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光而不耀話廣東|大視野|陳啟沅|潮州|潮汕|惠州|廣東|秦朔

2020-12-22 騰訊網

· 這是第3684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6k+ ·

· 秦朔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秦老師親自講述,歡迎收聽音頻版】

嶺南萬戶皆春色。不辭長作嶺南人。

——蘇軾

我第一次到廣東,是1988年聖誕節前後作為復旦足球辯論隊的一員,到廣州觀看由《足球報》主辦的一場辯論賽,那時我讀大三。

廣州之行只有短短三天,卻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此前從未想過去廣東,我的首選是北京的中央媒體,其次是在復旦讀研。但12月依然溫暖的氣候、滿眼的綠色、熱鬧的夜市,以及在愛群大廈旋轉餐廳喝早茶的味道,讓我們對這塊歷史上的蠻荒之地頓生好感。

偶然的際遇往往影響一生。辯論隊住在珠島賓館,離中山醫科大學很近,我抽空去看在那裡讀書的一位中學同學,她後來成了我的女友和妻子。

辯論隊有位學長讀大四,是系裡的團支書,原定留上海,因對廣州的好感,改去了新華社廣東分社。我則在1990年春節後放棄了保研機會到廣州求職,進了《南風窗》。兩年後女友畢業,到白雲山製藥總廠工作。

廣州就這樣成了我們的第二故鄉,直到2004年為創辦《第一財經日報》移居上海,但廣東仍是我常去之地。

從粵西湛江、茂名到粵東潮汕,以及梅州、清遠,更不用說廣深、廣珠之間的珠三角,這方水土對我的滋養實在太深!

自有一束光

廣東是這樣一個地方,裡面活得有滋有味,外面總覺得陌生、遙遠、荒蠻、混亂,有點異樣。除非你親見親歷。

這種印象當然是有原因的。早在南越王趙佗(前240年-前137年)時就上書秦始皇,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使「蠻夷漸見禮化」。可見當時確實比較蠻荒。從中原徵調來的,要麼是被治罪的官吏,要麼是「四本之末」的商人及其家屬,還有就是未婚的婦女。

趙佗是秦統一六國後進軍嶺南的副帥,秦亡後他建立了南越國,後臣服於漢。他奉行「和輯百越」政策,毛澤東曾說他是「南下幹部第一人」。為促進融合,趙佗脫掉中原官服,穿戴越人服飾,給中原朝廷上書時也自稱「蠻夷大氏老」。

歷史上,廣東曾長期是犯人流放之地。如唐代的韓愈,因反對憲宗皇帝大辦佛事勞民傷財,寫了《諫佛骨表》,被貶到廣東潮州當刺史。侄子前來送別,他寫下「夕貶潮州路八千」「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詩句,意思是潮州有瘴癘之氣,他已做好赴死準備。

不過潮州人對韓愈卻是感念有加。雖然他在此只幹了8個月,但他興修水利,興辦教育,為潮州百姓永記,當地的山山水水也改稱「韓埔」、「韓渡」、「韓江」、「韓山」等等。

到了宋代,又一個大學者被貶到廣東惠州,即蘇軾。他非常達觀,一到惠州就詠嘆「海山蔥花氣佳哉」,把仕途失意拋到一邊,因為荔枝甚至想「不辭長作嶺南人」。惠州有豐湖,他覺得像杭州西湖,就寫下「人間勝絕略已遍,匡廬南嶺並西湖」,當地人自此把豐湖叫西湖。蘇軾是美食家,惠州餐桌上也留下了「東坡西湖蓮」、「炒東坡」(炒大腸)等佳餚。

皇帝把知識精英貶到嶺南,讓他們受苦,誰知他們過得都挺好。「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他們的存在,也提振了廣東的形象。

