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國大典拍照的女攝影師去了,侯波一生留下許多經典

2020-12-27 上觀

 

侯波的一生是傑出而又平凡的。她用手中的照相機真實記錄了新中國建立初期這一段重要的歷史,她的作品記錄了一代開國領袖人物的光輝形象,拉近了領袖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這些作品最終成為寶貴的歷史影像檔案,流傳在一代代觀眾眼前。侯波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中國有許多優秀的攝影師,由於歷史的偏愛,我才能成為這樣一個幸運者。」

 

其實,侯波、徐肖冰夫婦在中國攝影界早已是聞名遐邇的伉儷。他們半個多世紀充滿傳奇色彩的攝影藝術生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發展緊緊相連。侯波的丈夫徐肖冰老人已於2009年10月走完了93年的人生之路,8年後在北京去世時,侯波的年齡也是93歲。

 

侯波

 

「一籃子小棗辦了一個婚禮」

 

1938年秋,一個名叫閻鋒的少女,參加了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西北青年戰時訓練班。這一年她14歲,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訓練班學習結束後,她帶著「尋找一種支撐人生理想的信念」的想法,冒著風雪,和同伴們一同到了延安。在延安,她第一次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侯波。

 

初到延安,組織上派她到邊區中學學習。完成學業後,侯波被分配到中央醫院當護士,後來又調到婦女合作社工作。憶及這段經歷時,侯波說:「女同志的學習熱情很高,心靈手巧者也大有人在。只要把字教給她們,她們很快就能記住、會寫。這不光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也讓她們感到文化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

 

侯波、徐肖冰在攝影

 

1940年,侯波與延安電影團的攝影師徐肖冰在延河邊相識並確立了戀愛關係。當時,很多人勸告侯波說,徐肖冰是從上海來的知識分子,兩個人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勸她慎重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侯波雖然年齡不大,卻很有主見,她對徐肖冰的人生經歷是了解的。

 

1942年,在棗園的窯洞裡,19歲的侯波嫁給了徐肖冰。組織上給他們找了一間只有幾平方米大的窯洞,戰友們找來一張單人木板床支起來,又在床邊支上一塊木板。兩人把各自的鋪蓋和生活用品搬到一起,老鄉們送來一籃延安小棗,兩人的同事戰友過來慶祝,熱鬧一番,就算是舉辦婚禮了。多少年後,回想起自己的愛情,侯波總是說:「我們是一籃子小棗舉辦了一個婚禮。」

 

 

徐肖冰一心撲在攝影事業上,即使是回到家中,也總埋頭研究他的攝影。侯波在耳濡目染中漸漸也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1946年6月,組織上派侯波到東北長春接收滿洲櫻花電影公司。23歲的她被任命為攝影科長。這期間,她系統學習了衝洗膠片和攝影技巧。侯波回憶說:「到後來,隨著工作需要,拍攝難度越來越大,使用的機器也更複雜了。有問題時,我就回家向徐肖冰請教取景、採光、洗印等等,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正是這種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為她日後成為當代著名攝影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你是吃陝北小米長大的,你要好好為人民服務」

 

1949年5月的一天,侯波和徐肖冰接到拍攝任務,一起到香山拍攝毛澤東主席接見蘇聯一個代表團的照片。

 

蘇聯客人一走,侯波他們就收拾攝影器材準備離開。這時,剛送走客人的毛主席回過身來招呼大家說:「你們辛苦了,每次來我這裡都是行色匆匆,我想跟你們說句話都沒有機會,來,今天不忙走,大家坐下來認識一下。」於是,大家就圍著他坐下來。

 

毛主席在延安時就認識徐肖冰,與他寒喧幾句後,便轉向侯波詢問。徐肖冰連忙告訴主席:「她叫侯波,也是從延安來的,是我愛人。」主席聽了很高興,問道:「你到延安做什麼?」侯波說:「我14歲的時候到的延安,組織上送我去上學。」

 

下文中所提到的侯波、徐肖冰與毛主席的一張合影

 

「哦,你是吃陝北小米長大的,你要好好為人民服務。」毛主席的這句話,從此一直就牢牢記在了侯波心上。

 

當侯波他們起身告辭時,毛主席提議說:「來,咱們大家照張合影吧!」

 

於是他們兩人一左一右地站在毛主席身邊。這時主席說:「不行,不能這樣站,女同志是半邊天,要站在中間。」不由分說,他已換到了侯波的左邊。

 

就這樣,侯波夫婦與毛澤東主席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拍攝開國大典,是歷史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1949年9月,侯波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拍攝工作。不久,組織上決定調她進中南海,負責為中央領導人拍照,而且是以拍攝毛澤東主席的活動為主。

 

