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騰衝傈僳族「阿咪嚓」 幸福新家園「阿克幾」

2020-12-22 雲南網

新桃樹河村

雲南省騰衝市中和鎮新街社區新桃樹河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傈僳族村寨,也是騰衝市198個「邊少貧」自然村之一。2016年,新桃樹河村79戶傈僳族群眾,通過自籌+易地搬遷+農危改+民族團結示範項目結合的形式,整村遷離「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高山深谷,搬到了宜居地,建設「傈僳新家園」。

傳統傈僳族民居裝修十分講究

時時「感黨恩」,人人「阿咪嚓」,處處「新氣象」,家家「阿克幾」——這是村委書記餘在明對現如今新桃樹河村新面貌的描述。

「阿咪嚓」是傈僳語,漢語意為「為了過上好日子積極行動起來」,也可翻譯為「擼起袖子加油幹」。新桃樹河村民是一群敢想敢幹的傈僳族同胞,「阿咪嚓」貼切地形容了他們的行動力。自2011年以來,79戶村民自發籌集482萬元資金購置53畝集體土地,集體搬遷到了郭家營(大水板)。同時,市、鎮、村及各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整合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民族團結示範村建設等項目資金920餘萬元,幫助實施「三通一平」、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於2016年建成新桃樹河新村。

餘在明彈唱起傈僳族小調

「阿克幾」漢語翻譯為「非常好、十分安逸舒適」的意思。餘在明熱情邀請媒體記者走進自家「阿克幾」新居,還彈起三弦,唱起歡快的傈僳小調表達搬入新家後的喜悅心情。在餘在明新居裡,記者看到裝修精美、雕梁畫棟的傈僳族傳統建築的門窗、欄杆;客廳裡彩電冰箱也一應俱全,廚房明亮潔淨,廁所裡安裝了抽水馬桶,與城市生活並無二致。

餘在明家乾淨明亮的廚房

除了餘在明家,村裡很多人家都按照傈僳族傳統房屋建築風格,建造起既有傈僳文化元素又符合現代生活理念的新民居。村民餘生海家近日正忙著裝修,做草果收購加工生意的他近些年生意越來越紅火,這次翻新是一項大工程,花費起碼在45萬左右。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加工廠和裝修都要用錢,但他還是決定要把房子整好,「因為人苦一輩子就為有一個安逸幸福的家。」

餘在明向媒體展示傈僳族傳統狩獵工具——弩弓

受益於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村裡還建成了集休閒、娛樂、體驗為一體的傈僳族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包括傈僳族民俗文化展室、活動室和「上刀杆下火海」「跳嘎」等民俗活動場所,這樣一來,既落實了美麗鄉村建設,又保留了民族風貌。

村裡師傅正在裝修

據了解,在新桃樹河新村,家家戶戶自發掛起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畫像,時刻銘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村裡還制定了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村規民約12條,並將村規民約公示上牆,作為全體村民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嚴明行為規範。

「豪裝」的傳統傈僳族民居

為了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裡積極發展種養殖業,種植禿杉、撫育管護人工和天然林、種核桃、紅花油茶、草果等,年產值達50餘萬元;同時鼓勵發展糧食、果蔬及茯苓、重樓等中藥材種植,成立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2個,入社農戶58戶,入社率達70%。在此基礎上,村民還積極組建建築裝潢公司、從事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及小商品交易,帶動53名青年就業,並通過職業培訓和技術指導積極引導轉移就業40名村民。

新桃樹河村活動場地

如今的新桃樹河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村風煥然一新,黨員群眾心存感恩、勵志前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居民人均純收入從搬遷前的2280元躍升到現在的10369元,翻了兩番以上。一個幸福美滿的「傈僳新家園」已然形成。

