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巾叛亂根本就不是農民起義,而是黨錮之亂的後遺症

2020-12-19 顧道驚城

關於黃巾起義的起因和規模是怎樣的?我們來看看資治通鑑。

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轉相誑誘,十餘年間,徒眾數十萬,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

角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也,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資治通鑑》

翻譯過來就是:張角派遣弟子們遍布帝國四方,對當地老百姓行騙以收為教徒。十多年的時間內,擁有了幾十萬教徒,遍布帝國各地,一聲令下就能得到天下呼應。張角於是設立了三十六位將軍,大將軍統領上萬人,小將軍統領六七千人。

簡單地看相關內容,好像沒有什麼問題。但仔細一咂摸,它的問題就多了。

我們必須得知道:不要說在交通靠走,通訊靠吼的東漢末年,就是在交通、媒介相對發達的近現代。一場大規模的叛亂,在發動之前能準備得如此充足,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

當時的黃巾叛亂已嚴重到了什麼程度?

在接到這個黃巾叛徒的告密後,帝國政府在洛陽城內,就抓捕了一千多個黃巾成員,相關成員,涉及眾多政府官員、宮廷宦官,還有禁軍將領。這些人的黃巾身份(當然了,此時還沒有黃巾這個詞)一旦被確定,自然都被從快、從嚴的就地正法了。

帝國各大城市的府衙門上,都寫上了發動叛亂的暗號;並且武裝暴動,已進入倒計時了。

怎麼樣,夠嚴重了吧?

可我們現在的問題是,帝國的情報系統,為什麼會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之中呢?要知道,哪怕帝國的情報系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樣如火如荼的叛亂,也不可能直到最後倒計時,才會被帝國政府發現。

比較符合情理的推測只有一個。那就是因為靈帝實行黨錮,重用宦官,嚴重侵害了士大夫集團的既得利益。在這種背景下,士大夫集團對於這種危及國家安全的事件,自然報以了某種默許與縱容。

士大夫集團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希望靈帝知道,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帝國的安全是毫無保障的。等帝國亂得無法收局時,士大夫集團再出場收拾局面。到了那時,皇帝自然無法壓制他們了。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了:所謂的黃巾起義,只不過是士大夫集團放任不作為導致的大規模民變。

也許有人會說,我這純粹是羶想歷史。難道士大夫集團瘋了嗎?他們怎麼會想出這種不著調的方法呢?

從士大夫集團的角度來看,故意放縱黃巾之亂這件事幹得還算比較著調。因為士大夫集團在這輪博弈中,雖然弄得天下伏屍百萬、流血千裡,但它顯然讓士大夫集團奪回了政治主動權。因為黃巾之亂一起,皇帝馬上就解除了黨錮,而士大夫集團在帝國政府,又開始佔據了主動權。

士大夫集團後來幹的事,那才真叫不著調。因為在第一輪博弈中,士大夫集團並沒有徹底打敗宦官集團。所以,在漢靈帝死後,他們又趁皇帝年幼,開始計劃對宦官集團進行了第二輪攻擊。

這次,他們是放任軍閥勢力走到政治舞臺前排,希望藉助軍閥的力量,把宦官集團徹底清理出局。結果呢?這次玩得太大了。因為,他們這樣玩的結果,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宦官集團被清理出局了,問題是,軍閥勢力突然間失控了。

張角一夥可以秘密準備那樣久,而且如此無法無天。最主要的基礎,就是張角一伙人所幹的事,都是政府職能範圍的事。

帝國發生了大瘟疫、大災荒,政府本身就應該出面組織治療和救災。但是因為士大夫集團的故意放縱和不作為,使得政府的相關職能都處於半癱瘓狀態中。在這種背景下,張角代表的民間組織,於是自發的通過各種方式,代表政府履行相關職能了。

簡單地去看,張角一夥是在裝神弄鬼。實際上,張角一夥肯定具備非常實用的醫學知識,只是他們把相關醫學知識神秘化了。將藥融入符水中,使得百姓喝符水痊癒,會讓百姓認為張角一夥之所以能夠遏制瘟疫或治療疾病,都是神力的表現,而不是醫學知識的應用。

畢竟,醫學治病只能得到百姓的由衷感謝,而神力治病卻可以得到百姓的頂禮膜拜。

但不論怎麼說,因為政府不能有效履行自己的社會職能,所以相關社會職能就由張角為代表的民間組織去履行了。而這種民間組織的出現,並不是簡單地代替政府遏制瘟疫的蔓延,更可以讓帝國出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效果。說得具體點就是,這個民間組織可以募捐到大量的錢財米糧,並把它用於各地的賑災工作中。

