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碭群儒播「五經」

2020-12-13 天眼新聞

禮記書影

戴聖像

戴德像

由孔孟創立的儒家學說,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成為顯學,在經歷了秦朝的短暫沉匿之後,到漢代成為唯一的正統學說。儒家典籍《詩》《書》《易》《禮》和《春秋》被稱作「五經」,成為國家思想與政治生活必須遵循的指針。正如班固所言:「六藝(五經加上《樂》)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漢代儒學以經學的形式存在和發展。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置五經博士、設弟子員教授、以經術取士及勸以官祿後,天下士子趨之若鶩,對當時及以後的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成為大漢人文興盛的標誌之一。

「梁園自古文辭盛,解後憐公有俊才。」梁碭地區的儒士有十幾人被載入《史記》和《漢書》的儒林列傳中。學者王子今在《漢初梁國的文化風景》中指出:「以《漢書》記載為限,見於《儒林傳》的出身於『梁』的學者,就有梁國人丁寬、項生、焦延壽、陳翁生、戴德、戴聖、橋仁、楊榮、周慶、丁姓,梁國碭人田王孫、魯賜等。可見這一地區文化積累之豐足,學術滋養之醇厚。」從而使這一地區經學研究名聞天下,文化呈現出繁榮的景象,學術交流異常突出。梁碭地區成為西漢全國經學研究和傳播的中心地區。

《詩經》傳人碭魯賜東海太守舉人才

西漢經學在梁碭地區迅速傳播,研習教授者甚眾,出現了《詩》學名家魯賜。魯賜是碭郡人,申培的弟子,東吳大都督魯肅的祖父。申培乃西漢今文《詩》學中「魯詩學」之開創者,在魯郡的南宮拜見過漢高祖,長安遊學時和高祖的侄子劉郢是同學。魯賜跟隨申培學習《詩經》,刻苦努力。司馬遷曾師從孔安國學習《尚書》,孔安國與魯賜又都跟隨申培學習《詩經》,同在太學為「五經」博士,大約比司馬遷年長五十多歲,因而見過並了解魯賜。因為孔安國是孔子的十八世後裔,為經書寫過序,作過注釋,聲名較大,又是司馬遷的老師,所以在《史記·儒林列傳》中把孔安國排名第一,把魯賜排名第四。魯賜與孔安國名重當時,聲傳後世。

漢武帝時,魯賜因學問博大精深,深得武帝寵信,被任命為東海郡太守。他為官勤謹,清正廉潔:春天要巡視各縣,勸民農桑,督促春耕,發展農業生產;秋季要主持「都試」,檢閱一郡的軍隊,並審訊罪犯,斷理獄案,懲辦強宗豪右,省察所屬縣的治狀,並把考察的結果上報刺史,還要到郡治的學校講授《詩經》等,以便察舉人才,選送孝廉。他所傳授的弟子或推薦的人才,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很多。魯賜卒後葬於江西饒州景德鎮子午向。生有二子,即魯文韜(魯肅之父)、魯文興。

《尚書》大師陳翁生平陳之學立宗派

梁國人陳翁生、平陵、平當的姓名被班固寫入了《漢書·儒林傳》。是什麼原因呢?這要從《尚書》說起。孔子搜集、整理了上自唐虞之際,下至秦穆公時期兩千多年的歷史資料,匯總、選編成《尚書》,用來傳授弟子。孔子死後,他的弟子中有位叫漆雕開的,因傳授《尚書》而著稱於當世。西漢平定天下後,曾為秦朝博士的伏生成為最早的《尚書》傳授者。他的弟子中有著名的張生、歐陽高和晁錯。歐陽高把《尚書》傳授給林尊,林尊再傳授給梁國的陳翁生、平陵、平當等人,三人是伏生《尚書》的第三代嫡傳弟子。

大約是漢武帝時期,陳翁生、平陵、平當在學習中勤奮刻苦,諷誦不輟,對書中問題深思熟慮。陳翁生等人形成了自己的門派,稱之為「平陳之學」,樹標於「《書》有歐陽」的大旗之下,可謂迥出群倫、飲譽當時了。三人之中,陳翁生更高一籌,他作為一代宗師,又設壇講學,傳授《歐陽尚書》,形成了「歐陽陳氏學」。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琅琊郡的殷崇、楚國的龔勝等人,也被班固載入《漢書》之中。由於陳翁生學高聲隆,到了漢宣帝時,他被封賞為信都(今河北冀州)太傅,享受著較高的榮譽,成為學識淵博的一代宗師。