在侯波的攝影生涯中,最讓她銘刻於心的是拍攝開國大典。作為唯一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女攝影師,侯波拍下了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成立的那個令人激動的瞬間,為後世留下了永恆的經典畫面。談起當年拍攝開國大典的情景,老人的言語和表情仍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激動。

 

侯波拍攝的開國大典照片

 

毛主席莊嚴地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這一激動人心的畫面,是侯波最得意的照片。她說,這張照片因角度的關係,又沒有廣角鏡,而且離得較近,拍攝技術也不是很好,但它的意義很深遠。這張見證新中國光輝歷史的照片,不是誰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每當她的名字隨著這張照片登出來的時候,她都有一種自豪感和慶幸感。

 

徐肖冰說:「作為一名20世紀中國人,在我的記憶中,沒有哪件事可以和開國大典這件事相比。我們有幸記錄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這是一個攝影工作者的莫大榮幸。」侯波說:「能拍攝開國大典,是歷史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是黨和人民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她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

 

侯波在中南海的攝影工作一幹就是12年,她拍攝的許多照片已經由瞬間成為歷史的永恆。1961年,組織上決定調侯波回新華社。臨走前,她去向毛主席辭行。毛主席微笑著對她說:「你在我這裡工作了10多年,很辛苦,你也有功勞。」侯波憋了好久的淚水再也抑制不住了……在毛主席眼裡,侯波是位勇敢的女戰士,然而現在她哭了。主席還是第一次看到侯波落淚,他說:「不要難過嘛……有什麼事可以寫信給我。」

 

侯波所攝毛主席參加活動的部分照片

 

1962年4月,毛主席特意派人給侯波送來一幅專為她書寫的詩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毛澤東逝世後,侯波便把自己珍藏的這幅毛澤東的珍貴手跡原件贈送給了中國歷史博物館。

 

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侯波的名字已經和毛澤東以及他的影像聯繫在了一起。侯波說:「他決定了中國的命運,也決定了我的命運。」「當我為偉人尋找背景的時候,無意中偉人也成了我的背景。在他們的背景之下,我才能夠真實地記錄下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瞬間。」

 

鏡頭中的周恩來總理

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宋慶齡在一起的照片

 

攝影「雙璧」,愛到深處情更濃

 

說到和侯波的感情,徐肖冰曾說過:「我和侯波的感情這麼深,是因為我們經歷過戰爭年代血與火的考驗,經歷過『文革』是與非的考驗。」的確是這樣,他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但無論怎樣,他們的心始終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文革」期間,侯波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先是在新華社機關挨鬥,後被下放到山西新華社幹校改造。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她怎麼也想不明白,作為一名攝影師,她只是在真實地記錄歷史,怎麼突然就成了為資產階級服務分子。侯波後來回憶說:「在那樣的情景下,徐肖冰的安慰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安慰,使我感受到了丈夫和家的溫暖。」1973年幹校解散,她回到北京新華社印刷廠車間繼續勞動改造。憑著堅韌與剛強,她咬牙硬是挺了過來。直到1977年春天,組織上取消了對侯波的不公正待遇,安排她到新華社圖書館工作。這一時期,徐肖冰也同樣失去了從事攝影的權利,被下放到北京大興一個幹校勞動,後來在周恩來的關注下才被解放出來。1989年,徐肖冰擔任了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或許是年事已高,晚年的徐肖冰和侯波時常會回憶那段非同尋常的人生歲月。

 

伉儷到老情彌深

 

侯波、徐肖冰被人譽為「攝影雙璧」,兩人的「紅鏡頭」為後代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檔案,但他們把自己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歸功於國家和人民的培養。退休之後,他們將一生創作的珍貴電影作品、攝影作品以及收藏品2700多件,捐獻給了徐肖冰的故鄉,由當地政府建造全國首家以攝影家名字命名的攝影藝術館加以保存。

 

侯波老人雖然已經離去,但她那活潑詼諧的語言、慈愛恬靜的笑臉、瘦小而堅強的身影,連同她為攝影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為這個世界留下了餘音。侯老的兒子、兒媳及家人們遵囑她的遺願,在她生命最後幾天,沒有採取任何搶救藥物和動用機械設備,順其在安詳中離世,去世後不舉行告別儀式。老人的骨灰將和他的老伴徐肖冰的一起撒在家鄉的運河中,與家鄉人民永遠在一起。

 