換而言之,大家都是教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讓我們的世界變成美好的人間。

如果拋開政治形態,單看張角一夥在亂世之前為百姓做的事,誰也得承認那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因為張角一夥的存在,彌補了許多政府缺失的職能,也讓百姓享受到了切實的利益。

問題是,一個獨立於政府之外的、越來越多人參加的組織出現,對政府而言,本身就是一種威脅。如果統治集團內部利益一致(至少不存在難以調和的矛盾),這種組織就很難發展起來。因為歷代統治集團,對這種事都是非常敏感。

當然了,如果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類似的組織出現,很容易取得百姓的支持,因為百姓肯定會從這個組織裡獲得實質性的利益。而上層社會再推波助瀾,故意模糊它的政治危害,只是一味強調它的社會職能(總而言之,他們這是熱心公益,政府應該支持他們,而不應該打壓他們),那相關組織自然會迅速地向整個帝國蔓延。

受到皇帝壓制的士大夫集團,自然會為張角一夥傳教大開綠燈。從輿論上,他們會高度肯定張角等人熱心公益的品德。在這種背景下,其它力量想打擊張角一夥時,就容易面對道德大棒的打壓。

帝國大範圍出現瘟疫、災荒,帝國政府反應遲鈍,任憑瘟疫蔓延。而張角這個大善人,不辭辛苦地四處奔波,組織熱心公益的同道中人阻止瘟疫蔓延,周濟受災的群眾。對於張角這種行為,你不積極支持、鼓勵,相反還從陰謀論的角度說張角一夥心懷鬼胎,你還是人嗎?

士大夫集團一味從公益的角度評價張角一夥,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因為他們希望皇帝明白,沒有他們的支持,帝國政府就永遠無法有效地控制社會。

因為大家都對張角非法傳教麻木不仁,所以官員說起相關事情的危害時,自然都是一口一個據傳聞,或是只在私下說,從不會放到桌面上討論。在這種背景下,張角一夥建立的組織規模越來越大,範圍越來越廣,反政府的性質越來越明顯,卻無法引起高層的高度重視。

終於有一天,士大夫集團覺得,時機差不多了。如果再拖延下去,就有可能真的無法收局了,於是黃巾叛亂的人證、物證馬上全出來。而且相關人證、物證那是越查越多,政府遂開始了全面的嚴打。

皇帝面對這種事實,肯定是感覺晴天打了一個霹靂。表面上看,帝國政府直到此時才獲得黃巾叛亂的確實證據,是因為張角一夥的組織太嚴密了。但是,事情顯然沒有這樣簡單,因為通過這件事就可以證明:帝國政府的情報系統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中。

政府的情報系統為什麼會處於休眠狀態中呢?馬上就有「忠心耿耿」的士大夫告訴皇帝答案了。

這個答案就是:皇帝一直信任和重用宦官集團,並對「忠心耿耿」的士大夫集團採取了黨錮政策,所以才會出現今天的事。只要皇帝嚴厲打擊宦官集團,解除黨錮並全面起用被壓制的士大夫集團,黃巾之亂自然很快就會平息。

表面上看,這些話只是老聲長談,但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卻充滿了威脅的意味。換而言之,如果陛下不能取得我們士大夫集團的支持,就依靠那些死宦官,恐怕陛下的未來不會太美妙啊……

面對此情此景,皇帝只能妥協,解除黨錮的同時開始打壓宦官集團,這種打壓是半強迫半真心的。半強迫的理由不用多說,為什麼皇帝打壓宦官集團還會有半真心呢?

因為皇帝對宦官集團失望到了頂點。皇帝打擊士大夫集團,所以士大夫集團在中間瞎搗亂,皇帝可以理解。但是被皇帝信任和重用的宦官集團為什麼不能為皇帝分憂,反而在收受了張角一夥的賄賂之後裝聾作啞呢?

其實,這一切也不能全怪宦官集團。

表面上看,帝國政府對宦官集團實在是太好了。所以,面對張角一夥的陰謀,宦官集團應該義無反顧的站在皇帝一邊。換而言之,絕不應該害怕士大夫集團用道德大棒打壓,更不應該捲入相關陰謀。

但是,仔細想下去,帝國政府對宦官集團有什麼好的?帝國政府設計出這種殘忍而又缺乏人性的制度,讓眾多男人只有揮刀自宮才能上位,皇帝有什麼臉說帝國政府對宦官集團非常好呢?

