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離不開電腦和手機,已經不是成年人的專利,國內青少年的網癮問題也很嚴重。
這是學校放學後常見到的景象:學生拿出偷帶的手機,三五個人聚在一起聯機打遊戲,一般情況下,旁邊還會有兩三個異性同學圍觀,玩遊戲的同學過關之後不斷地呼喊跳躍,成功自豪之情溢於言表,圍觀的同學更是遞過崇拜的目光,完全不在乎過往行人詫異的眼神,用孩子們作文中的話來描述,就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不能自拔。
課間休息,不敢帶手機的學生,也會借去衛生間的機會,結夥聊上幾句遊戲相關的話題,交流經驗,分享打遊戲的技巧,那種專注的討論神情,儼然是積極探求精神的勁頭,如果聽不到他們的話,你一定以為他們是在討論什麼習題。可是到了課堂上,這股子認真探究的樣子消失得無影無蹤,遊戲玩得沉迷的孩子,或是目光遊移不定,或是呆滯的枯坐,不曉得老師的語言,不清楚本節課的知識點。
學校中,玩遊戲的孩子普遍表現為不愛運動,每到體育課活動,這些孩子往往會聚在一起竊竊私語,很容易和積極參加運動的學生區分開來,有的學生體質很差,經常出現面色蒼白、血糖低、胃痛、肚子不舒服等機體症狀,還有小部分沉迷遊戲的學生出現神經官能症,嚴重影響學習和正常的同學交往,變得內向,鬱鬱寡歡。
學生之所以沉迷手機或電腦遊戲,無外乎兩個原因。
一是網絡的極度宣傳,網頁彈窗的誘導,各種所謂的自學軟體哄騙,自控力差的孩子不自覺的陷入其中。孩子只要不沉迷網絡,玩遊戲是可以的。這個論斷使很多學生放下戒心,可是玩上網路遊戲後,面對各種彈窗的誘惑,流連於不同的遊戲網站,哪是一個「自我控制」能限制了的?即使已經沉迷於網路遊戲,形成網癮,也會辯解自己有能力控制,哄騙家長自欺欺人。
二是家長不能承擔陪孩子長大的責任,容忍孩子玩手機或電腦遊戲,用其來替代家長的陪伴而致。生活中常見到七、八歲的孩子,在沒有家長陪伴的時候,端著平板電腦、手機玩遊戲,家長也樂見孩子「消停」,任由孩子自在逍遙,自己還能倒出手做自己的事,孩子大了一些,向家長索要手機,拗不過孩子買了手機,孩子自然會用來玩遊戲,在網路遊戲中獲得學習和生活中無法得到的樂趣,文化知識學習意識薄弱、拒絕集體活動,容易形成偏狹人格。
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遠離網路遊戲,避免成癮,健康快樂的成長呢?
首先要有替代網路遊戲的體育鍛鍊、文藝活動和各種有益於孩子能力發展的綜合活動,學校充分利用運動場館、家長根據孩子興趣需要做好特長學習、校際協會之間利用假期搞交流競賽等,引導孩子消耗多餘的精力,培養高雅的興趣愛好。
其次要家長真正擔負起孩子成長中應該負起的責任,做好親子活動,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不應該圖省事而縱容孩子持有智慧型手機,要敢於對孩子的要求說「不」。要有耐心多陪孩子鍛鍊,鼓勵孩子發展特長。
最後要相信老師,聽從老師的意見或建議,觀察孩子的動向,與老師的教育密切契合,防患於未然。在學校學習,最了解孩子的莫過於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他們能在學生細微變化中,洞察心理,預判後果,家長要勤於和老師溝通,將孩子在家的情況如實匯報給老師,共同制定孩子發展計劃,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