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記|幫當地建成三甲醫院後,他還要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2020-12-1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人類反貧困的奇蹟。這場與貧困的戰鬥,仍在朝著偉大目標前行,到2020年消除絕對貧困。以上海外援幹部的視角,我們記錄下歷史性的變革時刻。廣袤的土地上,承諾在兌現,願望在結果。

2018年4月末,日喀則的雨季將要來臨,沉睡了一整個冬天的植物即將甦醒,日喀則人民醫院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

「變化真的太大了。」 躺在整潔的病床上,70歲藏族老人的感慨溢於言表。他被日喀則人民醫院診斷為肺心病,接受住院治療後獲得明顯好轉。然而在來這裡之前,他所在的地方醫院只能給他幾副草藥吃。

在擁有規範的醫療服務前,日喀則人民醫院也曾經歷過「艱難」:醫護人員的行醫規範陳舊落後,醫療器械無法滿足手術需求……但改變在悄然發生。2016年6月,張浩等一批援藏幹部帶著「創三甲」的任務來到日喀則,經過前期摸排,逐步形成了一份三年規劃。

日喀則人民醫院新院。 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2017年10月,全新的日喀則人民醫院拔地而起。合理的院區規劃,先進的醫療設備,醫護人員規範的操作,採光良好的病房,乾淨無異味的衛生間……這些建設目標在創三甲過程中逐步推進完成,藏區人民享受到了接軌內地的服務。

「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張浩的嗓子有些沙啞,抬手指向正在建設的培訓樓,目光嚴肅而炙熱。

自小宗山腳下俯瞰日喀則市區的圖景。

全新的醫院

站在小宗山腳下,俯覽整個日喀則市區,目之所及多為低矮的民房。藏區鮮有高樓,日喀則人民醫院新院區卻是例外。以九層的白色門診主樓為中心,這座新晉的三甲醫院將為日喀則及周邊地區提供不遜於內地的醫療服務。

然而,只有在老院區呆過的人才知道,這座現代化醫院的前世,曾經是多麼的「艱難」。

日喀則人民醫院舊址位於市中心的繁華地段。而今建築已空,張浩卻依然記得初次踏進這裡的狀況——門診大廳的燈是壞的,室內空氣令人窒息。醫護人員的行醫規範,也如同幾十年歷史的老院區般陳舊而落後。由於建設原因,老院區甚至連隔離病區都無法滿足。

日喀則人民醫院舊址。

但日喀則需要這樣一家醫院。日喀則總人口80萬,市區和下轄的十七個區縣都指望它。不過,老院區能夠提供的醫療服務卻相當有限。以心血管內科為例,內地醫院較為普遍的介入治療,這裡卻無法實現。

「那些無法在本院進行溶栓(心血管疾病保守治療方法)的病人,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轉院去拉薩或是內地,要麼回家。」如今就任日喀則人民醫院心內科的徳吉卓瑪醫生表示,「大概在七八年前的時候,我曾經去到北京進修,那時北京的老師說,要想做介入(治療),日喀則人民醫院還有至少十年的路要走。」

這一窘境在援藏幹部到來後得到改善。

2016年6月,張浩等一批援藏幹部來到日喀則。張浩表示,在援藏之前,他已經知道這次組團式援藏最主要的任務是創三甲,但是當真正走進醫院的時候,心裡還是「咯噔」了一下,當時認為要完成三級甲等醫院,壓力山大。

抵藏之初,張浩想辦法摸清了老院區的角角落落,這樣的前期準備持續了一整月。在那之後,張浩開始著手制定一份三年的規劃。

要創三甲,首先要有一座合乎評審標準的醫院。老院區布局不合理,那新院區就採用和上海一致的規劃設計。哪個病區挨著哪個病區,檢驗室放在哪、廁所放在哪,這些問題要一個個討論敲定。

院區規劃好了,接下來就是科室和研究中心的設置、各類醫療設施的配置。張浩帶著醫療隊的隊員們按計劃一步一步地推進。與在一線拼搏的醫生不同,張浩更多時候是在統籌與溝通,小到醫院內人際關係的矛盾,大到醫院今後的發展方向。

