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問題加劇,不止是德國少年,現時少年網癮問題也很嚴重

2020-12-25 智筠源學

生活中離不開電腦和手機,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國內青少年的網癮問題也很嚴重。

圖片選自網絡

這是學校放學後常見到的景象:學生拿出偷帶的手機,三五個人聚在一起聯機打遊戲,一般情況下,旁邊還會有兩三個異性同學圍觀,玩遊戲的同學過關之後不斷地呼喊跳躍,成功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圍觀的同學更是遞過崇拜的目光,完全不在乎過往行人詫異的眼神,用孩子們作文中的話來描述,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圖片選自網絡

課間休息,不敢帶手機的學生,也會借去衛生間的機會,結夥聊上幾句遊戲相關的話題,交流經驗,分享打遊戲的技巧,那種專注的討論神情,儼然是積極探求精神的勁頭,如果聽不到他們的話,你一定以為他們是在討論什麼習題。可是到了課堂上,這股子認真探究的樣子消失得無影無蹤,遊戲玩得沉迷的孩子,或是目光遊移不定,或是呆滯的枯坐,不曉得老師的語言,不清楚本節課的知識點。

學校中,玩遊戲的孩子普遍表現為不愛運動,每到體育課活動,這些孩子往往會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很容易和積極參加運動的學生區分開來,有的學生體質很差,經常出現面色蒼白、血糖低、胃痛、肚子不舒服等機體症狀,還有小部分沉迷遊戲的學生出現神經官能症,嚴重影響學習和正常的同學交往,變得內向,鬱鬱寡歡。

學生之所以沉迷手機或電腦遊戲,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網絡的極度宣傳,網頁彈窗的誘導,各種所謂的自學軟體哄騙,自控力差的孩子不自覺的陷入其中。孩子只要不沉迷網絡,玩遊戲是可以的。這個論斷使很多學生放下戒心,可是玩上網路遊戲後,面對各種彈窗的誘惑,流連於不同的遊戲網站,哪是一個「自我控制」能限制了的?即使已經沉迷於網路遊戲,形成網癮,也會辯解自己有能力控制,哄騙家長自欺欺人。

圖片選自網絡

二是家長不能承擔陪孩子長大的責任,容忍孩子玩手機或電腦遊戲,用其來替代家長的陪伴而致。生活中常見到七、八歲的孩子,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時候,端著平板電腦、手機玩遊戲,家長也樂見孩子「消停」,任由孩子自在逍遙,自己還能倒出手做自己的事,孩子大了一些,向家長索要手機,拗不過孩子買了手機,孩子自然會用來玩遊戲,在網路遊戲中獲得學習和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樂趣,文化知識學習意識薄弱、拒絕集體活動,容易形成偏狹人格。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遠離網路遊戲,避免成癮,健康快樂的成長呢?

首先要有替代網路遊戲的體育鍛鍊、文藝活動和各種有益於孩子能力發展的綜合活動,學校充分利用運動場館、家長根據孩子興趣需要做好特長學習、校際協會之間利用假期搞交流競賽等,引導孩子消耗多餘的精力,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

其次要家長真正擔負起孩子成長中應該負起的責任,做好親子活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不應該圖省事而縱容孩子持有智慧型手機,要敢於對孩子的要求說「不」。要有耐心多陪孩子鍛鍊,鼓勵孩子發展特長。

最後要相信老師,聽從老師的意見或建議,觀察孩子的動向,與老師的教育密切契合,防患於未然。在學校學習,最了解孩子的莫過於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他們能在學生細微變化中,洞察心理,預判後果,家長要勤於和老師溝通,將孩子在家的情況如實匯報給老師,共同制定孩子發展計劃,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相關焦點

