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真的亡於萬曆帝麼?《明史》作者團蓋棺定論到底有沒有問題?

2020-12-22 歷史咖啡

《明史》的確是在一種不正常的狀態下寫成的,這點應該沒有人能否認。其主要框架和大部分內容由黃宗羲的弟子萬斯同完成。書中至少兩次提到明朝滅亡的主要責任人是萬曆皇帝。看了書中萬曆朝相關的記錄卻忽然很糾結:這些到底是不是真的?

萬曆帝的稅監稅使,讓人心一夜翻轉

《明史·食貨五》關於坑冶銅鐵礦的記載中提到「識者以為明亡蓋兆於此」。因為萬曆帝派出去的那些稅監稅使的所作所為太可怕了,完全不能用人情常理揣度。只要某官奏言哪裡有礦,稅監便與奏官同往此地徵收礦稅,見到富戶就誣陷其盜礦,見到良田美地就說其地下有礦脈,於是強制圍捕、殺掠、淫辱,並侵奪其財產。大臣上疏往往視而不見,完全放任。按照明史提到,這些稅監交上去的實際上只有十分之一。

明朝礦洞

《明史·食貨五》:二十四年,張位秉政,前衛千戶仲春請開礦,位不能止。開採之端啟,廢弁白望獻礦峒者日至,於是無地不開。中使四出:……皆給以關防,並偕原奏官往。礦脈微細無所得,勒民償之。而奸人假開採之名,乘傳橫索民財,陵轢州縣。有司恤民者,罪以阻撓,逮問罷黜。時中官多暴橫,而陳奉尤甚。富家鉅族則誣以盜礦,良田美宅則指以為下有礦脈,率役圍捕,辱及婦女,甚至斷人手足投之江,其酷虐如此。帝縱不問。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諸璫所進礦稅銀幾及三百萬兩,群小藉勢誅索,不啻倍蓰,民不聊生。……皆不省。識者以為明亡蓋兆於此。

劇照 錦衣衛

按照神宗本紀,萬曆時期因礦稅而激起的較大民變事件約有14起,矛頭所向都是這些稅監本人,時常看到稅監隨從被殺的記錄,其中雲南稅監楊榮本人被殺,但規模並不算很大;其次是隨之而起的還有礦賊暴亂,萬曆朝記載較大的有兩起(河南、郴州兩處),未查到人數規模,但應該不小。此外,萬曆帝還大規模徵收商業稅,徵收手段也非常離譜。幾乎就是隨地設點,隨地徵收,見到軟弱膽小的商人即罰沒其全部貨物;甚至窮鄉僻壤交易土雞米鹽都要徵收商業稅。

明朝中官

《明史·食貨五》:榷稅之使,自二十六年千戶趙承勳奏請始。其後高寀於京口,……或徵市舶,或徵店稅,或專領稅務,或兼領開採。奸民納賄於中官,輒給指揮千戶札,用為爪牙。水陸行數十裡,即樹旗建廠。視商賈懦者肆為攘奪,沒其全貲。負戴行李,亦被搜索。又立土商名目,窮鄉僻塢,米鹽雞豕,皆令輸稅。所至數激民變,帝率庇不問。

這些行為當然已經可以說得上是昏暴了。其後果不僅僅是經濟凋敝,對人心的荼毒才是最可怕的,官府再無威信可言。所以斷言明朝在萬曆時期喪失民心應該是成立的,但不是不可挽回。

萬曆帝

萬曆皇帝患有肌肉萎縮症,心態可怕

萬曆帝對官員反映的這些情況的態度只有一個:帝不問、皆不省。這就非常奇怪了,難道你家的天下你一點不關心?目前流傳的解釋大約有兩個:

1958年,郭沫若挖開定陵後對萬曆帝屍骨進行復原,發現兩隻腳一高一低,確認為肌肉萎縮症。據專家意見,這種症狀既有身體痛苦,也有極大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患有肌肉萎縮症的萬曆帝對帝國的真實情況還能有多少關注?他的情緒波動已經成了致命毒藥。

網絡配圖

另一個原因正如《萬曆十五年》所說,萬曆帝與群臣之間關係緊張。由於受到張居正的「欺騙」,以及立後立儲的糾紛,他對官員集團,尤其是對內閣非常厭惡。而內閣一旦不能發揮日常統籌的作用,群臣就會失去重心。萬曆帝的隱居幕後,是為了屏蔽官員集團,用宦官達成治國目標。又因為他自身惡病纏身、精力不濟,遂對這些宦官失去監督。

