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桃樹河村
雲南省騰衝市中和鎮新街社區新桃樹河村民小組是典型的傈僳族村寨,也是騰衝市198個「邊少貧」自然村之一。2016年,新桃樹河村79戶傈僳族群眾,通過自籌+易地搬遷+農危改+民族團結示範項目結合的形式,整村遷離「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高山深谷,搬到了宜居地,建設「傈僳新家園」。
傳統傈僳族民居裝修十分講究
時時「感黨恩」,人人「阿咪嚓」,處處「新氣象」,家家「阿克幾」——這是村委書記餘在明對現如今新桃樹河村新面貌的描述。
「阿咪嚓」是傈僳語,漢語意為「為了過上好日子積極行動起來」,也可翻譯為「擼起袖子加油幹」。新桃樹河村民是一群敢想敢幹的傈僳族同胞,「阿咪嚓」貼切地形容了他們的行動力。自2011年以來,79戶村民自發籌集482萬元資金購置53畝集體土地,集體搬遷到了郭家營(大水板)。同時,市、鎮、村及各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整合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民族團結示範村建設等項目資金920餘萬元,幫助實施「三通一平」、道路硬化、文化廣場、綠化美化等基礎設施建設,並於2016年建成新桃樹河新村。
餘在明彈唱起傈僳族小調
「阿克幾」漢語翻譯為「非常好、十分安逸舒適」的意思。餘在明熱情邀請媒體記者走進自家「阿克幾」新居,還彈起三弦,唱起歡快的傈僳小調表達搬入新家後的喜悅心情。在餘在明新居裡,記者看到裝修精美、雕梁畫棟的傈僳族傳統建築的門窗、欄杆;客廳裡彩電冰箱也一應俱全,廚房明亮潔淨,廁所裡安裝了抽水馬桶,與城市生活並無二致。
餘在明家乾淨明亮的廚房
除了餘在明家,村裡很多人家都按照傈僳族傳統房屋建築風格,建造起既有傈僳文化元素又符合現代生活理念的新民居。村民餘生海家近日正忙著裝修,做草果收購加工生意的他近些年生意越來越紅火,這次翻新是一項大工程,花費起碼在45萬左右。他告訴記者,自己的加工廠和裝修都要用錢,但他還是決定要把房子整好,「因為人苦一輩子就為有一個安逸幸福的家。」
餘在明向媒體展示傈僳族傳統狩獵工具——弩弓
受益於易地搬遷扶貧政策,村裡還建成了集休閒、娛樂、體驗為一體的傈僳族民族文化展演中心,包括傈僳族民俗文化展室、活動室和「上刀杆下火海」「跳嘎」等民俗活動場所,這樣一來,既落實了美麗鄉村建設,又保留了民族風貌。
村裡師傅正在裝修
據了解,在新桃樹河新村,家家戶戶自發掛起起黨和國家領導人畫像,時刻銘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村裡還制定了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村規民約12條,並將村規民約公示上牆,作為全體村民必須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嚴明行為規範。
「豪裝」的傳統傈僳族民居
為了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村裡積極發展種養殖業,種植禿杉、撫育管護人工和天然林、種核桃、紅花油茶、草果等,年產值達50餘萬元;同時鼓勵發展糧食、果蔬及茯苓、重樓等中藥材種植,成立中草藥種植專業合作社2個,入社農戶58戶,入社率達70%。在此基礎上,村民還積極組建建築裝潢公司、從事農副產品加工、交通運輸及小商品交易,帶動53名青年就業,並通過職業培訓和技術指導積極引導轉移就業40名村民。
新桃樹河村活動場地
如今的新桃樹河村生產生活條件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村風煥然一新,黨員群眾心存感恩、勵志前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居民人均純收入從搬遷前的2280元躍升到現在的10369元,翻了兩番以上。一個幸福美滿的「傈僳新家園」已然形成。
雲南網記者 秦黛玥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