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波的一生是傑出而又平凡的。她用手中的照相機真實記錄了新中國建立初期這一段重要的歷史,她的作品記錄了一代開國領袖人物的光輝形象,拉近了領袖與人民群眾的距離。這些作品最終成為寶貴的歷史影像檔案,流傳在一代代觀眾眼前。侯波在不同場合多次說過:「中國有許多優秀的攝影師,由於歷史的偏愛,我才能成為這樣一個幸運者。」
其實,侯波、徐肖冰夫婦在中國攝影界早已是聞名遐邇的伉儷。他們半個多世紀充滿傳奇色彩的攝影藝術生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長發展緊緊相連。侯波的丈夫徐肖冰老人已於2009年10月走完了93年的人生之路,8年後在北京去世時,侯波的年齡也是93歲。
侯波
「一籃子小棗辦了一個婚禮」
1938年秋,一個名叫閻鋒的少女,參加了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西北青年戰時訓練班。這一年她14歲,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訓練班學習結束後,她帶著「尋找一種支撐人生理想的信念」的想法,冒著風雪,和同伴們一同到了延安。在延安,她第一次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溫暖,將自己的名字改為侯波。
初到延安,組織上派她到邊區中學學習。完成學業後,侯波被分配到中央醫院當護士,後來又調到婦女合作社工作。憶及這段經歷時,侯波說:「女同志的學習熱情很高,心靈手巧者也大有人在。只要把字教給她們,她們很快就能記住、會寫。這不光給她們的生活帶來了樂趣,也讓她們感到文化對一個人是多麼重要。」
侯波、徐肖冰在攝影
1940年,侯波與延安電影團的攝影師徐肖冰在延河邊相識並確立了戀愛關係。當時,很多人勸告侯波說,徐肖冰是從上海來的知識分子,兩個人的成長經歷不一樣,勸她慎重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侯波雖然年齡不大,卻很有主見,她對徐肖冰的人生經歷是了解的。
1942年,在棗園的窯洞裡,19歲的侯波嫁給了徐肖冰。組織上給他們找了一間只有幾平方米大的窯洞,戰友們找來一張單人木板床支起來,又在床邊支上一塊木板。兩人把各自的鋪蓋和生活用品搬到一起,老鄉們送來一籃延安小棗,兩人的同事戰友過來慶祝,熱鬧一番,就算是舉辦婚禮了。多少年後,回想起自己的愛情,侯波總是說:「我們是一籃子小棗舉辦了一個婚禮。」
徐肖冰一心撲在攝影事業上,即使是回到家中,也總埋頭研究他的攝影。侯波在耳濡目染中漸漸也對攝影產生了濃厚興趣。1946年6月,組織上派侯波到東北長春接收滿洲櫻花電影公司。23歲的她被任命為攝影科長。這期間,她系統學習了衝洗膠片和攝影技巧。侯波回憶說:「到後來,隨著工作需要,拍攝難度越來越大,使用的機器也更複雜了。有問題時,我就回家向徐肖冰請教取景、採光、洗印等等,我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東西。」正是這種鍥而不捨的學習精神,為她日後成為當代著名攝影家奠定了堅實基礎。
「你是吃陝北小米長大的,你要好好為人民服務」
1949年5月的一天,侯波和徐肖冰接到拍攝任務,一起到香山拍攝毛澤東主席接見蘇聯一個代表團的照片。
蘇聯客人一走,侯波他們就收拾攝影器材準備離開。這時,剛送走客人的毛主席回過身來招呼大家說:「你們辛苦了,每次來我這裡都是行色匆匆,我想跟你們說句話都沒有機會,來,今天不忙走,大家坐下來認識一下。」於是,大家就圍著他坐下來。
毛主席在延安時就認識徐肖冰,與他寒喧幾句後,便轉向侯波詢問。徐肖冰連忙告訴主席:「她叫侯波,也是從延安來的,是我愛人。」主席聽了很高興,問道:「你到延安做什麼?」侯波說:「我14歲的時候到的延安,組織上送我去上學。」
下文中所提到的侯波、徐肖冰與毛主席的一張合影
「哦,你是吃陝北小米長大的,你要好好為人民服務。」毛主席的這句話,從此一直就牢牢記在了侯波心上。
當侯波他們起身告辭時,毛主席提議說:「來,咱們大家照張合影吧!」
於是他們兩人一左一右地站在毛主席身邊。這時主席說:「不行,不能這樣站,女同志是半邊天,要站在中間。」不由分說,他已換到了侯波的左邊。
就這樣,侯波夫婦與毛澤東主席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
「拍攝開國大典,是歷史給了我這樣的機會」
1949年9月,侯波參加了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以及一些重大活動的拍攝工作。不久,組織上決定調她進中南海,負責為中央領導人拍照,而且是以拍攝毛澤東主席的活動為主。