組稿、編輯:伍斌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相關焦點

  • 經典回眸 | 電影《開國大典》拍攝二三事
    電影《開國大典》拍攝二三事作者:王霆鈞10月18日,電影《開國大典》4k版隆重上映。一部影片,兩次獻禮,此時,不禁讓人回想起這部電影初拍時的許多往事。1989年,長影導演李前寬、肖桂雲夫婦聯袂完成了表現新中國建立的巨片《開國大典》,一經推出立刻轟動,成為經典……2018年末,中宣部部長黃坤明談到電影時說:「……百餘年一直在探索體現中華文化價值追求、彰顯中華審美風範的發展之路。
  • 經典電影《開國大典》4K新版首映禮在京舉辦 致敬史詩級經典
    而電影《開國大典》重溫七十年前的歷史,讓我們更加珍惜新時代,激勵每一個中華兒女在當下努力奮進,經典電影《開國大典》4K新版在30年後重映讓這份珍惜和奮進再進一程。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常務副主席張宏同志為經典電影《開國大典》4K新版再度回歸大銀幕致辭:「很高興影協可以主辦經典電影《開國大典》4K新版首映禮,我代表影協向李前寬導演和肖桂雲導演表示祝賀,從李前寬導演講述的影片拍攝過程能夠想像,在30年前用500萬投資的規模,短時間內拍攝出在今天也堪稱經典大片的《開國大典》實屬不易,今晚,這部經典影片被插上4K新科技的翅膀後再度上映更加意義非凡
  • 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在哪裡看?開國大典彩色視頻圖片曝光太震撼了
    4K修復版開國大典首現大銀幕前兩天,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之作的主旋律電影《決勝時刻》也放了個大招,發布了一組新劇照——開國大典歷史影像經過修復後的彩色4K畫面!以往大家在電影中看到的開國大典畫面,都是黑白影像。
  • 修復版《開國大典》新在哪?
    修復版《開國大典》新在哪?」在9月16日舉行的一場4 K新版《開國大典》看片會後,中國影協名譽主席、電影《開國大典》導演李前寬謙遜地向全場觀眾問道。  「好! 」現場觀眾齊聲回答。聲音修復是《開國大典》修復工作的重點之一,修復人員還對這部誕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膠片電影畫面進行了修復,不僅逐幀修復損傷,還重新調色,使新版影片以4 K的解析度、 60格/秒的高幀率、高動態範圍的影像面世。經過修復, 《開國大典》從一部在高畫質電視上觀看效果尚且不盡如人意的「老片子」 ,變成了一部在大銀幕上視聽效果抓人的大片,這部大片將於10月18日上映。
  • 《開國大典》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開國大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等六個方面來展開說課。(出示課件) 一、說教材(出示課件):這是本篇課文《開國大典》在本冊教科書中的所屬位置。本單元的文章是以「走近毛澤東」為主題組織的。
  • 開國大典的照片中為什麼沒有朱德?真相令人肅然起敬
    這張名為《開國大典》的油畫想必大家再熟悉不過了。這是我國著名油畫大師董希文於1952年至1953年間耗時2個月創作完成的著名巨幅油畫。 這張照片想必大家也一定不陌生,這是時任新華社記者陳正青拍攝的經典傳世照片《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開國大典政府成立》。
  • 我國老一代著名記者眼中的開國盛典:宋慶齡講稿最精彩
    我國老一代著名新聞工作者李普位於北京宣武門的家裡,客廳牆壁上掛著他在天安門城樓上報導開國大典時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李普身著無領中山裝,頭戴一頂帽子,在他周圍站著一批開國元勳。作為老一代革命者和著名記者,李普見證記錄了20世紀中國發生的很多大事。1949年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就是其中最不能忘記的。
  • 國慶節手抄報:開國大典
    下午3時整,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宣布新中國成立大典開始。毛澤東主席操著濃重的湖南口音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軍樂隊隨即奏響了莊嚴激越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隨著響徹雲霄的國歌聲,禮炮轟鳴,毛澤東莊嚴地按下升旗電鈕,新中國第一面鮮豔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城樓前的旗杆上冉冉升起……  升國旗鳴放禮炮之後,毛澤東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決定北平改為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面對30萬群眾匯成的歡騰海洋,面對鳳凰涅盤的神州大地,毛澤東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本政府的施政方針
  • 新聞資料:開國大典時空軍帶彈受閱絕無僅有
