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北京一所著名重點大學內,有40名學生被確診為抑鬱症,約佔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訪問量的兩成。智識高、求勝心強的大學生,已然成為抑鬱症高發人群。
6月10日下午5點,一名四川省達州市渠縣的高三畢業生小斯(化名)突然失蹤,三天後他的屍體在渠江河面被發現。
渠縣高三畢業生小斯生前照片。圖片來自達州晚報
同時,他在網絡空間裡寫下的數千字遺言也被網友們關注。其中一段令人深思:「從小我爺爺奶奶說的,考一次100分或者得一次A+就獎勵一塊錢,然後作業本上滿滿的A+,後來雖然沒有給錢了,但我從學習成績好,做一個學霸中找到了優越感,差不多就從這時候起,就被打上了學霸的標籤……」
空間留言信息。圖片來自達州晚報
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藺桂瑞教授分析到,小時候家長的鼓勵方式,讓本不屬於他的價值標準成了他的「優越感」來源。而且在父母不斷的要求下,他對自己的「標準」越定越高,最終產生沒有迴旋餘地的畸形狀態。長期以來內心衝突,有壓力,當遇到像高考這樣的坎兒時,就很容易爆發出自殺等心理危機。」
小斯的悲劇雖是個例,他卻反映出一些學生隱藏在「分數」之下的「心理危機」。藺教授指出,由於高考常常被社會和家庭賦予了過高的意義,極易導致學生處在一種高壓狀態下。而這種壓力不僅只存在於高考階段,還會延續到未來的生活,大學生涯就是其中的一環。
「李家傑珍惜生命大學生心理熱線」開通7年來,共傾聽了全國各地近萬人次的聲音。熱線主任秦琳告訴記者每日在線的6小時會接到近三四個學生的電波求助。另一所在北京著名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負責人章文(化名)則說:「據粗略統計,5年前,10個諮詢對象裡平均一兩個有抑鬱症,而現在則上升到3-4個。」
目前,北京的高校一般設有心理健康中心,主要負責心理排查、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課和諮詢等工作,學校還安排專職的心理教師,配備專門的諮詢中心。這裡,雖然不能像專業醫院做臨床診斷,卻是預防危機和篩查抑鬱的第一道「防線」。
在談起遭遇心理危機的大學生群體時,長期在大學心理諮詢一線工作的章文直言道:「他們中患有抑鬱症的佔比較高,去年中心約有1500人次的來訪量,抑鬱症佔到諮詢人數的兩成。經我們統計,全校共有40個學生確診為抑鬱症,算上實際患病卻沒來諮詢的,這個數字應該還會更高。」
抑鬱症,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從情緒、認知、動機和生理上都有明顯異常的反應,判斷是否得病通常在上述方面。「對生活失去興趣,無意義感,嚴重的,會出現自殺傾向。」章文記得曾接待一位歷經3年半心理輔導的女生,這女孩當時甚至記不住7個字以上的短句,「得了病,身心巨大痛苦,普通人往往難以理解,我們的流程是先詢問症狀,嚴重者建議轉診同時通知家屬或老師,不嚴重者就心理諮詢。」
畢業該說再見時,就讀於北京海澱某知名大學的博士生三年級的小魚(化名)卻沒有出現在今年師門散夥飯局,她病了。在和抑鬱症搏鬥的漫漫長路上,小魚的論文答辯已然遙遙無期,畢業只能順延。她說這病沒有傷口,沒有流血。「抑鬱起來,不要逼我,千瘡百孔,四處漏風。」
從碩士確診為抑鬱症至今,她犯了三次病,兩次在國內,一次在國外交換期間。最近一次病發是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被論文和就業的雙重壓力所困擾,幾個月來她常失眠,身體狀態也越來越差,抑鬱再次來襲。「注意力下降,記不住東西,根本就寫不下去。吃過數十種抗抑鬱的藥,忍受過噁心無力、渾身酸痛的副作用,這些和抑鬱本身的症狀混在一起,生不如死。」
當被問起什麼原因得上抑鬱時,小魚有些茫然,「要知道生病的具體理由,我就不會抑鬱了,它就像感冒一樣,一不小心就上身了。」碩士二年級她出現整夜失眠,恐慌之中她不斷逼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睡眠紊亂,學習隨之癱瘓,「當初就連煮個餃子煮粘鍋,我都要進行深刻的自我批判,然後上升到自我懷疑,『你現在連個餃子都煮不好啦!』」幾經好友的催促,她才來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幾次輔導後,心理老師建議她去北醫六院看看,很快被確診為重度抑鬱。
本科就讀於計算機專業的張騰(化名)確診抑鬱症的過程要比小魚更曲折和漫長,直到大四上學期他才在抑鬱症前真正「倒下」,休學回家。「進校時不喜歡我的大學和專業,有心理落差,加上當時談了異地戀的女友,非常迷茫,走不出那悲傷情緒。我開始找各種書看和測試,恍然察覺抑鬱了,一開始我和父母誰也不相信,等到快不行時,病到不得不休學。」記者採訪的多個抑鬱大學生的病例,大多數都有過「人前堅強,人後沮喪」惡性循環的掙扎,他們罹患上的是隱匿型抑鬱症。
特點一:「病恥感」讓在校生得病不易被察覺
曾是抑鬱症重度患者的張騰坦承他接觸過的不少同齡病友,他們在初期時往往不願示人。公開統計顯示,我國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至少是13萬,而其中40%的自殺死亡者在自殺時患有抑鬱症。
