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花果管理是葡萄周年管理的重頭戲,但不少果農朋友對葡萄開花結果的過程還不甚了解,以致於管理上難以得心應手。為此,筆者整理了葡萄開花結果的一些特性,供各位參考。
Part.1
花芽
葡萄的花芽為混合芽,萌發後能抽生新梢與葉片,並可在新梢上形成花序。花芽著生在結果母枝的葉腋間,根據其形成與萌發的時間不同,可分「冬花芽」、「夏花芽」2 種類型。
冬花芽:是上一年形成第2年萌發的花芽,通常著生在結果母枝的3~10節,一般於花期時進入花芽分化期;謝花後兩周未分化原基形成第一花序原基;花後70天左右,完成第二個花序原基的分化,至硬核期不再分化,進入休眠狀態;第2年春萌芽後,花序原基繼續分化,至開花前才形成完整的花序。
夏花芽:是當年形成、當年萌發的花芽,由於形成的花序小、果品不佳,一般只有特定品種做二次果時才會用到。
說起花芽就不得不再說一下花芽分化,葡萄的花芽分化是高度複雜的生理生化和形態變化過程,跨度時間長,且分階段性,影響因子眾多,如溫、光、溼等環境因素,及激素水平、礦質營養、糖類及器官效應等內在因素,限於篇幅,需要詳細了解的朋友可查看《葡萄花芽分化的秘密》。
Part.2
花序
葡萄的花序為復總狀花序,通常呈圓錐形,花序也稱花穗,一般著生在新梢的第3~7節葉片對側。
1個花序上有花蕾200~1500個,但生產中只需50~100個即可達到豐產,因此花序整形是必不可少的。
整形的時間應掌握在花序先端的支梗開始分離到花序進入初花期之間,並針對不同葡萄品種選擇相適宜的方案,如巨峰系品種有核栽培可用留中間支梗法,巨峰系品種無核的可用留穗尖法,而對於花序大坐果率高的歐亞品種,則可選留副穗。
此外,針對大果粒型品種、緊穗型品種或是坐果率高、花序較小的品種可進行拉穗調型,一般用到赤黴素浸蘸花序,也有用肥水拉花的。
這部分還要介紹一下卷鬚,它是花序的同源器官,著生在新梢葉片的對側,在有花序的新梢上,卷鬚著生在花序以上的節位。
在花芽分化過程中,樹體營養充足時卷鬚可以轉換成花序;反之,營養不良,花序也會停止分化而成為卷鬚。若不想花芽退化成卷鬚,就需要我們做好整個生育期的肥水管理,如花前葉面噴施硼源庫、海精靈葉面肥,果期注意補充鈣、鎂等中微量元素,後期控氮增施磷鉀,採收後上採果肥,及時下底肥等。
Part.3
花
葡萄品種大部分為兩性花(完全花),能自花授粉結實。葡萄花為風媒花,同時又是蟲媒花,蜜蜂等昆蟲對它也能起到傳粉作用。
葡萄具有閉花授粉現象,在乾旱、低溫等不利開花的條件下,葡萄的散粉、授粉能在蕾期完成,其花冠常不正常脫落,而乾枯在花朵上。
葡萄花期較短,只有5~7天,在開花至坐果階段,一般有3個落花落果高峰。第一次是花後3~5天的落花;第二次是盛花後1~2周的落果,本次掉落的多為未受精或受精不良的幼果;第三次出現在花後3~4周,落果量不如前兩次大。
葡萄始花後大約10天內是坐果臨界期, 始花後的10~15天是種子發育臨界期,此期養分不足,坐果率降低,建議在初花期、盛花期各噴施一次海精靈生物刺激劑葉面肥+硼源庫,以增加樹體營養,提升坐果率。
花後至套袋前是葡萄病蟲防治的關鍵期,同時也是補鈣的黃金階段,在做病蟲防控的同時應配伍鈣源庫等螯合鈣肥,對葡萄品質的構建及後期生理病害的預防大有裨益。
Part.4
果實
葡萄為漿果,果實由果梗、果刷、果皮、果肉、果心、種子組成,果梗與果肉相連的維管束為果刷。
果皮上被有果粉,果皮有薄、中、厚之分,果粉的厚薄與貯運性能有關,粉厚的比較耐貯。
果粒的顏色由果皮細胞中的色素種類而定,如無色品種含有大量的葉黃素、類胡蘿蔔素,而有色品種含有多種花青素(花色苷)。
葡萄粒的發育規律,呈雙S型生長曲線。開花後數天,細胞體積迅速增大,出現第一次果實生長高峰;當進入種子發育期、硬核期時生長放緩;隨著果粒著色開始,漿果進入第二次生長高峰,一直到果粒變軟有彈性逐漸成熟。
來源:農業助手團隊編寫整理,部分內容參考自《南方地區葡萄開花結果特性及花果管理技術| 林麗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