這就是廣東,你可以對它誤解、譏諷、忽略,但當你融入其中,它自有一束光,溫暖你的人生。

開放的光

想到廣東,首先會想到開放的光。

廣東襟山帶海。廣州是開埠兩千多年從未關閉的通商口岸,潮汕、江門等地是重要僑鄉,珠三角和港澳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去過江門臺山,那裡的鬥山鎮有5萬多人口,旅外的華僑、港澳臺同胞則多達8萬多人。

大海有風險,也意味著出路,如果陸地走投無路,出海就是一種選擇。潮汕歌謠說,「無錢無米無奈何,背個包袱過暹羅(即泰國)」,很是悲壯,但只要有闖蕩的機會,就有出人頭地的可能。如今東南亞尤其泰國的富商,不少祖籍都在潮汕。

大海帶你去看外面的世界,所以人的思維不易僵化,不會固守一端,以為世界只有腳下這一種形態。

梁啓超說,瀕海之民比起陸居者「活氣較勝,進取較銳」,「海也者,能發人進取之雄心」。眼界開闊而又進取,人就能不斷創新而非守舊。

幾個月前我到南海調研,去了西樵鎮的簡村。我想去緬懷一個人,近代民族工業家陳啟沅,簡村是他的家鄉,1874年他在這裡創辦了繼昌隆繅絲廠。

我在簡村了解到,陳啟沅能辦成繅絲廠,是因為之前十幾年,他追隨二哥去越南經商,做過絲綢生意,在越南的繅絲廠看到在用法國機器繅絲,效率高,絲質好,1872年他回到盛產原料繭的家鄉,仿效在越南看到的機器,繪製了兩套機器圖樣,造出自己的繅絲機,投產後工效和質量都大大提高,很快名揚天下。

| 繅絲機模型

沒有開放,沒有海外聯繫,可能不會有陳啟沅的繅絲廠。

陳啟沅的故事100多年後又在廣東重演。無論是蛇口工業區還是東莞、順德、中山,無論是「三來一補」還是外商投資,因為開放,廣東先行一步。今天不少人嘲笑香港沒有什麼工業,其實改革開放初期,香港電子工業對珠三角的外溢和促進是巨大的。

1990年我剛到廣州時,對開放的最感性體會來自白天鵝賓館、花園酒店、中國大酒店這三座五星級酒店。白天鵝賓館由霍英東投資,是內地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級賓館。

我聽親歷者說,1983年2月6日正式開業時,因為市民不用登記不用消費就可隨意進出,非常轟動,擠掉的鞋子裝了幾籮筐。霍英東聽說公廁裡的捲紙一天用了400多筒,平靜地說:「用完,那再去買吧。」過了一段,參觀的市民不拿捲紙了,住在附近喜歡來「嘆冷氣」的居民也少了。

開放總會帶來一定衝擊,在1980年代,廣東曾頗受爭議,「香三年,臭三年,香香臭臭又三年」,但從未動搖開放決心,而是秉持任仲夷所說的「排汙不排外,引好不引壞」,在建設性調整後繼續開放,大路朝天,越走越寬。

廣東不僅對外開放,也對內開放,「四門打開,歡迎八方客」「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孔雀東南飛,百萬移民下珠江。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多年被叫「盲流」,但1991年廣州電視臺就播出了電視劇《外來妹》,展示了這一群體辛酸奮鬥的真實命運,那首楊鈺瑩演唱的主題曲《我不想說》也紅遍了大江南北。

自立的光

開放帶來機會。但資本積累過程中的艱辛、血淚與殘酷也會隨之而來,很難逾越。

20多年前我受親戚之託到中山的製鞋廠看他們的女兒,正是午飯時,飯堂口是長長的隊伍,一樣的工裝,一樣的眼神。我說:「你爸很擔心,還是回去吧。」她回了一句:「我覺得挺好,回去也沒什麼可幹,種地也不需要我。」

無數打工兒女的青春在流水線上流逝。這場在田間地頭的工廠、在建築工地、在市場網點所進行的長徵,換得的是「中國製造」走向世界,以及城市化的興起,雖然很粗放。打工兒女在長徵中也有掉隊的,有絕望的,至今想來也覺殘忍,但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不靠誰恩賜,不等著誰來包辦自己的命運,這種自強自立的中國現代職業精神崛起了。

為了改變命運,造福家人,再苦再累也不放棄,也要堅持,自己就是自己的救世主,這就是廣東話所說的「食自己」!

