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孩子天天在家呆得,實在是越來越不聽話了」樂樂媽媽氣憤地跟我說。
原來樂樂和爸爸晚上爆發了一場「大戰」,起因是樂樂看動畫片《海底小縱隊》,跟媽媽約定好了看兩集,可是看完兩集晚飯還沒準備好,於是他又接著看下一集,爸爸說等飯好了立馬關掉電視,樂樂理都沒理爸爸。
飯菜上桌後,爸爸喊樂樂吃飯,樂樂置若罔聞,前前後後喊了三遍,孩子依然沒有任何反應。爸爸忍無可忍,氣勢洶洶地過去把電視關掉,順便把他拽到了飯桌前,樂樂大哭大鬧,一頓飯吃的雞飛狗跳。
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問題,孩子把自己的話當做耳旁風,說800遍他依然無動於衷,可是大人相互間說個悄悄話,隔著老遠孩子也能聽到。讓人不得不懷疑,他是不是故意裝作聽不見,一通火氣發洩出來,孩子才「勉強」聽到。
那麼對於開啟「自動屏蔽」模式的娃娃們,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
一、我思故我在: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這種情況一般是孩子注意力高度集中,專注於自己的一方天地裡,此時外界的所有信息基本是被自動屏蔽的。
比如在外面瘋玩兒的兩個孩子,你追我趕,開心的不得了,此時有奶奶在旁邊喊:慢點兒,別跑了,小心摔著......孩子絕對不會理睬,甚至會跑出豹的速度。
這種情況,如果家長一再幹擾孩子,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破壞孩子的專注力,使孩子「被打擾」。
二、反覆強調多次的事情,孩子「屢教不改」
孩子都喜歡赤腳,媽媽每天強調無數遍「不能赤腳,不能赤腳」,可是不經歷溫柔--發火--強迫的過程,孩子根本不會照你說得做。
「玩兒完玩具要歸位」!每次都重複一遍,但是孩子一次都沒執行過,一堆玩具混亂在一起,就像垃圾場,除非威脅把玩具丟掉才管用......
無論孩子「充耳不聞」是哪種類型,都足以讓家長們抓狂:到底說多少遍,你才能長腦子?採取強硬措施肯定管用,可是也不能天天對孩子惡言惡語啊!
1. 專注時不要打擾;必要時設定時限
當寶寶專注自己的事情時,父母儘量不要去打擾他,這是保護孩子的專注力關鍵,對孩子今後的學習成長至關重要。
那麼如何分辨孩子是在「真專注」還是「假聽不到」呢?這個是有點難度的,姑且以打斷孩子目的的重要性來判斷。
有些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尤其是涉及孩子自身感覺的要求,能免則免。比如孩子正在專心拼圖,上前詢問孩子「地上涼不涼,要不要喝口水,吃點水果」之類的建設意見,還是收回去的好。
有些必須做的原則性事情,比如到了睡覺的時間,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個5分鐘的時間限制,到點了就遵守約定。
2. 充分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樣溝通
如果家長跟孩子溝通時帶有「批評和指責」,很容易就能激起孩子的牴觸情緒,孩子會用實際行動來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看到一地散落的玩具,如果憤怒地喊「跟你說多少遍了,玩完玩具要歸位,到底怎樣你才能記住!」,孩子會感到被壓抑和控制。
媽媽反反覆覆的嘮叨和碎碎念,讓孩子的牴觸和排斥累積到一定程度,他們就會習慣性屏蔽。
用對待朋友的方式和孩子說話,真正把他當做一個獨立的、有感受的個體來尊重,孩子會發自內心地想讓自己變得更好,而不是受制於家長,不得不做。
3. 多使用鼓勵的詞彙
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說:「人類本質裡最深遠的驅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讚美。」
每個人都喜歡聽好話,孩子人小心可不小,他們渴望被尊重、被認可,這是人類精神需求的基本層面,一旦這一需求被滿足,孩子就會充滿自信和力量。
所以養育孩子,不要不斷地指責、挑毛病,而要儘量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多去讚美他,往往效果會出奇得好。
4. 喚醒孩子的同理心
當孩子對我們說出的話不理不睬時,可以適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當然這不是跟孩子賭氣,而是一種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的共情方法。
孩子呼喚我們或者是尋求幫助時,可以假裝聽不見,讓他設身處地的感受一下被「忽略」的滋味,孩子表達不滿時,直接現身說法:你說話媽媽不理你,是不是很難過?媽媽剛才跟你說話,你不理我,我也很傷心啊!
喚醒孩子「同理心」的過程,也是讓孩子學會尊重別人的過程,想要別人尊重你,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包 麻麻總結】
不管採用什麼方式,請記住一點,所有的溝通都是基於一個大前提,那就是父母要與孩子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只有感受到媽媽發自內心的愛與包容,才會願意配合我們遵守相應的「規則」。
我是包麻麻,關注我,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