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波特 是英國化學家, 1967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由於發明了測定快速化學反應技術而獲獎。
波特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與他從小練就的敏銳觀察力密不可分。身為建築商的爸爸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在波特小的時候,他經常帶他去郊外的原野上做遊戲,在草叢中爬來爬去、從山坡上滾下來、趴在地上觀察小動物……只要波特想玩,父親就任由他玩。
這是什麼
有一天波特抓著兩條小蟲子給爸爸看:「您看,這兩條蟲子都有六條腿!」
爸爸認真地數了數說:「是啊!那你看看其他的蟲子是不是呢?」爸爸幫波特把蟲子收進小紙盒裡,然後遞給波特一個早就準備好的捕捉飛蟲的撲網。
一會兒,波特小心地抓著一隻蝴蝶來讓爸爸看: 「這個長翅膀的蝴蝶也是六條腿!」這回,爸爸告訴波特,很多有六條腿的節肢動物都是昆蟲。
跟蟲子捉迷藏
隨著波特對自然界的觀察逐漸增多,波特對自然的好奇心也逐漸增長,而且開始愈發喜歡嘗試。
他和許多頑皮的男孩一樣迷戀節日的煙火,但他與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不光陶醉於升入高空中那五彩斑斕的圖案,更為重要的是他要動手製造這種神奇的東西。還沒有上學,波特就已經自己動手製造了焰火。
進入讀書的年齡,爸爸以另一種形式開闊了波特的視野,他送給波特一套 15本的 《兒童百科全書》,爸爸告訴波特,書是知識的海洋,裡面不僅有各種問題的答案,還引領著每個孩子更深入地探索世界。剛剛學會識字的波特,很快就被書迷住了。
看看,那裡有什麼在動呢
為了驗證書上的理論,波特自己動手做實驗;為了按照書上的方法完成某個製作,波特拆了裝、裝了拆,一點都不嫌麻煩。
我們完全可以說,是大自然成就了喬治·波特這位偉大的化學家。
大自然何以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
在大自然裡,孩子的身體也變得更靈活,在看的過程中,會去摸、去塑造,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不但應用了所學知識,也能開發孩子的大腦。孩子觀察到的事物越多,大腦表象越豐富,活動能力越強。
孩子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組織自己的感覺和經驗,通過對以往事件的評價,對當下事件的解釋,對未來事件的期待,產生新的情緒和行為動機,在大自然的懷抱裡,他們的情緒是快樂的,動機是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深入自然。所以,寶寶越早走進自然,活動越多、見識越廣,大腦皮層建立的新的突觸連結越多,舊有的突觸越被鞏固,就越聰明。
躺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好愜意
美國暢銷書 《林間最後的小孩》 提出了一種叫做自然缺失症候群(NDD)術語。看到這個詞語,家長不要把它混亂猜測為是一種新的病症,其實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症,而是一種現象。
指的是當下的孩子宅在城市的房間裡,享受著網絡帶來的新型遊戲和信息化社會的便捷生活,孩子在戶外、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上的能力缺失和心理上的不足。比如,孩子缺乏主動探尋這個世界的熱情、動手能力不強、對自然的感情不深,等等。這些能力不足,孩子就缺少了擁有健康人格和成功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幸福的樣子
孩子走進自然,在自然界見識各種生命,比如,小動物,小蟲子,飛鳥等,孩子的眼裡有了這些動物,見識了這些動物的百態,才跟這些動物有了聯繫,才會珍惜這些生命,才會去思考這些生命,才能從這些生命裡獲得大自然的智慧。
#挑戰六月不斷更教育##原創作者專屬任務#仲夏六月你來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