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陷附近有繁華的商業區和住宅區。記者葛宇飛 攝
一條路兩個方向3年裡4公裡內地陷5次,塌坑一次比一次大——莞惠城軌常平段,你為什麼這麼「坑」?
昨天事故中,有什麼驚心動魄的事?
這次掉坑底的車子,為何不打撈就直接灌漿掩埋?
雨水和土質是怎樣屢屢成為地陷事件「肇事者」?
35層高的「聯邦大廈」,底層街鋪已出現牆體開裂和地板沉降,會有危險嗎?請繼續看我們的報導。
大廈租戶:「如果房子坍塌,那我們跑都跑不掉」
本次「受害最深」的「聯邦大廈」,在去年年中就出現底層街鋪牆面開裂現象,住戶們懷疑這又是隧道施工「鬧的」(詳見本報1月23日相關報導),與施工方展開「拉鋸協商」至今。
「聯邦大廈」樓高35層,是常平地標建築和最高樓,周邊也是常平鎮人流最密集之地。大廈的「音樂龍KTV店」1樓大門口,兩張紅地氈下是兩米長的裂縫,最寬處可容一隻手指,地面局部沉降約有3釐米。
業主們和管理處都懷疑,這和常平大道的城軌隧道施工有關。但施工方堅稱,大樓主體結構「沒問題」。
今年1月的採訪中,一名負責人說:「相信大樓的主體結構是沒問題的,可能只是部分牆體單薄開裂」該負責人說,要等到隧道完成「二襯」(坑道四周的二次加固工作)後,才能對受影響的樓房單位進行勘測,各種善後跟進也只能等屆時再進行。
康女士是「聯邦大廈」的租客,在這棟大廈已經住了多年。面對經常發生的塌陷事故,康女士表示很擔憂。
「這次的塌陷事故距離我們住的樓房太近了,而且我家裡還有一個孩子,如果房子真的發生坍塌,那我們跑都跑不掉。」康女士說,如果能夠找到合適房源的話,可能準備搬走,不然每天擔驚受怕不好受。
據康女士介紹,以前她老公的車也停在塌陷處,但塌陷前一天,其老公正好去中山旅遊了,躲過了一劫。「旁邊的停車場停車費一個月要180元,停那裡免費,所以很多人停。」康女士說,以後就算花點錢,也要停在一個安全一點的地方。
「幸運」司機:車掉坑裡了,幸好人沒在車上
本次地陷事故,吳先生不知該哭還是笑——倒黴是「掉坑」的是他的小車,幸運是那時他不在車上。
吳先生在石排上班,前晚,他開了一輛銀灰色商務車到聯邦大廈找朋友。「當時我把車子停在紐澳花園的大門外,這裡很空曠,而且晚上也不需要收費。」吳先生告訴記者,當天晚上因為太晚,就在朋友家住下了。
令吳先生沒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起來後卻發現,自己開來的商務車已經不翼而飛,原來停車的地方還莫名冒出一個大水坑。「我當時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打聽之後才知道自己的車子掉進了坑裡面。」吳先生說。
「我很少把車開過來,更不會在這停車,沒想到這次竟然出現這樣的事。」吳先生告訴記者,他是8時多發現自己的車掉下去了,所幸自己上班時間較晚,當時沒有在車內,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據吳先生介紹,被大坑吞沒的商務車屬於其上班的公司的,才買一年多時間,價值十來萬元,平時主要負責公司跑業務,不過車內並沒有什麼貴重物品,只有一些資料。目前,有關賠償事宜,他和施工方正在協商當中。
英勇保安:「我當然害怕啊,但我要提醒別人」
昨日的地陷波及之廣、損失之重,為歷次之最。幸好,只有一輛空車落坑,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因為地陷點毗鄰小區停車場出入口,很多住戶大叫「好險」。
其實,他們應該感謝這個人——停車場保安易法科。地陷發生時,他發現最早,離得最近,事發後他盡職盡責在停車場內攔車示警——因此並無路人來車再懵懂「被坑」,事故中無人員傷亡。
「我當然害怕啊,但我不能跑,我要提醒別人不要往後門走。」易法科說,自己和停車場領導一起去攔車示警,報警,並且協助工作人員在後門掛警戒線。
昨天整個白天,易法科都和同事們在現場維護秩序——好心提醒媒體記者注意腳下,以及引導住戶們繞行。
2015年8月12日
上午7時46分
位置:「聯邦大廈」露天停車場後門
後果:形成面積80多平方米、深達3米的塌坑,一輛停泊的空商務車掉落坑底,無人員傷亡。
原因:暴雨頻發,地下水位暴漲;該路段地質條件較差,容易出現暴雨後水土被雨水攜帶出現流失。
2015年6月3日
上午10時50分
位置:「聯邦大廈」門前
後果:形成50多平方米、深達3米的塌坑,沒造成人員傷亡。
原因:連續暴雨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地層中水壓力快速增大。
2014年10月29日
下午3時
位置:嘉美豪苑對面人行道
後果:形成70平方米寬、3米深的陷坑,沒造成人員傷亡。
原因:地下積水浸泡令「地層軟化」,隧道的挖掘面被流水擊穿,引發泥水湧入洞內,導致地表塌陷。
2014年2月16日下午4時45分
位置:「聯邦大廈」門前
後果:形成40多平方米的塌坑,沒造成人員傷亡。
原因:地質隧道上方為砂層,含水量較大,工作人員在地下進行旋噴漿施工時,發現湧水湧砂現象。
2013年3月7日
凌晨3時54分
位置:莞惠城軌常平段8號豎井工地
後果:形成50多平方米的塌坑,沒造成人員傷亡。
原因:事發地段地下為沙土層,地質較軟。
(文/記者謝英君、吳城華 圖/記者記者謝英君(資料圖片,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