在侯波的攝影生涯中,最讓她銘刻於心的是拍攝開國大典。作為唯一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女攝影師,侯波拍下了毛澤東同志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新中國成立的那個令人激動的瞬間,為後世留下了永恆的經典畫面。談起當年拍攝開國大典的情景,老人的言語和表情仍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激動。
侯波拍攝的開國大典照片
毛主席莊嚴地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這一激動人心的畫面,是侯波最得意的照片。她說,這張照片因角度的關係,又沒有廣角鏡,而且離得較近,拍攝技術也不是很好,但它的意義很深遠。這張見證新中國光輝歷史的照片,不是誰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每當她的名字隨著這張照片登出來的時候,她都有一種自豪感和慶幸感。
徐肖冰說:「作為一名20世紀中國人,在我的記憶中,沒有哪件事可以和開國大典這件事相比。我們有幸記錄了這一歷史性的時刻,這是一個攝影工作者的莫大榮幸。」侯波說:「能拍攝開國大典,是歷史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是黨和人民給了我這樣的機會。」她認為自己是非常幸運的。
侯波在中南海的攝影工作一幹就是12年,她拍攝的許多照片已經由瞬間成為歷史的永恆。1961年,組織上決定調侯波回新華社。臨走前,她去向毛主席辭行。毛主席微笑著對她說:「你在我這裡工作了10多年,很辛苦,你也有功勞。」侯波憋了好久的淚水再也抑制不住了……在毛主席眼裡,侯波是位勇敢的女戰士,然而現在她哭了。主席還是第一次看到侯波落淚,他說:「不要難過嘛……有什麼事可以寫信給我。」
侯波所攝毛主席參加活動的部分照片
1962年4月,毛主席特意派人給侯波送來一幅專為她書寫的詩詞:「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
毛澤東逝世後,侯波便把自己珍藏的這幅毛澤東的珍貴手跡原件贈送給了中國歷史博物館。
作為一名職業攝影師,侯波的名字已經和毛澤東以及他的影像聯繫在了一起。侯波說:「他決定了中國的命運,也決定了我的命運。」「當我為偉人尋找背景的時候,無意中偉人也成了我的背景。在他們的背景之下,我才能夠真實地記錄下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瞬間。」
鏡頭中的周恩來總理
與黨和國家領導人劉少奇、宋慶齡在一起的照片
攝影「雙璧」,愛到深處情更濃
說到和侯波的感情,徐肖冰曾說過:「我和侯波的感情這麼深,是因為我們經歷過戰爭年代血與火的考驗,經歷過『文革』是與非的考驗。」的確是這樣,他們的一生,經歷了很多苦難,但無論怎樣,他們的心始終是緊緊連在一起的。
「文革」期間,侯波被冠以莫須有的罪名,先是在新華社機關挨鬥,後被下放到山西新華社幹校改造。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她怎麼也想不明白,作為一名攝影師,她只是在真實地記錄歷史,怎麼突然就成了為資產階級服務分子。侯波後來回憶說:「在那樣的情景下,徐肖冰的安慰給了我很大的精神安慰,使我感受到了丈夫和家的溫暖。」1973年幹校解散,她回到北京新華社印刷廠車間繼續勞動改造。憑著堅韌與剛強,她咬牙硬是挺了過來。直到1977年春天,組織上取消了對侯波的不公正待遇,安排她到新華社圖書館工作。這一時期,徐肖冰也同樣失去了從事攝影的權利,被下放到北京大興一個幹校勞動,後來在周恩來的關注下才被解放出來。1989年,徐肖冰擔任了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或許是年事已高,晚年的徐肖冰和侯波時常會回憶那段非同尋常的人生歲月。
伉儷到老情彌深
侯波、徐肖冰被人譽為「攝影雙璧」,兩人的「紅鏡頭」為後代留下了珍貴的影像資料檔案,但他們把自己在事業上取得的成就歸功於國家和人民的培養。退休之後,他們將一生創作的珍貴電影作品、攝影作品以及收藏品2700多件,捐獻給了徐肖冰的故鄉,由當地政府建造全國首家以攝影家名字命名的攝影藝術館加以保存。
侯波老人雖然已經離去,但她那活潑詼諧的語言、慈愛恬靜的笑臉、瘦小而堅強的身影,連同她為攝影事業鞠躬盡瘁的精神,為這個世界留下了餘音。侯老的兒子、兒媳及家人們遵囑她的遺願,在她生命最後幾天,沒有採取任何搶救藥物和動用機械設備,順其在安詳中離世,去世後不舉行告別儀式。老人的骨灰將和他的老伴徐肖冰的一起撒在家鄉的運河中,與家鄉人民永遠在一起。
組稿、編輯:伍斌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