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又是一年重陽至,他鄉共飲菊花酒,炊煙茱萸繞安詳……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內涵,今天,就讓我們依託武漢博物館館藏珍品,說說九九重陽吧。
重陽節的起源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每年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等。那麼,何謂「重陽」呢?《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個陽數相重,故稱「重陽」。九九歸真,一元肇始,自古以來,中國人對重陽就有著特殊的感情。
重陽節最早源自上古時代的天象崇拜,《呂氏春秋》中記載了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時,祭祀天帝、祖先的活動,這就是重陽節的原始形式。重陽節這個名稱始見於三國時期,唐代被列為國家法定節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不斷延展豐富,不僅蘊含了親情、友情、健康、長久之意,還被賦予了感恩敬老的內涵。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12月,《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日為老年節。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件館藏清白玉福壽紋葫蘆形壺,以整塊和田白玉雕琢而成,金絲紅木底座將葫蘆形玉壺襯託得更為典雅高潔。您瞧,玉壺腹部雕刻著福山雲海和蝙蝠圖案,這種題材被稱為「流雲百福(蝠)」,是我國傳統吉祥紋飾。壺下腹兩側還浮雕篆書「壽」字,流和柄的下端也各飾一對精巧的蝙蝠,寓意「福壽雙全」。整體紋飾傳達著長壽安康,福祿雙全的美好寓意。
重陽習俗
重陽習俗在歷史發展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初時,古人秋季拜神祭祀、慶祝豐收;到了漢代,人們會佩戴茱萸,祈求長壽;魏晉時,節日氣氛漸濃,出現了賞菊、飲酒等節俗;至唐代,重陽被定為正式節日,宮廷與民間同慶,並舉行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
登高望遠,踏賞清秋是最常見的重陽習俗。「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是唐代詩人杜牧重陽登高時發出的感嘆。這種習俗由來已久,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和對節氣的重視。古人認為重九之時,「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登高祈福可避濁氣。
這件元代 「秋山」圖玉爐頂,為香爐蓋上的裝飾,白玉質地、清透瑩潤,通體鏤雕「秋山」圖,只見數隻小鹿在山林間嬉戲,極具動感。在古代,中原和南方忙於秋收,而北方遊牧民族則會組織秋狩,故反映草原民族秋狩活動為題材的玉器稱為「秋山玉」,「秋山」圖即以山林鹿虎等狩獵畫面為題材,展現了秋天山林美景的無窮魅力。重陽時節,除了登高踏秋,不妨來武博一睹秋山玉之美。
菊酒飄香,訪親會友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自三國魏晉時起,重陽佳節聚會賞菊、以詩會友漸成風尚。農曆九月俗稱「菊月」,菊花又名「延壽客」,為長壽之花,與梅蘭竹並稱四君子,象徵著高潔的品格。到了晉代,人們好飲菊花酒,著名文學家陶淵明在《九日閒居》詩序文中說:「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表達了重陽之日,有菊無酒,略顯遺憾的感懷。
武漢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上就繪有「陶淵明愛菊」的圖案。梅瓶青花紋飾自上而下分為三組:肩部飾鳳穿牡丹紋;腹部主體紋飾為四個菱形開光,腹下部繪一圈仰覆蓮紋和忍冬紋,畫面布局緊密、主次分明。
腹部的菱形開光中繪有「四愛圖」,描繪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四大文人及他們的傾心所愛,即「陶淵明愛菊」,「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林和靖愛梅鶴」。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是中國著名的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在做彭澤縣令時,不肯「為五鬥米折腰」,解綬歸隱後,飲酒賦詩,以菊花為伴,詩作中常見菊花,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比比皆是,顯示出陶淵明不苟隨時俗,傲然物外的品質。
「四愛圖」展現了古代文人名士的風雅情趣與高潔品質,整件器物一改唐宋以來瓷器花紋布局疏簡的傳統,完美地體現出元代青花紋飾的裝飾特點,給人一種豪放渾厚又不失清雅秀美的藝術享受。在這個菊酒飄香的季節,期待您親臨武博《暗香浮動: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特展》,探尋這件國寶的前世今生……
遍插茱萸,思鄉念親
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發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思鄉懷親的感嘆,可見,重陽承載著中國人濃濃的鄉愁。這件清「益壽」嬰戲紋玉佩,質地冰潔,玉佩上雕刻嬉戲的童子、葫蘆、蝙蝠、萬年青、纏枝紋等,寓意子孫萬代、福壽雙全。「每逢佳節倍思親」,看到這樣的紋飾畫面,無論身處何地,都不由得感念父母親恩。
這件清雍正鬥彩芝仙祝壽圖盤,紋飾疏密有致,色彩鮮豔,描繪超凡脫俗的水仙與高貴祥瑞的靈芝,周圍點綴頑石,既顯出了水仙的清高,又突出了靈芝的玲瓏。水仙和靈芝都是吉祥紋飾,在清代瓷器上十分常見,寓意福壽綿綿。
鬥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創燒於明成化年間,至清雍正時期進入更高階段,無論是紋飾布局到色彩搭配或是填彩的工整都比明代更進一步。整件器物構圖優雅精緻,給人恬靜舒適、賞心悅目之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中華民族歷來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重陽節的文化內涵亦是如此,人們在這一天祭祖、登高、探親、會友、祈福、賞菊……趁著深秋好景,盡情表達一切關於平安順遂、長壽安康的美好祝願。
在此非常時刻,用真實的記錄,筆者要為那些平凡和不凡發聲!處於這樣的定會被歷史銘記的特殊時刻。我們相信,真實人物故事,更具說服力,更感動人心。
武漢加油! 中國加油!
想讓你的言語表達更有魅力嗎?關注並私信我,私信發送文字「表達」即可獲得《別輸在不會表達上》學習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