丁寬授《易》田王孫象數大成焦延壽

在西漢,《易》居五經之首,研究者甚多。梁國《易》學大家有丁寬、田王孫和焦延壽,三人對《易》學貢獻極大,西漢《易》學諸派幾乎都與梁人有關。丁寬,字子襄,西漢著名易學大師、文學家、梁國將領。據《漢書·儒林傳第五十八》載,起初梁國的項生到陝西杜陵跟大經師田何學《易》,當時丁寬是項生的隨從,讀《易》精敏,才能超過項生數倍,於是事奉田何。學成後,丁寬走到洛

陽,又跟當地另一位《易》學家周王孫學習《易》的古義,號稱《周氏傳》,更得到了深造。後返故裡從事著述,寫成三萬字的《易說》和《丁氏》八篇。丁寬習《易》精深,人稱「《易》祖師」。漢景帝時,抗擊七國之亂吳楚聯軍有功,世稱「丁將軍」。丁寬將所學傳給同郡人田王孫。田王孫乃文帝時人,起初跟隨丁寬學習《易》經,遂精其業,被授於「五經博士」。他又傳授給施讎、孟喜、梁丘賀,各成一家,漢宣帝時都列於學官。後世稱《易》有「施、孟、梁丘」之學,實即丁寬的學派源流。

在梁國,還有另一位自成一派的《易》學大師焦延壽,字贛,西漢中期的哲學家和傑出的詩人。家貧賤,梁敬王得知焦延壽的情況後,命王室「供其資用,令極易學」(《漢書·京房傳》)。學有所成後,梁王推薦其做小黃令。易學著作有《焦氏易林》《易林變佔》。東郡(治今濮陽)人京房,從焦延壽學《易》有成,其學人稱《京氏易》,傳授河南(今洛陽)人乘弘。西漢時《京氏易》立於學官,設置博士教授弟子。

研講《春秋》明大義周慶丁姓啟後人

西漢後期,梁國有儒士學習、研究和傳授《春秋》,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們研究和傳授的都是《轂梁春秋》。

《春秋》分成《公羊傳》《轂梁傳》《左傳》三本,傳授的內容上大體相同,但有差異。漢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召開石渠閣論經會議,決定《春秋》增立轂梁派人為博士。而傳授《轂梁春秋》的是瑕丘人江生,這時,他的弟子中研究《轂梁春秋》的人才逐漸多起來。梁人周慶(字幼君)和丁姓(字子孫)跟隨魯國的榮廣學習和研究起《轂梁春秋》。

石渠閣論經會議後,朝廷徵詔周慶、丁姓兩人給十位弟子傳授《轂梁春秋》,並擢升為待詔官使。教出來的十位弟子再傳授給自己的後學,從此,《轂梁春秋》滾雪球似的在全國盛行起來。周慶和丁姓在傳授《轂梁春秋》中起到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因而都成為博士。丁姓又被擢升為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太傅。梁人蕭秉,字君房,跟從清河人胡常學習《春秋》。胡常傳授的是江公孫的《轂梁春秋》。蕭秉比周慶和丁姓要晚四十多年,到平帝時成為講學大夫。