什麼誰忠於誰這種漂亮話,只能說不能做,因為一切都需要通過現實利益的博弈來實現。皇帝高高在上,處於天下利益的匯集點上。他的風光、他的享受,世人都能看到,但是誰能看到他的心酸與痛苦呢?表面上,所有的人都最愛他、最關心他。實際上,他們有多少是發自真心,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所以,皇帝先是對宦官集團大發雷霆,之後呢?皇帝依然只能選擇原諒他們。因為通過這件事來看,宦官集團當然不能完全信賴,可通過這件事逼宮的士大夫集團更不值得信賴。

兩害相權,還是取其輕吧!

關於宦官集團無視皇權利益選擇收受賄賂,與士大夫集團同流合汙的事情也許有人不太明白。明天我會專門說一說宦官政治的故事,感興趣的朋友請點個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黃巾起義
    外戚:帝王的母族,妻族.如漢末大將軍何進,乃何皇后之兄。 宦官與外戚一旦亂用權利,則會對民生造成沉重的打擊.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老百姓.正如上文所說,民不聊生、走投無路。形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馬植節先生的《三國史》是這樣總結的: 各種類型的地主包括貴族、世家大族、地方豪強、富商等。無不廣佔田地,役使農民,敲詐勒索,奢侈踰制。
  • 文史宴|誰再說黃巾是農民我跟誰急!——三國探微之不一樣的張角
    想要訂製文章的朋友請移步此貼:文史宴|歡迎大家訂製、投稿與參與中學教科書上一向把黃巾之亂稱為農民起義,而在日本光榮公司的遊戲裡,黃巾首領張角也被塑造成一個低端的民間神棍,富含神經病的氣質。但大司馬要告訴大家,實際上,張角是富甲一方的大土豪,黃巾之亂則是從東漢到東晉之間一系列宗教戰爭的第一次高潮。
  • 黃巾起義為什麼會輕而易舉就被鎮壓下去?
    農民起義的功能一般分兩種,要麼是衝擊既有的舊秩序,要麼是推翻已經腐朽的舊秩序,而建立新秩序的任務,往往是農民起義所不具備的能力。所以,農民起義要麼亡於舊秩序的鎮壓,要麼是亡於新秩序的鎮壓,總歸都是要滅亡的。過不下去的農民要起義,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就是怎麼組織起來的問題。誰來挑頭,領導團隊,骨幹團隊,打仗所必須的主要將領,這些從哪裡來,都是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 公認昏君漢桓帝靈帝,黨錮之禍、賣官鬻爵,其實都為破局的手腕
    在那段描述中,桓帝劉志禁錮打壓士人,寵信宦官,進而引發黨錮之禍,堵塞四方言論,和正直之士的呼喚,是東漢政局崩潰的禍亂之源,靈帝時期的賣官鬻爵,則讓民不聊生,最後引發黃巾之亂!也因此,黨錮之禍被歷代,正統史學家大誇特誇,成了士大夫主流價值觀的體現,至於這賣官鬻爵,幾乎都臭不可聞等同於歷史的垃圾。
  • 黃巾起義:謀劃十多年,聚眾三十萬餘,為何不到一年就失敗了?
    黃巾起義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民起義,與其他農民起義不太相同,這一場農民起義是以宗教形式組織的大規模民變,對東漢影響極大。
  • 光榮介紹《三國志 14》劇本「黃巾之亂」
    今天(12月13日)新一期由《三國志 14》製作人越後谷開辦的【越後谷小講堂】又來了,本次越後谷將帶領玩家們一同了解《三國志 14》中的精選劇本之一——【黃巾之亂】,黃巾之亂是擁立教祖張角的太平道信徒所引起的大規模叛亂,這場叛亂也成為了漢朝滅亡的關鍵。
  • 同是農民起義,為什麼它的歷史評價那麼低?
    黃巾起義可以說是東漢末年最大一次規模的人民起義,它是導致漢王朝直接滅亡的導火索。然而起義規模遠遠大於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黃巾起義,為何在歷史上卻得不到公正的評價,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更是蔑稱他們為黃巾賊。
  • 農民起義的特殊使命
    第一代農民起義者幾乎都是底層的邊緣人,缺乏對社會的清醒認識,也受制於知識、眼界、閱歷等因素,不能有規劃的發展新秩序。即便起義領袖有朦朧的感覺,但也無關大局,他並不能改變起義隊伍的整體成色。比如黃巢進入長安後,想禁止軍隊搶掠,可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比如李自成進入北京,也覺得軍隊的殺氣太重,可劉宗敏說:「皇帝之權歸汝,拷掠之威歸我,勿煩也。」
  • 中古五大農民起義,陳勝領導的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給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給予了沉重的打擊,為後來劉邦、項羽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利用太平道的宗教觀念和社會政治思想,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組織群眾率領起義,由於起義者頭戴黃色頭巾,故稱為「黃巾起義」。
  • 『勢力淺析-黃巾之亂 劉焉』
