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判例:當事人被強制拆除的房屋已經通過徵收補償程序得到補償,其請求再予以賠償不符合法律規定

2020-09-23 狄城普法驛站

☑ 裁判要點

被訴強制拆除行為在徵收補償程序中發生,而相關徵地行為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進行,補償方案也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公告聽取意見,並未有單位或個人提出異議。相關部門也已對當事人應得的補償安置進行了計算並通知領取,當事人被強制拆除的房屋已經通過徵收補償程序得到補償,其請求再予以賠償不符合法律規定。

☑ 裁判文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行 政 裁 定 書

(2020)最高法行申2150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陳康壽,男,住廣東省。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陳亞偉,男,住廣東。

二再審申請人委託代理人董安全,北京貴賓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人民政府。住所地: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調路**。

法定代表人陳景泰,區長。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廣東省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住。住所地: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海田路。

法定代表人孔令培,局長。

原審第三人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調街麻西社區居民委員會三柏西第一居民小組。

訴訟代表人李池弟,組長。

再審申請人陳康壽、陳亞偉因訴被申請人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人民政府(以下簡稱坡頭區政府)、廣東省湛江市城市管理和綜合執法局(原廣東省湛江市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以下簡稱湛江市城管執法局)及原審第三人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南調街麻西社區居民委員會三柏西第一居民小組行政強制及賠償一案,不服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粵行終1566號行政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審查。現已審查終結。

陳康壽、陳亞偉以認定其房屋為非法建築進行強制拆除屬違法,應予賠償,以及未足額賠償為由申請再審,請求撤銷一、二審判決,依法再審本案。

本院經審查認為,本案一、二審判決已確認坡頭區政府、湛江市城管執法局強制拆除陳康壽、陳亞偉主張的案涉房屋的行政行為違法,陳康壽、陳亞偉確認違法的訴訟請求已經得到支持。因此本案申請再審審查的重點在於陳康壽、陳亞偉是否存在需要依法賠償的損失。由於本案的強制拆除實則系在徵收補償程序中發生,而案涉相關徵地行為已在另案審理中被確認合法,徵收行為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相關規定進行,補償方案也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公告聽取意見,並未有單位或個人提出異議。相關部門也已對陳康壽、陳亞偉應得的補償安置進行了計算並通知領取,陳康壽、陳亞偉被強制拆除的房屋已經通過徵收補償程序得到補償,其請求再予以賠償不符合法律規定。坡頭區政府、湛江市城管執法局因陳康壽、陳亞偉未及時搬遷而以拆除違章建築的程序實施強制拆除時,已經通過錄像、公證等形式對屋內物品予以記錄,在安置保管期間也通知陳康壽、陳亞偉領取,而陳康壽、陳亞偉在申請再審審查期間亦未能提供相關屋內物品損失的證據,因此其主張未足額賠償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陳康壽、陳亞偉的再審申請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一條規定的情形。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的解釋》第一百一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裁定如下:

駁回再審申請人陳康壽、陳亞偉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耿寶建

審判員 田心則

審判員 孫 茜

二〇二〇年三月三十日

法官助理 胡 榮

書記員 陳茂森

來源:魯法行談

相關焦點

  • 最高法判例:行政賠償與房屋徵收補償程序的銜接問題
    ,且當事人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賠償請求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判決賠償更有利於及時、有效地解決雙方的行政爭議。因此,在徵收範圍內的房屋被非法強制拆除後,相關的補償問題可依法轉化為賠償程序解決,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安置補償方案中的相應標準作出賠償判決,而無需再通過徵收補償程序予以解決。
  • 最高法判例:強拆行為被確認違法後,當事人是否有權通過行政補償程序要求對其補償?
    關於房屋及物品損失,當事人作為被徵收人依法有權選擇通過行政補償程序請求行政機關對其進行補償,也可以選擇通過行政賠償程序請求給予行政賠償。行政機關認為案涉房屋拆除行為被確認違法後,當事人要求補償安置的前提已不存在,其只能通過行政賠償程序或行政賠償訴訟要求賠償,沒有法律依據。
  • 最高法判例:行政賠償與房屋徵收補償程序的銜接問題
    【裁判要旨】在強制拆除房屋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且當事人已經提出了明確的賠償請求的情況下,人民法院直接判決賠償更有利於及時、有效地解決雙方的行政爭議。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就羅麗萍、羅麗華訴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政府、福州市晉安區新店鎮人民政府房屋行政強制及行政賠償案的請示的答覆》(〔2015〕行他字第11號)中指出,當事人的房屋損失可以按照相關建設項目安置補償方案中的相應標準予以賠償。
  • 最高法判例:人民法院可參照徵收補償方案進行行政賠償
    ,原本應當通過徵收補償程序予以行政補償的房屋損失,轉變為通過行政賠償程序予以解決。徵收補償轉變為行政賠償的案件中,人民法院給予被徵收人的行政賠償項目和數額,至少不能低於行政機關合法拆除被徵收房屋給予的行政補償項目和數額。因此,人民法院參照徵收補償方案的補償項目和補償數額,對違法強制拆除的被徵收房屋進行行政賠償,不違反法律規定。
  • 最高法判例:強拆宅基地房屋的賠償方式,當事人主張比照國有土地上房屋進行賠償的判斷
    (1)對於應安置住宅部分,按照當事人家庭[應安置人口數×40平方米/人×(1+12%)]平方米的標準判決實行房屋安置,如申請人不願意選擇房屋安置的,可以要求行政機關按照相應的市場價支付賠償款;(2)對於超過應安置住宅部分的面積,按照涉案補償安置辦法中框架結構房的補償標準即710元/平方米向當事人支付賠償款;(3)在當事人不接受以應安置人口數為計算依據的房屋賠償方式時,賦予當事人可以根據其房屋結構按照涉案補償安置辦法規定的標準予以賠償的選擇權
  • 最高法判例:行政機關在作出補償決定時能否一併解決強拆造成的損失賠償問題
    根據當事人的訴請,行政機關在無法協議選定評估機構情況下,應當按照《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程序,儘快確定評估機構,並在此基礎上及時作出補償決定,不能再以當事人不配合為由無限拖延,造成補償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
  • 最高法判例:房屋被強拆的賠償數額應不低於可獲得的全部徵收補償
    【裁判主旨】在房屋徵收強制拆除的行政賠償案件中,依照現行法律規定確定行政賠償項目和數額時應當秉持的基本原則是,賠償數額至少應不低於賠償請求人依照安置補償方案可以獲得的全部徵收補償權益,不能讓賠償請求人獲得的賠償數額低於依法徵收可能獲得的補償數額,以體現賠償訴訟的懲戒性和對被侵權人的關愛與體恤,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賠償制度在維護和救濟因受到公權力不法侵害的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方面的功能與作用。
  • 最高法判例:對違法佔地及損失賠償問題的處理
    因違法佔地得到的損失賠償應不低於因徵收土地及房屋依法應當獲得但尚未得到的補償,在相關徵收補償標準尚未確定、對當事人的賠償請求尚缺乏直接判決基礎的情況下,人民法院可同時責令被訴行政機關依法履行徵收補償職責,對相關補償問題作出處理,解決當事人主張的權益受損問題。
  • 最高法院裁判 :被違法強拆的房屋難以鑑定的,法院應判決按照徵收補償方案​賠償
    在當事人已經依照前述程序提出明確的賠償請求、已經進入司法程序的情況下,人民法院不應再判決由賠償義務機關先行作出賠償決定,使賠償爭議又回到行政途徑。人民法院直接判決賠償更有利於公平、公正解決問題,避免行政機關對賠償問題不予處理、拖延處理或者作出不合理的賠償決定,最後當事人仍然需要通過司法裁判尋求救濟,增加當事人的訴累。
  • 房屋徵收中,涉及到「賠償」不低於「補償」
    導語在房屋徵收過程中,徵收部門為了更好地推進徵收補償程序依法、有序、平穩的進行,通常會先行鼓勵和引導被徵收人以籤訂補償安置協議的方式解決補償問題。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法律又有哪些規定呢?很可能轉變為通過行政賠償程序予以解決在這樣的情形下哪些法律規定可以保障被徵收人合法權益呢?
