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談||江沛:關於抗戰時期淪陷區民眾生存狀態的若干思考

2021-02-08 民國檔案雜誌

    有關淪陷區民間社會的研究,多以各階層的個體和群體為典型案例,考察其在多個或單個歷史事件中的言論及行為抉擇,進而「以小見大」地歸類總結出淪陷區民間社會的民族情感及國家認同的面向。然而這一研究方法因先入為主的局限,在選取史料上常發生偏向。就上述日記史料而言,卻表現出了區域性差異、階段差異和心態差異等,呈現出了諸多值得再探討的空間。

    1.戰爭創傷:一場規模巨大的國家間戰爭,必然在佔領與抵抗之際產生重大傷亡,也給民眾生活帶來巨大的痛苦。但激烈的戰爭畢竟是短期行為,硝煙過後即相對平靜生活的恢復,特別是東部大城市,多是日偽統治的穩固區域,國共勢力難以造成壓力,如東北的長春,華北的北平,華東的上海、蘇州、寧波等,均是如此。相對而言,中日雙方的軍事較量主要集中在中東部,特別是平漢、粵漢鐵路與津浦鐵路間的河南、兩湖、江西、安徽等地及相關鐵路沿線,一些中東部城鎮受軍事反覆爭奪的影響較大。在華北和華東的戰區、國共與日偽爭奪激烈的遊擊區.如晉察冀、冀魯豫、冀中、山東、蘇北等地,呈現出敵我反覆爭奪、城鎮尚可安定、但鄉村遍燃戰火的形態,軍事搶奪、經濟掠奪與堅壁清野並存,戰區民眾被迫捲入戰爭,要應對中日多方的政治、軍事訴求,不得不在戰爭中求生存,渴求和平生活的願望極其強烈。

    2.區域差異:相較而言,以長春為代表的東北都市,以上海、蘇州、寧波為代表的江南城鎮,以北平、天津為代表的華北都市,在初期軍事佔領後即恢復經濟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平靜,但生活仍然困難,就業不易。輔仁大學生董毅時常為文科生如何立足社會而憂慮。佔領初期的香港,考慮到經濟壓力,日軍一直在執行減少香港人口的政策,致使香港經濟與社會處於持續動蕩中。處於戰區和遊擊區的中東部縣城和集鎮,經濟生產與民眾生活時受戰爭影響;而戰區和遊擊區鄉村,民眾無法跳脫戰爭,飽受苦難。一直處於戰爭邊緣、事實上又遠離戰爭的西北地區民眾,他們與戰區民眾對戰爭的體驗完全不同。區域的差異性似乎並沒有影響到抗戰是全中國民眾的事情這一認知,但生活區域的差異也的確造成了對戰爭認識的巨大不同。

    3.階段差異:整體而言,戰時中國淪陷區的民眾生活變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日軍佔領初期,時間長短不一,經濟動蕩、逃亡較多,不久即恢復正常;二是1937—1941年間,日偽統治的多數地區呈現出經濟相對平穩、民眾生活平靜、城市受戰爭影響小的形態,不少民眾抱持不認同日偽政權統治心態但又選擇為生存而沉默的態度;三是1942—1945年間,受太平洋戰爭爆發影響,日偽統治區開始承擔支援日本對美作戰的後勤供給功能,淪陷區經濟日益緊張,生活質量下降,此時抓捕勞工、捐獻鋼鐵、強徵慰安婦等事件屢有發生,民眾更加不滿,直至抗戰即將結束,不少人看到形勢變化才主動配合國共力量從事反抗日偽工作。