2017年10月,一座全新的醫院自日喀則市郊拔地而起,門診掛號大廳的白色地磚能照出人影。

日喀則人民醫院新院內部。

逐步完善的「軟實力」

醫院的建設只是起點。

張浩心裡比誰都清楚,醫院是建起來了,但倘若沒有一支合格且能夠自我成長的醫護人員隊伍,那這家醫院依舊只是硬體優異的空殼。留下一套完整的醫院管理規範,才是日後這家醫院能夠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張浩的牽頭帶領下,上海組團援藏醫療隊幫助醫院健全80項醫院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科室制度550條。日喀則人民醫院從未有過的各項醫療操作準則一項一項建立了起來。

在日喀則人民醫院工作了近15年的徳吉卓瑪表示,自己搬來新院區已有半年。在老院區,醫院的等級屬於三乙階段,自從醫院評了三級甲等以後,所有的標準上了一個檔次,診療更加規範,操作更加標準。

日喀則人民醫院新院內部。

徳吉的病房有位來自牧區的70歲藏族老人,在日喀則人民醫院被診斷為肺心病,接受住院治療後獲得了明顯的好轉。然而在來到這裡之前,他所在的地方醫院卻只能給他幾副草藥吃。躺在日喀則人民醫院雪白的病床上,老人與家人的感慨溢於言表。一長串藏語最終被徳吉總結為一句話:「變化真的太大了。」

而在痛風科的漢族小夥,對日喀則人民醫院的變化更是有著深刻的體會,「以前的病房和現在根本沒辦法比,現在醫生和護士查房和治療的時候態度特別好。」能夠擁有獨立衛浴和不間斷的熱水,讓這個曾經經歷過老院區病房設施的人感受到了便捷與溫馨,「現在護士會提醒你,幫你熱中藥,打洗腳水,服務態度真的好了太多。」

藏族醫生徳吉卓瑪為患有肺心病的老人診療。

醫院逐步走上正軌,但張浩等援藏幹部的心願不止於此。

張浩表示,雖然已經創成三甲了,但是離成熟三甲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雖然醫院的硬體已經接軌內地三甲,但是從技術上來說,如果組團式專家不在的話,它還不是名副其實的三甲。所以接下來還將持續改進、深化目前的成果。

「高原醫療研究在國際範圍內相當緊缺。」談起這點,張浩兩眼放光。對醫學研究來說,日喀則是不可多得的寶礦。他不無得意地講起,自己將醫學專家「忽悠」到日喀則建立研究中心的事。

「我們現在學科建設有十大中心,每一個中心都有上海的一家三級甲等醫院通過以院幫科的形式打造品牌,像華山醫院幫助腦科中心,瑞金醫院幫助血液科中心等。」創三甲的過程中,張浩整合調動了不少來自上海方面的支持。

在「組團式」援藏專家的帶動下,日喀則人民醫院發表學術論文期刊SCI論文8篇,核心期刊11篇,開展臨床醫療新技術118項,如紅細胞單採治療高原紅細胞增多症、喉全切加頸部淋巴術清掃治療喉癌、顱內動脈瘤切除術等,拓展和增補了醫院的技術範疇。

「下一步,我們要想辦法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張浩拉開窗簾,抬手將正在建設的培訓樓指給記者看。

「把這個培訓中心做好,是我目前最大的心願。」他平靜地說道,仿佛那些往返的奔波與無休止的會議都是別人的經歷,那些夾雜在兩座城市之間的委屈與無奈,都消融在了日喀則引以為傲的燦爛陽光中。

空閒時間裡,張浩會在宿舍裡看書。

志向與牽掛

上海援藏醫療隊的集體公寓,被大家親切地叫做「葛洲壩」。這幾幢五層的白色小樓,就是張浩和醫療隊隊員在日喀則的「家」。

張浩公寓的牆上,掛著一幅女兒送給他的畫,他還沒來得及為這張小畫找到合適的畫框。

「我記得有次回家,女兒正在寫作業。我就問她,你喜不喜歡爸爸回來?」張浩本以為,女兒會覺得家裡多了一人的管教而煩惱,誰知道女兒頭也不抬地答道:「當然喜歡,至少你還在這兒呢。」女兒的話就像一粒石子,在他心中激起層層波瀾。

