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路變坦途致富有出路

2020-12-20 東方財富網

原標題:泥路變坦途致富有出路

  遂寧高新區境內的金石路總投資1200萬元,全長3.75公裡,路面設計寬度6米,貫穿園區聚賢鎮的石板凳村、金井溝村、涼亭溝村,涉及沿線5000多名老百姓的出行。

  11月15日,金石路建成通車。該路不僅連接了鄉村與城市,更為聚賢鎮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石路通車了,以後出行就更方便更省時了。」11月25日,看著家門口的這條農村公路建成通車,遂寧高新區聚賢鎮金井溝村5組村民尹建波喜笑顏開。

  「金石路按照國家4級公路標準設計,總體厚度60公分。因受天氣影響,工期有所滯後,但是我們嚴格按照標準,保質保量推進項目建設,確保項目11月15日順利通車。」金石路項目施工方負責人唐坤開介紹到。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條在田間縱橫相連、直達村民房前屋後的農村公路已完工,三五成群的村民正在新修的公路邊悠閒地散步,不遠處4名施工人員正在道路兩旁安裝隔離護欄。

  金石路原本是一條僅有4米左右寬的泥石路。沿線村民出行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道路不暢,成為老百姓發展產業、急病就醫的「攔路虎」,嚴重製約了沿線各村和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

  「為改善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條件,加快群眾增收致富步伐,聚賢鎮鎮、村兩級積極對接愛心企業和上級部門,加快推進該路建設。」聚賢鎮黨委委員、組織宣傳委員周勤告訴記者,為保證項目如期保質完成,聚賢鎮聘請了專業的工程監理單位監管和專業的檢測單位抽檢,施工時採取鎮、村兩級同時監督制、每半月工程推進例會制,把工程建設質量和安全擺在首位,把牢「質量關」。

  「沒修路時,從家裡到場鎮,走路需要兩個小時。雨天路滑,三輪車、摩託車都無法通行,家裡的農產品也無法及時運出去。如今這條路修好後,再也不用擔心雨天耽誤農產品的及時輸出了。」大柏林村村民衛小英感嘆到。

  一條農村公路,連接的是鄉村與城市,打通的卻是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

  「下一步,我們還將對金石路進行延伸擴建,延長至安居區橫山鎮。屆時,車輛可直接從橫山高速公路出入口駛入遂資眉高速,從而方便聚賢鎮的工業企業、沿線的農業產業和群眾的生產出行,加強農村公路與高速路網的銜接,打造更加便捷的交通幹道。」周勤說。

  據了解,自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推進「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提質擴面以來,遂寧高新區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交通+旅遊」「交通+產業」的融合發展戰略,結合交通脫貧攻堅要求,全面考慮轄區農村公路建設實際情況,大力推動金石路等幸福美麗鄉村路建設工作

  「2020年,園區已建成農村公路約30公裡,現有農村公路裡程共計約180公裡。」遂寧高新區建設交運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下一步,遂寧高新區將繼續推進幸福美麗鄉村路建設,打通農村發展「最後一公裡」,為助力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文章來源:遂寧日報)

(責任編輯:DF398)

