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時間和心靈釀造出來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創造的成果,是自然積澱而成的。"
00後的童年玩具,大多是智慧型手機類的電子用品,人們總說,這一代是"貧瘠的一代"。相比之下,在上個世紀,科技不甚發達的時代,70後、80後的童年回憶就豐富得多,只不過隨著歲月的更迭,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琉璃不對兒,只玩一會兒,噗嚓一爛,來了再換",一支晶瑩剔透、細脖圓肚的琉璃不對兒,從兒童玩具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無數人中年人的童年記憶。
童年回憶,歷史塵封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每逢春節,孩子們隨著父母上集市置辦年貨時,除了鞭炮糖果,另一件必不可少的年貨即是琉璃
對兒,細脖圓肚的形狀,黃澄澄紅丹丹的顏色,清脆悅耳的鳴聲都是琉璃不對兒風靡全國的原因之一。
迄今為止,琉璃不對兒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清朝康熙年間,琉璃工匠房道修在製作玻璃工藝品時創作出了這個底兒薄脆,吹之有聲的琉璃製品.
並在七八十年代將這門手藝從山東淄博帶到了河南魯山,並在此後流行於全國各地,成為老少皆愛的玩具,甚至被加進了豫劇等舞臺作品中,可見其影響力深遠。
琉璃不對兒的樣子有些像化學儀器,順著細長通透的玻璃管,連接著狀似蘋果的"圓肚兒",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顏色各異。
玩的時候,嘴裡含著玻璃管的前端,只需要輕輕地吹起、吸氣,氣流就會順著徑口湧進瓶中,引起琉璃不對兒薄薄的、略內凹的底部震動,映襯著吹氣者的節奏,發出噗噔噗噔的清脆音色,很受小孩子們青睞喜歡。
而琉璃不對兒的名字由來,就是擬自吹氣時發出聲響,全國各地的叫法不同,河南有"琉璃不得"、"琉璃嘎嘣"、"琉璃蹦蹦"的叫法,山西一帶也擬聲為"琉璃咯嘣",湖北則是根據吹氣時底動發生的現象稱其為"琉璃底動",甘肅蘭州的叫法就簡單得多,直接用"乒桌球"這個擬聲詞代替。
由於琉璃不對兒是玻璃製品,底部又尤為輕薄,極易失手打碎,甚至是吹氣的力氣大了,都可能震碎玻璃,因此琉璃不對兒的使用壽命極低,加上玻璃製品危險係數高,小孩子在玩耍途中打碎玩具,傷害到自己的可能性極大。
在往後的年代中,琉璃不對兒此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
製作精細,高溫煉料
流傳至今,琉璃不對兒因其特殊的製作工藝以及特殊的文化記憶成功申遺,成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製作原料的特殊性,全國只有兩個村子流傳下來了製作琉璃不對兒的手藝,分別是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龍區北郎店村和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
作為琉璃不對兒生產專業村,每逢秋冬之際,家家戶戶都會行動起來,壘爐灶、打罐子,緊鑼密鼓地為琉璃不對兒的製作做好籌備。
第一步就是做好爐灶,製作琉璃不對兒的爐灶要求高約0.8米,爐灶上方設有一個控制火候的爐託,在爐灶一側開有火口,便於燒制原料時取料加工;第二步輪到了承裝原料的罐子製作,罐子的原料講究,不僅需要耐火和高溫,還要注意材料,不能與原料發生反應。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琉璃不對兒的配料,其中比例關係十分苛刻,每一斤玻璃原料中需要加入一兩半的白鹼和一兩英石粉,在這兩樣材料的催化下,玻璃的融化速度會大大加快。
為了調配出五顏六色的琉璃不對兒,需要在原料中加入不同的配料,其中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是當地特產黑渣石,加入一兩左右後,琉璃不對兒就會呈現出玲瓏剔透的澄黃色,在此基礎上加入硫酸銅,則產品是紅色;加入氧化銅,則是草綠色;如果要得到寶藍色的產品,加入氧化鈷即可。
待到爐灶達到500度左右,就可以放入罐子,溫度升到1000度左右,再將原料放入罐中,繼續燒制,直到在1600的高溫反應下,原料變成沒有氣泡的稀糊狀流體,就可以開始琉璃不對兒的製作了,在此過程中,火候的把握極為不易。
非遺文化,藝術傳承
製作琉璃不對兒要求流體料液的溫度穩定在1300度左右,用空心的琉璃管不斷地轉動粘去料液,使料液拉長而不會落地,而後用嘴對著琉璃管吹出一個小泡,再用無刃剪刀拉出一段長度合適細細的玻璃頸,然後繼續吹氣,頸部的玻璃已經成型,沒什麼變化,底部的料液在氣流的注入下則會形成琉璃不對兒的圓肚。
隨後快速將底部往木板上輕放,就形成了微微內凹的底部,再在火邊稍一加熱,使其厚度均勻,最後將剪刀放在合適的長度,炙熱的玻璃遇到冰涼的剪子後會自然截斷,一個琉璃不對兒就做成了。
熟能生巧,這項工藝本身也並不十分複雜,因此北郎店村的手藝人們製作一個琉璃不對兒只需要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可謂是行雲流水。
細節見真章,這項非遺工藝看著簡單,但對於製作者的技藝要求很高,尤其是吹型和墩底兩個步驟更是琉璃不對兒成功與否的關鍵,決定了產品的造型和音色。
琉璃不對兒對火候和技藝的要求高,但一個琉璃不對兒也僅能賣出5毛的價格,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這種苦累活,不少人外出打工去了,北郎店村的現存作坊僅30餘家,從業者150餘人。
有人離開,自然有人堅守。琉璃不對兒的第七代傳人房紅勳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守望著琉璃不對兒這項民間琉璃工藝的結晶,他的手藝精湛,創新了系列產品,並積極地將這項技藝宣揚、傳承。
近年來,琉璃不對兒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專門建成了獨具特色的體驗店、展廳和廣場,喚醒老一輩的情懷,吸引新一代年輕人的興趣。關於琉璃不對兒的民謠,也將隨著琉璃不對兒的傳承,永遠地傳唱下去。
文/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