張浩公寓的牆上,掛著一幅女兒送給他的畫。

張浩說,女兒是「霸屏專家」,每次自己和家人視頻通話,女兒一定會抓住手機不放:「爸爸你什麼時候回家?」這是小女孩兒問過最多的話。而張浩的妻子則會在女兒鬧完爸爸後,再跟他討論些正經的家事。

張浩回憶,妻子在他剛援藏那會兒,還處於「沒反應過來」的狀態,直到自己離開幾個月後,別離的困苦才開始露出端倪。少了家中原先的「頂梁柱」,妻子默默地擔起了照顧一家老小的重任。「真的是家裡全靠老婆。」講起妻子在背後的支持,張浩笑得羞澀。

在問及父母時,尚在辦公桌前的張浩便一度沒能控制住情緒,將自己關在門外好一會兒才調整過來。良久,他才開始緩緩陳述。母親在自己離開前便有老年痴呆的前兆,出走三年,對老人而言不但是一樁打擊,張浩更害怕的是,自己會被母親忘掉。

這份愧疚讓他連同周遭的空氣一道陷入了沉默。「但其實我們都是這樣的。」作為援藏醫療隊隊長,張浩知道自己的隊員們也正在經歷類似的事情。

直到開始細數同行兄弟們的故事,沉悶的空氣才被打破。掛著氧氣管上手術臺的「辮子醫生」、教會藏族醫生手術關鍵操作的欣喜、節假日的聚餐……這些畫面像電影一樣嵌進張浩的腦海。

茅騰在援藏宿舍內吸氧休息。

「我們做手術時候吸氧,氧氣管是從後面拉過來的,就像後面掛了根小辮子一樣,所以就叫辮子醫生。」援藏醫療隊隊員茅騰說,我來到高原後曾經做過一臺手術,大概4個多小時沒有吸氧,手術結束之後就垮掉了,坐在手術室的板凳上喘了兩個小時。

茅騰表示,我們平時回到宿舍以後,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會有低流量的吸氧,氧氣瓶每個人房間都有。我也想做點事情,只要沒有到不能在高原生活下去的程度,還是要堅持下去的。

茅騰是來自上海胸科醫院的醫生。他表示,當時日喀則醫院缺少常用的胸科醫生趁手的手術器械,而且缺少一些術前常規心肺功能檢查的儀器,病房也缺少呼吸機,搬了新院區後,我也向母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向日喀則人民醫院捐贈了10萬元的手術器械。

除了硬體外,醫療隊員還幫助當地醫生完成了技術上的提升。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去年一個動脈瘤的手術,當地的主任醫生說自己沒上過臺,沒有機會去夾這個動脈瘤,開刀的時候我就鼓勵他和我一起去,他當時做了很多準備,最後這臺手術的最關鍵一步就是由他來做的,手術很成功。做完下來以後,他非常開心,當天就發了很多朋友圈。所以我覺得援藏不僅僅是自己做,要儘可能為他們創造機會去做,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嘛。」華山醫院神經外科醫生虞劍表示。

虞劍在和兒子視頻通話並輔導兒子的作業。

張浩帶著這些在手術臺上沉著冷靜、運籌帷幄的上海醫療精英,日復一日地查房、看診、手術、培訓,在日喀則傾城的陽光裡越走越遠。

逢年過節,張浩和部分醫療隊的隊員時常是留守藏區。「怎麼把這些隊員帶過來,就要怎麼把他們帶回去。」這是張浩作為醫療隊隊長的另一個心願,「每年冬天回到上海,在陰雨連綿的天氣,會特別懷念日喀則的陽光。」

