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神秘的語言大咖,正悄悄地在第六號天使,執行神秘的任務
關於孩子的語言發展,針對0-6歲學前兒童,大人多著眼於口說的能力,6-12歲學齡兒童,老師及家長開始要求其閱讀及書寫能力
其實語言發展泛指孩子的聽說讀寫能力。六個月的寶寶還不會說話,大腦早已開始接收辨識大人的聲音及語句,一歲的幼兒或許尚未建立閱讀習慣,卻也理解書裡面的圖案有其含意,兩歲前的幼兒雖無法寫字,但已能拿筆塗鴉。
學者Clay認為孩子自出生後便在為閱讀及寫字做準備,在日常生活中所有文字或圖像都是孩子的學習來源,若是處於一個語文豐富的情境下,孩子自然能展現出對語言及文字的興趣及學習動機
所以孩子要在小學階段有良好的閱讀書寫能力,家長得從0-6歲的學齡前期開始,提供有助於孩子學習語文的環境,以下提供一些作法供大家參考:
研究發現:
(a)學齡前孩子每天聽到的詞彙量與其語言能力發展有極大相關。
(b)六個月大的寶寶在聽見大人說話時,腦中的語言中樞已有活化情形,代表六個月大的寶寶大腦已經在學習講話這件事。
(c)每天有爸爸陪著說話的寶寶,能學習較多的詞彙及有較好的語言發展。
因此無論孩子的年齡為何、無論是爸爸媽媽外公外婆,都要多與孩子交談,即便是大人在自言自語,仍然能提供給孩子較好的語言學習材料。
親子共讀已是臺灣普遍的親子互動方式,不僅能提升孩子的語言發展、培養親子間情感,亦可幫助孩子學習社交技巧/同理心等能力,不過家長別以為孩子大了上小學就不用再進行共讀,因為學齡前適合閱讀的繪本都屬圖多字少的繪本
當孩子進入小學後,家長應繼續陪同孩子共讀一些字多圖少的「橋梁書」,幫助孩子認識更多詞彙、理解語句及文章的涵義,隨著孩子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可再進階到共讀一些孩子有興趣、篇幅較短的讀物,透過討論來幫助孩子有更廣泛的閱讀及思考能力。
寶寶第一次叫爸爸媽媽是最讓家長興奮的事情,但隨著孩子年紀增長,為何大人卻越來越不愛聽孩子說話呢?語言的發展除了學習更多詞彙,孩子在說話的同時,得從大腦提取相關詞彙、整理排列後流暢地說出來,這是一連串複雜且需要不斷練習的過程
孩子越能清楚表達內心的想法,越能在學齡期的造句及寫作活動有更好的表現,因此大人莫錯過孩子每一次想要表達意見的機會,放下手機計算機、注視著孩子,試著聆聽孩子的想法或需求,並教導示範合適的表達方式或語句,孩子便能架構清楚的思考脈絡及說話方式,奠定較好的口語表達及寫作能力。。
讓孩子自然沉浸在處處有書的環境,便能增加孩子閱讀的機會、提升孩子的專注力、促進孩子的閱讀理解及語言發展
因此把繪本放置在孩子拿的到的書架,讓孩子想看書就能輕易拿到書,家長請把握每一個孩子想看書的機會,放下手邊工作陪著孩子共讀
最重要的是大人自己得有閱讀的習慣,關掉電視放下手機,在孩子旁邊看書看雜誌,孩子自然就會把看書視為一件重要的事、自然把閱讀內化為習慣。
早期的閱讀能力建立在認識物品、數字、名字、熟悉故事情節;早期的書寫能力建立在紙上隨意塗鴉、著色、畫線條、形狀、說出自己畫的東西,因此透過玩具玩形狀、玩數字、透過塗鴉玩手功能、用水彩畫畫玩顏色玩美感,這些遊戲都能幫助孩子奠定語文學習的基礎,家長們可得多陪伴孩子一起玩喔!
◇◆◇◆◇◆◇◆◇◆◇◆◇◆◇◆◇◆◇◆◇◆◇◆◇◆◇◆◇◆◇◆◇◆◇◆◇◆◇◆◇◆◇◆◇◆◇◆◇◆◇◆◇◆◇◆文章來源:痞客邦@徐瑜亭 作者:徐瑜亭
◇◆◇◆◇◆◇◆◇◆◇◆◇◆◇◆◇◆◇◆◇◆◇◆◇◆◇◆◇◆◇◆◇◆◇◆◇◆◇◆◇◆◇◆◇◆◇◆◇◆◇◆◇◆◇◆
她是誰 ? 一個來幫助孩子的天使 ?
《神秘人物》
教學至今二十多年,回首剛入行時的青澀、檢視現今的自己,凝想著將來一個全然不知的未來,在靜靜的沈思中,清楚的知道我會繼續地努力下去,讓彼此相遇的時候能勇敢而且有信心的往前走,藉由自己的專業與堅持企圖改變一個人的未來,豐富彼此的人生創造成功的雙贏。期許自己不論是在醫療體系、機構、學校系統任何一個地方擔任語言治療師,一定秉持著初衷-在你、我相遇時藉由彼此的努力進而讓人生更加的美好。
執業至今二十多年的資歷,培訓過數百人次的語言治療師、學校老師以及無數的家長
這位大咖,究竟要來幫助孩子什麼 ?
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