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南京保衛戰」復盤:一場中日鮮食供應鏈的大比拼

2020-12-19 聯商網linkshop

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媒體熱炒後,南京的便利店市場開始回歸常態,最新動態是有媒體曝出「羅森南京擴張疑似放緩,還有加盟商嫌不賺錢想退出」。

羅森中國方面接受採訪時表示:這裡有一些誤解和溝通問題。但是採訪中也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截止8月20日,羅森便利店的數量為51家,接受媒體採訪的便利店店主表示,目前日商穩定在6000多元。

相對於開業早期的「連創銷售新高」,外資便利店進入南京的「蜜月期」過去後,現在的南京便利店市場開始回歸「過日子」的階段。6000多元的日商在國內便利店市場也屬於平均水平。而媒體對比了南京羅森最初的發展計劃後認為,南京羅森的開店速度不及預期。

南京便利店市場的發展引人矚目。不僅因為這一市場曾經「一支獨大」,更因為作為新一線城市的代表,南京市場有不少典型性。比如,消費潛力巨大、存在城市改造紅利、供應鏈相對獨立、餐飲業態發達等等。

在最近一年的南京便利店市場觀察中,很多人都將注意力集中在新進入者的表現,卻忽略了原住民南京蘇果便利店(包括「好的」)也在進行一場「南京保衛戰」。

從現在的狀況看,外資品牌的進入,豐富了南京消費者的選擇,但蘇果便利店一支獨大的局面,並未根本改變。目前,蘇果便利店(包括「好的」)一共在南京地區有500多家門店,仍舊是一家獨大,將與其他品牌長期處在對峙局面,一大多小的現狀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這種格局的穩定,有幾方面原因:

① 蘇果自身的積累和根基;

② 便利店行業本身需要深耕細作的「慢生意」屬性;

③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外資便利店優勢比較明顯的鮮食能力,當進入南京這種典型的新一線城市時,仍舊受到了本地化供應鏈和本地消費文化的挑戰。

鮮食一直是便利店的核心品類,這方面,外資便利店在研發能力上一直有比較優勢。但是,便利店行業是典型的短半徑供應鏈行業。當一家品牌進入新市場時,除了研發,供應鏈端的產能、配送能否跟上,仍舊是制約擴張速度的本質問題。外資便利店擴張速度開始放緩,也可以說是供應鏈能力與擴張能力之間存在一定的時間差。此前有業內人士曾經表示過,中國一直沒有全國意義上的連鎖便利店,和供應鏈基礎設施不完善關係很大。

另一方面,外資便利店是以引領者和顛覆者的形象進入南京,但是南京與上海相比,其文化氛圍更加「中國」。這種近乎根深蒂固的本地化消費習慣,或許也是便利店行業在攻城略地向外擴張時都會碰到的問題。

因此,從供應鏈和消費文化兩個視角,復盤一下本土企業蘇果便利店的「南京保衛戰」,或許對於整個行業不無裨益。

第一輪比較:商品能力

玉米、茶葉蛋 VS 壽司、飯糰

當羅森、7-ELEVEn兩大日系品牌先後進入南京時,說蘇果上下沒有壓力,那是假話。蘇果便利店負責人告訴《雲鏈觀察》:他們考察過後認為,在冷鮮食方面,蘇果便利店確實與日系便利店有不少差距。這裡所謂的冷鮮食,主要是指日系便利店擅長的壽司、飯糰等。

但是交手一段時間後,蘇果方面就發現,從便利店更具優勢的早餐市場來看,蘇果的優勢產品,並未受到太大影響。特別是在蘇果方面推出「六元早餐」等針對性產品後,像茶葉蛋、玉米之類的產品仍舊銷售很好。其中茶葉蛋算是明星產品,有的門店一天可以賣出150枚。

其實茶葉蛋的故事,日資品牌並不陌生。此前有人在網上撰文就指出過,日本本土沒有茶葉蛋,最早出現在我國臺灣地區,曾經為7-ELEVEn在臺灣地區的普及立下過汗馬功勞。直到今天,很多人在早上匆匆忙忙的上班路上,還是習慣以其作為食物。而與之搭配的飲品,也不是咖啡,而是熱豆漿。

