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遺產之:15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文化遺產之:15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 (17/26)

"← →"翻頁

這一遺址包括15座位於義大利、克羅埃西亞及黑山的防禦工事,它們橫跨1500公裡,從義大利的隆巴多地區延伸至亞得裡亞海的東海岸。陸地之國(Stato da Terra)的防禦工事在西北方向保護著威尼斯,而海洋之國(Stato da Mar)的防禦工事則保護著亞得裡亞海通往東方黎凡特的海洋通道及關口。這些防禦工事對維護古代「威尼斯共和國」的力量和擴張必不可少。防禦工事引入大炮火藥,在軍事及建築上具有重要的變革意義。 Alessandra Bello 攝 圖片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官網

發布時間:2017-07-12 08:03:28 【編輯:陳靜】

文化遺產之:15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義大利世界遺產總數達53項,中國以總數52項依舊名列第二
    然而由於此前世界遺產數全球第一的義大利(共51項),在本次大會上同樣新增了一個遺產項目——義大利還和克羅埃西亞、黑山共同申報的「15至17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防禦工事」並獲通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其後在7月9日世界遺產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林和德國古山毛櫸林遺產經擴展並獲通過,包括義大利、烏克蘭等12個國家,至此,義大利世界遺產達到53項,繼續冠絕全球。
  • 歷史:卡舍爾的巖石,愛爾蘭的中世紀防禦工事!
    歷史:卡舍爾的巖石,愛爾蘭的中世紀防禦工事!卡舍爾的巖石,也被稱為國王卡舍爾和聖派屈克巖石,是位於愛爾蘭蒂珀雷裡郡卡舍爾的一個歷史遺址。卡舍爾的巖石也是愛爾蘭的中世紀防禦工事歷史。根據當地神話,卡舍爾之石起源於卡西爾以北20英裡的魔鬼之地,當時聖派屈克將撒旦從洞穴中驅逐出去,導致巖石在卡舍爾降落。卡舍爾被譽為5世紀聖派屈克的明斯特國王皈依的地點。在諾曼入侵之前的幾百年裡,卡舍爾巖石是明斯特國王的傳統所在地。1101年,蒙斯特國王穆罕默德將他在巖石上的堡壘捐贈給了教堂。風景如畫的建築擁有自己的特色,是歐洲任何地方都能找到的凱爾特藝術和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建築之一。
  • 世界五大最強防禦工事盤點:排名第一的沒有絲毫爭議
    這些防禦工事對帝國的命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外媒曾經評選過世界上五大防禦工事,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上榜的吧!  排在第五位的是以色列的馬薩達。馬薩達意為城堡,猶太人的聖地,位於猶大沙漠與死海谷底交界處的一座巖石山頂,北距恩戈地約25公裡。城堡東側懸崖高約450米,從山頂直下死海之濱;西側懸崖高約100米。
  • 姬路城—日本國家特別史跡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作為日本最具象徵意義,且保留度最為完整的城堡,姬路城既是日本政府指定的國寶及國家特別史跡,也是日本首批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姬路城是日本100名城之一,與熊本城、松本城合稱為日本三大名城;由於其保存度較完好(城內的天守為日本的12座現存天守之一),也被稱為「日本第一名城」。
  • 二戰美國大兵如何構築野戰防禦工事
    1941 年下發的野戰條令FM21-100《士兵手冊》(Soldier’s Handbook,1942年3月曾再版)有很多內容與《單兵與小部隊隱蔽措施》有相似之處,特別是在偽裝與欺騙等內容上。另一方面,這些重複的內容在德軍和英軍的出版物中也能找到。
  • 走入歐洲的世界文化遺產:10處著名地標
    14世紀義大利建築藝術有巨大影響,故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評選為世界遺產。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1682年至1789年是法國的王宮及政治中心;在20世紀以後對公眾開放,成為世界知名景點和人類文化遺產。
  • 義大利北部必去的世界遺產(四)
    從最初Torcello,lesolo和Malamocco的定居開始,城市最終在瀉湖上擴張至118個島嶼,成為歷史,經濟與文化的中心。如今我們能欣賞到的廣場,橋梁,建築都見證了當時威尼斯海洋共和國的權勢。
  • 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防禦工事
    說到軍事防禦工事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而聞名世界的法國馬其諾防線。當然大家能記住它是因為它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但是我們中國也有一條軍事防線,千百年來一直環衛著華夏大地,這個防線想必大家都已經想到了,長城是的就是長城。