隨機採訪的學生普遍覺得抑鬱症並不遙遠,但對其基本知識和診療卻不甚了了,多數者對其的理解源於此前媒體的報導。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在去年末一次採訪談到當前中國抑鬱症患者數量超過2600萬。從北京市綜合醫院開展的流行病學調查數據中看:近10%的患者有抑鬱,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過專科診治。
由於心理問題有很大的隱藏性,如果當事人迴避,老師們也難以發現,高校對抑鬱症學生的前期篩查難度可見一斑。面對這些困境,章文和秦琳都笑道,「來找我們的孩子都不太可能走極端。」她們覺得當務之急依然是「脫敏」,讓學生和家長正視心理疾病,而非妖魔化抑鬱症。「校園裡患抑鬱症的學生人數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學甚至父母都會有病恥感,刻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絕看醫生。」
特點二:碩博士抑鬱已呈現升高趨勢
北京高校心理素質教育研究會名譽會長藺桂瑞教授這些年來一直在進行「大學生心理危機群體」的調查研究。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她發現這些大學生抑鬱症群體都有一些共性,例如:擁有不良家庭關係或親子關係的學生佔比較高;研究生數量目前雖然佔比不高,但已呈現出升高趨勢。
相較於本科生,與小魚相同遭遇的碩博士們,面臨著更多經濟、學術或家庭的多重問題,他們承受的壓力更大更複雜。章文回憶曾危機幹預過一位男博士,當時這位博士1個月不洗澡。「讀博6年卻無法畢業。誘因就是論文和導師的衝擊,他最終只能休學。」
現行的大學管理體制,高校的心理教育對於研究生群體的覆蓋率遠不及本科生。針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關注度不夠的話題,一位不具姓名的高校心理諮詢老師對此解釋:「這種情況有一定客觀原因,包含著高校機構設置的因素。一般而言,心理健康中心歸屬於高校的學工部,而學工部往往負責本科生的相關問題,對於研究生方面的工作屬於協助性質。」
一、心理、社會因素
近年來心理、社會等因素在情感障礙尤其是抑鬱症的發生、發展、預防和治療方面的重要性,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
各種重大生活事件突然發生,或長期持續存在,引起不愉快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越強烈,越持久,其致病作用也越大。
此外,凡事要求完美,責任感極強,對人生要求很高,這也是思維超負荷的一個重要原因。完美主義者往往對自己的症狀採取負性評價及不接受的態度。
二、軀體疾病
許多軀體疾病和狀況,如中風、心臟病發作、癌症、慢性疼痛、糖尿病、激素紊亂和晚期疾病,往往可以導致抑鬱症。
如果你或者你認識的人患有軀體疾病,而且有淡漠症狀或者無法解決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這些症狀可能是對軀體疾病的情緒反應或主觀反應,也可能是抑鬱症的前兆。
三、性格因素
很多人因為童年的生長環境留下的陰影,導致性格缺陷,比如自卑心理、悲觀、杞人憂天、對任何事物都沒有信心等。
很多這種性格確缺陷在成年之後都很容易引發抑鬱症等精神疾病,這也是導致抑鬱症的常見原因之一。
四、睡眠障礙
長期的睡眠障礙導致的睡眠質量差、睡眠時間短、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日積月累導致精神異常,很容易引起抑鬱症,這也是導致抑鬱症的最常見原因。
日常生活中,緩解和消除精神壓力方法可以參考如下↓
1、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薰陶和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因此,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和學習之餘,不多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
2、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愉快的發洩方式,你就能忘掉憂慮,笑口常開。
3、出門旅遊也是一種好方法。
4、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甚至可以把無所事事的時間也安排在日程表中,要明白悠然和閒散並不等於無聊,無聊才沒有意義。
5、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
6、勇敢地面對現實,不要害伯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確處理事務。
7、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述不但可增強人們的友誼和信任,而且更能使人精神舒暢,愁煩盡消,多找朋友聊天。 相信自己一定能減輕壓力,神清氣爽,愉快地生活!
中央第十輪巡視開始,這些看點你不容錯過!(附巡視組信訪聯繫方式)
中國又一項「世界之最」今天竣工,據說能找「外星人」!
注意!最強暴雨已致11省份近800萬人受災!遇到險情如何迅速安全避險?
來源:綜合北京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大渝網、家庭醫生在線整理
本期編輯:王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