相關焦點

  • 泥路變坦途,荒地成花園!諸暨農村裸露地面「變形記」
    泥路變坦途,荒地成花園!從這裡經過,風天一身土,降低空氣品質;雨天一身泥,阻礙交通出行;裸露地面成為美麗鄉村的「疤痕」和短板,影響環境整體的和諧美觀。讓我們通過一組照片看看曾經的那些「疤痕」▼▼▼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群眾小事都是民生大事。
  • 芒果乾變「致富幹」 果農增收致富有新路
    芒果乾變「致富幹」 果農增收致富有新路 www.panzhihua.gov.cn     發布時間:2020-09-11     來源:這裡仁和      選擇閱讀字號:[ 大 中 小 ]     閱讀次數:
  • 「縣鄉人大」遂溪人大:昔日坑窪路 今朝變坦途——洋青鎮人大開展...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多得人大代表的建議,讓我們多年坑窪難行泥路得到快速修建。」望著曾經坑窪不平的泥土路變成「坦途」,遂溪縣洋青鎮司馬村村民深有感觸地說。長期以來,由於路面狹窄且坑窪不平、破損嚴重,遇到下雨天積水情況更甚,可謂「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往來不便一直是附近村民的煩心事。今年11月3日,洋青鎮黨委領導到司馬村開展「雙聯繫」活動時得知此事,當場表態要儘快將人大代表、選民群眾意見建議落實好。克須村人大代表小組跟蹤監督道路工程建設「民生工程無小事,群眾利益大過天。」
  • 甘肅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 變爛泥道為「致富路」
    央廣網蘭州6月25日消息(記者孟永輝 蘭州臺溫建峰)甘肅天水市清水縣大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打通了制約該縣偏遠山區群眾致富奔小康的最大瓶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這是天水市清水縣山門鎮旺興村通村道路的真實寫照。
  • 木裡:雪域處處是坦途
    有了便捷的交通和近乎完美的自然風光,近年來,這裡被無數遊客親切的稱為鑽石線路,「寸冬海子一日遊」已然成為遊歷木裡縣的最佳去處。木裡縣城到寸冬海子的距離質變,其實是木裡縣交通網絡大發展格局之中的一個小細節。精準扶貧給雪域木裡人民帶來了許多人如夢似幻的驚喜,其中最根本、最大的驚喜莫過於晃眼之間「天塹變通途」。
  • 路修好了,再也不用走泥路了
    日期:[2012年12月05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2] 路修好了,再也不用走泥路了 曹縣磚廟鎮王樓村「第一書記」為村民修路1380米 本報訊 (記者 解中衛)「這水泥路很結實,輕易毀壞不了……」11月19日,記者來到曹縣磚廟鎮王樓行政村,聽到最多的話題就是村裡新修的公路。
  • 下一個中國致富路?一年收入1600萬,有行動力的年輕人已獲利
    下一個中國致富路?一年收入1600萬,有行動力的年輕人已獲利。相信這些年,農民外出打工,受盡了背井離鄉的苦楚,不過沒辦法,大多只能無奈離鄉打工。原因就是在農村沒法發展,找尋各種出路卻大多是走不通。不過這並非代表農民放棄了想在家鄉致富的夢想,可是不知道路如何走,背後的責任實在是太大,很多時候不敢這麼走。外出賺錢,很多人也因為見識不夠或者文化不夠錯過了我國很多致富機會。不過下面的農村小夥致富路,也許就是我國的下一個致富路。
  • 同安農民變導遊 走上綠色致富路
    在鄉村旅遊開發中,關鍵在人,人才培養先行,因此,通過培訓專業人才隊伍,來帶動綠色致富路,做精做特同安旅遊,實現「百姓富生態美」。 4月21日,由同安區旅遊局主辦,廈門旅遊培訓中心承辦的同安區首期美麗鄉村講解員培訓班順利開班。本次培訓採用全封閉式,為期4天,來自區旅遊局諮詢服務中心、竹壩、頂村村、溪林村、軍營村和白交祠村共30位學員參訓。
  • 肥西銘傳鄉:鋪就民生路 敲開致富門
    暢銷的銘傳品牌產品民生路「鼓起」群眾錢袋子。「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桑葉長地裡,蠶寶食無依」。這是當地的老蠶農們對前些年養蠶最大的感受。路不通,路網不暢,餵養不易,銷售受阻,使得當地群眾賴以生存的蠶桑產業得不到發展,數萬畝的桑園本該成為致富的香餑餑,卻偏偏愁壞了一方百姓。
  • 廣西大化大石山區瑤胞求學路:從斷崖天梯變坦途
    (拍攝於2012年9月3日) 韋哲 攝中新網河池9月26日題:廣西大化大石山區瑤胞求學路:從斷崖天梯變坦途中新網記者 蔣雪林「我們以前去學校,要翻山越嶺,在經過一個斷崖時,要攀爬懸掛在斷崖上的木梯(當地人稱天梯),由於身上背著各種生活用品,每次都要小心翼翼地踩著木梯爬下斷崖。」
  •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在這片荒山緩坡上,勤勞的村民開荒山、種果樹、修建路、開民宿,靠雙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195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喝水問題,將原本處於水庫底部的200多戶村民轉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崗,移民後的「前巖新村」成為了嵊州市惟一一個整村搬遷異址重建的村子。不過,當時的小山崗只有一個畜牧場,村民們只能暫時住在豬舍和豬舍的管理用房裡,或者走向山外投親靠友。