靠自己,食自己,這也是廣東對我影響最大的地方。你可以在內心抱怨單位收入不如預期,但要是你在單位多抱怨幾次,廣東人就會拖著長長的腔調說「走了」,那個「走」的音節是向上的,特別長,意思是那就離開嘛。你可以跳槽,可以炒更(兼職),可以辭職,抱怨有什麼用呢?

當年在廣州夜市擺攤、開大排檔和士多店的,有些是公務員。白天上班,下班在檔口收銀,或者晚飯後到夜市幫手。一點也不覺得不好意思。

1988年我第一次到廣州是因為《足球報》,這份報紙的誕生也是炒更的結果。廣東人愛「打波」(踢足球),1979年《廣州日報》政文部體育組組長嚴俊君不甘寂寞,遊說報社和廣州市體委申請了一個刊號,帶著三個記者和兩個臨時找來的編輯,在正常發稿之餘給自己「造」了一件事。《足球報》試刊的紙張和印刷費是向報社賒的,第一期印了5萬份,老嚴帶著妻子和《廣州日報》的一些家屬到珠江兩岸、洪德路、寶崗球場、黃沙碼頭賣報,看到很多人坐在馬路邊或靠牆而立看報,覺得這事成了。

1980年1月1日《足球報》正式創刊,此後一直是炒更狀態,記者編輯承擔《廣州日報》體育版採編任務,同時辦《足球報》,辦出了一份百萬大報。1997年後,《足球報》才有了專職的記者編輯。

老嚴是有理想的人。但也非常實在。凡跟他炒更,每月均多開一筆稿費和編輯費,所以大家幹得不亦樂乎。

若干年後,《南風窗》劃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我和老嚴也算同事了。如果不是老嚴在不惑之年想多幹事辦了《足球報》,可能我和廣東今生也無緣。這裡我要謝謝中國專業體育報紙的開創者嚴俊君先生。

廣東人講究「夠勤力」,信奉「做成一件事勝過爭論一萬句」。我採訪過長隆集團創始人蘇志剛,他是番禺大石鎮人,十幾歲就當農民,改革開放之初到廣州當工人,後來宰豬去賣。第一天賣了一頭豬的1/4,然後是半頭、一頭、幾頭。他說:「宰豬時是半夜三更,賣完就到下午兩三點了,累得什麼力氣都沒有。後來覺得光宰幾頭豬賣掉不行,就想著搞一個餐館,1989年向銀行貸款開了一家酒樓,1994年又開了香江酒店。有一天林業部的領導陪非洲一個總統在廣州參觀,到香江酒店吃飯,我就問能不能私人搞一個野生動物園?領導說搞野生動物園非常難,但如果你要搞,我們會支持你。」

所有的路都有一個開始,路是走出來的,空談無益。

前不久我去深圳龍華的工業富聯參觀。我們聊起富士康的很多往事,郭臺銘1988年在深圳寶安建了在大陸的第一個生產基地——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第一批招聘的150名女工來自粵東農村,20歲出頭的王來春就是其中一員,她來自澄海。她們睡大通鋪,夏天宿舍像蒸籠,電風扇吹熱風,碰到斷水,早晨要到一公裡外的村子才能刷牙洗臉,在流水線上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態。我說王來春可能是廣東最勵志的「打工妹」。她創辦的立訊精密市值最高時,她的財富超過900億元。

在廣東,無論是蘇志剛和王來春這樣的本地人,還是到廣東打拼的新客家人,都不怕吃苦。1993年廣州市委宣傳部要拍反映改革開放15年的專題片,新華社廣東分社王志綱主持,我是撰稿之一,王老師說廣州就像一個24小時不停的機器,一定要把這種氣氛拍出來,所以我們專門到東山口的洋服商店拍晚上11點卸下閘門的鏡頭,然後拍凌晨4點黃沙海鮮市場已經人車攢動的場景。