在清朝修訂的明史中,萬曆帝的種種罪行隨處可見,甚至還做了蓋棺定論: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這個恐怕就誇張了,萬曆帝的那些罪行,最多可以成立昏虐、寡德、不仁,但不至於亡國。如果這些現象繼續存在,也只能說是提供了亡國的必要條件,而非充要條件。

黃宗羲勸弟子萬斯同赴京撰修明史時有一首贈別詩《送萬季野北上》,其中提到「四方聲價歸明水,一代賢奸託布衣」。其中囑咐其要明辨奸賢。這裡的奸賢是否有黨爭的意思不得而知。小編整體瀏覽下來,總感覺有些不對勁。但《明史》據稱是水平很高的著作,就只能先相信了。

相關焦點

  • 清朝修的《明史》,到底有沒有篡改歷史貶低明朝?
    但是現在有不少人認為清朝修的《明史》篡改了歷史,貶低甚至是抹黑了明朝皇帝及其明朝,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清朝到底有沒有篡改、貶低甚至是抹黑明朝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一、《明史》最大不足之處不是「篡改」而是「刪除」近代著名的清史學家孟森先生,在「明史講義」中特意說過《明史》的不足之處,可謂是一針見血。《明史》有兩個不足之處,①、偶有疏漏,間有重複。
  •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
    為什麼有人說,清朝之亡,並非亡於辛亥革命,而是甲午戰爭?明實亡於萬曆?清亡於甲午戰爭?關於明朝的滅亡,史學界有種說法,叫「明亡實亡於萬曆」。萬曆即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是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明朝泰昌帝的離奇死亡,政敵的暗中謀害,還是溫柔鄉之過?
    朱常洛的生母是地位卑微的宮女,萬曆帝在給母親請安的時候,一時興起就寵幸了母親身邊的宮女,結果宮女的肚子太爭氣,一次臨幸就懷了身孕。萬曆帝自恃貴為天子,不肯接受有孕在身的宮女,要不是母親逼迫,恐怕宮女肚子裡的孩子難以保住。萬曆帝的母親認為這是她的第一個孫兒,不管生母身份如何,孫兒終歸是皇室血脈。
  • 明朝到底有多強大?看看英女皇信中對萬曆皇帝的稱呼,你就明白了
    1583年我國處在明朝萬曆十一年,距今已經四百多年了,放眼西方的英國,正是伊莉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經歷了他最輝煌的黃金時代,中國同樣如此,在首輔張居正的輔佐下,出現了短暫中興局面。1582年首輔張居正逝世,萬曆皇帝漸漸出現了怠政的心理,後來甚至有20年沒有上朝,國政荒廢,奸臣並起,而他每天沉浸在奢華享樂中。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明朝是由朱元璋建立的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是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傳承了12世,總共有16個皇帝,國祚共計276年。朱元璋原先是個乞丐,憑藉著自己的本領,在亂世之中硬是殺出了一條血路,登上了皇位,成為了一個布衣皇帝。
  • 萬曆帝-一位睿智的帝王一個權利的擁有者一位孤獨的帝王
    萬曆帝的生平萬曆(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在位48年,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他在位期間創下了萬曆中興。出現了萬曆三大徵的勝利。是明朝中後期最後光輝的一頁。在萬曆帝沒有親政時,他無法擁有皇帝的權利,只能受到帝王教育,而且有被廢立的風險。由於良好的教育環境,而且朱翊鈞天生聰慧大約三歲半的時候就可以讀書。在張居正成為朱翊鈞的老師之後。對朱翊鈞尤其嚴格。
  • 《明朝那些事兒》破4千萬,作者升處級幹部:開掛的人,愛讀明史
    2009年,《明朝那些事兒》開始出書,5年後銷量過千萬,創下中國圖書銷量奇蹟,作者當年明月(原名:石悅)憑藉它獲利4100萬元。2020年,《明朝那些事兒》已達到了3000萬冊的銷售量,早已進入大陸圖書銷售排行榜的前10名。
  • 福建發現一本明朝太監家譜,內容顛覆史書,清朝如此篡改明史