    4.心態各異:政治上:無論是長春的偽軍小隊長施明儒、北平輔仁大學生董毅、上海五金店員、香港報業人員及著名作者薩空了,對於日偽統治均不認同,表現出近代以來民族主義教育在底層民眾中的巨大影響力,但這不代表一般民眾的心態。《良民日記》記載蘇州日常生活時,主要是從中立立場進行描述的。當1936年柏林奧運會紀錄片在北平上映時,輔仁、北師的學生幾乎都去觀看了,並沒有人認為那是納粹精神的宣揚,而且認為日本隊的好成績是替東亞黃種人揚眉吐氣。生活上:由於底層民眾多以較少的不動產為生,鄉村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城鎮也以本地小本經營或從事公務員工作為生,加上父母年邁必須奉養,根本無力長途遷移;多數民眾缺少清晰的民族一國家意識,並未把「誓死不做亡國奴」的輿論宣傳視為人生底線,也沒有真正清晰地認同國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和中共抗戰的意義。貧困民眾衡量生活的前提,就是如何得到一個溫飽、平和的生活。

    從民族—國家立場去考察淪陷區民眾生存狀態時,我們發現其實生活的邏輯極其強大,人性是難以徵服和改造的。即使在最黑暗、最貧窮的日子裡,人性的追求、利益的糾纏、兩性的相悅、市井的娛樂、青春的荷爾蒙,也會時時上演,也會如常表達。或許,民族主義的追求與生活邏輯和生存之道的選擇,有時融合一體,有時雙軌並行。我們需要從更多視角切人,深切體會強權重壓下人性的扭曲、道德的淪喪和人性的反應,或許只有如此,我們才能走在正確整理那場殘酷戰爭的歷史遺產的道路上,才能深刻透析國家與民眾的關係、人性的無所不在和需要理性對待的複雜性。