蘇果方面把這些產品稱為熱鮮食,在熱鮮食方面,蘇果更有本地化的優勢。

日系便利店擅長冷鮮食,這與其本國人更喜食冷葷相關。其實仔細觀察日系便利店的陳列也會發現,比如在飲料區,像7-ELEVEn門店即使在冬天也是將冷飲置於冷櫃中之中,只有少量大眾飲料會放在外面貨架做常溫冷飲售賣,曾有業內人士告訴《雲鏈觀察》,冷飲的擺放也是遵循日本當地人的習慣。

只不過,一個市場都有一個市場的消費特徵。之前有報導也提到過,在南京市場,南京有一行「為上班族代購早餐」的生意,例如每份蒸飯加價2元,一顆滷蛋(茶葉蛋)加價1元,一些生意好的代購常常月入過萬。從這個細節也可以看出,茶葉蛋在當地的受歡迎程度。

自媒體《第三隻眼看零售》援引阿里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選擇在便利店內購買關東煮的消費者佔比為10.4%,而購買包子、盒飯的佔比分別為6.5%、4.1%。這一數據從宏觀角度說明,其實日系便利店的鮮食優勢,特別是進入新一線市場時,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整個市場的消費習慣仍舊在培養中。

其實,早在外資便利店來到南京之前,蘇果已經推出了第三代「好的」便利店,除了裝修風格更加新穎時尚外,第三代「好的」便利店的鮮食部分已經達到了100種,包括五香茶葉蛋、玉米、粽子、烤腸、關東煮、熱蒸包、蘇果速飲(速溶咖啡、豆漿、奶茶)、杯裝粥(南瓜粥、黑米粥、銀耳湯)等,種類已經十分豐富。

面對競爭,最近一兩年,蘇果在自己擅長的熱鮮食上又進行了強化,增加了蒸餃、烤肉串、奧爾良雞腿等。以莫愁路「好的」店為例,鮮食銷售額佔到單店日均銷售的35%左右。

其實,有業內人士指出,在鮮食方面,無論蘇果還是外資便利店,都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因為南京本地本身就有非常豐富的餐飲文化和資源,即使在早餐這樣一個時間緊迫的場景,也有非常多元化的選擇。

這一點與上海明顯不同。由於市政要求等原因,上海街頭現在已經很難尋覓到流動早點攤位,這使得便利店已經成為上班族早餐的第一選擇。而鮮食研發能力出色的外資品牌很容易在上海嶄露頭角。

但是根據資料,南京大大小小的餐館就超過了2萬家,而且還有一些流動攤位。無論是早餐,還是中餐晚餐,甚至是下午茶,便利店都必須不斷在鮮食方面推陳出新,才能與市場上大大小小的競爭者競爭。鮮食的研發壓力甚至大過一線市場。

對於蘇果而言,這種競爭態勢早已習以為常,但是對於外資品牌,他們真正對手其實不是蘇果,而是街頭巷尾大大小小的餐飲小吃。這一點,早在來到南京之前,羅森中國董事兼副總裁張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競爭對手不是蘇果,而是馬路邊賣包子、油條的小攤小販,其自製鮮食佔比達到了40%左右。」

在冷鮮食與熱鮮食的較量中,雙方目前難分勝負。

第二輪比較:供應鏈能力

自建鮮食工廠 VS 糧草未動 兵馬先行

大約在2015年1月,蘇果開始籌建自己的鮮食工廠,地點位於江寧區。這是蘇果攜手臺資企業鮮饌食品打造的鮮食工廠,當年5月完工。車間面積近3000平米,生產、保鮮技術均屬國際先進水平,包括半成品存放間、冷藏室、理貨區、煮飯線、真空冷卻、熱加工區、包裝區、化驗室等組成部分。