  • 衢寧鐵路為浙閩山區鋪就發展致富路
    衢寧鐵路的開通運營,不僅為浙南閩北14個區縣(市)迎來了一條連接長三角、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通江達海快捷通道,更為浙閩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動能,鋪就發展致富路。衢寧鐵路為浙閩山區鋪就一條綠色生態旅遊路。
  • 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
    來源:人民日報重慶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鞍子鎮乾田村——修通山村路 下好致富棋(一線調查·走村串戶探脫貧)人民日報記者 劉新吾 劉涓溪 吳凱核心閱讀「它好久沒上過腳了,上面的泥點子,還是很久以前留下的。」何友高說。「以前,這橡膠雨靴可是出門必備的傢伙。」一坐定,何友高便打開了話匣子:在去年之前,院壩前面還是土路,遇上個綿綿雨,溼漉漉的土地就變成了泥窪窪,最軟的地方一腳踩下去,能陷到腳踝,「現在,有了硬化路,腳都不沾泥嘞!」
  • 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原標題:泥路變成水泥路 快速催生「生態村」 本報記者 唐正芳 李啟瑞 鍾桂發 本報通訊員 周金有 文/圖   從爛泥路變水泥路,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作用不可小看,它除了改善周邊6000多名群眾出行條件外,還激發了村民下決心改變不良衛生習慣
  • 車田鄉:荒山變茶山 鋪就致富路
    近年來,該鄉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破除交通瓶頸,並充分利用土地、氣候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油茶產業,讓荒山變茶山,為村民鋪就了一條增收致富路,鞏固脫貧成果。2018年,車田鄉引進酉州實業集團到該鄉發展油茶產業,新建油茶基地1萬畝,並在車田村5組修建了佔地面積約1.3萬平方米的油茶初加工廠,為當地油茶產業的發展壯大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讓當地村民對發展油茶產業充滿了信心。
  • 黃河水淌出致富路
    特色民宿讓村民走出了一條致富新路。黃靈燕攝  然而成功路上無坦途。就拿班多村來說,這樣的發展道路,始終欠些火候。  「村裡基礎設施不夠完善,遊客來了也留不住;一些外出務工的村民還是存在缺少文化、缺少技術的問題,就業機會並不多。」班多村黨支部書記桑傑本分析道。  這些困擾逐步得到解決。
  • 無路闖出路 坦克300城市樂園掀圈粉狂潮
    11月20日至11月25日,「無路闖出路,坦克300城市樂園」場景試駕活動在廣州白雲萬達廣場火熱進行中,眾多專業汽車媒體人排隊體驗坦克300的沉浸式場景試駕,從專業車展爆款到全民共創狂歡,坦克300以高能表現slay全場。
  • 全新蘭德酷路澤諜照曝光 超大格柵設計撞臉全新坦途/預計2021年...
    日前,海外媒體曝光了全新蘭德酷路澤的諜照。據悉,新車前臉超大格柵設計風格貼近全新坦途,有傳言稱雷克薩斯的雙增壓V8發動機可能會出現在蘭德酷路澤的GR車型上。
  • 貴州:威寧一農民帶領村民致富 盆栽「栽」出了致富路
    中國園林網7月3日消息:在觀風海鎮海豐村,從事盆景種植的村民耿澤清,用20多年的時間,通過盆景種植走上致富路,並帶動周邊上百戶村民加入這一行列。打工年代 不甘平庸謀出路耿澤清今年56歲,幾十年前,他曾做過公社教師,後來便開始走南闖北。「一方面為了求生活,另一方面看看外面的世界!」耿澤清說,他曾到過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先前一直靠打工為生,做過建築工人和電焊工人等工種。
  •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新華社照片,邢臺(河北),2020年12月14日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12月14日,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西任城西隊村村民在製作燈籠。新華社發(張馳 攝)新華社照片,邢臺(河北),2020年12月14日 紅燈籠「照亮」致富路 12月14日,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西任城西隊村村民在製作燈籠。 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東三召鄉依託燈籠製作傳統手工技藝,積極發展植絨燈籠、拉絲燈籠、傳統宮燈等燈籠製作,產品銷往山西、河南等地,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