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芨芨草
【文圖原創】
我們的一生中,除了工作和生活,還有一件更頻繁、躲不過的儀式:隨禮。
不論是親朋好友還是領導同事,平時可以沒有來往,但隨禮是必不可少的——新人結婚要隨禮,老人去世要隨禮,喬遷新居要隨禮,生兒育女要隨禮……反正隨禮的名目之多,可以用眼花繚亂來形容。
看過一個小品,一個老光棍,村裡誰家有事都要隨禮,總覺得吃虧了,也想找個理由收禮。但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可以請人來隨禮的事情,想來想去,只有家裡的老母豬可以利用。於是,老母豬下崽的那天,他告訴了村裡的所有人,讓大家都來家裡喝酒。
當然,這是藝術,生活中好像沒人這麼做。但藝術來源於生活,這個小品也算是對隨禮項目多的一種諷刺吧。
記得很多年前,我們工廠車間來了一個高傲的女大學生,一進車間,眼睛就沒直視過,除了幹活,就是仰頭看天,似乎車間裡沒有其他人一樣。即使說話,也是咄咄逼人,每次都以吵架告終。
其實,大家都是大學生,你即使大學好一點,也不至於這麼清高吧?況且,如果你大學真的比大家高級,也來車間幹活,不正說明你的不堪?
很快,「報應」來了。一年後,她要結婚了,對象是廠辦公室秘書。可能是自己平時的做風吧,發請柬的活,就交給了車間裡的技術員,每個工友都發了,技術員說,一共345份。
請客那天,她和老公在市裡最好的酒店,定了一百多桌酒席,滿面春風地等著大家來隨禮,結果,禮炮響了,鞭炮也放了,只來了寥寥三十多桌,還大都是男方的客人。至於車間裡的工友,只去了幾個代表,據說也是看著男方去的成分多一點。
事後,她不明白,為什麼人都不來呢?據說,新婚夜她哭了半晚上。但我卻明白,隨禮也是看人的。
所以,關於隨禮這件事,我有話要說。
不錯,人際交往,該隨的禮還是要隨的,畢竟禮尚往來也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但我覺得,有三種人就不要隨禮了,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定要珍惜。
還是說以前在車間幹活的時候。
那時候,大家雖然工資都不高,但隨禮也很少,一般同事結婚,不管認識不認識,給請柬就去湊熱鬧。剛才說的那個女同事是特殊情況,大家因為都厭惡她,而不去參加她的婚禮,大部人的婚禮,即使以前不認識,請柬到手,也是會去的。我清楚地記得,那時禮金是20塊錢。
你別小看這20塊錢,那時候一月的工資也就幾百塊錢,20塊錢也是肉疼。
但禮尚往來嘛,雖然大家以前不認識,但喝了喜酒不就成朋友了?
這麼想的人很多,後來發現,你想多了。
有一次,車間一個同事結婚,請柬發到我們組,一看都不認識。剛才說了,車間有三百多人,每個人都幹自己的活,基本沒什麼交集。但既然請柬上有自己的名字,大家一商量,就去了。
幾天以後,一個人氣衝衝找到我們組,說我們做的零部件不合格,嚴重影響了他們組的工作進度。我一看,這不是那天的新郎官嗎,就開玩笑說:「呦,新郎官啊,新婚快樂啊,我們那天都去喝你的喜酒了。」按說,我的話一出口,大家就該哈哈一笑,就是有生產上的問題,也好說好商量。沒想到那傢伙把眼一瞪,說:「別整這些沒用的。你們喝了我喜酒,我還去喝你們喜酒了呢……」大家面面相覷,都開始暗暗心疼那20塊錢。
這以後,再有下請柬的,先看認識不,不認識的,拜拜吧。年底一算,這麼做,竟然給家裡省下了一千多塊錢。
那天喝酒,同事小林講了一件趣事。
當時讀大學時,他們班有四個女生,其中一個南方女孩子,生得小巧玲瓏,模樣俊秀,被大家推舉為「班花」。但這個女孩子生性怪癖,班裡沒有一個男孩子入她的「法眼」,大學四年幾乎就像一個外星人,下了課就不見了。後來大家才知道,她喜歡上一個打籃球的學哥,雖然她身高一米五、籃球哥身高一米九,她還是覺得很般配,下了課就去球場,買了水等著心中的王子大汗淋漓地下場,馬上輕盈地飛過去,高高舉起手中的飲料瓶,幸福地仰視著高高的籃球哥。
這以後,大家都視她為「空無」,很少有人再談起她的話題,就連畢業後同學群裡,她也是為數不多的「空無」存在。
就在大家天南海北為生活拼搏,都想不起曾有這麼一個同學時,她卻建了一個新群,把能找到的同學都拉了進去。小林乍一進群,都是同學,就是群主不認識,就禮貌地問了一句:「請問群主是哪位高人?」得到的回答是:「你傻啊,看照片。」小林仔細地看了頭像照片,還是沒看出來,最後只得又問了一句。這次的回答更有趣:「小林啊,你還給我寫過情書呢,故意的吧?想想,大學,班花……」
其他事先知道的人都開始發各種哈哈大笑的表情包,不知是笑小林,還是笑曾經的班花。
小林開始很奇怪,多年不聯繫,不,大學時也不說話的「班花」,怎麼突然建了一個群?半月後才知道,班花要結婚了,雖然新郎不是籃球哥。
有人就在群裡發了紅包祝賀,大家哄搶,然後發現數額很小,小的每人只能搶到幾分錢。
班花似乎很高興,說,我結婚的時候,都來啊。有人問婚禮在哪裡舉行,班花說,在西雅圖。
眾人以為開玩笑,後來才證實是真的。在西雅圖結婚,讓大家都去,分明是要禮金啊。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有幾個人口頭祝賀後,就潛水了,再也不說話。
半月後班花結婚時,除了班花在群裡發了一個釣魚的大紅包外,有沒有人給禮金,小林也不知道,他紅包也沒搶,默默地退群了。
小林說,我不是缺這幾百塊錢,是思來想去,覺得這禮金不該隨。果然,小林後來打聽到,沒有幾個人隨禮,班花的紅包也沒幾個搶,那個群現在名存實亡了。
的確,平時連同學都沒做好,結婚時卻想要別人來隨禮,也未免太不過腦子了。
我曾經在一個群裡做過調查,調查顯示,這種人不多,但確實存在。
一個叫「藍天」的網友說,他有個同學就這樣,家裡有大事小事,都不忘在群裡吆喝一聲。現在生活好了,大家也不差錢,每次他有事,大家都去熱鬧一番。但今年開始,大家有事聚在一起喝酒,好像很難再見到他了。開始大家以為他身體健康出了狀況,就有同學問他出了什麼狀況,他支支吾吾地說,老了,有點健忘。大家都是老同學了,也就沒拿當回事。
但不久,他又活躍起來,原因是女兒生二胎了,他高興,打算在老地方請同學們聚聚。有一個同學說:「先祝賀,那天如果去不了了,就是忘了。和你一樣,老了,健忘。」
這句話一出,好久沒人接茬。大家都知道,半月前這位說話的同學家裡有事,他就說健忘,那天忘了去。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就當個沒事閒扯的熟人吧,朋友兩個字就別提了。
隨禮這個事看似簡單,其實也是一個技術活。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落個「顧了面子賺來心疼」的結局。
的確,如果是真朋友,有事隨禮是正常的人際交往;如果是上面提到的三種人,不隨也罷。
錢,都是一分一釐掙來的,花到這種人身上,別說自己不值得,也是對家人的不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