根據前期市場調研及試吃品鑑,推出面類、便當、壽司、御飯糰、糕點、米漢堡、三明治七大類60個單品,可以滿足顧客多樣化的「一日三餐」需求。

2015年的7月22日,本地供應鏈生產的首批鮮食在南京200家便利店上線。如果沒有這家自營的鮮食工廠,今天面對新競爭者的湧入,蘇果便利店可能會措手不及。

很多人都聽過羅森張晟先生的「自行車理論」或者叫「前輪+後輪」理論。耐人尋味的是,在南京便利店這一仗,羅森沒有按照章法出牌。

所謂便利店「前輪」,是指前端的門店擴展,「後輪」則是產品研發和供應鏈支持。歷史上不是沒有品牌進駐過南京,但是卻鎩羽而歸,原因之一是供應鏈不支持。行業內公認的說法是,南京離上海比較遠,是南京一直缺少外來競爭者的原因。

通常認為,200公裡,是鮮食工廠配送的極限。如果以上海為軸心,南京正好在200公裡輻射範圍之外(280公裡)。既然如此,進入南京市場,更應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但事實上羅森採用與中央商場的大加盟模式後,卻是「糧草未動,兵馬先行」。

2017年8月28日,南京羅森5店同開。但是直到2018年5月,準確的日期是5月29日,位於江陰投資2億元的華聯羅森逅廚供應鏈工廠才投入使用。當地媒體的消息稱,之前,中央商場羅森便利店的鮮食產品是由上海生產基地主產,為保證鮮食的新鮮度,南京羅森的所有鮮食產品均是每天夜間生產,凌晨由冷鏈隊配送到店鋪。

也就是說,羅森進入南京9個月後,羅森方面才完成了鮮食工廠從上海到江陰的切換。坦白說,這完全違背了張晟先生自己的自行車理論。

反觀蘇果這邊,由於實現了本地供應,運輸成本相應降低。這在價格上可以體現出來:便當類12元-16元,面類7元-14元,壽司類3-10元,冷藏糕點5元-20元。

鮮食工廠的布局,影響的不僅是商品力和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其實也會直接影響到異地擴張的速度。蘇果方面表示,未來蘇果對於鮮食工廠還會繼續擴建並擴大產能,唯此才能跟上蘇果擴張的速度。

2018年蘇果便利店開店計劃為140家,未來5年內,蘇果將加快推進直營、緊密加盟雙輪驅動的拓店戰略,使便利店總數達到1800家以上。

在供應鏈支持上,外資便利店確實沒有佔到便宜。蘇果目前保持先手優勢。

第三輪比較:門店布局

社區 VS 商圈

蘇果在南京深耕多年,各種類型門店都有布局。蘇果方面表示,自己的便利店布局更多為社區型門店,因為蘇果便利店歸屬小業態中心管理,與生活超市屬於一個子集。相對而言,蘇果在商圈型門店的布局比較少。

南京便利店市場的潛力究竟如何?有人用上海的平均每3000人一家便利店來套算南京的潛力。其實感受南京潛力的最好方法,是去南京幾大商圈走一走,就會發現,這幾年南京城市商業設施的配套建設也在加速,新型購物中心不斷湧現。這種城市商業基礎設施建設的加速,才是便利店發展的真正紅利。

日系便利店的主打店型,本來就更適用於商圈場景,這也是日系便利店迅速能夠在南京市找到立足點的原因。相對於店型標準的日系便利店,曾有觀點認為,蘇果的便利店雖然分布廣泛,但是很多面積比較大,商品結構也與日系便利店不同,更像生活超市,不像便利店。

這種印象描述可以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如果你問一個南京人,蘇果便利店什麼特點,十之有九回答「東西比較全」。

為什麼蘇果過去的便利店會更加立足於「品類齊全」?其實這又涉及一個行業經常爭論的話題,是否只有像7-ELEVEn的便利店,才叫便利店?

再用白話轉述一下就是,本土的便利店,究竟需不需要具備民生功能?

日系便利店的產品結構,以鮮食、急需日用品和新奇特潮流商品為主,整體商品結構更受年輕客群歡迎。而蘇果這樣的本土便利店,更加立足於家庭生活的一日三餐,比如你炒著菜料酒沒了,下樓便利店就有,但是7-ELEVEn一般是不會賣的。

其實,如果不執著於便利店的概念和印象,7-ELEVEn叫便利店,蘇果也叫便利店。便利店的核心,始終是滿足本地消費者的便利性需求,做得到的,就叫便利店。

而且一城一池的便利店長什麼樣,和城市的消費文化有很大關係。前面說過,南京的餐飲行業非常發達,類似的城市還有一個,西南的成都。因此,成都的紅旗連鎖等便利店,一般面積也比上海的要大一些。從商品結構看,此類便利店的百貨日雜和快消品佔比更高,但是面積又遠遠比超市小得多。