雲南網記者 秦黛玥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人人阿咪嚓收入翻兩番!雲南騰衝傈僳族百姓生活改天換地
    打卡我的小康生活【人人阿咪嚓收入翻兩番!雲南騰衝傈僳族百姓生活改天換地】雲南騰衝市中和鎮新街社區新桃樹河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傈僳族村寨,也是騰衝市198個「邊少貧」自然村之一。為徹底擺脫居住地山高谷深、地質災害頻發、道路晴通雨阻、生存條件惡劣的困境,2016年新桃樹河村整村搬遷至郭家營大水板。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時時「感黨恩」 人人「阿咪嚓」
    時時「感黨恩」 人人「阿咪嚓」——騰衝市新桃樹河村傈僳族群眾改天換地自強不息建設幸福家園騰衝市中和鎮新街社區新桃樹河村民小組原居住於海拔1650—2600米的群山之中,距社區居委會駐地25公裡,有村民79
  • 瀘水市:幸福新家園,小康有奔頭
    和諧社區黨總支副書記高德蓉說道,社區自2019年10月建成投入使用以來,瀘水市委、市政府把「強化組織領導,支部建在樓上」落到實處,探索社區管理新方法、新思路,因地制宜制定管理制度,提升社區服務質量,來自不同村子、不同民族的易地搬遷居民休戚與共,齊心協力建設美好新家園,過上了好日子。幸福新家園,小康有奔頭。
  • 「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記者手記】我們一起走向小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薛硯在南梁蹲點採訪的幾天裡,記者把關注的「鏡頭」不斷拉近,聚焦到一個個家庭、一張張面孔和一段段往事上。老黨員韓懷清一家三代人,正是南梁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近10年來翻天覆地變化的親歷者和見證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請聽錄音報導:《貧困戶老周的幸福生活》。見到周明則時,他正坐在自家的炕頭上,用手機直播,演唱歌曲《宋家溝》。周明則:閨女也給我買了音效卡,高興了回來我們就坐下唱歌,上「快手」,流行歌、老歌,我啥歌也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一個幸福的農民」①昔日屋漏布衾寒 今朝...
    【開欄語】凝聚決勝全面小康正能量,共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2013年11月,貴州出臺《關於實施貴州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實施貴州省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移民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移民的幸福生活 2020-09-29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浦秀村用汗水和堅持書寫邁向幸福小康的詩情畫意 2020-09-16 10: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搬出沉陷區,告別髒亂差,東華園社區百姓開啟安居樂業新生活——「小康」,就在幸福的小日子裡  「唱支山歌給黨聽,我把黨來比母親……」6月30日,吃過晚飯,家住撫順市順城區前甸鎮東華園社區的陳玉芳一家,坐在一起聊天、唱歌,屋內歡聲笑語,其樂融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十二本工作日誌見證孟堡村的奮鬥和幸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十二本工作日誌見證孟堡村的奮鬥和幸福 2020-12-10 23: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浮洲蝶變 小康夢圓
    作為浮洲村的對口幫扶單位,近年來,深圳局堅持把精準扶貧、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利用行業專業優勢,立足抓好「鄉村規劃、教育扶貧、產業幫扶」等重點工作,下足「繡花」功夫,激發內生動力,以決戰決勝的姿態確保浮洲村的貧困群眾全面脫貧、邁入小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則故事講述幸福小康生活
    關於小康,總有諸多過往:你的第一部手機、第一輛汽車、第一份工作、第一套房子……無數個第「一」的片斷,折射出我們普通的生活場景,或是自己的,或是他人的,雖時代不同,但對小康的憧憬追求、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間斷。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烏鎮民宿老闆的幸福生活
    桐鄉烏鎮居民高英英曾是一位導遊,如今,隨著烏鎮變身蜚聲中外的網際網路小鎮,她成了一位擁有3家民宿的老闆,過上了夢想中的幸福生活。《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烏鎮民宿老闆的幸福生活》。傍晚5點多,烏鎮的天空逐漸被夕陽染紅,西柵景區外的民宿老闆高英英忙活開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風村:蕙心巧手編織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東風村:蕙心巧手編織幸福生活 2020-07-14 05: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山裡的體育課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11日推出:《大山裡的體育課》。隴城學區校長王旭升說,這讓老師們的幸福感歸屬感也大大提升,全鎮的教育水平年年都有新突破。王旭升:教學點的老師很自信,學生很自信,這幾屆取得的成績也是非常不錯的。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隴西:民富村美奔小康
    隴西縣聚力脫貧攻堅,樹立問題導向,靶向施策補短板,因地制宜育產業,使昔日深居大山的貧困戶,搬進了設施完善的新農村,開啟了民富村美奔小康的新徵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 「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 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小康大街」,夢實現的地方村民賈建東一家坐在自家小院裡,享受著愜意的傍晚時光。賈雲峰說,在那之後的幾年裡,賈家寺村統一規劃修建了新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都逐漸完善,小學、幼兒園、醫療室、公交站一個不少。如今,62歲的賈雲峰不再擔任村支書,每天喝喝茶、養養花,過起了標準的「退休生活」。「電視上說退休生活很無聊,我可不這麼覺得。」賈雲峰說,雖然3個子女都成了家,住進了城裡,但逢年過節還會帶著孩子們回自己身邊。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四) | 鑼鼓聲中幸福來 2020-08-05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