  • 芬蘭堡—芬蘭著名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芬蘭堡(芬蘭語:Suomenlinna,瑞典語:Sveaborg)是建在六座小島上的防禦工事,位於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港口入口處。是著名的旅遊景點。瑞典人於1748年開始建造這座防禦工事,用於防禦俄國人的擴張。工程由瑞典傑出的工程師奧古斯丁·厄倫斯瓦德(Augustin Ehrensvrd)負責。設計方案受到當時歐洲著名軍事工程師沃邦的影響,並以星堡樣式為基本構架。芬蘭堡和在大陸上的防禦工事一起構築了一個防禦體系,使進攻方很難搶灘登陸。芬蘭堡也作為為瑞典皇家海軍和瑞典陸軍存放軍需品的地方。
  • 世界遺產在德國系列 (一)
    2020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75周年,在成立的75年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全球167個國家的1073處古蹟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些需要得到妥善保護的地方也是值得一去的旅遊勝地。
  •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
    歷史城區的範圍東起東望洋山,西至新馬路靠內港碼頭,南起媽閣山,北至白鴿巢公園。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最集中的中西特色建築共存的歷史城區,是400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多元共存的結晶。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本屆常會共評審57個國家申報的50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實地考察18世紀歐洲稜堡之芬蘭堡
    按介紹上說,整座稜堡應該是個玄武巖工事,但現狀照片上可以看到完全是房屋形狀,兩翼堡壘大約是克裡米亞戰爭時期被炮轟了上面兩層後改建為房屋,從字面意思看,前方稜堡似乎一開始就被用於海軍指揮官辦公室等非防禦設施,不知這樣理解是否正確。總之從這一段設施看,只保留了稜堡的地面走向,卻看不到真正的防禦工事。這樣的現象在島上還有很多,不知是改建後為之還是這樣房屋本身就作為防禦設施使用。
  • 細數伊朗24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它們會毀於一觸即發的戰火嗎?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伊斯法罕王侯廣場由阿拔斯一世大帝建於17世紀初,廣場四邊是紀念碑建築,與一組二層的拱廊相連。該遺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蓋塞爾伊耶希華麗的門廊和15世紀的提姆瑞德宮而聞名。所有這些反映了薩非王朝時期波斯的社會文化生活。
  • 誰可摧毀波斯之美?川普對文化遺產「宣戰」之惡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下令擊殺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聖城軍」指揮官蘇萊曼尼(Qassem Soleimani)後,日前更威嚇對伊朗52個據點發動攻擊,包括重要遺產和古蹟。對文化據點「宣戰」之行, 隨即引起全球批評,指其做法「野蠻」,更是觸犯戰爭罪行。在人類戰爭之中,毀摧對方的文化據點和古蹟正是一種常見手段,以抺殺一個民族的記憶和身份認同。
  • 細數加拿大17大世界歷史遺產 彰顯文化底蘊
    【環球網綜合報導】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目錄中,有981項遺產申報成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承認的世界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世界人類共同的財產,對於人類來說彌足真貴。加拿大共擁有世界遺產17項,今天就讓我們走進加拿大的遠古時代,去探索加拿大的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
  • 松山戰役為何打得如此艱難,戰後查看日軍防禦工事後讓人直冒冷汗
    1943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日軍預見到松山作為支撐滇西和緬北防禦體系重要支撐點的作用愈發重要,遂擬將松山建設為永久性防禦要塞。緬甸方面軍15軍令第56師團派出一個工兵聯隊,並從中國滇西、緬甸、印度等地強徵民夫1670餘名,晝夜施工。日軍為了完全保密,工事完成後於1944年2月21日至25日,日軍將抓來的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毒藥處死,並焚屍掩埋,戰後在大埡口曾發現過「千人坑」。
  • 作為古代的防禦工事,長城到底防住了啥?為什麼長城坑苦了歐洲人
    長城的存在,讓他們連趁亂入侵的機會都沒有,從這一方面來說,長城絕對是一項效果非常顯著的防禦工事,所以被譽為「中國古代第一防禦軍事」。長城總長度2.1萬千米,其中明長城總長度8800多千米,秦漢及早期長城,長度1萬多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