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這是我聽過最硬核的回答!

2021-03-04 果殼童學館

孩子被欺負了,你會怎麼辦呢?是積極出手,幫他們解決問題?還是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

這其實需要家長先辨別一下,孩子之間發生的是「衝突」、「欺負」,還是「霸陵」。

果仁媽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從實際情況出發,分析了孩子被欺負的各種情況,並一一提供了解決方法,非常值得參考和學習。無論你家娃,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都值得看一看。

本文轉自萌芽研究所BUD,作者萌芽

ID:smyyjs_bud,已獲授權

最近有個關於#被欺負了怎麼辦#的視頻在熱傳,覺得挺有意思的: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打不打回去?這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女兒本來和朋友在海邊玩著。我們一群媽媽在遠處聊天。突然女兒大哭著朝我走來,臉上頭髮上衣服上都是沙子和碎貝殼。頭皮上貼著的碎貝殼。說實話,當時我是有點生氣的。這顯然已經不在正常孩子之間玩鬧的範圍之內。
但我處事屬於比較慫的類型,又礙於情面,一下子真不知道怎麼處理。

「讓孩子自己去討回公道?畢竟,很多時候她需要自己面對這樣的情況。

陪她一起去討回公道?其他媽媽會不會覺得我太小題大做?

安慰安慰女兒,勸她算了?小朋友之間相處總會鬧些不愉快。」

最後,我選擇了和女兒一起去找那位小朋友,要求一個道歉。儘管心中忿忿,我還是儘量用平靜的語氣和那個小朋友說:
「你剛才拿沙和貝殼扔了小A,是嗎?可以和小A道歉嗎?你看一下,她的臉上,頭上全都是沙子和碎貝殼。」誰知道,那位小朋友並不願意道歉。我說出去的話好像扔在了棉花上。這時候,我感覺到自己快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了。於是,趕緊先拉著仍在抽泣女兒去洗手間清理自己了,順便讓自己也冷靜一下。出來以後,那位小朋友被媽媽拉著,邊往前跑邊嘻嘻笑笑地說了「對不起」。這樣的道歉,我女兒並不接受。而那位媽媽對孩子的道歉方式,也是不認同的。一會兒又要求那位小朋友過來,認真地說了一次「對不起」。但我女兒還是不願意繼續玩了,於是這場遊玩就這樣草草收場。這是我們第一次經歷這樣的事情,我回家以後一直在反思,也和朋友聊了很久。我蠻想復盤,自己的處理方式是否正確。

作為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和別人的相處中,受到了委屈,內心肯定是焦急或者心疼的。有的家長可能會積極出手,出面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有的家長可能會抱著「孩子的事情,讓他們自己解決」的態度。在平時觀察女兒和朋友的相處中,我儘量都會要求自己保持在一個「觀察者」的位置。比如,他們搶玩具,或者在玩遊戲過程中意見不合,我都儘量不去幹預。即使一方向我求助,我也只會建議一些方案,並不負責解決:你們可以輪流玩?剪刀石頭布?或者先聽一個人的意見,在聽另一個人的意見?或者你們去玩別的?各自玩自己想玩的?通常,孩子是會採納我的提議,商量出一個方案的。這些情況,我認為都屬於孩子之間正常的衝突,他們要學會如何自己去解決。但有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會不會有這樣的困擾,分不清楚什麼是孩子間正常的衝突,而怎麼樣的行為算是「欺負」?

兩個孩子爭奪一個玩具,一方推了另一方算不算「欺負」?

一個或者幾個孩子嘲笑另一個孩子胖,算不算「欺負」?

兩個孩子玩角色扮演,一個孩子總是扮演公主,要求另一個孩子總是扮演僕人,是正常的嗎?