    閱兵式列入開國大典1949年7月,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決定將閱兵式作為開國大典的三項內容之一新政協籌備會議在6月15日開始開會,7月7日過後,中共中央就成立了由周恩來為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人為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
  • 他,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題記戳視頻,看田富達的傳奇故事田富達:開國大典上的臺灣高山族代表 1949年8月,華北軍大臺灣隊中的少數民族學員被召集在一起,傳達了一封中央的來信,內容是臺盟作為新政協會議的參加單位,將有5個代表名額。
  • 《決勝時刻》四分鐘高清彩色開國大典看得觀眾熱血沸騰
    「為4K修復版開國大典鼓掌,能在大銀幕看到這樣的畫面很榮幸,感謝《決勝時刻》!」這是一名普通觀眾看完電影《決勝時刻》後寫下的評論。   幕後   彩色高清版「修舊如新」   開國大典對於新中國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許多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片中都會用到開國大典的歷史畫面,可惜的是,過去我們所看到的影視作品中,開國大典的畫面都是黑白的。
  • 今晚報:開國大典,讓我終生難忘
    家住南開大學西南村的劉焱,珍藏著一條珍貴的新中國開國大典觀禮綢帶和一張1949年南開大學畢業證,看著泛黃的畢業證和仍然鮮紅的綢帶,劉先生回憶起60年前新中國成立時激動人心的場景。  戴紅綢帶參加開國大典  劉焱先生講,1949年4月初,天津舉行了解放後第一次全市學生代表大會,他作為南開大學學生代表被選為天津市學生聯合會主席,同年,他作為天津學生代表被邀參加開國大典觀禮,至今仍保留著觀禮紅綢帶。  劉焱說:「當時天安門前還沒建正式觀禮臺,只是在金水橋內天安門前兩側臨時搭了兩個木板臺。
  • 開國大典:來自天安門城樓的記憶
    開國大典過去60年了,當年在天安門城樓見證盛典的600多名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中,雷潔瓊、呂正操、孫起孟、田富達、謝邦定、方光宇等幾位老人仍然健在。幾經輾轉,記者採訪到了孫起孟、謝邦定、田富達和方光宇。儘管幾位老人已年至耄耋,但他們腦海中的這段記憶依舊鮮活。憶及當年,他們無不感慨:「參加開國大典,是我一生最大的榮耀!」
  • 田漢之子:開國大典令我畢生難忘
    今年兩會期間,他同幾位來自他的家鄉湖南的記者談起了往事:  回憶父親:當掉家產買米接濟劇團「在父親的一生中,有3個人最重要。「聶耳經常跟我講,他是雲南玉溪人,那裡四季如春,鮮花不斷,將來有時間一定帶我到他家鄉去看看。他就像我的大哥哥一樣,我們的感情非常深。」  回憶國歌:當時寫在錫箔襯紙上1935年初,田漢決心寫一些能夠喚醒民眾鬥志的歌曲。恰在這時,田漢接手創作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雲兒女》。有一天,田漢突然文思噴湧,想為電影寫首主題歌。
  • 《決勝時刻》穿越70年 見開國大典「彩色真容」
    該片講述了那些開國領袖們,用短短半年時間,以難以想像的真知灼見和高瞻遠矚的魄力,開創出中國歷史新紀元的全過程。《決勝時刻》聚焦於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中央在香山,完成了國共和談、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一系列大事,不但刻畫了領袖人物鞠躬盡瘁的身影,更描述了毛澤東的生活化場景,極大豐富影片的故事性。
  • 舉世矚目的開國大典,為何要安排在下午3點?毛主席受高人指點
    本文為歷史九點半原創文章,歡迎留言互動轉發,未經許可,嚴禁抄襲、抓取、洗稿。看過咱們國家的閱兵都知道,幾乎都是在上午舉行的,像這類重大盛會選在上午朝氣蓬勃的時間,不但人的精氣神狀態最好,而且也象徵好的寓意。但是新中國的開國大典卻是列外,在這樣一個舉世矚目的日子裡,開國大典卻選擇在1949年的10月1日下午3點舉行,這又是為什麼呢?
  • 這部電影,還原了彩色的開國大典
    正如黃建新所說:「觀眾除了要知道歷史,更需要感知歷史人物的生動性,這部電影讓我們終於可以去觸摸我們敬仰的人,我們可以去窺測他的內心,感知他的情感比如劇中毛主席去看戲去吃夜宵沒帶錢,他還會說一句,我什麼時候帶過錢。諸如此類的細節使得他在銀幕上的形象變得靈動起來。」 更有年輕觀眾表示,這是一部合家歡電影,「很少能有和爸媽沒有代溝的電影,這部電影很適合一家人一起看,年輕人可以了解一段歷史,父母輩可以重溫他們那個年代的記憶。」
  • 彩色開國大典珍貴視頻首次曝光!俄羅斯送來的這份大禮走心了
    這部開國大典影像檔案以俄羅斯聯邦檔案部門提供的開國大典彩色影片為基礎剪輯製作,是目前公開的關於開國大典的時間最長、內容最完整的視頻,真實還原了這一偉大的歷史時刻。4K修復版開國大典首現大銀幕前兩天,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之作的主旋律電影《決勝時刻》也放了個大招,發布了一組新劇照——開國大典歷史影像經過修復後的彩色4K畫面!
  • 部編版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手寫筆記及考點分析
    這一課的內容雖然不難,但是要去挖掘其中的深度,拓展其寬度,如:看電影《開國大典》感受氛圍,看歷史書籍了解中國近代史上的屈辱與反抗。開國大典象徵著新中國的自強與獨立,所以讓全國人民為之興奮、激動與自豪。學習本文的重點及考點1、開國大典的經過可以用幾個小標題來概括具體內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