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0 16:32 |拱墅區融媒體中心
「雖然不知生命之旅何時結束,但當那一刻來臨之時,我可留下鮮花一簇,那是身體綻放的玫瑰,那是獻出的珍貴禮物。」這是寫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卡背後的一段話。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生老病死的話題總是沉重的。而在杭州康橋街道康樂社區康曉人家小區,有四位居民,主動選擇成為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近日,康樂社區為他們舉辦了遺體捐獻志願書集體籤訂儀式,表彰他們的無私奉獻。
幾位居民當中,最早自發籤訂遺體捐獻志願書的是嚴麟蓀老人,今年73歲。早在2015年,心臟和肺功能衰竭的他,在第一次收到醫院病危通知書後,就默默下定了決心——死後要捐出遺體。嚴師傅不僅捐出遺體,還籤訂了眼角膜和器官捐贈志願書。人至暮年,不諱言生死已屬難得,像嚴師傅這樣豁達的更是少見。
20多年前,嚴師傅曾有兒有女,也曾擁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但因為一次過錯,從此妻離子散,走上了另一條人生軌道。「過去的事情怪我自己,現在知道他們都過得不錯,我已經很滿足了。選擇捐出遺體,也是為了不給子女們添麻煩。」往事難回首,現在的嚴師傅雖有病在身,高齡獨居,但他仍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來到嚴師傅的家,面積不大的一室一廳小居室內,桌椅書籍擺放井然有序,簡單的綠植增添了屋裡的生氣。嚴師傅講話略帶氣急,但條理清晰。從他的講話中,記者感受到,也許生活曾使他絕望,但現在的他,更多的是對生活的知足和感恩。「政府給我房子住,還有很多人都在關心我,我覺得自己已經很幸福了。我現在每天要吸4個小時的氧,一年裡半年都住在醫院,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捐出遺體,是我最後能報答社會的。」
社會各方面的幫扶,如涓滴細流匯成海,這一切讓嚴師傅感懷在心。其中有來自物業保安的,在小區門口看到他進出走路很吃力,不等他刷門禁卡,就主動幫他打開門;有來自物業保潔員的,在他住院回家前,提前幫他搞好衛生;也有來自鄰裡的,在他病痛求救第一時間伸出援手;還有來自社區工作人員的,不但幫他申請重病補助、臨時救助、低保等各項補貼,還在他病重之時,及時籌集醫藥費用,聯繫家人、區紅十字會……嚴師傅曾犯過錯,也付出了代價。但當他淪為社會邊緣群體時,社會並沒有拋棄他,相反,給了他關愛與溫暖,讓這位曾經陷入絕望的老人,重新感受到了世間的溫情。
受到嚴師傅的感染,在康曉人家小區,還有徐虹、王愛明、姜櫻3位居民也於此次籤訂了捐贈志願書。雖然她們各自患有重疾,但都有一個共同點——樂觀面對生活。「我們都是平凡的人,社會給予我們點點滴滴的關愛,我們也希望以這樣的形式回報社會,讓生命以更有意義的方式延續。」徐虹說。
籤訂完成後,區紅十字會鄭重接過志願書。「志願者們克服了自身的恐懼,獲得了家人的理解,用自己的軀體架起了拯救他人生命的橋梁,無言地為社會作出最後的奉獻,使人敬佩。」社區書記沈宇芬動容地說道。康橋街道社會事務科副主任壽哲斌也表示,這是街道第一次集體志願捐獻行為,志願者的奉獻精神值得肯定,在以後的生活中,他們也將給予志願者們更多的關愛和幫助。
(原標題《「捐」出自己 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 康橋街道4位居民集體籤訂遺體捐贈志願書》,記者 葉露,通訊員 劉璟璐)
161026755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