分清「衝突」和「欺負」無論對家長,還是孩子,都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之間正常的衝突是有助於提升孩子的社交技能的,而「欺負」行為則會對一方造成不容忽視的短期或者長期的傷害。我們做了一張表,總結了「衝突」和「欺負」、「霸凌」的區別。「不平等的權利/力量關係」和「故意」是區別「衝突」和「欺負」的最大特徵。而當「欺負」變成一種「持續並重複發生」的行為的時候,就升級為「霸凌」。在「衝突」和「欺負/霸凌」之前,還有個灰色地帶,被稱作「不友善行為」(unkind behaviour)。「不友善行為」可能是短期或者一時的欺負。孩子是還在學習中的個體。在學習如何與別人相處的過程中,有時候可能把握不好分寸,會做出傷害別人的行為。比如,孩子A笑另孩子B胖。孩子A在笑的時候可能並無惡意,只是自己感覺的一種表達,但他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會對別人造成上傷害。當然,這種「不友善行為」也是需要及時被指出和制止的。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自己要能夠識別「衝突」、「不友善行為」、「欺負/霸凌」。然後在日常的觀察中,閱讀繪本或者看動畫片時,教孩子識別三者。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所謂「欺負/霸凌」並不單指身體上的,也包括非身體上的。反覆為了傷害對方的情感而在言語上攻擊、嘲笑對方。而孩子之前不平等的權利/力量關係,也不單指身體上的,還包括心理上的。比如,某個孩子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長期號召周圍的人孤立某個孩子。別的孩子覺得好玩,就跟著一起喊。最後變成了一群孩子對著一個孩子重複大喊名字,並念念有詞。這樣的事件,在我小時候也時常發生。當時只是覺得好玩,沒有意識到這樣行為的性質。這種非身體上的權利不平等和欺負時常會因為更「隱形」,不被察覺或者被認為是正常的玩鬧。這裡推薦一本繪本(後臺回復「社交繪本」可獲得繪本資源),可以就著繪本故事,讓孩子更好地了解到怎麼樣的行為屬於「不友好」和「欺負/霸凌」。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容易遭到忽視的情況,是「朋友」之間的「欺負」。著名教育心理學專家Patricia Hawley在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時候發現,兒童在社交時通常可以分為四類。利社會策略者(Prosocial):採取協商、合作地友好地方式去社交,以達到目的;強制性策略者(Coercive):通過欺負、威脅等方式去社交,以達到目的;雙重策略操控者(Bistrategic):通過交替使用上述兩種策略來達到社交目的;策略者(Nonstrategic):不採取任何策略去達到社交目的。「朋友」之間的「欺負」就發生在當雙重策略操控者使用強制性策略手段(欺負等),去獲得社交資源或者社交地位的時候。這時候,小朋友是很容易困惑和受到傷害的。他們會不明白,平時友好有趣的朋友,為什麼會突然對自己做出傷害的行為。而雙重策略操控者,通常很受朋友歡迎,因為他們非常懂得如何在對的時間向對的人表達友好,以保持自己的吸引力;他們也知道在什麼時候去壓制他人,來提高自己的社交地位和控制權。所以也可以稱雙重策略操控者為「敵友」 (frenemy)。我記得自己小時候身邊就有這樣的「敵友」,有時候會對我很友好,有時候又會突然冷落我或者貶低我。忽冷忽熱的友情會讓人不知所措,壓力很大,不知道怎麼面對,甚至會有點厭學。不知道今天上學,「朋友」會做什麼行為。臨床心理學家、作家Eileen Kennedy-Moore建議,當我們發現孩子身邊有「敵友」存在的時候,首先也是要讓孩子認識到,當「敵友」採取強制性策略對別人的時候,這也是「不友好行為」或者「欺負」的一種。作為家長,我們不可能時時刻刻保護在孩子身邊,替他們解決問題。有的欺負者在被迫道歉後,還會選擇沒人的時候實行報復。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如何面對這樣的場景。首先,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教孩子保護好自己。如果對方出現攻擊性或者傷害行行為的時候,記得後退、躲閃。面對不友好的行為或者欺負/霸凌的時候,孩子需要大聲並堅定地表達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指出對方的行為是不友好/不對的,並要求道歉。比如,如果不友好、欺負行為仍在繼續的話,讓孩子應該堅定地走開在整個過程中,教孩子儘量保持情緒穩定、語氣堅定、直視對方。因為如果哭泣或者表現出弱小的一面,會讓欺負者/霸凌者的心理得到更大的滿足,從而繼續欺負/霸凌行為。說實話,要讓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記住這些,並且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現在在家,讀繪本故事的時候會和女兒演練。有時候是我和她爸爸表演「欺負」場景,讓她點評。有時候會構建一些場景和她演練。👩🏻 如果我現在是bully goat,你是小豬,我一直和你說小豬小豬,胖嘟嘟。還讓大家一起這樣說,你要怎麼做?👩🏻  你可以說,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覺得很受傷,有點生氣,請你停下來。我們一起來說一遍,好嗎?👧🏻 我不喜歡你這樣說,我覺得很受傷,有點生氣,請你停下來。是的,如果孩子覺得心情還沒有得到疏解,或者仍然感受到的巨大的傷害。一定一定一定告訴他們,及時去尋求大人的幫助。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家長。
而面對「敵友」,如果「敵友」表示友好,孩子願意的話可以繼續一起玩。如果做出「欺負」行為的時候,也和面對所有「欺負」行為一樣,孩子要勇敢地說出來,必要時候尋求幫助。下面這一本繪本(後臺對話框回復「社交繪本」可獲得繪本資源),都可以也可以幫孩子如何應對霸凌,選擇什麼隊,是「敵」是「友」。▼《You Can Stop Bullying: Stand by or Stand up?》作為家長,除了教孩子識別「欺負/霸凌」、如何應對欺負/霸凌行為,我們還可以做呢?如果擔心孩子被欺負,我們平時可以悉心觀察孩子的情緒和社交狀況。不輕易幹涉,不代表不去關心。紐西蘭教育部的網站上提到,如果孩子出現以下的特徵,我們就要留心了。

