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童年玩具,現在已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只有兩個村會做

2020-12-22 騰訊網

"文化是時間和心靈釀造出來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創造的成果,是自然積澱而成的。"

00後的童年玩具,大多是智慧型手機類的電子用品,人們總說,這一代是"貧瘠的一代"。相比之下,在上個世紀,科技不甚發達的時代,70後、80後的童年回憶就豐富得多,只不過隨著歲月的更迭,逐漸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琉璃不對兒,只玩一會兒,噗嚓一爛,來了再換",一支晶瑩剔透、細脖圓肚的琉璃不對兒,從兒童玩具變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無數人中年人的童年記憶。

童年回憶,歷史塵封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每逢春節,孩子們隨著父母上集市置辦年貨時,除了鞭炮糖果,另一件必不可少的年貨即是琉璃

對兒,細脖圓肚的形狀,黃澄澄紅丹丹的顏色,清脆悅耳的鳴聲都是琉璃不對兒風靡全國的原因之一。

迄今為止,琉璃不對兒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清朝康熙年間,琉璃工匠房道修在製作玻璃工藝品時創作出了這個底兒薄脆,吹之有聲的琉璃製品.

並在七八十年代將這門手藝從山東淄博帶到了河南魯山,並在此後流行於全國各地,成為老少皆愛的玩具,甚至被加進了豫劇等舞臺作品中,可見其影響力深遠。

琉璃不對兒的樣子有些像化學儀器,順著細長通透的玻璃管,連接著狀似蘋果的"圓肚兒",有大有小,有長有短,顏色各異。

玩的時候,嘴裡含著玻璃管的前端,只需要輕輕地吹起、吸氣,氣流就會順著徑口湧進瓶中,引起琉璃不對兒薄薄的、略內凹的底部震動,映襯著吹氣者的節奏,發出噗噔噗噔的清脆音色,很受小孩子們青睞喜歡。

而琉璃不對兒的名字由來,就是擬自吹氣時發出聲響,全國各地的叫法不同,河南有"琉璃不得"、"琉璃嘎嘣"、"琉璃蹦蹦"的叫法,山西一帶也擬聲為"琉璃咯嘣",湖北則是根據吹氣時底動發生的現象稱其為"琉璃底動",甘肅蘭州的叫法就簡單得多,直接用"乒桌球"這個擬聲詞代替。

由於琉璃不對兒是玻璃製品,底部又尤為輕薄,極易失手打碎,甚至是吹氣的力氣大了,都可能震碎玻璃,因此琉璃不對兒的使用壽命極低,加上玻璃製品危險係數高,小孩子在玩耍途中打碎玩具,傷害到自己的可能性極大。

在往後的年代中,琉璃不對兒此後逐漸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成為了一代人的回憶。

製作精細,高溫煉料

流傳至今,琉璃不對兒因其特殊的製作工藝以及特殊的文化記憶成功申遺,成為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於製作原料的特殊性,全國只有兩個村子流傳下來了製作琉璃不對兒的手藝,分別是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龍區北郎店村和交城縣夏家營鎮覃村。

作為琉璃不對兒生產專業村,每逢秋冬之際,家家戶戶都會行動起來,壘爐灶、打罐子,緊鑼密鼓地為琉璃不對兒的製作做好籌備。

第一步就是做好爐灶,製作琉璃不對兒的爐灶要求高約0.8米,爐灶上方設有一個控制火候的爐託,在爐灶一側開有火口,便於燒制原料時取料加工;第二步輪到了承裝原料的罐子製作,罐子的原料講究,不僅需要耐火和高溫,還要注意材料,不能與原料發生反應。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琉璃不對兒的配料,其中比例關係十分苛刻,每一斤玻璃原料中需要加入一兩半的白鹼和一兩英石粉,在這兩樣材料的催化下,玻璃的融化速度會大大加快。

為了調配出五顏六色的琉璃不對兒,需要在原料中加入不同的配料,其中中最重要的一環即是當地特產黑渣石,加入一兩左右後,琉璃不對兒就會呈現出玲瓏剔透的澄黃色,在此基礎上加入硫酸銅,則產品是紅色;加入氧化銅,則是草綠色;如果要得到寶藍色的產品,加入氧化鈷即可。

待到爐灶達到500度左右,就可以放入罐子,溫度升到1000度左右,再將原料放入罐中,繼續燒制,直到在1600的高溫反應下,原料變成沒有氣泡的稀糊狀流體,就可以開始琉璃不對兒的製作了,在此過程中,火候的把握極為不易。

