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炎炎烈日下,有一群人;在草坪山坡間,有一個身影;在落日餘暉中,有一種堅守。工程測量是路橋工程系所有學生的必修課程,也是路橋學子未來工作中的必需技能。在一茬又一茬學生長成參天大樹背後,是一支「深藏功與名」的測量教師團隊數十載的辛勤耕耘。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測量教師團隊中的老教師、老黨員,更是身體力行,用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影響著其他青年師生。他們從細節做起,以德為先,以愛育人,懷情而教,努力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路人」,同時也見證和書寫著整個路橋工程系教師隊伍的歷史與輝煌。
身為測量課程團隊負責人的李一平老師,不僅是一名有著40餘年豐富工作經驗的老教師,更是一名「牢記教育者的初心,勇擔教書育人重任」的老黨員。
「架儀器的速度必須10秒以內」「平衡氣泡必須居中」「視線必須對準目標紅點」,測量實訓場上,「必須」二字一直縈繞在學生耳畔,這是李一平老師對學生測量精度與準度的要求,更是他對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負責。雖然對學生要求嚴格,但他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儘管問,不要害羞。」這是李老師常對同學們說的另一句口頭禪,看到同學們踴躍提問,他平日威嚴認真的臉上也會露出笑容,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解答大家的問題。
「雖然老師的要求非常高,但他也教會了我們『此技無他,唯手熟爾』的學習態度」,學生嘴上「埋怨」李老師的高要求,但依然會選擇在烈日裡、風雨中堅持完成測量任務,努力朝老師設定的高標準靠攏。
無論是對學生或是對青年教師而言,李一平老師不單是他們專業知識的解惑者,更是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優化與創新教學內容,改革與完善教學方法,是這位老黨員、老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李一平老師曾花費幾個月時間將測量課所需表格進行系統整理,增加指導性與實用性,為課程教學提供規範,大大降低青年教師的試錯成本,提高課程效度與質量。
每一年系部都會組織新教師進行測量培訓,作為組織培訓和檢驗培訓成效的主考官,面對缺乏實踐,缺乏經驗的新教師,李一平老師和其他老教師們都會手把手去幫扶,經常走進新教師的課堂,為他們指點迷津。洪星架、李成、吳章旭都是測量教師團隊中的新生力量,他們說:「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能感受到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愛與關懷。」在老教師的悉心教導下,青年教師成長迅速,大多都能完成獨自授課,逐漸成為測量課程的中流砥柱。
「學不可以已」,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鞭策,是對青年教師提出的嚴要求,更是對路橋全體師生提出的期盼。
好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堆疊的厚度,更要關注意志品質、人文涵養的高度。老教師們一直在行動中貫徹這一理念,既強調學生技術技能等必備素養的掌握,更重視道德品質、綜合素質的培養。周啟針老師將自己所有的聯繫方式都留給了學生,QQ、微信、電話、郵箱,一個不落,時常聽到周老師親切地跟同學們說:「只要你有問題找我,隨時歡迎」。老師的話溫暖著同學們,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神向老師投來,一個個難解的問題向老師拋來,越是這種時刻,老師們越是感到開心。
每當有學生達到周啟針老師的要求時,他都會慷慨地請學生「吃大餐」以作為獎勵,所謂的大餐,便是在不浪費糧食的前提下,食堂的各色菜品任意挑選。周老師在用特殊方式鼓勵學生的同時,也教會了他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實訓課上,難免會碰上儀器設備出故障,作為系裡的「能工巧匠」,周啟針老師總會用他的一雙巧手「化腐朽為神奇」。「不是夜幕降臨還在山頭指導學生測量,就是夜深人靜呆在實驗室帶徒弟修儀器。」這句在系裡流傳的玩笑話足以證明了周老師的「匠心」。此外,老教師們還經常組織青年教師與老教師共同學習與探討,分享經驗與方法,在新與舊、快與慢中碰撞出適應新時代教學的火花。
陳曉暉老師執教工程測量課約二十年,在長期的實踐教學中,他不斷探索創新,總結規律,逐步形成「嚴明紀律」與「鼓勵教育」兩條主線並行的培養模式,貫徹分層教育、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通過精神鼓勵法與趣味引導法激發學生求知慾,充分挖掘學生潛能。
令陳老師印象特別深刻的,是2017級一個中專班的4位女生,她們以藝術特長生身份入校,文化基礎十分薄弱,面對測量中使用最多的三角函數,她們所知甚少。針對此種情況,陳老師每次上課都著重講解三角函數,引入鮮活生動的例題進行分析,只要她們有小小的進步,陳老師便不吝讚美,鼓勵她們堅持探究。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4位女生終於攻克了測量難關,並建立起了對後續課程學習的信心。陳老師感慨道:「大鍋飯教學模式一去不復返了,循序漸進的針對性教學才是基礎水平參差不齊的職業教育的最優解」。
見微知著,對教育的更高追求,對教學內容的打磨,對教學方法的探索,對學生要求的嚴苛,都體現出測量教師團隊千錘百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從園湖至崑崙,從朝陽到晚霞,從風華正茂至滿頭華發,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是老教師們放不下的初心、苦心與忠心。
20年前,崑崙校區還未建成,只有幾間平房作為校舍,每到測量單列實訓周,一輛大卡車翻山越嶺,便把師生與行李一同拉了過來。沒有綠樹遮陰,老師和學生就頂著烈日汗如雨下;沒有舍管與後勤,老師便是超人,既當爹又當媽;沒有先進儀器,老師便手動校準與記錄。據周啟針老師回憶,每天早上五點多天還未亮,他就要騎摩託車到四塘橋頭搶購當天的食材,買完食材還有煤炭,一袋一袋的煤炭染黑了摩託、染黑了手。周老師的巧手掂起鍋鏟,雞鴨魚肉、豆漿油條,變著花樣為同學們準備一天的口糧。就這樣,在條件艱苦的寒來暑往中,在環境惡劣的日常瑣碎中,老師與學生結下深厚情誼,畢業二十餘年,老師依然能迅速叫出學生的名字。授之以學、誨之以教、贈之以情,老教師們用赤誠之心體現人間大愛。
如今,崑崙校區已換了新裝,教室與宿舍拔地而起,設備儀器更新迭代,一切似乎都變了,但老教師們的初心未變。為了能夠利用更多的課餘時間指導學生,楊大烈老師、陸良仁老師、陳曉暉老師以及周啟針老師經常住在學校裡,晚飯過後便去實訓場地察看學生測量情況,有些學生思路來時不願離開,老教師們毫無怨言,一直陪到天黑。老教師們勤勤懇懇的治學態度不僅贏得了學生的尊重,也為青年教師樹立了崇高的師德風範。
王晶老師就曾在朋友圈感嘆道:「我一直認為,我們系的老教師是我們系和學校最珍貴的資源,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的認真負責,將全部的精力放在學生身上。不管是否被認可,他們都始終如一的堅持。2005年到校至今,我一直以他們為榜樣,身為教師,終身努力怎樣更好地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師者,授業解惑也,以身作則,傳授知識,樹立榜樣。」
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測量教師團隊的老教師們用無悔的青春和無畏的擔當詮釋了師者綿延閃爍的平凡和偉大。在學院推進「雙高」建設、提升辦學層次的關鍵時期,我們更需要打造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團隊,為學院高水平、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為實現新時代的交院夢而努力奮鬥,開創無愧於時代,無愧於本職工作,無愧於下一代交院人的工作業績。
主編:鄭文詩、李麗晶
文字:文靜琦、楊靜
圖文編輯:蔡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