這就是廣東的氛圍。廣東的光是開放所帶來的機會之光,也是人人「食自己」、自立自強的光。

生活的光

再說一下廣東人的生活之光。

廣東本地企業家都很低調,特別不願被媒體曝光,他們注重生活品質,但並無那麼多嚴謹禮數。1990年夏天剛工作時正值世界盃足球賽,深夜看完電視直播到樓下大排檔吃點東西,就能看到從名車裡走出穿著拖鞋和大短褲的老闆,蒸條魚,炒個青菜,加碗粥或一份炒牛河。

廣東人注重生活,擅長煲湯,喜歡喝涼茶,愛逛花市,愛吃新鮮的魚。所以廣州在全國最早進行了放開水產品市場價格的改革。放開河鮮雜魚價格,產銷見面,隨行就市,按質論價,議價成交。一開始塘魚價格猛漲,有人提出「恢復憑證供應」。但廣州相信市場調節。上面來電話問:「為何廣州市場上魚頭的價錢高於魚肉?」廣州回答:「廣州人普遍愛吃魚頭,因此魚頭價高。」當時在廣州當市長的葉選平說,對價格變化要「聞升不憂,聞降不喜」。水產品價格放開後,養魚人的積極性提高了,產量迅速增加,鮮魚越來越多,吃魚容易也便宜了。

吃在廣東,不少人把粵菜作為昂貴菜系的代表,在我看來,廣東菜也很平易近人,什麼食材資源都能被接納,高大上的食材能用,「下腳料」的牛雜能做出美食,沒有餡料的麵團壓扁下油鍋也可以做成酥脆的蛋散,魚的一身更是無一不成菜餚。特別是廣府菜這一脈,追求雞有雞味,魚有魚味,飯有飯味,菜有菜味,講究本味調和,不會讓調味料幹擾食材本色,儘量用簡單的烹飪方式帶出鮮美的味道,保持食材形態的完整性。就像在廣東生活,自然,自在,自由,自得其樂,又是精緻和有品味的。

廣東很現代,但也很傳統。章太炎研究過客家語言系統,他選了63條客家話,用古代典籍加以印證,說明客家方言的詞彙與古漢語同源,客家山歌有《詩經》的遺風。孔子說「禮失而求諸野」,當年的中土文明在北方大多已失傳,但廣東還保存了不少,如潮汕音樂就被稱為「隋唐絕響、華夏正聲」。

我認識的多位廣東企業家都特別重視家風,非常孝順,有的每日清晨必向老人問安(如長隆蘇志剛);有的和老人不在一個城市,只要周末有一兩天空閒必去看望老人(如TCL李東生);有的平時抽菸,回到家在母親面前從來不敢(如平安馬明哲)。

廣東民間燒香禮佛的不少,在家中擺設物件驅邪防災的多,注重風水的多,雖然不那麼「科學」,但也表明了他們的敬畏自然和傳統之心。

我在廣州時覺得最能體現廣東人幸福感的時刻是春節前逛花市,春節時派利是(紅包)。秦牧寫廣州花市,說「花街十裡一城春」,這裡有花,有鮮果,有盆栽,有金魚,有古董,有即席創作的書畫。花市就是幸福市。利是不在多,而在有,本質是一種深植於民間的文化。馬化騰每年都給員工發開門利是,站到腰疼也帶笑堅持。

光而不耀

以上就是我在過去30年感受到的廣東之光。在粵港澳大灣區新發展背景下,相信廣東還將繼續發光。

自1989年起廣東GDP就是各省市自治區的第一,1992年鄧小平南巡時提出20年趕超亞洲四小龍,現在只有韓國尚未超過,2019年GDP差距不到7%。我問過廣東做政策研究的朋友2020年能不能超過,他說廣東人口比韓國多一倍,超過了又能怎樣!廣東人並不關心超過誰,關心的是真實生活。要生活的好,越來越好。