對於蘇果而言,社區店是基礎,這種基礎帶來的是南京人難以抹去的品牌印記,家裡缺什麼了,去蘇果看看有沒有。但是當下蘇果更重要的是,要在商圈店做出自己的特色。

「社區店和商圈店」是便利店的兩種主要類型,但是蘇果在南京其實還有一類門店,數量僅次於社區店,就是幹道型門店,這也是先發者的巨大優勢。

蘇果方面告訴《雲鏈觀察》,蘇果對於南京的生活生態進行了非常細緻的劃分,一共劃分了10種店型,還包括諸如學校、醫院、部隊等特殊場景,並且都有布局。可以想像,這些場景的布局需要多少本地資源。

所以,從城市商業的基礎設施角度,新進入者想影響到蘇果的地位,確實不那麼容易。除了新興商圈,蘇果並沒有留太多空間給對手。但是蘇果也感受到了壓力,為此一個在一線城市充滿爭議的業態反而在蘇果的體系中煥發了活力——無人零售。

今年7月,南京黃埔科技大廈一樓開了一家「好的」自助便利店,是蘇果試水無人零售的首家門店,下半年有更多開店計劃。據介紹,蘇果方面正在開發母子店的形式,一家便利店搭配三家無人貨架或者自動售賣機,在三公裡區域內形成一個「區域網」,可以網住這三公裡的消費者。

必須說,這時候蘇果本地強大的供應鏈體系會起到重要作用。無人貨架在一線城市一地雞毛,很重要原因是必須要有一套單獨的供應鏈體系,而終端網點的配送量只能用碎片化來形容,無論從成本角度還是配送效率角度,都是在反零售。但是對於擁有大小超市、便利店業態的蘇果來說,這完全不是問題,城市配送供應鏈可以共享。

所以,在經過了初期的高歌猛進之後,日系便利店也開始在南京進入了「巷戰」階段。他們開拓新門店的競爭壓力與蘇果是等同的,而且還要小心蘇果打出無人零售的組合拳。據蘇果方面講,南京市政府對於蘇果發展無人零售也很有興趣,並給予了支持。

在政府看來,這種開店形式第一是比較靈活,第二,能夠體現南京是一座「智慧城市」的特點。

蘇果方面認為,其實相對於外界的競爭壓力,蘇果更大的挑戰或許來自內部以及宏觀環境的變化。一方面,蘇果要堅持做好內部人才梯隊的建設;另一方面,還要時刻關注宏觀形勢的變化,控制好發展節奏,不能因為競爭亂了陣腳。南京城由於競爭的關係,很多商鋪的租金也開始上漲,而蘇果始終要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

「南京的便利店市場是有很大的潛力,比如說未來需要2000家便利店。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現在的市場就可以一下子承受這麼多便利店。」蘇果方面負責人說。

畢竟,古老的南京城、22年的蘇果和年輕的便利店行業,都還在繼續成長,來日方長。

(來源:雲鏈觀察 作者:房煜)