非遺文化,藝術傳承

製作琉璃不對兒要求流體料液的溫度穩定在1300度左右,用空心的琉璃管不斷地轉動粘去料液,使料液拉長而不會落地,而後用嘴對著琉璃管吹出一個小泡,再用無刃剪刀拉出一段長度合適細細的玻璃頸,然後繼續吹氣,頸部的玻璃已經成型,沒什麼變化,底部的料液在氣流的注入下則會形成琉璃不對兒的圓肚。

隨後快速將底部往木板上輕放,就形成了微微內凹的底部,再在火邊稍一加熱,使其厚度均勻,最後將剪刀放在合適的長度,炙熱的玻璃遇到冰涼的剪子後會自然截斷,一個琉璃不對兒就做成了。

熟能生巧,這項工藝本身也並不十分複雜,因此北郎店村的手藝人們製作一個琉璃不對兒只需要一分鐘左右的時間,可謂是行雲流水。

細節見真章,這項非遺工藝看著簡單,但對於製作者的技藝要求很高,尤其是吹型和墩底兩個步驟更是琉璃不對兒成功與否的關鍵,決定了產品的造型和音色。

琉璃不對兒對火候和技藝的要求高,但一個琉璃不對兒也僅能賣出5毛的價格,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做這種苦累活,不少人外出打工去了,北郎店村的現存作坊僅30餘家,從業者150餘人。

有人離開,自然有人堅守。琉璃不對兒的第七代傳人房紅勳繼承了父親的衣缽,守望著琉璃不對兒這項民間琉璃工藝的結晶,他的手藝精湛,創新了系列產品,並積極地將這項技藝宣揚、傳承。

近年來,琉璃不對兒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專門建成了獨具特色的體驗店、展廳和廣場,喚醒老一輩的情懷,吸引新一代年輕人的興趣。關於琉璃不對兒的民謠,也將隨著琉璃不對兒的傳承,永遠地傳唱下去。

