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學作文的一點意見:
首先申明,以下要說的作文建議,主要是為了應試教育。
我的一貫做法:交談中清除學生的落後、固化的觀念,從零開始,回到自我的真實生活現場,以觀察和回憶整合說話。在對話交流中落實人文價值觀的指引,幫助學生建立生活素材,發現角度,完成表達的過程。
也即,學生一定要建立作文的出發點,要明白自己為什麼要作文,要寫什麼內容(就是所謂的審題立意吧,魯迅也提過的概念:「寫什麼」「怎麼寫」,當然是前者為重),這是寫好作文的前提條件。至於方法和技巧,倒是其次。我常常花費較多時間和學生交流生活瑣事,幫助他們建立生活價值觀念,感覺對他們思維的清晰是非常有幫助的。很多學生正是因為脫離了生活,對待審題往往迷惑至極,然後便是厭煩作文,惡性循環。
應試作文幾大訓練要素:書寫的工整;閱讀量的擴充;結構模式的建立;內容素材的積累;反覆修改舊作之必要。
關於審題:
1、確定關鍵詞,確定寫作範圍;
2、確定素材及主旨(增添形容詞;將題目化為半句之條件或結果);
3、與生活產生關聯,完成素材選擇;
4、列提綱訓練速度和結構建立。
(如「舞臺」為題,可以思考散射為:舞臺與我生活之關聯;舞臺的延伸,對接生命的比喻;給舞臺一個形容詞;將舞臺化為某種背景……)
初中作文的訓練階梯:
結構的認知;(並列,對比);
角度的認知(親情友情;自然;信念)
審題及運用(精選題目十個左右)
語言錘鍊(重複修改,落實環境描寫、人物描寫、正側面描寫、修辭的穿插)
熟讀熟練(熟讀修改後的舊作;加以限時訓練,寫作速度提升)
高考作文與中考作文的不同:
中考偏於個人情感,高考個人情感與社會產生關聯;
中考偏於情感與故事的交融,高考偏於哲思意象;
中考偏於敘事,高考偏於議論抒情。
這幾點固然是常談之言,但具體如何做?我的意見是:
先厚積,後薄發。也就是在閱讀量方面要比初中更要擴展,而且是有方向和有個人風格的擴展。其中過程我強調一個詞:人文意象。所謂人文意象,就是所謂的「屈原投江」「、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也是「西西弗的神話」,更是「荊棘鳥的歌唱」。當這些本身就有人文韻味的人與事通過整齊的句式(對偶、排比、比喻兼反問)疊加起來,氣勢就很逼人了。很多高考優秀作文,莫不如此(新八股文?呵呵)。無論如何,積累人文意象,是高考應試作文的一大要事。
當然理科學生更捷徑一點可以鑽研高中課本,吃透高中課本出現的人文意象,加以訓練一些整齊句式,便很吃香。
其次是句式和句段的訓練。選定三個人文意象,參考一些範文,從而模仿性地創造自己最熟悉的句式,譬如「一個中心句+三個比喻色彩的排比句+一個反問句」。其次是完成句段,中間部分三段論證最佳:面證+面證+點證(點面結合)。最後添上開頭結尾則可。
最後一再強調人文意象的積累和消化,還有句式練習中的書面化風格的訓練。此兩者達成則高考作文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