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外保送生支教記(三)在青春與希望的原野上——商河支教
4月16日上午,濟南外國語學校的24名保送生來到濟南市商河縣孫集鎮高仙莊小學與寨子小學,開展為期兩周的支教活動。
二十四同學已經取得了包括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在內的國內眾多高校的預錄取資格。他們在濟外眾多報名前往商河支教的保送生中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其中,寨子小學支教分隊成員包括保送北京大學的路暢、保送浙江大學的張千玥、保送四川大學的段宇飛、保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商家祺、保送北京理工大學的王祿璽、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的賈晨雨、保送上海外國語大學的王初陽、陸蓓妮以及保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王暢、昝玉、田丹櫟和侯寓森。
高仙莊小學支教分隊成員有保送北京大學的管小淳、保送上海交通大學的李天怡、保送浙江大學的張晨旭和凌雲昊、保送南京大學的朱旭和肖滃然、保送武漢大學的翟墨林、保送西安交通大學的郭力寧、保送外交學院的王競眉、保送北京外國語大學的尹軻文以及保送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邊子書和張子樂。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去鄉村小學當老師,萬一到時候不好意思了怎麼辦?」在前往孫集鎮的路上,每一位保送生都懷著溢於言表的熱情,暢想著將要迎來的不同尋常的體驗。
然而,剛到達「孫集中學」的宿舍,這二十四名「小老師」便迎來了第一個考驗——水電「匱乏」。由於自來水管道整修,孫集鎮停水一天;由於孫集中學鍋爐房整修,中學內停止熱水供應兩天;安全起見,宿舍只有晚上21:00到21:50供電……
剛剛打掃完灰塵漫天的宿舍的「小老師們」,互相凝視著彼此「塗鴉」一般的手掌,站在「無動於衷」的水龍頭前,一臉無奈……
然而,此等小事怎能難倒我輩?用溼巾清洗了雙手,「小老師們」拖著一上午「滴水未進」的身軀,來到孫集中學的食堂,用剛辦的飯卡買好午飯,卻被比平日鹹得多的飯菜「扼住了喉嚨」。大家面面相覷,又四下尋不到飯湯,無奈,只得一邊苦笑一邊大口嚼著饅頭,像做針線活一樣,小心翼翼地夾著白菜往乾巴巴的嘴裡送。
不過,儘管困難比想像中多得多,但每一名保送生都深知「支教不是請客吃飯」,來到這裡目的就是要摔打、磨鍊自己。
白天,儘管嗓子嘶啞,他們堅持給孩子們輔導、談話;體育課,他們穿梭於孩子們中間,頭頂耀眼的日頭,臉上洋溢著同樣爛漫的笑容,跟孩子們學會了貼膏藥、丟手絹等只在童謠裡聽到的淳樸遊戲;晚上,在備課室集合,開會總結一整天的經驗教訓,並為第二天的課程組織進行集體備課。
此次支教活動,保送生們主要負責一至五年級的音樂、體育、美術三門課程,並承擔了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社會、科學這五門課程的部分教學任務,還要承擔助理班主任工作。李天怡同學更是「臨危受命」,擔任了高仙莊小學五年級一班的代理班主任一職。
「幾乎沒有什麼時候是閒著的,小孩子嘛,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等著老師去處理。」面對記者採訪,李天怡「老師」說道,「不過,只要身邊有孩子,我身上就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只有當晚上回到備課室,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累得只想趴在桌子上,什麼都不想地沉沉睡去。」就在她說話的時候,又有兩個孩子跌跌撞撞地跑進來,詢問李老師有關值日表的事情。不過,據李老師的「同事」們說,李老師雖然每天一回宿舍便累得癱倒在床上,可是一提到自己的學生們,就會事無巨細,樂呵呵地說個不停,偶爾談起幾個調皮的孩子,就像是在談論自己的弟弟妹妹一樣親切。