    到明朝時,在篡改起居注方面又有了更加肆無忌憚的變化,明朝的起居注,主要體現在《明實錄》上,《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 明朝滅亡之後,清朝為了編寫《明史》,當然也要看明實錄,但是也對其進行了刪改篡改。比如,《明史》中對太監張敏(福建省同安縣人)、明孝宗的記載。
  •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的史源、作者及其編纂水平
    以校注結果,指出因作者運用史源的疏忽,而導致文本的錯誤與疏漏,藉以評估作者的編纂水平與史學。這次的報告主要依據過去校讀的《明史紀事本末·開國規模·嚴嵩用事·南宮復闢》,參考明代典籍研讀會同仁的成果,試論《明史紀事本末》的主要史源、作者及編纂問題。
  • 明朝守不住遼東,都怪這個小太監?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問答音頻探究視頻闢謠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字數:2910,閱讀時間:約7分鐘明朝滅亡,雖說亡於農民起義,但第一樁挖下亡國深坑的大事,卻是丟失遼東。
  • 嘉靖帝和萬曆帝皆幾十年不上朝,看似一樣,專家:有本質區別
    嘉靖帝和萬曆帝皆幾十年不上朝,看似一樣,專家:有本質區別大家都知道,在明朝有這樣的兩位皇帝,在位的時間都長達四十多年,但是也都有著幾十年不上朝的事情發生,他們就是嘉靖皇帝和萬曆皇帝,這是一對爺孫,兩人都非常的任性,但是不上朝歸不上朝
  • 明朝與日本「朝貢堪合貿易」及引發的「倭患」(2)
    對日本朝貢堪合使團中的使團官員自貢物,明朝政府也都另外給與超額賞賜,而對於隨行日本商人的貨物,政府會派人挑選一些,估值交換。在使團朝見受賞完畢後,明朝政府準許隨行日商將攜帶來的沒有被皇室選中的貨物,在會同館開市交易,貿易期一般為3到5天。會同館貿易之後,按照規定,日本朝貢堪合使團立即由原船護送至寧波,就途歸國,而日本使團成員會抓住時機在沿途停靠城鎮買賣商品。
  • 在明朝,你知道君主的丈夫怎麼稱呼麼?
    可知,宋代有郡馬、縣馬之稱。清朝公主的丈夫,稱作額駙。皇后所生之女稱固倫公主,丈夫稱固倫額駙;妃嬪所生之女稱和碩公主,丈夫稱和碩額駙;其他宗室女的丈夫稱郡主額駙、鄉君額駙不等。可知,清朝額駙是固定稱謂,只是其前面的修飾語不同。明朝是漢人政權,其皇女的丈夫統稱駙馬,但郡主、縣主丈夫的稱謂另有二字,——「儀賓」。
  • 明朝的紅丸案是什麼情況?真相到底如何?
    關於他的死有太多的疑問,到底是誰操作這次事件,從而導致泰昌帝朱常洛的死亡,關於泰昌帝朱常洛之死有一種極為深遠的說法,泰昌帝朱常洛服用「紅丸」仙丹過量導致其死亡。泰昌帝朱常洛並不是萬曆皇帝嫡子,偶然間萬曆帝臨幸了母親李太后宮中宮女王氏,後來王氏為他生下一子,取名朱常洛。萬曆帝本不打算認這個兒子,礙不住李太后盼孫心切,這才迫使萬曆帝承認了這個兒子。
  • 「明史」被清朝修了94年,到乾隆時期才定稿,客觀性至今有爭議
    和歷代新興王朝一樣,滿清入關後的第二年就著手編修《明史》,把《明史》單獨拿出來說,大家也許會覺得陌生,但說到《二十四史》也許不會有這種陌生感,因為它是被歷朝統治者奉為正統的史書,我們現代一般人讀史,最多也就是看看「二十四史」的合集,而《明史》就是二十四史的最後一部。
  • 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萬曆皇帝,就明白了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能夠深刻的感受到明朝的強盛,連屢屢抹黑大明的滿清都能夠如此稱頌明王朝,由此可見明朝的強盛絕不是故步自封的。那麼,明朝到底有多麼強大呢?看英國女王寫信如何稱呼的萬曆皇帝,就明白了。這次航海不僅宣示了大明國威,更是使得南洋各國爭相朝貢,使得明朝的朝貢制度被推向了頂峰。只不過中國人一直都沒有侵略思維,否則後來發現新大陸這些功績,就沒有西方人什麼事兒了。在海上能夠獨霸一方,明朝的軍事力量自然也是不容小覷,像當時圍繞在中原周邊的一些少數民族都被大明軍隊打得服服帖帖,絲毫不敢來犯。
  • 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是什麼 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世人皆知,它發生在明朝朱棣時期,是一場偉大的海上遠航活動,宣揚了大明威德。然而再偉大的事做多了,就變味了,人們猜測鄭和七下西洋目的不單純,那這到底是為了什麼呢?鄭和七下西洋之謎吸引了無數人去探索,最後發現與建文帝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