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 ——評林東茂《刑法綜覽》

2021-02-19 悄悄法律人

刑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

——評林東茂《刑法綜覽》

作者:悄悄法律人

    

  引言

       大陸法系刑法學的精緻與深邃,讓人嘆服。作為大陸法系刑法學的典型代表德國刑法學的博大精深,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德國刑法學者許迺曼將這種深邃的知識體系稱之為「法釋義學之過度精緻化」。這不禁讓我想起餘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一書中說過的一句話,「我們這些人,為什麼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遊戲總是對立,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刑法學是一門研究惡的學問,時刻帶著一副嚴峻、冷酷、不容親近的面孔,無處不彰顯著神秘、精緻、深不可測的內涵,難道就總是與輕鬆悠閒無緣,與溫情幽默對立?深奧的刑法學大廈,是否也有穿越其間的悠閒之門?這種企盼並非不能實現,我國臺灣學者林東茂先生的《刑法綜覽》(第五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為深奧的刑法學打開了悠閒之門,作者在序言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此書就是「讓讀者悠閒地通往更精奧博大的刑法之林」,並希望「讀者不必用沉重的心情看這書,讀書地點亦可不拘,咖啡廳、草地上、臥榻之旁,行旅之中,皆無不可」。

  

(第五版 大陸版)


    《刑法綜覽》作為教科書式的刑法教義學著作,其體系架構與眾不同,在第一章導論中簡介刑法的概念後,接著就是第二章「刑罰論」,而非「犯罪論」。這種非同一般刑法教義學著作的體系安排,看起來似乎有些「另類」,實則體現了作者試圖讓讀者「悠閒地通往精奧博大刑法之林」的匠心獨運。這種體系安排符合人們的一般常識和樸素觀念,便於理解。因為「刑法」語詞的本來含義就是作為刑罰之法,刑法區別於其他部門法的根本標誌不在於「法」而在於「刑」。刑法是其他法的保障法和制裁法,刑法之所以區別其他部門法的根本就在於其制裁手段即刑罰的特殊性,刑罰可以剝奪自由、財產甚至生命,這是其他部門法所無法比擬的。德國刑法學大師李斯特對此精闢地指出,「反映刑法本質的不是屬於不同法律部門的法益的種類,而是法律保護的特徵本身——一切利益均毫不例外地受到刑罰的最強有力的保護。」

    刑法學中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必須從刑罰的概念和功能去理解。作為一部「休閒式」的刑法學著作,穿過「刑罰論」之門到達「犯罪論」的深深庭院,這種體系安排是睿智的。犯罪和刑罰無疑是刑法的兩個基本範疇,但是犯罪論中的一些問題都是由刑罰論引申而來的,犯罪論的一系列概念和理論也必須從刑罰的角度進行理解。誠如李斯特所言,「就形式法學分類而言,犯罪和刑罰是並列的兩個基本概念……刑法及其基本概念的本質特徵必須從刑罰的概念和社會功能去理解。」如刑法的目的是保護法益、保障人權,還是維護社會秩序、倫理秩序,就直接與刑罰的目的和功能相關;犯罪論中的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就是刑罰的本質和根據的延伸;刑罰論中報應刑論和目的刑論的對立直接導致在犯罪論上的一系列對立和紛爭。刑法學發展的歷史軌跡和學派之爭的焦點都在於刑罰問題,引人注目至今仍對刑法理論影響深遠的學派之爭的焦點和導火線就在於刑罰觀的不同,即報應刑和目的刑論的對立。可以說,整個刑法學發展的歷史呈現在人們面前的就是一部刑罰進化演變史。刑法學作為一種社會科學,其研究對象是犯罪與刑罰,而研究的目的和歸宿是要實現刑罰的預防犯罪的目的。因此,刑法科學的大廈是奠基在刑罰論之上而非犯罪論之上,刑法學大廈的悠閒之門從刑罰論開啟也就順理成章了。

    


    刑法是一國文化的體現,是一國文化的一面鏡子。刑法理論不是也不該是不食人間煙火、高高在上的尊神,而應該是植根於芸芸眾生、下接人間地氣的凡人。「如何採用刑罰,是文化與價值觀的反應,必須尊重文化的獨特性,西方文明不能當成四海皆準」,為說明這一點,林東茂先生舉了兩個通俗易懂的例子,寥寥數語,就闡明了刑法與文化的關係:一個是新加坡的鞭刑,鞭刑「不表示新加坡的刑罰野蠻」;另一個是死刑問題,關於死刑存廢這個註定要花大量筆墨才能論證清楚的問題,在林東茂教授的筆下,竟變得如此輕鬆,「廢除死刑的國家,不能一律贊之為和平進步」,「保留死刑的國家不能稱為落伍與野蠻」,保留死刑的日本、美國,相較於廢除死刑的英國「誰能指其落伍與野蠻?」

