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測。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餵不盈,故能利蔽而新成。
【譯文】古代善於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認識。正因為不可認識,只能勉強地來形容描述它:遲疑躊躇啊,像冬天涉過江河;猶豫遲疑啊,像畏懼四面的威脅;恭敬莊重啊,像充當賓客;融化流散啊,像河冰消解;純厚自然啊,像未經雕鑿的原木;空曠寬闊啊,像遠山的幽谷;渾厚質樸啊,像渾濁的水流;寧靜深沉啊,像浩淼的大海;飄揚放逸啊,像永無止境。誰能夠將濁水靜止,慢慢澄清?誰能在安定中啟動,慢慢產生?保持這些大道的人,不求滿盈。正因為不滿盈,所以敝舊卻能新生。
二.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達到極端的空虛無欲,堅守徹底的清靜無為。萬物一起生長,我來觀察其中循環往復的規律。萬物紛繁眾多,各自回歸根本。回歸根本叫做「靜」,靜叫做「復命」,復命叫做「常」,了解這個常道可稱為明智。不了解這個常道而輕舉妄動,那就要幹出兇險之事。能夠認識把握「常」就能包容,能夠包容就能公正,能夠公正就能普遍,能夠普遍就能符合天地自然,能夠符合天地自然就能符合道,能夠符合道就能長久,終生沒有危險。
三.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譯文】最好的統治者,百姓感覺不到他存在;其次的統治者,百姓親近讚譽他;再其次的統治者,百姓害怕他;更其次的統治者,百姓侮辱他。統治者的誠信不夠,百姓自然不會相信他。最好的統治者悠閒啊,不會輕易地發號施令。功業成就,百姓都說:「我們本來自己如此。」
四.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六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道廢棄,才會提倡仁義;智謀出現,才會產生偽詐;六親不和睦,才有孝子慈父;國家昏亂,才會出現忠臣。
五.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杜絕和拋棄聰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絕和拋棄仁義,百姓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杜絕和拋棄巧詐私利,盜賊就不會存在。這三者,以為文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百姓有歸屬之地:顯現並堅守樸素,減少私慾,杜絕世俗之學,就不會有憂患。
六.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譯文】彎曲才能保全,能屈故能伸直。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更新,少取材能多得,貪多反而惑亂。因此,聖人堅守大道為天下的楷模。不自我表現,因此聰明;不自以為是,因此彰顯;不自我炫耀,因此有功;不自我驕傲,因此長久。正因為不與人爭,天下的人沒有誰能與他爭。古代所謂「彎曲才能保全」的話,難道是空話嗎?確實能夠讓他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