  • 最高法:強拆宅基地房屋的賠償方式,當事人主張比照國有土地上房屋進行賠償的判斷
    (1)對於應安置住宅部分,按照當事人家庭[應安置人口數×40平方米/人×(1+12%)]平方米的標準判決實行房屋安置,如申請人不願意選擇房屋安置的,可以要求行政機關按照相應的市場價支付賠償款;(2)對於超過應安置住宅部分的面積,按照涉案補償安置辦法中框架結構房的補償標準即710元/平方米向當事人支付賠償款;(3)在當事人不接受以應安置人口數為計算依據的房屋賠償方式時,賦予當事人可以根據其房屋結構按照涉案補償安置辦法規定的標準予以賠償的選擇權
  • 違法強拆房屋,補償原則上不能低於合法徵收補償
    針對這樣的一種情況,有的徵收方可能會跳過法定程序,行政機關直接對被徵收人的房屋實施違法強拆。而對被徵收人來說,違法強拆之下繼續維權,那麼房屋補償本應當通過徵收補償程序很可能轉變為通過行政賠償程序予以解決。二、非法強拆情形下,哪些法律規定可以保障被徵收人合法權益呢?
  • 【法視界】最高法判例:籠統請求確認土地或房屋徵收行為違法,屬於...
    行政訴訟是對被訴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當事人所訴行政行為不明確,人民法院將無法進行案件的審理和裁判。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行為包括作出征收決定、發布公告、籤訂徵收補償協議、作出補償決定等一系列行政行為。原告籠統的請求確認徵收行為違法,屬於訴訟請求不明確。
  • 最高法判例:無證房屋是否屬於違法建築?
    在行政機關沒有充分證據證明被拆除的無證房屋屬於違法建築的情況下,應當將該房屋視為合法建築,依法予以行政賠償。行政賠償的項目、數額不得少於被徵收人通過合法徵收補償程序獲得的行政補償項目、數額。經催告當事人逾期仍不履行行政決定,且無正當理由的,行政機關作出強制執行決定,予以強制執行。對違法的建築物、構築物、設施等需要強制拆除的,應當由行政機關予以公告,限期當事人自行拆除。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不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又不拆除的,行政機關可以依法強制拆除。
  • 最高法判例:拒絕履行補償協議約定的搬離及交付房屋等義務應承擔相應不利後果
    2017年11月27日,本院作出終審行政判決,認定:龍華區政府徵收決定總體上符合徵收實施程序;龍華區政府在作出征收決定時,將徵收範圍內的集體土地、集體財產一併徵收,但未能提供相關徵地報批和審批依據,違反法律規定,依法應予撤銷,但是撤銷會對社會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損害,故依法確認該房屋徵收決定行為違法,但保留效力,不予撤銷;徵收補償安置方案第十一條規定,參照同類房屋二手房市場評估價確定商品住房或非住宅房屋的補償金額並無不當
  • 山東高院判例:被徵收房屋無土地證和房產證,並非一概不能獲得補償安置
    當事人的房屋雖然無土地證和房產證,但該房屋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歷史原因,當事人在此居住時間也已經超過二十年,並已經進行了現場查勘和初評,如果涉案房屋被強拆後以無證房屋系違法建築為由不給予當事人產權調換的選擇權利,作為下崗職工的當事人將無法保障居住權,面臨無處可居的境地。人民法院認為行政機關應當給予被徵收人貨幣補償或者產權調換的選擇權,並無不當。
  • 房屋被強制拆除後,賠償是怎麼算的?按補償方案上的標準公平嗎?
    在集體土地和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過程中,補償方案是對被徵收人補償的一個重要依據。然而,在實踐中,由於巨大利益,為了降低徵收拆遷成本,徵收方往往會投機取巧、利用法律鑽空子,不按照《土地管理法》或《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中規定的進行,給予被徵收人的補償很少,有時為了提前完成徵收工作,強制拆除房屋或清理被徵收房屋、地上附著物等。
  • 房屋拆遷,怎麼在符合法律規定的情況下讓百姓的補償最大化?
    房屋拆遷過程中,雙方達成了意識一致,被拆遷人籤訂了補償協議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了搬遷,也就不存在強行拆除了,但也會出現被拆遷人與拆遷方無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主要問題還是補償問題。這時,被拆遷人可能就會遭遇強行拆除的情況,但大家要知道,屬於合法的房屋,就必須通過合法的程序流程進行拆除。
  • 最高法判例:拆除沒有產權手續但具有一定信賴利益的房屋,應給予適當補償
    在案涉房屋拆除前,行政機關還組織人員對當事人的房屋進行信息採集,對房屋結構、面積等進行了確認,並且經調查核實了解到案涉房屋原為招商引資項目,後因徵收被拆除。據此,當事人的房屋雖然沒有相關產權手續,但其對於該房屋仍具有一定信賴利益。行政機關應對當事人予以適當補償。
  • 房屋遭違法強拆,行政賠償只能按補償方案計算嗎?
    但如果房屋徵收部門在徵收過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實施徵收,其與被徵收人之間的法律關係不再是行政補償,而是因違法的行政強制行為引發的行政賠償。那麼,當其強拆房屋的行為被確認違法後,行政賠償金額是否仍完全依據原有的補償方案計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