前一段看到日本豐田汽車社長豐田章男在2019年財報發布後的講話,說無心打造強大企業,只想共克時艱,「量產幸福」。很觸動。他說重要的不是強大,而是「為何要變得強大」「如何變得強大」,讓自己成為「世界中人人都可以信賴的企業,必要的企業」,和世界的夥伴一起攜手變得更強,這才是企業存在的意義之所在。

廣東人喜歡日本車的比例很高,大企業待客公務車喜歡阿爾法,企業家和社會精英很多人喜歡開雷克薩斯LS(過去叫凌志),不少家庭有幾臺不同型號的雷克薩斯,一方面是因為可靠、舒適的口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那種把東方的藝術、工匠的精神和科技的力量結合在一起的獨特之美。

拿新雷克薩斯LS來說,不少工藝都是傳統和現代的結合,比如內飾的凌光切子襯鶴羽折布,運用的是江戶時期「切子」的玻璃工藝;另一種內門飾板選擇,用的是白金葉箔襯西陣織錦,這是日本最出名的匠人手藝。再配上極影銀色外觀,整體營造出「月光璀璨,蕩漾漣漪」的意境,而滿月和水面在中國文化中既是對思念和時光的意象表達,也是吉祥和財富的象徵。

我這篇文章是雷克薩斯約請的。這是我第一次碰到一個品牌,說只要寫廣東,不用怎麼提產品。「雷克薩斯LS陪伴了廣東幾代創業者的成長,我們非常珍視這種緣分,希望這篇文章能表達我們對廣東的敬意。」

其實我感謝雷克薩斯,讓我重新回憶和廣東的緣分。如果說我今天對中國經濟和企業還能多少有一點自己的認知和思考,最重要的原因是職業生涯第一站到了廣東,被開放的市場經濟所浸潤。

雷克薩斯是汽車史上的一個品牌奇蹟,無須汽車外行的我評價。我喜歡專注、精緻、內斂、不炫耀的力量和美,就像這次體驗新雷克薩斯LS,印象最深的是工程師們細微之處的用心,比如新LS能⾃動優化前⼤燈的光線分布,避免遠光燈直射前⻋或來⻋;還有就是上下車時,它會自動調節車身高度,讓人不知不覺間的動作更加優雅從容。都是細節,悄悄為你。

豐田章男在演講中還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收到一封信。信中這樣寫道:在池塘周圍散步,鳥、烏龜、魚匆忙遊動的景象映入眼帘。除了人以外的生物都一如往常地生活,只有人在左來右往地慌亂著。或許現在正是我們改變那種人才是地球的主人公的想法的好時機。」

鳥鳴山幽,魚翔淺底,自有光芒卻務實內斂,不作耀世之態,這是廣東人的風格吧。

水利萬物而不爭,但不爭也絕非無為。我自流淌,生生不息,芳華自現。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開白名單:duanyu_H