如果說,作為代理班主任,一整天穿梭於辦公室和教室之間,讓人「腳不沾地」;那麼對於其他「小老師」們來說,每天的授課更像是對體力的考驗與磨鍊。寨子小學負責同學路暢稱,體育組的同學們每天平均要在熾烈的陽光下上三節體育課,而對於音樂美術組的同學,「連堂」上課早已是家常便飯。保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王暢「老師」,在4月18日的上午竟給四個不同的班級連續上了四堂不同類型的課。除了繁重的音體美教學任務,保送生們還要作為「機動部隊」,閱卷、組織活動、監考、接送學生等等,哪裡需要哪裡搬。
「雖然上完一整天的課之後,自己累得連話都不想說。可到了晚上,大家坐在備課室談論起今天各自的教學趣事時,我便一下子來了精神。想著孩子們那些活力四射的笑容,自己都不好意思洩氣了。」王暢同學用沙啞的嗓音笑著說道。
保送生們用心用情的工作贏得了商河孫集鄉小朋友的信賴與愛戴。保送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陸蓓妮同學,在第三天就已經收到了兩張來自自己任教的一年級一班的同學所畫的"大作"和幾十個寫滿祝福的心形摺紙作品。「他們中有人還說要等下周畫完以後再送給我呢!」「小陸老師」難掩心頭的喜悅與自豪,開心地展示著來自孩子們的禮物。
作為濟南外國語學校的學生,這二十四名小老師自然為兩所小學帶去了濟外獨有的特色——課間操《Push Push》,這也是唯一一個由全體商河支教組成員共同完成的一項授課任務。每天9:40與15:30的下課鈴聲響起時,所有保送生都會準時來到操場,每兩個人負責一個年級的教學。經過兩個星期,二十次授課,全校學生終於都學會這一形式新穎的課間操。其實,各年級授課難度有所差異,每位「小老師」盡心竭力,互幫互助,協調推進。學生們整齊劃一的舞姿,不僅僅是對各位「小老師」教學水平的肯定,更是他們親和力與互助精神的最好證明。
盧梭曾說過:「教育上的秘訣,便是使身心兩種鍛鍊可以互相調劑。」來自濟南外國語學校的24名小老師,在辛苦的付出中不但體味到了在城市中無法經歷的生活滋味,更收穫了意志力的提升與真正的快樂——勞動與奉獻的快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每天騎自行車往返於宿舍與小學之間的田間小路上,是這些來自城市的孩子們從未經歷過的事情。
「從前我早晨跑步時,四周都是灰濛濛的高樓大廈,頭頂都是四四方方的天空。到了商河才知道,原來一大片連著一大片的麥田,竟然這麼美,這麼香。」管小淳如此說道。
為方便保送生們在宿舍與小學間往返,孫集中學的師生自願將自己的自行車借出,兩條由十二人組成的「自行車長龍隊」成為田間小路上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除了每天可以在田邊小路上騎行四十分鐘外,這二十四名保送生還利用唯一的周末,兵分四路,親自「下地」,去學生家庭所在的村落實地考察了農作物的種植情況,還製成了相應的調查報告。
「看!這就是『地膜覆蓋』。」保送北京理工大學的王祿璽同學指著一片綠油油的蔥田,向大家介紹地皮上一層半透明薄膜的作用。通過實地考察農業生產情況,保送生們了解了商河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也了解了農村小朋友家庭的大體情況,對城鄉發展不均衡的情況有了第一手的資料與深入思考。「這不是一次很好的研學旅行嗎!」帶隊的楊振泉、李化芳老師討論著。
鄉村支教生活雖然艱苦,但是能夠在更廣闊的田野裡學習知識、採擷美好確實是很棒的體驗。平日裡習慣了鋼筋混凝土建築的他們,正是在此次社會實踐中,發現了新的天地,體驗了課本以外的知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4月26日,是各位保送生對孫集中學與寨子小學的師生做「成長故事分享會」的日子。
通過對自己十二年求學經驗的總結,每位保送生都使出渾身解數,結合小同學們的生活環境與年齡特點,精心「打磨」出了針對不同年級的演講稿件。「江山代有才人出」,「但恐才人不自知」。保送生們希望通過自己的經驗分享,能夠讓小朋友們找到自身的定位與價值,奮起拼搏,找到屬於自己的成才之路。
王暢和侯寓森同學,還為寨子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帶來了「細節決定成敗」的演講。「我們從班主任那裡了解到,一、二年級正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同時,又因為我們兩個恰好給一、二年級上摺紙課,因此一個鼓勵同學們『認真仔細』的演講主題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王暢同學這樣說道。