    回到歷史場景下的思考才有意義。

原文刊於《民國檔案》2020年第一期,注釋從略。

相關焦點

  • 謝人堡: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的一輪新月
    中國抗日戰爭淪陷區文學,在小說創作方面,華北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他們的作品主要收入「新進作家叢書」,共10種,北平新民印書館出版和「華北文藝叢書」,共8種。  據徐廼翔、黃萬華編著的《中國抗戰時期淪陷區文學史》記載:謝人堡,原名謝仁甫,雲南武定人。1940年畢業於北京輔仁大學,後致力於小說創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葡萄園》和長篇小說《春滿園》《逐流之歌》《月夜三重奏》,都出版於1942至1944年之間。  謝人堡的短篇小說集《葡萄園》,1942年3月由天津唯一書店———建築書店出版,收入小說22篇。
  • 筆談張泰榮︱張光潤:抗戰時期風塵僕僕
    筆談張泰榮︱張光潤:抗戰時期風塵僕僕 張光潤 2016-05-28 15:04 來源:澎湃新聞
  • 「偽」與「奴化」的陰霾:淪陷區學生在戰後的處境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曾把法幣與汪偽在淪陷區發行的「中央儲備銀行券」(簡稱「中儲券」)兌換比率定為1:200,造成收復區民眾頓成赤貧,而手持大量法幣的後方歸來人士則一夜暴富。「綿之龍」將「偽學生」(淪陷區學生)、「勝利學生」(大後方學生)與貴賤懸殊的偽鈔、法幣相類比,形象地凸顯了這兩大群體在戰後迥異的處境。北大紅樓舊址。
  • 黃道炫 | 戰時中國民眾的民族意識
    戰爭狀態下,民眾遭受著巨大的損失,「日本飛機炸毀了他們的房財,成千萬的民眾被迫逃難,物價一天天的高漲,生路一天天的艱難,為什麼受這種苦難?他們並不能正確的獲得解答」。由於內心一片迷茫,民眾「或是把這種苦難的原因,歸之於政府抗戰的不當,或是把這種苦難歸之於命運,總希望有真命天子出現之後,他們能過太平日子」。
  • 抗戰夫人、淪陷夫人、劫收夫人,抗戰時期重婚案為何如此多
    據統計,當時淪陷區25個大城市戰時遷出人口達其總人口的25%之多,其他地區至少也有5%的人口內遷。:妻子帶著老人、小孩留守淪陷區,丈夫只身前往後方。然而,抗戰是一個持久戰,交通被破壞,人們流動起來很難,通訊不發達,人與人交流滯後,分隔在淪陷區和後方的夫妻別說見面了,連寄封信都挺困難,實際上已經沒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
  • 鮮為人知的抗戰時期國立中學
    [摘要]「抗戰八年,各國立中學克服敵機轟炸、經費不足、設施欠缺等等困難,每年春秋兩季滾動招生,所救護的學生無法精確統計,估計總數當在二十萬以上。」說起抗戰時期的國立大學,大家都耳熟能詳,比如國立西南聯大、國立武漢大學、國立中山大學等。
  • 淪陷區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四世同堂》在抗戰或者革命文學作品中是一股清流,呈現著語言精妙化、敘事非宏大化、人物非臉譜化、思想去意識形態化和格局大的特點。在我們日常看到的關於抗戰的影視作品中,敘事方式非常宏大,「革命」、「犧牲」、「奉獻」這些高大上的詞彙是主流,是主題,沒有家長裡短,沒有兒女情長,到處瀰漫的是炮火和硝煙的氣息,到處是流血和死亡(或者最近流行的抗日神劇,「褲襠裡藏炸彈」、「手撕鬼子」、「包子雷」這種對歷史的「高級黑」和對抗戰精神的解構)。
  • 生存還是滅亡--關於新世紀中國彩電業發展的若干思考
    「生存還是滅亡,這是一個重大的問題」(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是莎翁名劇《哈姆雷特》中的名句。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經受過20世紀慘烈商戰洗禮的中國彩電業應該慎重思考這句話的沉甸甸分量。「生存下來,永續發展」當屬中國彩電業的本能,亦為它們矢志不渝的追求。可是,中國彩電業能否掙脫上個世紀的歷史羈絆?
  • 文旅學者筆談:「後新冠」時期文旅產業重振策略
    為了積極應對「後新冠」時期文旅產業有效需求,給文旅產業的復甦和重振早做謀劃,江西省旅遊文化研究會組織省內著名文旅專家開展筆談活動,就「後新冠」時期文旅產業的提升發展和繁榮,提出自己的建議和主張,已在《贛鄱文旅》微信公眾號推出第一期9個專家的觀點,引起較好社會反響。
  • 「薦書」重讀15本關於抗戰的好書
    抗戰勝利紀念日,重讀15本關於抗戰的好書。只要謹守著我們先民的榜樣,保全著我們固有的精神,我中華民族,不怕沒有復興的一日!——張元濟我們沒有忘記,中國人民在這次戰爭中是首先站起來同侵略者戰鬥的。而日本侵華時期身處淪陷區的陳垣先生對此感同身受,於是撰寫了《通鑑胡注表微》一書,通過對胡三省的通鑑註疏進行辯誤和考證,來辨識胡三省當年的觀點和思想境界,並藉此發微,闡述陳垣先生自己對史學研究的獨特認識和見解。陳垣先生還以此觀照現實,在其中融進了諸多現實感悟,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民族情懷。8.