相關焦點

  • 光而不耀話廣東
    歷史上,廣東曾長期是犯人流放之地。如唐代的韓愈,因反對憲宗皇帝大辦佛事勞民傷財,寫了《諫佛骨表》,被貶到廣東潮州當刺史。侄子前來送別,他寫下「夕貶潮州路八千」「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詩句,意思是潮州有瘴癘之氣,他已做好赴死準備。不過潮州人對韓愈卻是感念有加。
  • 秦朔:數字經濟時代,中國企業家為商業文明再加碼
    *新階段不確定的挑戰 我們處在一個怎樣的時代?秦朔借用達利歐《帝國權力的興衰》中的關於1500年後描述「中國從平底鍋的底部慢慢朝上升」。由於擁抱市場經濟,中國經濟總量已佔世界總量的16%,相比歷史高峰期佔據32%來看,依然有生長空間。此間,對中國的商業、經濟、企業家都提出了很多挑戰。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潮汕話排第一位,你服氣嗎?
    比如,粵語、客家話、潮汕話   1、粵語,第一大類,省內幾乎可通用,當地稱白話,廣州為中心的省內大部地區,尤其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珠三角;   2、客家話,粵北大部、粵西局部,以梅州地區為代表包括河源、惠州等地級市,深圳、茂名、湛江等到處都有,因為「客家」人的血統幾百年來四處做客,遍布省內外
  • 廣東最難聽懂的方言,潮汕話排第一,粵語排最末位,你認同嗎?
    比如,粵語、客家話、潮汕話1.粵語,第一大類,省內幾乎可通用,當地稱白話,以廣州為中心的省內大部地區,尤其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珠三角;2.客家話,粵北大部、粵西局部,以梅州地區為代表包括河源、惠州等地級市,深圳、茂名
  • 廣府話、客家話、潮汕話,哪個是廣東話?粵語為什麼被稱為白話?
    來到廣東的同學,經常會聽見廣東籍的同學稱粵語為「白話」,另外還會發現廣東竟然有三大民系,廣府系、客家系、潮汕系。看這篇文章之前,廣東的同學可以先做個投票。不了解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就不能完整的了解廣東文化。廣東話與粵語,其實不能劃等號,廣東文化也不僅僅是粵文化。
  • 廣東東莞潮汕肉丸培訓 廣州潮汕肉丸培訓班 惠州潮汕肉丸培訓學校 潮汕肉丸做法 潮汕肉丸技術
    廣東東莞潮汕肉丸培訓 廣州潮汕肉丸培訓班 惠州潮汕肉丸培訓學校 潮汕肉丸做法 潮汕肉丸技術本文主要介紹了關於深圳潮汕肉丸培訓要多久
  • 廣東這兩個地方堅持不講粵語?方言自成一派,廣東人都說聽不懂
    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就博大精深,不同的地方有方言,小編曲最喜歡的方言是廣東話,當時我迷上了Beyond的粵語歌曲,廣東話主要分布在廣東省的廣東省中、廣東省的北方和廣東省的西南,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廣東人都說廣東話,有些地區完全不說廣東話,那個方言被評為中國最難的方言。
  • 方耀,一位將軍的奇詭人生
    他面對晚清殘局,中興如夢,仍然孜孜不倦,夢想力挽狂瀾,重典治亂,又深懷救國濟民的一腔熱忱,不懈怠、不失落地去踐行他的人生理想,直到他魁梧的身軀無聲地跌倒在茫茫的星野,人們才發現他並沒有留下任何豪言壯語……」 前輩學者郭馬風先生有言:「歷史上沒有一個軍政官員對潮汕的影響能夠超過方耀」。
  • 廣東話和粵語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有客家潮汕?
    但是要說到廣東,情況就複雜了。1.廣東三大民系潮汕(閩南) 客家 廣府(粵語)是廣東三大民系。這三大民系的方言,飲食文化,建築文化等等風格迥異。廣府民系全球人口6600萬左右,客家民系全球6500萬左右,閩南語系全球人口7500萬左右。
  • 廣東省三大方言知多少,別再說白話就是廣東話了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來廣東工作。由於珠三角地區有廣東最為發達的城市群,所以成為外省人最先踏足的地方。而珠三角地區主要講的是廣府話,即我們說的「粵語」「廣東話」「白話」。所以在外省人的固有印象中,好像廣東人說的都是白話。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客家人必須要了解