隨後,商家祺同學為三、四年級的同學們談論了「夢想的力量」,而路暢同學不僅為五、六年級的同學分享了學習經驗,更同張千玥、管小淳、張子樂三位同學一起,為孫集中學的初一、初二學生講述了自己十二年求學的心路歷程與心得體會,給同學們帶來了極大的震撼與鼓舞。
寨子小學與孫集中學的領導格外重視此次活動,不但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更對會場全程錄像。事後,校領導對同學們精心的準備和出色的表現讚不絕口,還請保送北京大學的路暢同學,為五、六年級的學生額外開了二十分鐘「小灶」。
4月25日下午,蘇旭勇校長、劉漢路副校長也在百忙之中來到寨子小學與高仙莊小學看望同學們並與同學們進行了交流。蘇校長與劉校長不但認真聽取了每一位同學的工作匯報與心得體會,還向全體同學分享了往屆保送生的工作經驗,鼓勵同學們有更高的眼界與更大的抱負,將來為人類發展貢獻力量。作為濟南外國語學校的優秀學生,不應僅僅將獲得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與生活條件作為自己的志向,更應該在社會發展的參照系中找到自己的坐標,所考慮的不應是「自己能從社會獲得什麼」,而是「自己能為社會奉獻什麼」。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總是當時攜手處,遊遍芳叢。聚散苦匆匆,此恨無窮。」4月27日,是這二十四位保送生告別商河的日子。為期兩周的商河之行,對於每一位保送生和孩子們來說,都是一份難得的財富。在每天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彼此建立了難以分割的深厚情誼。
「老師,我真的希望你們不走,永遠不會。可是我知道你們必須走,但是我會記得你們的,也會記得你們帶給我們的快樂,你們也要記得我,好嗎?」一位就讀於寨子小學三年級一班的名叫蘇杭的小男孩,在4月27日上午,羞答答地走到「小老師」們的辦公室,送上了他自己製作的賀卡。
僅在4月27日一上午,就陸續有兩百多名學生給「小老師」們送上了各自的禮物——有自己製作的摺紙作品,有用稚嫩的字體寫成的寄語,還有一個小姑娘將自己親手串成的手鍊送給了她最喜歡的美術老師……孩子們在送完「禮物」後,還爭著要「老師」們的籤名,甚至有些孩子還向「老師」要微信號和QQ號。即便忙著打點行囊,「小老師」們仍然被孩子們的熱情感動,紛紛給每個「小粉絲」寫下自己的祝福和鼓勵。
當然,每位保送生早在社會實踐活動開始之前,就為每個年級的同學精心準備了禮物——送給一年級同學的蠟筆,二年級的玩具豎笛,三年級的筆記本,四年級的文具袋,五年級的地球儀,六年級的陶笛,並且給每個自願提供自行車的初中生都各自準備了謝禮。但最具有心意的還是由每位保送生親手書寫的明信片——對於每位送上寄語和祝福的小同學,保送生都一一予以了回復。保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商家祺同學,一上午便給自己最喜愛的三年級同學寫了幾十餘張明信片。「雖然自己不能再繼續陪伴、鼓勵他們,但至少最後要推他們一把!將來我們都可以在各自喜歡的領域為社會的發展發光發熱!」商家祺同學抱定這樣的信念,仔仔細細地書寫著每一張明信片。
原樣交接,同學們把備課室打掃得乾淨整潔,最後看一眼,同學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充滿著「幸福的抱怨聲」的備課室,離開了上上下下無數次的教學樓,離開了一張張天真爛漫的笑臉,離開了沒有熱水的宿舍,離開了每天可以開開心心騎上自行車的車棚,離開了每晚「歡脫」備課的孫集中學……隨著大巴車隆隆的轟響,所有美好的記憶被一點點拋在了歲月的身後。
「我想我將來還會回來的!回來看看我的孩子們,回來看看我們曾經留下汗水與青春足跡的土地!」在一位保送生的留言中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話語。本次支教活動結束了,但支教精神還會在一屆又一屆濟外人身上傳遞下去。(通訊員/崔洪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