相關焦點

  • 上海便利店變局:一場搭載「熱餐」的新戰事
    年前,便利蜂也進入了南京。亦提出100店目標。上海便利店圈內人士起初未投以太多關注。上海便利店的正規連鎖「品牌軍」,就已超過了6000家。且上海的便利店市場,特殊在是國資、外資兩分天下。便利店本身若做不到兩三百家的規模,談不上「賺錢」,自然也成不了「大氣候」。
  • 無人便利店攀上「風口」 鮮食快餐卻要掉隊了?
    商務部近日發布第二季度《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提到最近方興未艾的無人便利店時指出,新的技術應用與運營思路,對於便利店行業的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無人便利店作為一種新型零售模式,不僅引發了消費者的好奇心,也獲得了資本的熱捧。那麼,傳統便利店的「盈利王」——鮮食,能否乘上這股東風?
  • 羅森便利店在南京緣何火爆?
    羅森南京店出現網紅級待遇的開業排隊「長龍」編者按:在中國便利店的賽道上,羅森一方面在上海市場奮力追進與便利店「頭牌」全家的差距;另一方面,在上海以外的更廣闊市場,在對手們還在觀望,或固守單店加盟的「老套路」時,羅森已攜「大加盟商」在快速地拉起一張覆蓋全國的大網,甚至包括著手研究「如何才能下沉便利店市場容量更小的四五線城市」。
  • 模式 比拼的是供應鏈效率
  • 三全牽手「7-11」進軍河南便利店 加速全國鮮食供應鏈布局
    2018年,中國人均GDP約9900美元,中國便利店和待升級傳統小店個數超過12萬家,但是真正具有以即時餐食為特點的現代屬性便利店比例卻極低。對鄭州尤其是河南來說,7-11的進入無疑將掀起一場業態革新。「年輕一代越來越追求消費品質,未來的零售業態需要有自有品牌,獨特的、高性價比的商品是差異化競爭的關鍵,或者說具有定製商品提供能力。
  • 慘烈的南京保衛戰:15萬人僅剩5萬
    1937年12月,慘烈的南京保衛戰在這裡展開,提起這一場戰鬥,參加的易謹感嘆:「這南京啊,那就很慘,南京是混戰。」而另一個部隊的蔣堂華說:「南京,提起來就是血淚史啊。」嚴開運也正是從這「混亂和血淚」中趟過來的。  1937年11月26日,從淞滬戰場撤下的教導總隊第二團十三連第一排排長嚴開運帶著他的炮兵排回到南京,投入守衛南京的戰備中。
  • 「初壹食午」線下便利店亮相 開啟零售新體驗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7月23日14時訊(記者 彭璐 殷睿)「初壹食午,預煮幸福」,近日,一個名為「初壹食午」的新零售品牌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昨(22)日,其線下新零售商店在重慶開啟,為消費者帶來了零售商店新體驗。
  • 申通再開便利店「攀果鮮」,快遞+生鮮+電商組合,背後的陽謀是這樣
    這條消息說,有人發現申通悄悄在四川攀枝花市開起了便利店,名叫攀果鮮。提供「生鮮電商直賣+外賣配送+預定農產品」服務。便利店以當地的農特產品水果為主打,同時也賣大米、食用油、木耳等生活必需品。的這幾年快遞行業和便利店包括社區服務相結合的例子不少,但是直接開便利店,而且越開越上癮的,當屬申通快遞。
  • 便利店的人貨場是什麼?從六個維度看透價值
    第二,關於「貨」,便利店商品的核心,在於研發能力和供應鏈能力。 一般的說法是,便利店的核心在於鮮食能力,當然,很多時候人們也把鮮食能力近似等同自有商品。 為什麼我不說便利店的核心是鮮食?單從品類來看,便利店的鮮食確實遇到越來越多的挑戰,比如外賣的挑戰,比如快餐廳的挑戰。
  • 便利店迎戰「冬經濟」 重口味鮮食頗受歡迎
    原標題:便利店迎戰「冬經濟」重口味鮮食頗受歡迎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記者冉隆楠)寒潮來襲,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降溫的情況。便利店開始調整姿態,迎戰隨之而來的「冬經濟」。便利店和連鎖餐飲業有過共識,由於熱銷菜顧客很容易吃膩,所以越是熱銷品越是需要及時換新,上新能力也因此被視為企業研發的核心能力之一。怎麼組合不同的食材、不同的營養搭配以及不同的口味就成了各家鮮食研發的主要工作。同樣一款土豆,夏天便利蜂會做成醋溜土豆絲,而冬天則會做成尖椒土豆片。
  • 「百縣千碗·鮮在台州」美食大比拼順利舉行
    ——「百縣千碗·鮮在台州」美食大比拼順利舉行12月22日,恰逢冬至,在這個陽生春又來的好時節裡,「百縣千碗·鮮在台州」美食大比拼活動在台州學院青年廣場順利舉行。2019「百縣千碗·鮮在台州」的徵集和評比活動,歷時半年多,吸引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得到了各部門的大力支持。各縣市區圍繞「鮮在台州」的主題,精心謀劃,精心準備,精心製作。現場活動由啟動儀式、現場廚藝比拼、美食展示、美食集市、舞臺表演、遊戲互動、網紅打卡等多部分組成,集競賽、品食與遊戲為一體,熱鬧非凡,吸引了眾多市民來參與。