在下一個春天到來之前,日喀則將有更多的種子埋進泥土,等雨季到來,便會再次破土。

相關焦點

  • 大連醫科大學在世界屋脊建三甲醫院,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原標題:大連醫科大學在世界屋脊建三甲醫院,留下「帶不走」的醫療隊—— 鋪就羌塘高原健康路西藏那曲所在的羌塘高原缺氧、高寒、風大、乾燥、低壓、強輻射,被稱為「生命禁區」。但大連醫科大學援藏醫療隊未忘醫者的初心使命,創建重症醫學科、成立高原病研究院、建成三甲醫院,讓廣大牧民家門口就有好醫院。
  • 東方情結:《西行漫記》中的「風景」
    在保安,他廣泛考察,深入調研,展開訪談,採訪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寫下了一部名為Red Star Over China的報告文學。這部作品先在英國面世,旋即在上海被翻譯為《西行漫記》出版,風靡一時,由此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正如李楊在《埃德加·斯諾與「西方的中國形象」》中所言,斯諾的《西行漫記》可以被視為現代中國敘事文本的奠基性著作。它為中國人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提供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視野。
  • 「愛民地圖」的見證——北部戰區總醫院兩支醫療隊「西行記」
    赴青海省對口幫扶的北部戰區總醫院兩支醫療隊百餘名醫療專家,先後在青海省地圖上作了上千個類似標記,密密麻麻,覆蓋了兩個縣30個鄉(鎮)450多個村子。戰友們風趣地說,對口醫療支援就像一次新的長徵,兩張「愛民地圖」上每一個被標識的點位,都是令人難以忘懷、念茲在茲的「西行印記」。
  • 解放軍第451醫院援建新疆伽師縣:為邊疆留下一支不走的醫療隊
    2014年,根據國家和軍隊的統一安排,451醫院對口援建伽師縣人民醫院。經過深入調研,從當地醫院和群眾最亟待解決的困難入手,451醫院先後和伽師縣籤訂了幫建《目標責任書》《援建工作計劃》等協議。  10月中下旬,解放軍第451醫院醫療專家隊,輾轉近4000公裡,從西安再次來到新疆伽師縣,開展醫療援建技術幫帶。
  • 在磨難中成長 從磨難中奮起︱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胡元勇的鏡頭裡,這座頗有年代的醫院,經過醫療隊隊員們的快速改造,已經改建為一座臨時的定點醫院;由於條件有限,隊員們沒有獨立的辦公室,只有樓梯口的一點空間被改造為臨時辦公場所;兩支醫療隊建立起兩個ICU後,這裡成為當地危重型患者的集中救治點,為了與時間搶生命,醫院裡的每位醫護人員每時每刻都步履匆匆,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生死時速。
  • 搭建中布友好的橋梁——記中國復派首批援布吉納法索醫療隊
    6月,國家衛健委國際合作司、北京市衛計委和世紀壇醫院有關負責人,先期赴布吉納法索就組建援外醫療隊事宜進行實地考察,了解當地人民的需求。7月7日凌晨,這支由10名北京三甲醫院醫生組建的援布吉納法索醫療隊,啟程赴布吉納法索首都瓦加杜古,執行為期6個月的援外醫療任務。
  • 「一夢芳菲」旅遊專列西行漫記系列一
    旅遊專列西行漫記之二)水闊雲高騰巨龍,神馳電掣出瑤宮。南來北往春秋渡,雪月風花天地融。 邀盞淺,別歌濃,有緣何處不相逢? 喜看美色鋪長錦,一路吟香醉畫中。旅遊專列西行漫記之三)鹼土黃沙棘草橫,茫茫雲際舞蒼鷹。 披金牛馬晨曦沐,弄白炊煙大漠行。 馳塞野,別邊城,氈房舉酒起歌聲。 深秋雖未花兒見,已有繽紛香遠程。
  • 在延邊汪清,寧波醫生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因為腸道不通暢、脾胃不好,導致他的腿部功能也不行了,10月10日第一次來汪清縣人民醫院,他是坐著輪椅來的。十一節後,碰巧北侖區人民醫院康復科醫生齊苗放完假,回到汪清,接診馬興明。摸清症狀後,齊苗展開她擅長的針灸,開始為馬興明行針。「扎了兩次,我感覺舒服多了。」馬興明說。
  • 【悅讀】講好新時代的中國故事——從《西行漫記》談起
    我們用一個具體案例——《西行漫記》來加以說明。《紅星照耀中國》[美]埃德加·斯諾著 董樂山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版)  《西行漫記》(英文原名《紅星照耀中國》),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根據他1936年在我國西北部抗日根據地延安等地採訪紅軍將士後撰寫的一部紀實作品集
  • 北京朝陽醫院醫療隊援漢記:定製歌詞溫暖出院患者