    林東茂先生對文化與刑法關係的深刻領悟,也映射在其對刑法諸多問題論述時所表現出的對社會生活的親切體悟,以及對傳統文化諳熟活用。《刑法綜覽》一書中貼近生活的案例隨處可見,這些案例有的來自於真實的社會生活,有的來自於電影作品,甚至經典名著中的故事也被活用為案例,巧妙地闡釋刑法法理。在論述間接正犯時,林教授引用了《紅樓夢》第六十九回中王熙鳳刻意策動賈府上下排擠折磨尤二姐,致使尤二姐自盡。若王熙鳳明知尤二姐不堪折磨必會選擇自盡,那麼王熙鳳是否為間接正犯?在論述教唆犯時,林教授引用了《金瓶梅》中的故事:潘金蓮與西門慶私通,被武大郎撞見,嚇得躲到床底下,潘金蓮激將西門慶「平日裡舞槍弄棒,關鍵時刻沒啥用」,於是西門慶飛起一腳將武大郎踢傷,潘金蓮就是故意傷害罪的教唆犯。武大郎受傷臥床,王婆告訴西門慶用砒霜放在藥中結束武大郎之性命,王婆成立故意殺人罪的教唆犯。再如在論述妨害行動自由罪時,犯罪手段包括捆綁等私行拘禁手段和其他手段。對於其他手段,林教授又巧妙運用了《西遊記》第七十二回中一段,即盤絲洞多名女妖精脫光衣服在河中洗澡,孫悟空變作一隻老鷹將衣服叼走,女妖精們動不得身,出不得水。這就屬於以其他手段實施妨害行動自由罪。相信讀者讀到此處,都會會心一笑。有絕望之章稱號的共同犯罪理論,在林教授的筆下,竟然如此輕鬆,在這裡,刑法學研究少了一分的嚴肅、呆板,多了一分輕鬆、幽默。

   叄

    中國大陸刑法學研究正在經歷去蘇俄化、繼受德日的轉變歷程。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地區,翻譯成中文的德國刑法學著作,一般都艱深晦澀。林東茂先生留學德國多年並獲得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精通德國刑法學,其《刑法綜覽》也是以德國刑法教義學理論為基礎的,但其成功、精妙的語境轉化讓人嘆服。筆者一直在思索:區區五十萬字、四百餘頁的一本書何以能囊括了刑法總論和分論?這需要何等的語言駕馭能力!林東茂教授在其另外一本著作中曾經說過「法律論述當如何表達,值得深省。任何語言,無論文言或白話,都貴在簡潔、清楚與親切。智慧可以自然流露,無需出於不可高攀的姿態,有些讀者天真膽怯,以為喋喋不休、艱澀難懂才叫說理,以為借洋人的嘴巴說話才叫深邃」。《刑法綜覽》以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了解德國刑法學開啟了一扇悠閒之門。既沒有故作深沉的修飾,更沒有讓人喘不過氣的長句表達,一切都是那麼地自然,那麼地行雲流水,讓我們見識了中文表達刑法知識的魅力。例如關於間接正犯的處罰根據問題,刑法學爭論由來已久,未曾解決,林教授寥寥數語道出真諦,「直接正犯陽剛,間接正犯陰柔。間接正犯並不規定於刑法,這概念是為了填補可罰性的漏洞而創用」,這裡的「陽剛」、「陰柔」極富「中國風」的詞彙用得恰到好處,省去了諸多費盡口舌難也以達意的詞彙。

    關於刑法理論的立場,林教授持論公允,語言表達愛憎分明,毫不掩飾,嬉笑怒罵,信手拈來。比如關於罪刑法定原則的自由主義基礎問題,林教授毫不客氣地指出,「現代意義的自由思想授予國家幹涉更多的藉口。到這裡我們逐漸領會,即使是講人性尊嚴口沫橫飛、談刑罰最後手段原則熱情洋溢的德國,犯罪化的工程遠遠大過除罪化。即使是自由主義的模範生如美國,也有令人難以贊同的反犯罪法案,如三振出局法、梅根法案(在社區或網路公布性犯罪的法案)」。這一客觀公允、行俠仗義的直言是何等的酣暢淋漓!對於盜竊罪的手段問題,林教授毫不客氣地直指「認為竊取就是秘密而取的說法,是法律門外漢的認知」。好一句爽直之言。

    總之,林東茂教授《刑法綜覽》向我們展示了刑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暮然發現:刑法之路,可以有如田園牧歌,悠緩並富含生活情調。