馬學慶 來源 京九晚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五經的歷史(2)更改
    五經希伯來文稱為:「妥拉」(Torah),意思是引導和教訓(Instruction, Direction),即神教導他百姓恩典的記錄。妥拉在某些時候也叫做律法書(The Law)。據猶太教傳統,五經被認為是一卷書,抄在一張羊皮捲軸上,但中、英文聖經將它分為五卷書。五經在神學思想也是一脈相承的。它講述了世界從創造到曠野生活的記錄。
  • 什麼是五經?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九部著作的合稱,一向被儒家學派奉為經典。
  • 我國組織海內外學者翻譯《五經》
    昨天上午,由國家漢辦組織成立的《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北京開幕,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和以色列等國家的30多位知名學者,將在3天會議期間具體商討翻譯的進程安排。據國家漢辦主任許琳介紹,在幾位知名中外學者的倡議下,2008年夏,國家漢辦暨孔子學院總部正式立項《五經》翻譯項目。
  • 良院課程:《摩西五經》第一課
    第一課摩西五經總論 我們會從摩西五經的總論著手,先讓大家對五經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甲.內容重點 一、課程簡介與大綱 1.摩西五經這科是屬於概論性科目,我們會分三十課來講解討論:第一課是五經總論,最後一課是總結,第二至廿九課會順序講解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
  • 施舟人:沒有事比翻譯《五經》更緊急
    [摘要]施舟人:將《五經》翻譯成世界上的主要語言,首先是在1979年由饒宗頤和我共同提出的。我們有理由說《五經》在當下需要再翻譯。這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當然了,翻譯《五經》是一項艱苦的工作。利瑪竇譯中國經典已有400年翻譯《五經》的歷史在西方也是源遠流長。100多年前英國傳教士理雅格(James Legge)翻譯成英文的部分《五經》可能是《五經》翻譯史上最出名的一個版本,他將這些書稱之為「中國經典」。
  • 《五經》研究和翻譯首先應從字義入手
    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引用清代大學者戴震的話,提醒學者們在《五經》研究和翻譯過程中一定要從研究每一個字的字義著手。他說,把字義弄懂了才能把詞義弄懂,弄懂了詞義才有可能悟到《五經》的「道」。要做到這一點,學者就要特別注意對清代《五經》文本的研究,否則我們的研究和翻譯水平將有可能倒退。
  • 「四書,五經」——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四書」,「五經」是封建統治者制定的官方考試書籍。也就是官方版本的教科書。歷來對其爭議不斷,但從歷史及文明發展角度來說,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尤為深遠。四書五經,是指「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歷代儒客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細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書名單:《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作品。
  • 歷史上有六經,為何流傳下來卻只有五經?
    五經是儒家作為研究基礎的古代五本經典書籍的合稱,相傳它們都經過儒家創始人之一的孔子的編輯或修改。儒家有五經,它們是《詩經》、《尚書》、《儀禮》、《周易》和《春秋》。六經為什麼變為五經:這跟秦始皇有關係,秦始皇"焚書坑儒"只坑了460名儒生,可就偏偏這460名儒生裡有一個孔子的學生,當時正在修撰和改編《樂經》的全部手稿,秦始皇聽到了這個消息,處死了這個儒生之後,《樂經》在那儒生的家裡搜出來之後自然也難避免被焚了;《樂經》從此失傳,東漢在此基礎上加上《論語》、《孝經》,共七經;唐時加上《周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
  • 張國剛:歐洲傳教士與「五經四書」的西傳
    在各類中國經典文獻中,首屈一指的當然是翻譯和介紹儒家的「五經四書」。 利瑪竇 耶穌會士說,「五經」在中國人中就相當於歐洲人的聖經,
  • 基督教刊|《聖經》中五經的作者是誰?摩西嗎?
    這些無名作者於主前九世紀開始工作,而約在主前四四五年完成五經的最後部份,即「祭司典」。這工作完成時,正好趕及讓以斯拉於住棚節向群眾宣讀律法書(參尼八)。仍然有很多學者(尤以形式批判學者為甚)堅稱,雖然五經中某些部份早已藉口傳方式存留,甚或可溯源至摩西的時代,但只有極小部份在以斯拉之前寫成文字記錄下來。非「福音派」學者一致認為摩西並非五經的作者。
  • 「四書五經」,即「四書」與「五經」的合稱
    「四書五經」,就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只要談到中國文化,就無法避開「四書五經」。讀了十幾年書,如果連「四書五經」都說不太清楚,這輩子也能過,只是有點兒對不起我們的老祖宗了。
  • 千古之謎:王陽明為何在死前,燒掉自己的傳奇之作《五經臆說》
    王陽明一生中將自己的理論思想著成許多書籍和文章,其中《五經臆說》最為重要。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得罪宦官劉瑾,被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正是在這裡,王陽明實現了「龍場悟道」,構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大徹大悟」後,王陽明默記的《五經》內容,結合自己的領會,給《五經》寫下注解,集成著《五經臆說》。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誇大明//方五經
    誇大明(快板)作者//方五經 竹板一打響連天且聽老方諞快板
  • 古代讀書人學的「五經」,能夠對應今天大學的什麼課程
    太學的教官為「五經博士」,每位博士配弟子50人。那麼學生在太學的學習課程「五經」等儒家經典如果對應到今天的大學,他們又分別屬於什麼課程呢? 五經指的是《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 八十本書環遊地球︱以色列/巴勒斯坦:《摩西五經》
    第七周 第一天以色列/巴勒斯坦 《摩西五經》帝國徵服、殖民統治的問題不僅存在於我們曾探索過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在更遙遠的北方也有著深遠的歷史。在過去四千年中,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曾遭遇一系列緊張衝突:在當地混居的人口之間,以及當地人和外國勢力之間。
  • 五經是五種理解方式
    五經也可以從這五種理解方式,即形上學的、政治的、詩意的、社會的和歷史的理解方式來加以描述。《周易》象徵形上學的理解方式,把佔卜、命理以及倫理洞見結合在一起。按照這種強調「變易"的哲學,宇宙是陰陽鼓蕩之下的大化流行,陰陽既互相補充,又相互衝突,永遠互相影響。 天地是大化流行的結果,呈現出生機勃勃和有機統一。
  • 「摩西五經」第五課:創造的解釋
  • 「摩西五經」第十九課:潔淨的意義
    提示:觀看本課程視頻課件,請在最下面點擊閱讀原文的連結 !
  • 譯《五經》布天下 夷民受教乎?_鳳凰網
    《易經》也叫做《周易》,就是周代之易,孔子定為五經之一,計有24070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