  • 日本7-11、全家、羅森三大便利店效益大比拼
    日本7-11、全家、羅森三大便利店效益大比拼來源:聯商網2019-04-22 17:27聯商專欄:日本三大便利店2018年業績公示,從中可以看出些什麼?從商品動銷結構看,按照新的商品分類,咖啡等服務臺鮮品拉動日配食品基本持平,點心類和軟飲料、冷凍食品、冰淇淋等加工食品有所下降,香菸、雜誌等非食品類總體在下降,曾經作為便利店聚集顧客主力品的香菸和雜誌,幾乎到了不值得關注的程度。強勢上升的服務產品一直受到關注,便利店作為社區公共平臺的功能在強化。
  • 初壹食午,中餐的便利之路
    這組數據意味著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便利店也許可以在便利之餘做另外的靠譜生意。大部分便利店都搭載了消費者的飲食需求,目前最熱銷的早餐一直是各大便利店品牌爭奪的市場焦點,畢竟便利店在食品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1、出餐速度便利店做快消品是長項,可以根據用戶體驗及時地、不斷更新產品。
  • 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從頑強抗戰到瞬間潰退
    一、南京保衛戰的背景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後,蔣介石決定在上海開闢新的戰場,使中日戰爭成為全面持久的戰爭來拖垮日本。1937年8月11日,蔣介石將他最精銳的、由德國將軍親自訓練的全德式裝備的三個師:三十六師、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投入上海,主動向在上海租界的日軍進攻,使中日戰爭變成了真正的全面戰爭。
  • SGS權威認證,美的微晶冰箱「7天原鮮保衛戰」挑戰來襲!
    隨著夏日的到來,冰箱成了千家萬戶儲備食材必不可少的儲鮮利器,為給消費者提供更多健康儲鮮方案,美的冰箱於7月10日晚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直播活動。在這場主題為美的微晶冰箱「7天原鮮保衛戰」的直播中,美的冰箱以科學健康的儲鮮方案直擊消費者的食材保鮮需求,並特設多重福利鉅惠,吸引了數萬網友一同圍觀搶購美的微晶冰箱等產品,爭相抽取免單大獎!
  • 3年開店近600家,50%門店直營,這家便利店想做中國「全家」
    這種中日風格兼有的發展邏輯,深受張磊職業履歷影響。他早期是全家廣東區域商品經理,在商品管理、供應鏈資源等方面具有獨到的見解。後來張磊也曾加入武漢Today便利,負責運營管理。如今在有家便利出任高管的夏小平、李見等人,均為張磊在全家時期的合作團隊。為此,有家便利實際上提供了另一種便利店發展思路,即在「不差錢」的背景下,嚴格執行日資標準,是否就有可能兼顧擴張速度與運營品質。
  • 南京保衛戰
    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 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國軍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殘重,國軍的抵抗就此瓦解。
  • 五招看懂無人便利店
    在新零售的風口之下,亞馬遜、繽果盒子、快貓、F5未來商店等紛紛出招,相繼推出無人便利店。拿了就走、媒介即支付、人工智慧、視頻識別、動態貨架…… 這些概念看起來黑科技感十足,究竟無人便利店的模式是怎樣的,只要一張圖便可窺其全貌。
  • 張連紅:《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
    央廣網南京7月8日消息(記者景明)7月5日下午,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暨《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新書座談會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舉行。該書編著者之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張連紅表示,與以往南京保衛戰檔案和參加南京保衛戰官兵回憶相比,本書搶救訪談的25位南京保衛戰老兵口述史對南京保衛戰史的研究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 鮮食市場競爭激烈全家便利店下調便當價格
    據《電商報》了解,鮮食盒飯往往是便利店經營的核心,鮮食一般能貢獻便利店毛利額的30%-50%左右,是支撐便利店提升客單價、支付昂貴商圈物業租金、更高裝修成本、人工等成本的基礎。也是便利店獲客、打造招牌、建立消費粘性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