  • 調查顯示德國青少年網癮問題加劇
    新華社柏林12月15日電(毛競)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心15日發布的2019年度「成癮性調查報告」顯示,德國青少年網癮問題加劇,12歲到17歲年齡段青少年中有30.4%過度依賴網絡媒體。此次調查基於2019年數據,共有7000名12歲到25歲的德國人參與。調查表明,12歲到17歲年齡段德國青少年有30.4%在日常生活中離不開手機或電腦,並且即使在不使用電子設備時,大腦中也經常考慮社交網絡、網絡電子遊戲等有關內容。在2015年的調查中,同年齡段青少年有上述問題的比例為21.7%。
  • 網癮少年試穿哈佛博士袍
    本報訊 (記者丁文亞)3月3日下午,20多名網癮少年搶著戴上哈佛博士帽、穿起博士袍,過了把博士癮。  3月3日下午,香港心理學會輔導學會會長、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嶽曉東博士受邀出現在中國最大的網癮戒除機構——中國青少年成長基地,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與在此接受心理治療的24名網癮少年共同制定「生涯規劃」。
  • 網癮少年訓練營離奇身亡事件再調查
    他們採取的各種「特訓」方法是否科學,會不會造成嚴重後果———這些問題基本上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態。  廣西網癮少年在「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離奇死亡的案件餘波未了。  在南寧市江南區人民政府最近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江南區副區長張樹輝通報案件偵破最新進展情況時稱,公安機關已對13名犯罪嫌疑人(由之前的4人上升到13人)進行了刑事拘留,並正在對其他涉案人員進行追捕。
  • 網癮少年——聽陶宏開教授講座有感
    可現在不少人卻沾染上了嚴重的網癮,每天沉迷於虛擬的遊戲中無法自拔。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少年。  本該在學校裡學習知識的青少年卻成了一個個網蟲。本來健康的身體也變得虛弱,人也變得沒有精神,成績下滑,有的甚至為了上網退學。  有的人說青少年都是祖國的花朵,可是祖國未來的花朵卻都沉迷在網絡世界裡。
  • 案例:「網癮少年」的自我救贖
    就在一年前,他還被別人貼著「網癮少年」的標籤,如今他是該校重點班的學生,學習成績排名靠前。   「我對遊戲不上癮,就是對網絡小說上癮,喜歡看玄幻類的作品。」劉小志告訴記者,在虛擬世界裡他感到無比快樂。   見過父親摔電風扇,也習慣父母打架……這是他內心揮之不去的陰影。
  • 為什麼以前常見的「網癮少年」,現在少了很多?一網管講出實情
    為什麼以前常見的「網癮少年」,現在少了很多?一網管講出實情因為網絡技術的發達,相信大家對「網癮少年」一詞並不陌生,所以當提到網癮時,人們腦中浮現出來的往往就是那些不分白天黑夜在網吧打遊戲的少年和跟其身後父母不斷的思想及暴力教育。
  • 好心情私人醫生服務:助力網癮少年脫離網癮,重獲新生
    既然要上網課,那家長就得給孩子配備平板、電腦、手機,看似是為了學習,時間久了很多家長卻發現,這電子產品配備齊全之後,孩子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上網、打遊戲,甚至形成網癮。掐指一算,距離2020年秋季開學僅剩十幾天,如何在這短短的日子幫助孩子回歸正常學習生活,逃離網癮的「束縛」呢?
  • 「電競勸退」興起背後,是「網癮少年」家長的無奈與押注
    為了幫孩子戒斷網癮,一部分家長開始尋醫問藥,甚至極端地將孩子送進網戒學校,藉助物理手段戒除網癮。但是,網戒學校所採取的戒斷手段要麼效果不佳,要麼就是「反人類」甚至引發爭議。同時,強制將網癮青少年送往網戒機構的方式,也嚴重破壞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從而導致家庭危機頻發。
  • 我採訪了三個從網癮中心出來的少年 他們到底經歷了什麼
    文中,網友雷斯林分別對三個從網癮中心走出來的少年進行了採訪,講述了他們當年在「網癮治療中心」的遭遇,以及「電擊療法」對他們後來生活帶來的影響。有人猜測說可能是被網癮少年盜號了,網癮少年的報復。但在我看來卻更像是幫他管微博的少年的一次反抗行為,如果真是如此,那真的很為這位少年擔心。
  • 細數元氣騎士中的玩梗武器 網癮少年網癮少女居然是對他的諷刺
    這次是兩把武器——網癮少年、網癮少女。當年楊永信楊院長叱吒風雲,一座豫章書院鎮壓全國網癮少年、網癮少女,一把電療椅使得無數桀驁青年最終痛哭流涕,使得所有網癮少年的家長奉之若神,真可謂是人渣魁首、敗類模範。涼屋也截取其中精華為他做了兩把武器——網癮少年、網癮少女。
  • 少年命喪戒網癮學校 專家:網戒機構應設國家標準