文/竹昂

相關焦點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呂村戰鼓探訪記
    可見,呂村戰鼓舞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  歷經千年,何以流傳至今?「這靠的是一代代鼓手的衣缽相傳。」南太生說,他的父輩、祖輩都是鼓手,他從小耳濡目染,聽父親講新中國成立前,呂村一帶可謂是「村村戰鼓響,處處歡樂聲」。當時,李河幹、湘河店、常山等村都有鼓隊。隨後,只有呂村集鼓隊一枝獨秀,大部分村鼓舞已經失傳。那時呂村集村有12面鼓,分3支鼓隊。
  • 唐山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演出精彩紛呈
    據了解,本次演出由樂亭縣新春文化活動辦公室主辦,演出劇目涵蓋樂亭大鼓、樂亭皮影戲、樂亭地秧歌、樂亭民歌等,在給群眾帶來一場鄉土文化盛宴之餘,也展示了樂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和保護成果。主持人在精彩節目輪番上演的同時,向現場觀眾介紹樂亭的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讓更多了解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
  • 那些被遺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做好了嗎?
    ——彼得布魯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失傳是老生常談的問題,現在越來越少的人著手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致大量技藝無人學習最終失傳。不禁發問,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真的做好了嗎?此後2008年、2011年、2014年又批准命名了3批共計137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各地列入省級、市級和縣級非遺名錄的項目更是不計其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顯然是受到了國家的關注,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證明時代精神和個人精神的最好證明,然而現在受到種種原因,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大面積流失了,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法研究
    摘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亟待保護和傳承的歷史饋贈,國家和政府投入大量資金,一邊篩查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邊也大力挽救許多瀕危的項目。因此,以影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用鏡頭畫面保存這些漫長歷史演進過程中,人類智慧的結晶,就變得非常重要。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王晨陽在致辭中表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已經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高度依賴於人的傳承,因此,不斷加強能力建設,是擺在締約國和傳承群體、專家、研究和教育機構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 山東梁山非物質文化遺產:李文鬥500年豆腐村
    ,廟裡有個畫師自稱老梁,傳授了豆腐技藝,並說做豆腐最需要的是水,空手畫了一個圈,在村西的空地上就出現了一口井,井水甘甜。早年間,90%的村民靠做豆腐為生,家家戶戶都做,整個村子飄著豆腐的香氣。「現在年輕人都嫌做豆腐又累又不賺錢,還在堅持做的也就我們這些老傢伙了。」今年已經71歲的李傳勤老人說。李傳勤老人從小與豆腐相伴,說起做豆腐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人生三大苦:撐船打鐵做豆腐。李傳勤老人卻說做豆腐是最讓他幸福的。
  • 時訊|《周易》文化位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倒計時?
    韓國國旗圖案就來源於中國《周易》,全國有著眾多的「周易」研究會,同時還擁有13家「周易」博物館。目前,韓國的《周易》申報文本提交聯合國的行動正在運作之中。而且,湯陰縣的努力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但韓國政府肯定已經將《周易》列為本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了,不然他們也不可能去將《周易》申報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 為「泛亞」添彩 昆明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展啟幕 - 滇臺連線
    一個個來自民間的國家、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藝術家,用他們平凡的雙手製作了一件件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書寫」了一段段「草根」傳奇,成為「2010滇池泛亞文化藝術節」的一大亮點。    雲南刺繡    獨具特色的文化奇葩    「現在做一副秀活,短則20天,長則半年,便宜點的也要幾百元,像我身上這套服飾要賣五六千元呢。
  • 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
  • 七八十年代的玩具,80後童年的記憶,現在這些東西都已經看不到了
    七八十年代的玩具,80後童年的記憶,現在這些東西都已經看不到了! 圖一:沙包,當時的孩子沒有什麼玩具,一群孩子就玩丟沙包,記得當時自己的沙包還是奶奶和媽媽給親手縫製的呢。圖二:模具槍,小時候家裡環境不好,村裡的很多孩子都是父親用鐵絲做成的這種槍的模型,每每現在回憶起來,很會思念自己的父親。圖三:當時每個孩子都會玩的摺紙,打元寶有的地方也叫摔方寶,還能折成「東西南北」、紙船、紙飛機等等,一張紙能千變萬化,如今的孩子怕是感受不到那種樂趣的,現在這些東西都已經看不到了。
  • 藁城宮面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河北省石家莊藁城區歷史文化名城,始於公元前1400年商代中期。素有「冀中明珠」「河北糧倉」「燕趙天府」之美譽。榮獲「河北硬質小麥之鄉」、「2019年全國百強區」、「河北省文明城區」、「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示範區」、「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區」、「2019年度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 玉林這個村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之一
    >自治區、玉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源地之一鵬垌村康樂莊有保存完好的清末民初時期磚木結構古建築100多棟,據史料記載,清末至今100多年來,鵬垌村從未發生過火災事故!如今走在鵬垌村的街巷,仍會看到有老人一邊敲打一邊喊或者一邊唱,提醒村民防火防盜。鵬垌村的職業打更人進行打更演示。
  • 非遺傳承 健康生活——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它體現著特定民族或群體的審美個性和文化精神,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基因,也是確定文化特性、激發人類創造力的重要因素,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的記憶背影」。隴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始於2005年,至今已經有十多年的時間,隨著市委、市政府建設文化大市戰略的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由小到大、從一個單項的工作發展成為一個行業的系統工作。
  • 新加坡小販文化被提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地時間1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召開第15屆會議,宣布新加坡小販文化等42個申遺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自2015年新加坡植物園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該國第二次申遺成功。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吃來了,巨好吃
    紫水豆腐傳統製作技藝被列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重慶市民來說,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種美食。因其質地細膩密實、口感鮮香且富有韌勁而享譽一方。紫水豆腐的獨特品質,得益於紫水鄉的天然山泉水、本地優質田坎豆和傳統手工工藝,且三者缺一不可。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在京舉行   原標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廷懷汝窯作品展將在北京榮寶齋舉行 已有342年歷史的榮寶齋是我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文化品牌,2009年以後,在總經理馬五一的帶領下,由前店後廠的老字號發展為集藝術品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和裝裱修復、拍賣、典當、出版印刷、展覽展示、教育培訓等為一體的多元化文化企業集團,是中國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的陣地。    榮寶齋擁有木版水印技藝、裝裱修復技藝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孩子們充滿自信、盡情快樂地演唱了歌曲《童年》、《我是幸福的小寶貝》、《我是小歌手》,《寶貝寶貝》、《聽我說謝謝你》、《我們的祖國是花園》等喜聞樂見的哈薩克語和漢語歌曲,表演了優美的舞蹈,展示了自治縣文化特色,潛移默化引導幼兒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增強對多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愛,展示了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和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精神風貌。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中醫藥文化丨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氏外科」開展傳承教學活動
    為進一步落實《江蘇省中醫藥條例》,加強中醫藥傳承和文化傳播,日前,我院國家中醫重點專科外科(瘰癧科)在醫院8號樓示教室,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徐氏外科」中醫丹劑煉製傳承教學活動。     該科老專家夏公旭副主任中醫師、科主任黃子慧主任中醫師、科副主任薛倩一副主任中醫師等「徐氏外科」老中青三代傳承人濟濟一堂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