    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10層新冠肺炎病區,每一位康復出院的患者,都會收到兩件特別的小禮物——一封朝陽醫院醫護人員的全體籤名手書,和一段為每名康復患者「量身定製」的手寫歌詞。朝陽醫院西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黎明已經56歲,「如果需要被其他隊員照顧,我就不會來武漢了!」他和年輕醫生一起查房診治,40個患者查一遍要花3個多小時。平時,他還不吝惜時間和精力指導年輕醫生,他獨特的「山普」(帶有山東口音的普通話),平實當中帶著一點幽默,是醫療隊裡最歡迎的聲音。
  • 於亞濱:援藏三年 幫助打造一家脫胎換骨的三甲醫院
    最初,於亞濱並非帶著扶貧的任務遠赴藏地,但是地廣人稀、經濟落後加上文化觀念,當地的醫療環境與內地發達城市不可同日而語,因病致貧的例子比比皆是。三年時間,她和隊友新建學科、新增手術、改革績效,在當地打造了一家脫胎換骨的三甲醫院。回到北京兩年後,於亞濱仍然保留著西藏情結。
  • 英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比"西行漫記"出版早1年
    傳教士親歷紅軍長徵 作品《神靈之手》比《西行漫記》出版還早一年  80年前,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史詩——兩萬五千裡長徵開始了。1937年10月,埃德加·斯諾的名著《西行漫記》在英國出版。  很少有人知道,在《西行漫記》出版一年之前,一部名叫《神靈之手》的書同樣在英國倫敦出版,它才是第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紹紅軍長徵的書。
  • 「西行漫記」自駕22天,西藏!我們來了!(二)
    我是知道亞青寺不對外開放有好幾年的情況的,但既然來,也是要想辦法看一下,哪怕遠遠的,也一解長久以來對亞青寺的神秘魅力之窺見。早飯時,我們即向酒店經理提出能否介紹當地關係通融一下,經理介紹了兩人兩車並說可以走僻靜小道進入亞青寺,開價1200元,我欣然同意,但提出必須保證我們在亞青寺一定的遊覽時間,並協助處理可能遇到的查究問題。
  • 【西行漫記】第六期:「盜夢者」穆裡尼奧
    【西行漫記】第六期:「盜夢者」穆裡尼奧
  • 北部戰區總醫院對口醫療支援 「愛民地圖」見證西行印記
    「愛民地圖」的見證 ——北部戰區總醫院兩支醫療隊「西行記赴青海省對口幫扶的北部戰區總醫院兩支醫療隊百餘名醫療專家,先後在青海省地圖上作了上千個類似標記,密密麻麻,覆蓋了兩個縣30個鄉(鎮)450多個村子。戰友們風趣地說,對口醫療支援就像一次新的長徵,兩張「愛民地圖」上每一個被標識的點位,都是令人難以忘懷、念茲在茲的「西行印記」。
  • 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原標題:一個盲人「西行漫記」:從北京40天徒步到西安  9月20日晚10點,喀什機場有一些寒意。盲人曹晟康手執盲杖,摸著欄杆,緩緩走下飛機舷梯。  在圓滿完成從北京到西安的徒步旅行後,他又一次出發了,開始他尋訪「一帶一路」的第二段旅程。
  • 廈門又將迎來一個三甲醫院,投資金額高達21億元,預計明年建成
    很多城市未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都在不斷完善建設,比如醫療方面,很多城市為了滿足當地人們的看病需求,一直在大力推進醫院的建設,廈門也是如此!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廈門,近幾年這裡也在不斷完善當地的醫療建設。
  • 10年援疆,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駐點幫扶新疆墨玉縣人民醫院   10年援疆,留下「不走的醫療隊」   ■傅凌豔 李 瑛 李海峰   從北京到墨玉,距離4000多公裡。   這段距離,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醫護人員往返奔波了10年——從2011年開始,他們連續派出10批醫療隊駐點幫扶墨玉縣人民醫院。
  • 世界讀書日|我們都是歷史的書寫者——讀《西行漫記》有感
    最近花了一個多星期,每天大概一小時的時間,重讀了《西行漫記》這本書,一個外國人寫的中國紅軍早期革命紀實報導。一、《西行漫記》是一本什麼樣的書《西行漫記》,原名《紅星照耀中國》(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國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於1936年6月至10月對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今陝甘寧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根據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寫成的紀實報導,先後在當時的國內外報刊連載,後來集結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