   注釋省略,請查閱原刊物, 本文原載《人民檢察》2012年第7期,發表時有刪改,這裡本人手稿版。

       

補記:這篇書評《刑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評林東茂<刑法綜覽>》發表後,與海峽對岸的林教授結識,再後來《刑法綜覽》第七版在臺灣出版,林教授寄來一本,讓我意外的是在序言中寫道「……六祖壇經提到『不輕後學』,知識上、生活上或生命體驗上,我都因實踐而獲益。南京市檢察院李勇檢察官對於綜覽的褒揚,給我很大的激勵,我衷心感謝……」。再後來我將拙著《結果無價值論的實踐性展開》寄給林教授指正,他寫信給予了很多鼓勵,深為感激。

(第七版 臺灣版)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刑事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第三條道路。不談政治,不談風月,只談刑事法。投稿:liyong5556@163.com

     公告:  你想搜索本公號以前發布的文章嗎?從2017年2月21日起開通號內搜索功能。關注、進入公號後,點擊右下角「號內搜索」,點擊查看原文,再點「閱讀原文」,輸入想搜索的標題或關鍵詞,再點「篩選」,海量資源任性搜索。

相關焦點

  • 刑法學研究的悠閒之道—評林東茂《刑法綜覽》
  • 面向歷史與未來的刑法學研究
    2018年也是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與法治的發展,結合我國當前的犯罪形勢及社會狀況,關於新型網絡犯罪的司法認定、人工智慧時代的刑法應對等專題研究登上舞臺,佔據了刑法學研究的主要場域。兼具延續性和開創性的刑法學研究,促進了理論與實務的積極進展。
  • 2019年刑法學研究要點回眸
    張志鋼 劉仁文概覽2019年全國刑法學的理論研究和實務研討,我們將本年度的刑法學研究重點歸納為以下幾方面。一、關於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刑法(學)圍繞新中國成立70年以及1979年刑法頒行40年,對中國刑法制度和理論進行回顧,是本年度刑法學研究的重點。有學者指出,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也是刑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變遷史。
  • 精彩分享|林東茂《刑法綜覽(增訂八版)》精彩觀點
    專書:《經濟犯罪之研究》(已絕版)、《犯罪學》(與林山田、林燦璋合著)、《危險犯與經濟刑法》、《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P1-236)8.如果是以強制力壓迫他人,使之失去自由意志而從事犯罪行為,則是間接正犯。(P1-258)9.教唆者,積極啟動他人的犯罪意念,創造原不存在的法益危險。幫助者,隨他人的犯罪行動起舞,升高原已存在的法益危險。
  • 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6年全國刑法學術年會在武漢順利召開
    本屆刑法學術年會由中國刑法學研究會主辦,武漢大學法學院、武漢大學馬克昌法學基金會、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承辦。刑法學界及實務界嘉賓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大會開幕式由中國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主任莫洪憲教授主持。
  • 【疫期宅家讀好書】(31)高銘暄: 刑法學泰鬥、新中國刑法學主要...
    刑法學泰鬥、新中國刑法學主要奠基人 「人民教育家」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高銘暄 中國刑法學泰鬥和法學教育家高銘暄教授,全程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的制定,為中國刑法學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做出了巨大貢獻。
  • 2015年日本刑法學研究綜述 | 法寶推薦
    四、著作、論文以及主要觀點  與往年一樣,2015年日本刑法學研究的主要內容不僅限於刑法總論和各論的問題,更包含了經濟刑法、醫事刑法等特別刑法中的前沿問題,多數研究的共通之處是:其一,基於德日刑法理論的比較研究;其二,基於對判例尤其是對日本最高裁判所判例的解讀進而展開的理論探討。
  • 2018年刑法研究要點回眸
    本刊以刑法研究的理論反思與現實關切的相互關照為主線,組織梳理2018年刑法研究要點回顧,以饗讀者。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刑事審判在參與社會治理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作出了重大貢獻。與此同時,以豐富的中國立法和司法為依託,廣泛借鑑域外的刑法知識,我國刑法學研究經過沉澱積累,也取得了長足進展。
  • 【好書推薦】《犯罪故意研究》&《刑法中的間接故意研究》