  • 抗戰時期艱難的求學之路
    直到抗戰勝利,他們中的有些人才返回故土。1939年武漢、信陽相繼淪陷,汝南成了半淪陷區。經地方人士要求,省立汝南中學又由漸川遷回汝南,我才得以復學。由於日軍不時從信陽出來「掃蕩」,學校的圖書儀器都轉移到了鄉下上化學課時,老師讓同學買些甘油、香精、硬脂酸等原料,學著熬雪花膏。
  • 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當時民眾抗日呼聲高漲,部分民營商業電臺加入到抗日的廣播行列,播放抗日前線消息、愛國歌曲等。而此時的「中央廣播電臺」則完全成為國民黨的宣傳工具,「剿共」成了「中央廣播電臺」的主要新聞話題,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幌子下,廣播中充斥著「剿共」才能「救亡」的政治鼓動。 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直接觸發了西安事變。面對全國輿論壓力,蔣介石最終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 抗戰詩歌:思想的勝利 美學的勝利
    霍俊明將抗戰詩歌分為兩個階段:抗戰時期的詩歌、抗戰勝利以來的詩歌,三個空間:解放區、國統區和淪陷區。他認為,抗戰詩歌在現代化和多元化方面的探索,推動了新詩的發展。此外,他重新反思了抗戰詩歌的評價標準,強調詩人的責任是思想的擔當、語言的擔當,優秀的抗戰詩歌應該是思想與美學的高度結合。
  • 李根源與滇西抗戰
    北洋政府時期,他曾任北京政府陝西省省長、農商總長、署理國務總理等職。1923年,李根源因反對曹錕賄選而退出政壇,後隱居江蘇蘇州,致力於鄉村建設和歷史文化研究。「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李根源憤而投入抗日洪流,為團結抗戰疾呼奔走。1938年夏,李根源回到雲南,被時任雲南省國民政府主席龍雲聘為省政府顧問。1939年底,他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監察院雲貴監察區監察使,服務桑梓。
  • 重慶珍檔丨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
    一提起重慶美食,首先大家想到的便是那充滿江湖氣息的火鍋、代表重慶勞動人民生活日常的小面,飲食文化反映著整個城市的文化,重慶美食源遠流長,在獨特的碼頭文化以及抗戰陪都背景下逐步融合形成,那麼,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呢?
  • 日本在淪陷區普及日語,日本大學教授為啥反對?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在華北淪陷區開展奴化教育,愚民教育,妄想「以華制華」「以戰養戰」。淪陷區還向學校強行推行日語教學,徹底普及日語,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日語都被列為主課。大學還規定日語達不到三等翻譯水平就不能畢業。同時引進大量日語教師,禁止在華北的日本人講中國話。在日本國內,這些奴化教育工作由軍方與日本外務省確定方向,由日本國內的東方文化學院的研究員統管謀劃。
  • 金衝及:抗戰勝利初對我影響最大的三種雜誌
    那時,生活在原淪陷區的民眾正沉浸在國土重光的極大興奮中,熱切期盼轉入和平建設的新時期。但相當多的人對抗戰期間大後方的情況缺少了解,對共產黨缺乏認識,對國民黨政府抱有幻想。 鑑於此,中共中央在1945年8月21日提出儘快在上海出版《新華日報》及其他進步雜誌。9月間,派徐邁進以採訪南京受降的《新華日報》記者名義趕到上海主持籌備《新華日報》上海版的出版。經過三四個月,籌備工作基本就緒。
  • 打死個翻譯官:抗日戰爭時期的鬼子翻譯官都是從哪來的?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鬼子的身邊往往有個翻譯官,絕大部分翻譯官還都是中國人。日本鬼子的翻譯官成為很多抗戰題材影視劇中的常見人物,比如《小兵張嘎》裡的「胖翻譯」和《地下交通站》裡的白翻譯。到了抗戰時期,不少中國臺灣人和朝鮮人都能使用中日雙語。除了中國臺灣省和朝鮮,日俄戰爭後就被日本滲透並在「九一八」事變後淪陷的東北也是如此,不少東北人在全面抗戰時期也能使用中日雙語。因此朝鮮、中國臺灣省、中國東北就成為鬼子翻譯的主要來源。
  • 華南抗戰史:國民政府、愛國臺胞等積極反對「臺灣國際共管論」
    小編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華南抗戰史的精彩故事情節,千萬不要錯過噢!1942年11月4-13日,重慶國民黨《中央日報》將《太平洋關係》一。11月13日,重慶《中央日報》《掃蕩報》聯合版發表國民政文全文披載府立法院院長孫科的《關於戰後世界改造之危險思想》一文,對「共管論」公開進行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