    13歲少年命喪戒治網癮培訓學校   濟南市委宣傳部發布的通報顯示,4月16日19時40分許,死者王某樂在雅博教育的多媒體教室內,與教員王某森、於某樂因管理問題發生衝突。王某森、於某樂等在控制王某樂過程中,致其窒息死亡。目前,王某森、於某樂等因涉嫌故意傷害(致死)罪被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 作為老師,遇到網癮少年怎麼辦?
    隨著資訊時代的到來,網絡和新媒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甚至成為了生活、學習和工作的必需品,而且網絡中的海量信息也是滿足當下人們信息需求;但是其中不良信息以及各種網路遊戲也會使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尤其是對於廣大青少年,面對無數信息和遊戲的誘惑,由於本身自制力不強,很多孩子以致於成了網癮少年,所以,對於如何科學合理利用好網絡資源,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學習
  • 中國式網癮戰爭,家長老師同學眼中的的「毒瘤」——網癮少年
    1995年以來,美國精神病學界做了大量關於"網癮"的學術研究。但全球最先提出網絡成癮診斷標準的美國心理學家金伯利·楊認為網癮不是一種獨立的精神疾病,而是已知的"衝動控制障礙症"在網絡使用者身上的體現,也就是和電視病空調病等等一樣,只是長期接觸從而造成了心理上習慣性的依賴,可以歸為心理問題但決不能稱之為一種病。
  • 濟南大千封閉式學校:網癮少年如何戒除網癮?
    近幾年來學生出現網癮的報導已經層出不窮,網癮帶給學生的危害不可逆轉的,甚至是無法挽回的,所以當發現孩子有網癮苗頭的時候,做家長的就應當及時的進行判斷,確定孩子真正出現網癮現象,那麼就需要藉助於服務好的戒網癮機構提供幫助。那麼判斷是否有網癮,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呢?下面濟南大千教育專家講解。
  • 怎樣讓網癮少年變成學霸
    (原創)一、孩子為什麼會有網癮?1.與家長缺乏溝通與互動溝通越少,家長對孩子了解越少,家長了解越少,對孩子越感覺無從下手,與孩子交流越難於找到交流點。交流越少,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距離越遠越陌生。家長心中,孩子是心頭肉,疼不夠,愛不完。家長心中,孩子就應該是學習狀態中,看到孩子玩一會兒,心中就急,忍不住就問:作業寫完了嗎?
  • 18歲少年被父母送戒網癮學校死亡 遭戴手銬關禁閉
    暴力懲戒致死致殘非個例網癮、厭學、早戀……這些在成長期間偏離「既定」學習軌道的孩子往往被視為「問題少年」。家長想方設法「矯正」無效後,有的會選擇把他們送到特殊學校「再教育」。對於父母無計可施的孩子,這些學校是如何教育「根治」的呢?
  • 對青少年網癮的解讀
    如今,網癮不僅是家庭問題,更是成為了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之一,「網癮少年」依舊無法根治,如何拯救「網癮少年」還必需認真分析一下網際網路、網吧經營者和「網癮少年」三方面的情況,只有這樣才幹對症下藥,才能真正拯救「網癮少年」。
  • 所謂電競選手,真的只不過是一群中途輟學的網癮少年嗎
    很多人都在網上指出所謂的電競選手,只不過是一群中途輟學的網癮少年罷了。電競選手真的只是一群中途輟學的網癮少年嗎?電競選手,到底意味著什麼?財富?榮耀?名聲?還是一份單純的熱愛。或許這些所謂的電競選手,他們以前真的只不過是一群中途輟學的網癮少年,但是在他們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之後,他們為了自己的選擇付出了努力,最後他們也獲得了屬於他們自己的成功。
  • 看了LDL選手的作息表,網癮少年表示再也不想著打職業了……
    看了LDL選手的作息表,網癮少年表示再也不想著打職業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競技被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去年的雅加達亞運會,LOL中國隊代表國家拿到金牌一枚,這代表著中國電競一個裡程碑意義的發展。而在微博之夜上,除了現場到來很多大腕明星之外,還有很多電競選手,在去年RNG季中賽奪冠,IG世界賽奪冠都有很大的熱度,電子圈正在一步步發展長大,這讓很多網癮少年覺得:打職業真好。有很多網癮少年對自己的好玩找到了理由,好好學習不就是為了賺錢,既然玩遊戲都能賺錢,為什麼要好好學習呢?
  • 少年說:那個網癮少年還記得嗎?老師放話說solo,現在怎麼樣了?
    少年說:那個網癮少年還記得嗎?放話跟老師solo,現在怎麼樣了?今天又想給大家聊一聊《少年說》了,畢竟這檔綜藝節目特別勵志向上,非常的充滿正能量,節目的方式是深入全國各地12所中小學,尋找具有真實訴求的中小學生,展示中國新一代青少年的風採,中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