    對於我國刑法典和刑法學通說中的犯罪故意概念進行了全面批判,否定犯罪故意概念中的社會危害性認識,首次提出「希望故意、容忍故意、放任故意」的分類法,首次提出「行為故意和結果故意」的分類法,首創「容忍故意」概念,主張在犯罪故意概念中引入違法性認識、行為故意、容忍故意等要件,進而提出了犯罪故意概念的新架構。本書的研究在該專題領域居領先地位。
  • 雲南大學法學院日本刑法研究中心成立
    3月18日上午,雲南大學法學院日本刑法研究中心成立大會在雲南大學(呈貢校區)法學樓國際報告廳如期舉行。此次研究中心的成立受到新華社日本專線、新華社雲南通報導,引發國內外關注。
  • 《刑法學講義》:擁有近900萬粉絲的「法律男神」羅翔講刑法
    (答案在本文最後揭曉) 以上案例,出自全網爆紅的「法律男神」羅翔教授所著的《刑法學講義》。這本書是他為每一位普通讀者寫的刑法普及講義。即便你是毫無法律知識的人士,讀起來不僅「津津有味」,還根本停不下來。 羅翔,北京大學法學院刑法學專業畢業,法學博士學位。
  • 馬克昌:新中國刑法學的奠基人
    每年清明的時候,馬重慧總會領著家人前往武漢大學法學院紀念父親,馬重慧的父親馬克昌是我國刑法學的泰鬥,一生致力於為刑法學拓荒,於2011年去世。1950年,馬克昌畢業後留校任教,隨後被保送到中國人民大學,師從前蘇聯刑法學家貝斯特洛娃教授,成為新中國刑法學的第一屆研究生。勤奮好學的馬克昌在而立之年便開始在法學界嶄露頭角,1956年6月,他發表了《如何解決刑法學科中的因果關係》一文,引起了法學界的關注。
  • 刑法學講義
    內容簡介   全網爆紅的「法律男神」羅翔教授為每一位普通讀者寫的刑法普及講義。    刑法與每個人的生活都密不可分,家庭、校園、職場、人際關係、經濟活動處處都有違法犯罪行為,相應地,每個人都需要學習刑法。    羅翔讓本來枯燥專業的刑法課變得「津津有味」,讀者直呼上頭,「根本停不下來」。
  • 頭條 | 陳璇:建構具有中國氣派和國際視野的刑法理論——高銘暄刑法學思想研究
    在刑法學研究方法上,高銘暄教授歷來倡導理論聯繫實際,主張「中國的刑法學必須服務於中國的刑事法治現實和實踐,必須立足於解決中國刑事法治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在他的推動下,理論聯繫實際成為我國當代刑法理論研究的主導風格。高銘暄教授對於刑法理論有著全面而精深的研究,其思想融貫犯罪論與刑罰論、兼通刑法總論與刑法各論。
  • 2019考研專業:刑法學專業
    本文為大家介紹刑法學專業。刑法學學科主要以社會中存在的犯罪現象為基礎,研究犯罪產生的原因,探討治理犯罪的對策,尋找減少犯罪的方法、措施,為國家治理犯罪問題獻計獻策。該學科主要研究內容包括中、外刑法學、犯罪學、刑事政策學等。
  • 2016年刑法學術年會在武漢召開,探討刑法改革等重大問題(完整版)
    最後,要繼續加強實踐和理論建設,使法學研究適應新形勢、新要求。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重視理論研究,增強法學研究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的自覺和能力。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大法官李少平認為,中國正處於一個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時代,刑法正面臨新的挑戰。從國際格局上來看,國際社會期待我們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 刑法學專業譯著引進情況整理(3.0版)
    [日]川端博:《刑法總論二十五講》,餘振華譯,甘添貴監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32.[日]松原芳博:《刑法總論重要問題》,王昭武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33.[日]佐伯仁志:《刑法總論思之道.樂之道》,於佳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34.
  • 「刑法學習十六式」 丨讀周光權教授《刑法學習定律》
    《刑法學習定律》正是作者對其刑法基本立場、思考方式、研究方法的一次集中展示,旨在通過通俗的語言和大量實例,儘可能地將刑法方法論從學術討論的層次上「拉下來」,使其更好地被刑法研究生、實務人士和其他刑法愛好者所了解和運用,最終在學習的過程中站在我國刑法學的前沿,避免走上彎路。[2] 參見馬衛軍:《刑法學研究需要實踐導向》,載《檢察日報》2019年3月23日,第003版。
  • 付立慶 | 一本規模適中、難易有度的刑法學教材
    因此,本書對刑法學學習者(本科生或研究生)、刑法學研究者或刑法實踐者(刑事司法實務人員)都將具有較大的參考作用。著有《積極主義刑法觀及其展開》(2020)、《犯罪構成理論:比較研究與路徑選擇》(2010)、《主觀違法要素理論:以目的犯為中心的展開》(2008),譯著《刑法總論》(山口厚著,2018年中文第3版)等。現為中國犯罪學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刑法學研究會理事,雲南大學、魯東大學等學校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