德經》單純地看成了「宗教經典」,一涉及「宗教」兩字,變得敏感。何不看成是哲學經典、文化元典?
  • 感悟《道德經》
    它從人與萬物的本源——「道」上闡述了宇宙的基本原理,指出萬物的本源「道」,它的運作特質,就是人類應效法的道德法則。並且告訴人們,作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問題可以求「道」來解決,因為「道」是創造者,有無所不為的能力和智慧,沒有「道」解決不了的問題。但是要讓「道」來解決人生的問題,就必須讓人性符合「道」性,讓人心順「道」而行,這個過程就叫修道。
  • 《道德經》:「柔弱勝剛強」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這件事情從側面也說明,孔子一生所講述的,不是如何修道,而是如何做人。老子沒有向孔子闡述什麼是道,卻在出函谷關時,特意留下五千言《道德經》給關令尹,其用意眾說紛紜,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但是從歷史看來,《道德經》對於開啟人們的智慧,的確起到了很大作用。
  • 淺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上)
    《老子》又稱《道德經》、《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有三個比較重要的版本:傳世本、帛書本、楚簡本。傳世本為歷代學者注釋,居不完全統計有三百多個本,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是(漢)河上公章句、(魏)王弼注本、(唐)傅奕道德經古本篇。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提到《道德經》,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部道家的經典。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所創,一部《道德經》是每一個悟道之人必備的讀物。有一首歌唱出了道心,也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對,這首歌就叫做《道心》。在西方,除了《聖經》之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而它作為中國人的經典,卻是很少被人奉為經典之作,甚至用晦澀難懂來給自己找到不讀的藉口。其實,現在很多高端人士在功成名就之後,都去研讀《道德經》,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因為這本道德經當中的智慧,越是成功人士,越能理解其中的奧妙。
  • 再談《老子道德經》的讀法:熟讀深思子自知
    傳世經典在流傳中脫衍訛誤問題不少,出土文獻又殘缺不全,只有多版本對比閱讀以老解老是正途。我們由經典知老子,由老子知道學,由道學知無為,為無則無不治,小則治身,大則治天下。學以致用,是建立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的,大道並不像小術那樣「唯手熟耳」,而是需要深入的研究和學習,《道德經》這本書要麼就不要讀,要讀必然是有下一番工夫的。
  • 戰國版道德經出土,字數不到如今的一半:道德經作者或非老子一人
    迄今為止,道德經一共有三個版本,即傳世版道德經,帛書版道德經,楚簡版道德經。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老子》(《道德經》)帛書,分甲本與乙本,內容更為古樸,由於帛書是在馬王堆三號墓中出土,而三號墓主利蒼之子利豨死於公元前168年,屬於西漢初年,與老子相隔300餘年,因此人們相信帛書版道德經最接近老子道德經原版,道德經謎團基本被解開。
  • 修道與修仙的不同:一個行而不殆,一個老而不死
    揭露洪荒隱秘,盡在夜述封神大家好,顛覆傳統認知、揭露洪荒隱秘的夜述封神,在粉絲們的尖叫聲中,又厚顏無恥地來了。修仙修道本是個古老而神秘的行為,縱觀歷史傳記,數千年間,修行人多如牛毛,結果也僅僅有傳說中的極少數人成功,可見這條孤寂的道路上,布滿了荊棘坎坷。
  • 受命於天,下教此道:《太平經》是道教一切理義的總綱領!
    這一系列天人相授的傳經過程,在漢成帝時期齊人甘忠可傳世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中就已經提及。漢桓帝延熹九年(166),襄楷再度上書,稱前者所獻神書「專以奉天地順五行為本,亦有興國廣嗣之術。其文易曉,參同經典,而順帝不行,故國胤不興,孝衝、孝質頻世短祚。」從襄楷的這段描述中可知,《太平經》不僅是一部囊括了道家哲學、陰陽五行學說、傳統宗教思想、巫覡之術以及儒家倫理觀念的道教經文,並且還吸收了天文學、醫藥學、養生學等具有實用價值的學術內容。
  • 《道德經》:老子在裡面到底說了什麼?分享10句話為你講解大概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 《道德經》首推中英雙語音頻書
    12月27日,由外文出版社推出的《道德經》(中英雙語誦讀版)在京首發,至此,由該出版社聯合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共同打造的「雙語誦讀中華經典」叢書正式合體亮相,《論語》《道德經》《孫子兵法》這三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中國經典著作第一次以雙語音頻書的形式共同呈現在讀者面前。
  • 鮮于樞僅存楷書長篇《道德經》卷
    》影響大;在國外,《道德經》比《論語》影響大;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各國經典名著中,《道德經》是被翻譯成最多種語言、發行量最大的傳世經典。       《道德經》的外文譯本總數近500種,《道德經》的德文譯本多達82種,研究老子思想的專著也高達700多種。       儒、道、釋是中華文明的三大根基,老子、孔子是2500年中國歷代君王的導師,影響中國2500年的歷史。       德國電視臺的一項調查表明,老子還是德國人心中「最知名的中國人」,每四個德國人家裡就藏有一本《道德經》。       鮮于樞是元代著名書法家。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崑嵛山書院《國學經典》親子活動邀您來體驗
    國學經典    國學,聽起來非常籠統,但究其本源,無乎「道」和「術」兩方面,道呢是以「儒釋道」三家為代表,它們的代表作品大家也耳熟能詳,如四書、《道德經》、《莊子》等,由印度傳來的釋學即佛學,也成為國學文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有人或許會反詰,你不爭,你是個老實人,別人卻來和你相爭,你同樣會一敗塗地。這樣反詰的人其實是不懂《道德經》,《道德經》的思想基礎是遵循規律,自我發展,在規律的基礎上自強不息,它的所有觀點,都貫穿著這種思想。
  • 《道德經》為何被稱為百經之首?其影響深遠,被翻譯成多國語言
    作為道家的傳世經典,《道德經》以洋洋灑灑的五千餘字,將大道以一種「玄而又玄」的方式,講述給了世人。現如今,在國學熱風靡的當下,但凡對國學經典有所了解的人,都不會讓孩童過早地去閱讀《道德經》。更何況,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一個學者敢放言,自己有多了解這部道家祖師所寫的經典。甚至就連國學大師南懷瑾老先生,也曾言世人不會明白《道德經》的內涵。而在學說界,還有這樣一種說法,那就是有部分學者認為,諸子百家的思想歸根結底都與道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都知道《易經》被稱作是「群經之首」,而《道德經》在古代則被世人稱作是「百經之首」。這又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