- 對上學有焦慮、害怕等負面情緒。希望父母陪同上學;

- 身上有淤青、傷口、抓痕,但他們不願意說或者無法說清楚是怎麼弄的;

- 經常不開心、沒有安全感,沒有自我價值感,沒有自信;

- 會說「沒人喜歡我」或者「我沒有朋友」這樣的話;

- 和以前的狀態非常不同,經常獨處,並不願意說發生了什麼;

如果確認有不友善或者欺負的行為發生在孩子身上,當孩子和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千萬不要和孩子說下面這些話:

「你怎麼不打回去呢?」

「你怎麼那麼沒用?」

「我不管,你自己去解決。」

「這點小事,沒事的啦。」

教孩子自己解決問題,不等同於不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如果每次孩子想向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都關上那扇門,那久而久之,他們就不會再對我們傾訴了。而被欺負了的孩子,可能會更害怕說出來。我們應該鼓勵引導孩子講述心中的感受,並認可他們的情緒。我身邊有個朋友,孩子因為一些外貌特徵,經常被同學、甚至朋友笑。孩子回家和媽媽哭訴,媽媽會安慰TA,每個人都不一樣,你這樣很好看啊。但是,更多的時候,我們還要教會孩子,在面對別人對自己做出不友善行為/欺負行為的時候,勇敢地說出來,表達自己,制止這樣的行為,不要獨自去內化並消化這些傷害。另外,我也不會強迫孩子去接受「對不起」。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話,我認為是不妥的:

「人家都和你道歉了,就算了吧。」

「人家說過對不起了,你怎麼還不原諒別人?」

受傷的是孩子,一句「對不起」是否撫平了TA內心的傷痕,我們不知道。我們可以問問孩子,TA不接受道歉,是因為覺得道歉不夠真誠?是還在生氣?還是依然感覺受到傷害?如果孩子還在生氣,我會對孩子先表達理解,接受她的情緒,再提一些建議:「生氣是必然的。如果媽媽碰到這樣的事情也會很生氣。但是生氣的時候,我自己的心會覺得很不舒服。不知道你有沒有呢?不然,我們一起做一些能讓你開心的事情,把生氣放下,讓自己舒服一點好嗎?」「剛才的事情是會讓人感覺到很受傷。你需要我擁抱你一下嗎?還是做點你喜歡的事情,你會感覺好一些?」也許每個孩子需要的時間不一樣,因為他們自我感覺受到傷害的程度可能不同。給他們一點時間,幫助孩子調節TA的心理和情緒狀態,直到他真正地釋懷。那面對欺負人的孩子,或者我們自己的孩子出現欺負行為的時候,我們要怎麼辦呢?比如,「壞孩子」、「就喜歡欺負人」等等。也不要一昧地責怪,甚至打罵。我們要制止的是「欺負/霸凌」的行為,而不是否定孩子本身。孩子是一直在發展的,一時的犯錯不代表會一直犯錯。我們家長的責任就是不斷幫助他們向好的方向發展。有一部臺劇叫《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一個無差別殺人案發生後,不同人物在不同立場的故事。裡面探討了一個話題:大家都在責罵罪犯,甚至他的家庭,但為什麼沒有人關心,為什麼他會成為一個無差別殺人犯。只有找到原因,我們才知道如何預防同樣的事件。對於「扔沙事件」,我回頭去想,覺得自己當時處理地有點草率和莽撞。應該問問那個小朋友:為什麼要扔沙?是她感覺到生氣,還是她覺得好玩?扔沙之前,是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讓她有了什麼樣的情緒,所以才做出了扔沙的行為呢?對於欺負人的孩子,我們要看到他們做出這個行為背後的原因。首先,我們要明確讓欺負人的孩子知道,欺負人是不對的。而現在,我們是想幫助他們,而不是要責備他們。接著,可以用冷靜的語氣問欺負人的孩子:

「為什麼要這樣做?」

「在做出這個行為的時候,在想什麼?」

「欺負人前和欺負人後是什麼樣的情緒/感覺?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情緒/感覺?」

「有沒有想過被你欺負的人的感覺?如果是你,會喜歡被欺負嗎?」

「如果是因為你心中有情緒想要疏解,我們可以一起想想有沒有別的辦法?」

欺負人的孩子需要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並真誠地道歉,而不只是說「對不起」三個字。如果是自家孩子,還要告訴他們,我們雖然不支持欺負的行為,但是我們會支持者他們不斷改進自己的行為。當觀察到孩子在不斷改正自己的行為的時候,還要記得肯定並表揚他們。我不贊成在遇到欺負的時候要動用武力。這種武力上的比拼,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欺負者只是被武力鎮壓,並不能了解自己行為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前段時間微博上有個熱帖,是一位前教師在任職期間的一段經歷。當時,她教的一個孩子被另一個孩子扇了耳光並狠狠踹了一腳。事後,打人的孩子在老師的要求下說了「對不起」。被打的孩子很善良,馬上說了「沒關係」。這個老師發現,其實被打的孩子雖然這麼說,但內心仍然受到了很大的傷害。她認為不應該要求孩子一味忍讓,要遵從自己內心的感覺。於是她堅持叫來了雙方家長,要求打人的孩子再做一次更正式的道歉。▼評論中不少人回憶了自己幼年時相似的經歷,卻感嘆沒有遇到一位這樣的成年人,教他們如何勇敢地保護自己。幼年受到的傷害,讓他們成年後還不能釋懷。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學會保護自己,不要輕易讓自己受到傷害。文章來源 | 文章授權轉載自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主理人萌芽,兩個男孩的媽媽,世界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香港註冊社工,長期研究親子溝通和親密關係,創辦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研發有孩子教養課、正面管教課、情緒管理課等高質量課程。作者丨Bolin,工商管理碩士、文化與傳媒學士,曾是廣告營銷人,現居紐西蘭,家有3歲高需求倔強女兒,希望是母女亦是好友。

參考來源丨Gordon, S. (2020). How to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flict and Bullying.

Gordon, S. (2021). The Difference Between Bullying and Unkind Behavior;

Hawley, P. H. (2003). Strategies of control, aggression, and morality in preschooler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85(3), 213-235;

Kennedy-Moore, K. (2014). Frenemies: The on-again-off-again friend—how to help your child cope. 

Ministry of Education. (2020). Bullying. 

