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常年在外打工,直接讓老人管教孩子,這讓很多孩子缺乏該有的關愛教育。當問起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很多家長都會強調自己工作比較忙,沒時間照顧孩子等進而推脫自己的責任。
諾貝爾獎獲得者居裡夫人在30歲生下大女兒伊雷娜,37歲生下小女兒艾芙。當時,居裡夫人正處於發現放射性元素一和鐳的關鍵階段,每天都要做上百次的實驗,再加上繁重的家務,壓得居裡夫人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但她並沒有因此放棄做母親的職責。即使在最忙、最苦、最累的日子裡,她也會每天抽出一定的時間去照料孩子,對孩子進行啟發和教育。後來,兩個女兒之所以能在各自的事業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與居裡夫人盡職盡責的教養是分不開的。
看看下面這個事例:
薇薇小時候,每天都聽著爸爸的故事成媽媽的兒歌入眠。然而,自從薇薇上幼兒園之後,幾乎再也聽不到爸爸的故事和媽媽的兒歌了,在他的印象中,爸爸媽媽總是說自己忙,早出晚歸,很少有時間陪她。一天,媽媽在書桌前整理文件,薇薇吵著要聽兒歌,媽媽只好對爸爸說:老公,你去給孩子講個故事吧,讓他趕緊睡覺。」爸爸抬頭看了一下時間,說:「還是你去吧,我還要趕個稿子,實在騰不出時間。」
幾天後,媽媽去幼兒園參加家長會,老師向媽媽反映說,薇薇上課的時候的表現很差:不聽老師的話,不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等等。並且給媽媽提了一些建議,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希望父母能每天多抽出點時間跟孩子溝通、陪孩子玩。這讓媽媽感到非常後悔和慚愧,自從孩子上幼兒以來,她和老公都忙於事業,每天早出晚歸,真的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
那天媽媽早早地回到家,陪恆恆一起讀故事書,爸爸回家後也放下手頭的工作,陪薇薇一起玩遊戲。爸爸媽媽欣慰地看到,薇薇的臉上又浮現了久違的幸福笑容。從那時候開始,薇薇的父母就給自己定好了一個新的原則,要求每天七點以後必須回家,這時候任何工作和應酬都要放到以後去做。
隨著生活節奏的日益加快,父母的工作越來越忙,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也越來越少了。是不是因為工作忙,就可以放棄做父母的責任,放棄對子女的關心和教育?當然不可以,孩子對父母的依戀是天生的、自然的。而這種天生的、自然的依戀關係,需要在親子的相互交往中得到鞏固和發展,特別是在生命早期,孩子是無法理解很多成人世界的道理的,感受和體驗便是他們的全部—「父母每天和他們在一起」,這是所有孩子心中最大的願望和快樂。
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在忙的同時,每天抽出一些時間來陪陪孩子,對孩子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教育,這樣才能使家庭更和諧,使孩子更健康、快樂地成長。
那麼、父母在忙碌之餘,該如何更好地履行父母的職責呢?
關愛孩子,是一種責任
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職,這既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更是對整個社會負責。父母應該承擔起養育的責任,而不能把教育孩子、關愛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和老師。然而,很多父母因為缺乏強烈的責任意識,常常以工作忙為藉口,忽略了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這是父母不負責任的表現。父母要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在精神方面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教育,而不能只充當孩子提款機的角色。
與小傢伙們之間維持良好的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家庭教育的目標和核心,所以,父母一定要摒棄我是父母,我說了算」的傳統觀念,本著平等、尊重的態度與孩子和諧相處。如果父母平時工作比較忙,和孩子在一起或給孩子打電話時,應該多跟孩子談一些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關愛、親情的話題。例如,「這段時間爸爸媽媽太忙了,我能幫寶寶做點什麼嗎?」「最近有什麼煩心事跟我說說,看看我能不能幫你解決」等,這種交流能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強烈的親和力。
父母千萬不能一見面就問孩子學習成績怎麼樣等問題,因為沒有和諧的親子關係做基礎,這樣問很容易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認為「你平時都不關心我,見面就問我的學習,憑什麼呀」,從而導致親子之間產生矛盾和隔閡。也不要對孩子說「我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哪有時間管你」「我每天累得要死要活,都是為了你呀」之類的話,這些話都不利於塑造良好的親子關係。
與孩子多進行情感交流
有些父母出於補償心理,會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例如讓孩子穿名牌衣服、玩高檔玩具、上一流學校等。這些物質條件是可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有一定的幫助,但是父母也不要過於看重金錢效益,覺得只有賺錢給小傢伙們就可以了。人與人之間是需要情感交流了,如果用鈔票代替情感,這樣是不是有一些太過冷酷無情了呢?養育孩子不是製造機器,情感關照高於一切,孩子內心的情感空洞是用任何物質化的東西都無法填補的。因此,父母再忙,也不能忽略了對孩子的情感關懷和精神關愛。其實,孩子的要求並不高,只需要父母經常地關注他、陪伴他、正確地引導和教育他。
另外,即使父母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時間與孩子的老師進行溝通,因為孩子不可能什麼事都跟父母講,特別是他的弱點和所犯的錯誤。在這種情況下,父母最好不要與孩子直接交流,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的牴觸和反感,影響與孩子的關係。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通過家校溝通的方式搞清楚孩子存在的問題,及時幫助孩子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