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保養和檢測的「綠巨人」。 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興攝
去年10月剛全線貫通的寧啟線(南京—南通啟東),今年迎來首個春運之旅。這條線路開行的是時速160公裡的「復興號」動力集中型動車組,因為塊頭大、列車周身採用國槐綠塗裝,被暱稱為「綠巨人」。
「綠巨人」是「復興號」大家族第一款動力集中式的電力動車組,也是普速線路旅客列車的迭代升級產品。每天,當「綠巨人」下班停穩後,整備人員就要開始為它做「保養」,以保障「綠巨人」能在第二天重新精神煥發,繼續安全平穩運行。昨天上午,記者來到南京東機務段的整備中心,在寒風中體驗「藍衣人」如何為「綠巨人」保駕護航。
在南京東機務段南京整備車間的客技站(鐵路客車車廂檢修的場所)裡,記者見到了一列正在進行整備作業的「綠巨人」。一群身著深藍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正圍著它上下忙碌著。從列車外形看,流線型的設計與常見的復興號「子彈頭」動車組列車外形相似,內部服務設施設備也與既有動車組基本一致。「綠巨人」動車組兩端都有車頭,其動力集中在動力車,列車兩端均可駕駛。
整備車間副主任臧首華說,「綠巨人」開進整備車間後,「藍衣人」先要給它洗去一路風塵,然後開始進行保養作業。首先是車頭部分的導流罩狀態檢查,包括導流罩內的車鉤等。導流罩位於「綠巨人」的「嘴巴」上,重聯機車需要用導流罩裡的鉤子相連,因此,檢查「嘴巴」的咬合緊不緊很重要。工人們打開「綠巨人」的「嘴巴」,把整個頭伸進了「嘴巴」裡,用手電筒仔細檢查掛鈎內每個螺絲的鬆緊程度以及內部的使用、磨損情況。即使發現小的損傷,也要立刻進行修補。
接下來,是檢查車體車底。車底的轉向架是「綠巨人」的關鍵部件之一,結構複雜,每個零部件都要手到眼到視頻攝到,以排除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隱患。「乘坐過『綠巨人』的旅客,可能對其開行過程中的平穩印象深刻,這是因為車底安裝了特殊的氣囊減震設備。車廂下部的車輪及減震裝備,也是技術人員檢測的關鍵之處。」臧首華解釋道。
「綠巨人」之所以動力滿滿,是因為它頭上的受電弓可以將高壓電導入體內,轉變成行車動力。因此,受電弓就是「綠巨人」的生命線。但是,在「綠巨人」頭頂作業卻是既危險又艱辛的。毫無遮擋的車頂上,寒風呼呼往脖子裡灌,看記者在車頂旁的鐵架上站了一會兒就凍得直抖,技師蘭厚躍笑笑說:「冬天還好,多穿點就行,夏天你站的鐵架都燙手燙腳。」
蘭厚躍正在檢查的是D716次(南京—北京)「綠巨人」的受電弓和車頂狀態。他向記者演示如何測試升降弓時間。「綠巨人」的受電弓與高壓電網接觸時,需要由列車司機一鍵開啟「綠巨人」體內一種壓力控制設備,讓受電弓接入高壓電接觸網,這個接入時間要確保在5—7秒內,時間過長或者過短,都會對受電弓或接觸網造成傷害。受電弓正常升起後,他又拿出包裡的水平儀,測試「綠巨人」頭上兩條受電弓是否水平,「如果存在高度差,那麼列車在運營過程中就會存在供電不足、拉弧放電等危險。只有排除了所有隱患,才能確保『綠巨人』再次上崗時精力充沛、動力滿滿。」
記者獲悉,春運期間,寧啟線上的「綠巨人」由8節短編列車增加到16節長編重聯列車,為確保運行過程中各項功能狀態良好,每列「綠巨人」做一次「保養」都需要4—5個小時。昨天,蘭厚躍和五六個同事從上午9點開始,一直忙到中午1點多才吃飯。「我算過,一趟標準的整備作業下來,要在列車兩頭來來回回走8趟。一天工作下來,微信運動兩三萬步是常態。但是,能保障旅客的安全出行,這點兒辛苦非常有必要。」蘭厚躍說。
(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