相關焦點

  •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這是我聽過最硬核的回答
    如果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要不要教他打回去?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話題,也是讓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兩難的問題。孩子被欺負了,如果一味忍讓,會不會讓他們變得懦弱膽小;但如果教他打回去,又擔心他們把暴力當成是一件正確的事情。另外就是孩子之間常見的衝突算不算是欺負?今天的這篇文章從多個角度去幫助孩子分清衝突與欺負的區別,並給父母和孩子支招,如何應對欺負,幫助孩子建立更好的社交關係。
  •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這是我聽過最硬核的回答(附資源下載)
  • 孩子被欺負家長要出頭嗎?你會怎麼辦?
    孩子被欺負家長要出頭嗎?你會怎麼辦?校園霸凌一直是威脅孩子安全的重要問題,如果孩子在校園裡被同學欺負了,作為家長的我們該怎麼辦?要為孩子出頭嗎?要以暴制暴嗎?這首《玫瑰少年》是為反對「校園霸凌」而被創作出來的,蔡依林、五月天都曾經演唱過。
  • 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
    今天群裡的媽媽們提出的場景問題:1.孩子在幼兒園跟小朋友有衝突了,推搡了別人怎麼辦?2.孩子才兩歲多,被鄰居家的大人嚇唬要剁手怎麼辦?、再次被欺負2.被欺負還手但失敗的孩子:有可能還會繼續被欺負3.被欺負還手成功的孩子:再次受欺負的機率降低,但是要避免變成主動攻擊別人4.向成人尋求幫助的孩子:這樣短期是有效,長期有可能被孤立,還是沒有治本5.跟小朋友有了手腳的衝突:這種事兒,說不清誰對誰錯,其實孩子之間根本沒有問題,是大人在升級矛盾。
  • 孩子被霸凌欺負怎麼辦?這3條育兒策略,培養小孩「不好惹」能力
    對家長們而言,小孩問題最多、事情最雜的時候,就是開始上小學、幼兒園的時候。每當小孩從學校回來,除了學習上的知識問題外,還會碰到一些會讓家長措手不及、無法完美回答的問題。比方說「被欺負」這問題上,我的女兒從幼兒園回來後,突然說了一句:「爸爸,我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打了,我該怎麼辦?」作為家長的你,該怎麼回答?
  • 夜讀丨 孩子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
    夜讀丨 孩子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無論孩子之間是否有欺凌現象,家長都絕不應該持刀去刺殺另一個孩子。可是拋開個案,類似疑問確實能激起所有父母的情感波瀾。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我該怎麼辦?經常被曝光的校園霸凌事件,強化了父母們的不安全感。而這種群體不安全感,是有可能演化為非理智行動的。
  • 《膽小鬼威利》│孩子被欺負了,怎麼辦?
    不打,孩子繼續被欺負怎麼辦?打回去,打不過又怎麼辦?告訴老師家長,可是大人也無法時時保護,越長大,孩子需要獨自面對的還有很多。而繪本大師的厲害之處就在於,他不僅刻畫了角色,還渲染了氣氛,夜晚,路燈下,背景似乎一篇黑暗,這也預示著主人公威利的處境和心境。最初讀的幾次孩子會問我,他們為什麼要欺負威利呀,是威利犯了錯嗎?並沒有,威利的性格絕對不是會去惹事的性格,也是他偏偏成了他人欺負的對象,這是為什麼?
  • 孩子被小朋友欺負該怎麼辦?「小燕子」李晟給出了教科書答案!
    孩子無疑是每一對父母的心頭肉,家長們無時無刻不在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為孩子們的未來操著心。九月將近,孩子們慢慢地也要迎來入園的熱潮,為此很多家長會為孩子在園區的生活而感到擔憂。其中爸爸媽媽們最為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孩子在園區被其他小朋友欺負該怎麼辦,別的小朋友過來打他該怎麼辦?」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怎麼辦?這幾招一定要知道!
    很多父母都會擔心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被欺負來怎麼辦?有一點特別苦惱,就是孩子被打或搶了東西之後不懂反抗,甚至有的娃膽子比較小,哪怕對方是比自己矮一頭的孩子,也只會哭,家長覺得很無助,不知道該怎麼辦。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看看這位高情商媽媽的回答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心頭肉,受了傷或者是磕磕絆絆都會讓父母心疼的不得了。如果有一天孩子回來說他在學校裡被小朋友欺負了挨了打,家長應該怎麼回答呢?性格暴躁的爸爸肯定會說一句打回去呀!這也是出於對孩子的疼愛。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李玫瑾教授建議打回去,家長看一看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這種形容真是太貼切了,當過父母的人幾乎都可以體會到那種「喊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的感覺。可是就是這樣一個心肝寶貝,當他們第一次邁入幼兒園、進入學校,卻有可能挨打、被欺負,你會怎麼辦呢?
