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4月19日訊大多數人拿到尿檢報告,最為關注的一般是白細胞、蛋白質、隱血等。幾乎很少有人會關注到,在這麼多的指標裡面,還會有一個PH值的存在,也不知道PH值的酸鹼性對人體健康意味著什麼。
大家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數字,杭州市三醫院泌尿外科主任徐智慧說:「根據一個人的PH值,可以判斷這個人容易得哪些尿路疾病;並可以通過飲食調節,來有效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
徐主任說,健康人體內有複雜的酸鹼平衡調節能力,健康人的尿液PH值一般為弱鹼性,但由於人體內的糖類、蛋白質、脂類等營養物質在代謝過程中產生多種酸性物質,所以正常人尿液PH值為5.5~6.5。
但如果長期飲食搭配不當,過度食用肉類、酒類、白面、白糖等酸性食物,而粗糧、水果、蔬菜、食用菌等鹼性食物攝取不足,就容易使自身酸鹼失去平衡,從而讓自己更易患上腎結石、尿路感染等尿路疾病。
長期啤酒海鮮易致腎結石
氣溫逐漸回升,大排檔裡啤酒加海鮮的夜宵,又開始受大家的喜愛。然而,對於杭州小夥小劉來說,卻再也不想見到令他腰部疼痛不堪的食物。
去年秋天,躺在床上睡覺的小劉突然腰痛難忍,急送杭州市三醫院檢查後發現,尿液PH值只有5.3,B超提示為腎結石,而且是兩側都有,有數十枚之多,最大的已如黃豆。
接診的徐主任對小劉進行體外碎石後,又對碎石粉末進行成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尿酸結石。
「他從入院6年前起就有吃夜宵的習慣,幾乎天天都喝啤酒吃海鮮,他的結石與他的飲食很有關係。」徐主任說。
酒精可增加尿中乳酸排洩而造成尿液酸化,而啤酒更可在尿中產生大量尿酸,再加上海鮮又是富含嘌呤的食物,所以極易產生結石。
很多人知道多吃豆製品、多喝礦泉水容易長結石,但卻不知道尿液過酸才是製造結石的元兇。徐主任,根據臨床統計,20%的腎結石完全由飲食導致,60%的腎結石則與不合理的飲食密切相關。
所以,徐主任建議,對於尿液偏酸性的人來說,原本就容易長結石。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飲食的調節,將尿液PH值穩定在6.0—6.5,可以有效預防結石。
怎麼調?多吃鹼性食物
尿液偏酸性的人怎麼預防結石?徐主任說,關鍵是要多吃鹼性食物。
(1)多量飲水:每天飲水至少在2000毫升以上(相當於一個暖瓶的容水量),保證每日排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
(2)限食嘌呤:嘌呤是尿酸的前提物質,因此,應限食肉、海鮮、蝦類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每日吃此類食物的總量少於150克;忌食動物內臟;少食豆製品。
(3)首選食品:宜食用低嘌呤的食品,如米、面、蛋、奶、蔬果等。
(4)忌食草酸:高草酸食物主要包括菠菜、大黃、芒果、草莓、芝麻、可可、巧克力、茶葉、各種堅果(慄子、杏仁、核桃等),應忌食或少食。
(5)鹼化尿液:尿酸結石易在酸性尿液中形成,鹼化尿液有利於結石自行溶解,可常食用富含枸櫞酸類的柑桔類水果。
(6)不宜飲酒。酒精可增加尿中乳酸排洩而造成尿液酸化。此外,飲用啤酒可在尿中產生大量尿酸,進而導致結石復發。
(7)定期體檢:每隔半年應常規複查泌尿系B超、血尿酸和尿常規。
尿液偏鹼易尿路感染
今年62歲的陳女士,退休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趁腿腳還靈便的時候,跟老頭子一起出去旅遊。但近3年多時間來,她經常發生尿路感染,每年發作8—10次。因為是突然起病,常常弄得措手不及,根本沒辦法出去旅遊。
於是,在幫助陳女士控制感染後,徐主任又特地對她的尿液酸鹼度進行了分析,數據竟然普遍在6.6以上,偏鹼性。
「尿液偏鹼的人易患尿路感染。」所以,在幫她治療的同時,徐主任又建議她及時調整飲食,多飲果酸、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適當增加飲水,將尿液PH值保持在5.5—5.8之間。果然,近半年來,陳女士都沒有復發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重在預防,如果已經感染,既要配合藥物治療,又要避免易感因素。而將尿液PH值保持在6.0以下,可以明顯抑制細菌生長。」
這些食物偏酸性,可防尿路感染
(1)尿路感染患者要多飲水,保持每日至少1500毫升的排尿量,可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病率。
(2)建議多吃利尿性食物,如西瓜、葡萄、菠蘿、芹菜、梨等,田螺、玉米、綠豆、蔥白可幫助緩解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3)要忌食酸辣刺激性食物,如烈酒、辣椒、原醋等。避免食用柑橘,因為柑橘可導致鹼性尿的產生,有利於細菌的生長。
(4)咖啡因能導致膀胱頸收縮,而使部分患者膀胱產生痙攣性疼痛,故應少喝咖啡。
(5)對於碳酸飲料、巧克力、酒等對膀胱有害的食物均可加重炎症,故需忌食。
(6)多吃水果、果汁、維生素C片等可以明顯酸化尿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