    三種方言的廣東  讓一個沒學過外語的中國人聽法語和德語,大概會覺得兩種語言聽起來都是嘰裡咕嚕的鬼話。同樣道理,多數北方人對「廣東話」的印象就是「一種我聽不懂的話」。其實,廣東的漢語主要分為三類: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客家人和潮汕人使用,三種方言在歷史上進入廣東的時間和方式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 廣東話之三大方言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廣東有三大方言,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它們都經歷幾百上千年的傳承可謂是各有千秋,有些學者認為這些個語種不是方言而是一種語言,因為,它們都有各自的專屬詞彙和發音,其中粵語被認可是一門語言的支持率最高。粵語是方言。粵語是漢語的一種方言,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認可。
  • 廣東是美女荒漠?新加坡四美三個來自潮汕,香港藝人祖籍多是潮汕
    像是我國的潮汕地區,就盛產美人。潮汕位於我國的東南沿海,水質中和。該地不僅陽光柔和,氣候也很溫潤,物產多樣且豐富,有著產生俊男美女的土壤。 例如新加坡四大美女中的郭妃麗、范文芳、鄭秀珍,她們祖籍都是廣東。其中郭妃麗、鄭秀珍有潮汕血統,范文芳祖籍是廣東惠州。另外,新加坡著名的歌手孫燕姿也祖籍廣東潮州。
  • 去廣東潮汕,這份旅遊攻略你少不了
    身為正宗的廣東人民,對於潮汕重點永遠都是好吃的只是有些潮汕特產,只有去過潮汕才能真正的擁有小美有個朋友前幾天邀我去他家鄉玩幾天,位於廣東潮州)潮汕,是潮州,汕頭,揭陽三個城市的總稱他們互相獨立,互相連通,構成一整個潮汕大地朋友的家就在潮州,所以首當其衝先把潮州走了個遍
  • 廣東最讓遊客蒙圈的方言,前者叫客家話,後者學到老都不會!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推廣普通話,現在到中國境內多數地方旅行已經不需要擔心語言不通的問題,不過到一些城市旅行時,如果遇到年紀較大的長者,溝通起來並不一定流暢,好多方言會讓遊客蒙圈,找不到北。廣東還是一些中原貴族為了逃避戰亂的移民避難所,他們歷經多次搬遷,最終在廣東落地生根並形成了燦爛的族群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是廣東的三大文化體系,其中語言體系最為特別的族群是客家人和潮汕人。客家人的先民主要來自中原河洛地區,也就是現在的河南洛河流域一帶。
  • 廣東最委屈的城市,因名字被人誤認為是潮汕地區,有海鮮之都美譽
    潮汕,在很多人,包括廣東人的眼裡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地理概念。需要說明的是,潮汕文化,可以說是一種特徵鮮明,辨識度很高的一種文化類型了。其在廣東省的地位,從很多俚語當中就能體現出來。例如很多人都聽說過這麼一句話: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或者說來廣東不去潮,等於白白走一遭。
  • 「聲大音重不好聽」的潮陽話,卻是最標準的潮汕話?
    潮州話,(Diê ziu uê / Dio ziu uê ),又名潮語、潮汕話,是廣東潮汕民系使用的語言,是潮汕人的母語,為廣東三大漢語方言之一,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次方言,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
  • 廣東汕頭·潮州:用潮汕傳統文化滋養新時代城市魂
    現場,一幅幅極富立體感的粵繡作品,不遠處同場展示的潮州傳統美食,讓觀眾在大飽眼福的同時一飽口福。以非遺為代表的、極具辨識度的文化標籤,正在成為外界認識和了解潮汕地區的一張亮麗名片。正如汕頭市委書記馬文田所說,歷史文化是城市的記憶,也是城市未來的競爭力。「我們要把潮州文化這一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鑄造城市發展靈魂。
  •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
    粵語,客家話,潮汕話:廣東三大方言爭鬥史 2015年02月16日 16:34 來源:澎湃新聞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其實,廣東的漢語主要分為三類:粵語、客家話和潮汕話,分別為廣府人
  • 在廣東讀大學是什麼體驗?太上頭了!
    今天小編帶你領略一下廣州、深圳、汕頭、珠海、佛山、肇慶、東莞、惠州、中山、江門、湛江、潮州,這些省內比較有代表性的城市的旅遊風光。廣州是廣東的省會,國家的中心城市及一線城市,光是廣州一個城市就可以單拎出好多旅遊景點,夠玩1個星期了,讓你全身心地感受到廣州這座城市的深厚的歷史文化、人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