  • 「半夜撞開兒子的臥室門,我泣不成聲...」孩子被欺負怎麼辦?
    媽媽跟孩子說「別理他」。 於是女孩就只是躲、不吭聲。這無形中助長了男孩的囂張氣焰,最後把女孩扎得傷痕累累,一隻眼睛失明。 和生理傷害一樣可怕的,還有對孩子心理的影響。 她的無助沒有換來家長斬釘截鐵的支持和維護,這可能比簡單的「被欺負」可怕得多。
  •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
    「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回答「媽媽,我為什麼要讀書?」你的孩子有向你問過這樣的問題嗎?我想大多數父母都遇到過吧,那麼你是怎麼回答的呢?孩子不愛學習,或者厭惡學習,這種現象在孩子叛逆期尤其明顯,因為讀書長期得不到反饋,孩子不明白讀書的意義何在,所以非常苦惱,想要退出,因此這時期,孩子與父母的矛盾很容易就白熱化。而且這時候很多孩子都會舉出讀書無用的特例來反駁家長,比如北大畢業還不是賣豬肉,誰誰家裡兒子博士畢業還不是擺地攤,諸如此類,讓家長啞口無言。
  • 你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欺負了怎麼辦?
    如果你的孩子在外面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你會怎麼辦?我們也肯定會遇到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不知所措的時候,是該教育孩子」打回去「還是讓孩子」忍一忍「成了一個讓無數家長頭痛的問題,那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負了應該怎麼辦呢?
  • 兒子被欺負還手遭指責,寶媽的應對太硬核
    洋洋媽的回應很硬核,從維護自家孩子的角度上來說,這種處理方式並無不妥。孩子被欺負,父母應該怎麼辦?1、 態度要朝向自家孩子當孩子被欺負時,父母們不應該對他說&34;這樣的話,這會導致孩子變得極度不自信,甚至產生逆反心理。父母們在孩子受到欺負時,要站在孩子這邊,告訴他他並沒有做錯什麼,給予他鼓勵和安慰。
  • 孩子在幼兒園被「欺負」了怎麼辦?這幾招一定要知道
    對於我們身邊發生的事情,孩子的判斷依據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自身的感受,另一個是父母的態度。這一點不止是在被欺負這件事上。比如孩子說「媽媽,某某打我了」,甚至在接孩子時看見孩子被抓傷了。相信我們肯定都會非常心疼,也非常氣憤,最想做的就是馬上找老師、找對方家長討回公道。但具體反饋給孩子時,要進行二次加工。
  • 「媽媽我從哪裡來的啊?」小男孩神回復,這是我聽過最棒的回答!
    「媽媽我從哪裡來的啊?」小男孩神回復,這是我聽過最棒的回答!相信很多人小時候都問過父母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從哪裡來的啊?」關於「我是從哪裡來的」話題,其實是一個非常美好且神聖的話題,兩個人因為愛在一起,然後共同孕育了一個愛的結晶,這並不羞恥,也並不難以啟齒。
  • 「我上班,你就在家欺負我媳婦!」看硬核爸爸如何管教兒子
    原來,為了懲罰兒子不聽媽媽的話,男孩爸爸想出了這招硬核懲罰方式。我上班你就在家欺負我媳婦,開始打遊戲,打十分鐘遊戲!」除了「打遊戲」,爸爸還在牆上還寫了多個項目:電視、玩泥巴、iPad......民警火速趕赴現場將這名乞討男童帶到值班室。經詢問,男童誠誠因不寫作業遭到老師投訴,父親一氣之下把他帶到車站,給他一個碗並放下狠話:天亮再來接你回家。而這一切,男童母親並不知情。
  • 孩子被欺負了,家長該怎麼辦?
    菲菲媽媽嘆了一口氣抱著菲菲跟我們說,剛才去學校接孩子時,孩子正因為玩具被搶還被推倒了,坐在地上哭呢。教了她很多次,就是不知道還手,在這樣發展下去,我真擔心她會被欺負得更狠......像菲菲這樣的情況並非個例,在被欺負時,有很多孩子就很難做到「反抗」。
  • 孩子在學校被欺負,老師:為什麼只欺負你?家長應該怎麼辦
    家長應該怎麼辦隨著社會的進步,很多人都發現現在的學校似乎也不是那麼單純了,低年級的年級,班裡總會有幾個比較厲害的孩子去欺負別的孩子,而高年級的孩子這種現象更突出,眾所周知,孩子們到了青春期,會變得比較叛逆,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最容易發生霸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