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怪孩子懶,上小學了自理能力和獨立性都比較差,做什麼都要父母叫,叫了還磨磨蹭蹭不願意動……其實不是孩子懶,而父母太勤快,也不是孩子能力弱,而是父母太強。接下來我們就來細說一下,讓孩子變懶的兩點原因。
父母勤快、強勢,孩子有了變「懶」的機會
有些在工作上特別優秀的父母,往往也在生活上表現得很強勢,會很不自覺就居高臨下地指導孩子,孩子還沒有做,就開始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怎麼樣,你不能怎麼怎麼樣。
這個時候的父母,很多都是因為對孩子的期望很高,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強,希望他在做的過程中不犯錯,但是父母這樣做,反正剝奪了孩子體驗多元化生活的權利。
長期如此,可能讓孩子容易自卑,在父母的眼裡自己什麼都做不好,父母什麼都要交代清楚我才能做。
孩子長大後會沒有主見,什麼事情都要去問別人的意見,一出了問題就想找父母幫忙解決。
父母太愛孩子了,凡事都要代辦代勞
覺得孩子太小,怕孩子累壞,擔心孩子受傷,就決定不讓孩子動手,什麼事情都想幫孩子做好,就連喝水就幫孩子倒好。如果我們一直這樣做,孩子怎麼能勤快呢?
尤其是在孩子兩三歲,自我意識非常強的時候,父母這樣做,容易讓孩子唯吾獨尊,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懂得心疼父母,不關愛他人,覺得什麼事都應該父母幫我做好。
另外,父母長期包辦孩子的大小事,孩子出了社會也很難去尊重他人,很難養成良好的人格。
所以說父母強勢,很愛孩子,也應該換種方式愛。
適當放手滿足孩子的成長欲望,讓孩子有成就感
其實孩子從小就有很強的成長欲望,如果父母學會放手,孩子的成長能力就不會被壓制,大家可能都清楚,從小鍛鍊得越多的孩子長大後能力就越強。
所以,從兩三歲開始,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自己倒水喝,擦乾自己不小心撒了的水,獨自玩拼圖搭積木,父母只需坐在一旁悄悄看著,千萬不要不停地說,讓孩子自己去體驗,每當學會做一件事情,他的成就感也能得到很好的滿足。
時不時示弱,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
其實孩子雖然小,但是會有一種希望自己是被需要的意識,我們可以時不時請求孩子幫忙,比如在戶外說:「媽媽腰好痛,走不動了,你能牽著我走嗎?」下班後回家說:「媽媽今天好累,你能幫媽媽倒杯水喝?」得到孩子的幫助後也不要忘記說聲謝謝。如果孩子喜歡自己看故事書,我們可以問他「今晚換你給媽媽講睡前故事好不好?」
如果這樣和孩子相處,不管是親子關係,還是孩子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動手能力都會變得非常好。總之,父母不要太勤快,太強勢,給自己一點休息的空間,也給孩子更大的成長空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