    『勢力情報』今天的勢力淺析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黃巾之亂劇本中的劉焉勢力。說是劉焉勢力,但相信大多數小夥伴都是衝著劉備三兄弟來的,在人才稀缺的黃巾劇本,有劉關張三人在陣所帶來的實力增強是十分誘人的。不遠處的南皮城就是浩浩蕩蕩的黃巾軍程遠志部隊,53000人的部隊放在我們腳底下還是有點後怕的,好在我們陣容稍勝一籌。
  • 古代歐洲和古代中國的《農民起義》有何區別?
    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為其它社會集團鋪路,是傳統農民起義顛撲不破的定律。  在中國,這條規律也沒有什麼例外。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成全了劉邦項羽。 漢末黃巾起義,成全了雙手沾滿黃巾鮮血的群雄。 隋末農民起義,成全了西北貴胄李淵。
  • 常識丨中國歷史上的五大農民起義
    於是陳勝、吳廣利用「魚腹丹書」,打出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宣揚「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發動了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給秦王朝的殘暴統治給予了沉重的打擊,為後來劉邦、項羽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 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五句農民起義口號!你更喜歡哪個?
    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五句起義口號。第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出自陳勝吳廣之口,秦朝末年,由於秦二世的殘暴統治,百姓民不聊生。而當時還是犯人的陳勝吳廣因為下雨延期而犯了死罪,在死亡面前,陳勝選擇揭竿而起,於是聯合其他犯人組成起義軍,並提出了這句跨時代的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公元前209年秋天,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發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揭開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序幕,吹響了埋葬秦朝的號角。 古人講究打仗「師出有名」,農民起義軍自然也有他們的理由。為了將更多人吸引過來,農民起義軍往往將起義的理由、目標、好處等事項,精煉成一句通俗易懂的話,這就是起義口號。
  • 周朝歷經八百多年 為什麼沒有出現真正的農民起義?
    在探討這個問題前我們需要澄清一點,國人暴動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農民起義,國人和農民存在著本意上的差別,雖然國人也和農民一樣屬於平民身份,大多沒有官職,但他們並不從事農業生產勞動。按照現代意義理解,他們就是北京市民,京城內的居民,這也只是一個比喻,其時周代的國人主要由沒落士族,服務行業,商業和手工業者組成。與國人相對的是野人,野人就是遠離都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
  • 盤點清朝時期的4大農民起義,其中太平天國起義僅能排第二
    也不知為何,反正在歷史上,似乎每朝每代都會出現那麼幾起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比如漢朝的黃巾起義、唐朝的黃巢起義、宋朝的方臘起義和明朝的李自成起義;雖然清朝已經充分汲取了前朝的經驗,但由於自身的問題和封建制度的先天缺陷,所以仍然是無法避免農民起義的發生,現在這裡,就來盤點清朝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四大農民起義。
  • 黃巾軍起義之前的東漢政府,究竟陷入了怎樣的困境?
    而且在黃巾起義之前,東漢年間的中國大地上已經發生了多次農民起義,人們對於這樣的反抗形式也逐漸接受,這也是黃巾能夠迅速席捲中國大地的原因之一。  走投無路的人民在喪失了對東漢政權的信心之後,只能走上起義的道路。  東漢時期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  我們都知道由張角等人發動的黃巾起義是壓垮東漢中央統治的最後一根稻草,在黃巾起義之後,東漢的中央政府便名存實亡,國家走向了地方割據的混亂局面。
  • 陳勝吳廣起義的真相:不是農民的陳勝,不是兄弟的吳廣
    提到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的第一個反應是農民起義,誠然,參與大澤鄉起義的主力軍確實是農民,因為秦朝初年,天下最多的人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民,但是起義的領導者陳勝卻未必是農民。說道大澤鄉起義的背景,不得不說延誤工期不是死罪,但是做為屯長的陳勝吳廣的罪責要比一般的士族大得多,因為他們要承擔領導責任,確實是要殺頭的。陳勝吳廣發動起義的重要目的:為了自保,逃跑沒用,只有造反才有一線生機。《史記·陳涉世家》記載: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