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建安年間,曹操如何將朝廷命令傳達四方?有三種方式可以參考

2020-12-18 歷史鑑賞者

導語:

建安年間,前面兩年是董卓執政,後來一年是李傕郭汜執政,再往後的數十年,一直都是曹操執掌漢朝權柄。

曹操將命令以漢獻帝的名義下達出去,那麼是如何傳遞到地方上的呢?在戰亂時期,傳遞方式的確有些困難。畢竟很多地方交通阻塞,想要保證傳遞速度,就更需要考驗人的智慧了。

可是命令必須要傳達出去,這是治理國家最起碼需要保證的。其實早在漢朝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系列傳遞命令的方式。

01源自於西周時期的烽火傳遞,主要用於邊境戰事。

早在西周時期,烽火臺成為了每座城池都必備的一種傳遞軍事信號的建築。他們在烽火臺上點燃狼煙,保證其他城池能夠看到狼煙滾滾燃起的現象。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史記》

烽火臺上的狼煙就是一種軍事預警,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被點燃的。只有在這座城池遭到威脅的時候,才會點燃本城池的狼煙。

隔壁城池的士兵如果看到了狼煙,也會響應地點燃自己這這邊的烽火臺,以此保證彼此之間的信息溝通和交流

跟烽火臺有關係的故事中,最著名的肯定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周幽王是西周王室的最後一位周天子,他有一位十分寵愛的美女叫做褒姒。可是褒姒不怎麼愛笑,為了逗褒姒笑一笑,周幽王不惜點燃烽火,讓天下諸侯前來救援。等到天下諸侯來了以後,他們才發現,原來沒有犬戎人入侵周王室王城的事情,而是周天子在戲耍他們。一次出徵需要消耗大量的錢財,可是周幽王卻對此置若罔聞。所以等到下次犬戎人真的來了以後,周幽王再次點燃烽火臺上的烽火,再也沒有人願意前來搭救周幽王。結果導致周幽王被殺,西周宣告滅亡。到了春秋戰國以後,靠近北方邊疆的諸侯國,相繼都在自己的邊境線上建立了一條長城,用來阻擋匈奴人的入侵。

而長城每隔一段都會設有烽火臺,將潮溼的狼糞在烽火臺點燃,也就形成了狼煙,以此傳遞軍事消息,使得長城連成一條整體的防禦體系。三國時期,這種方式依舊還在沿用。

02比較優秀的傳遞命令的方式,驛站傳遞。

其實在周朝的時候,就有驛站的相關文字記錄,到了秦漢時期,驛站正式成為了主要傳遞信息的渠道。

驛站負責傳遞人員的食宿休息,更換馬匹問題,全部都是由中央朝廷直接領導,一般是大一統王朝的太尉負責相關事宜。到了漢朝,每隔三十裡設立一個驛站,這麼一來傳遞消息的方式就更加順當了。因為漢朝的驛站非常多,所以傳遞消息的速度比過去要快很多。但是在三國時期,全國分崩離析,天下到處都是諸侯。這個時候的驛站系統被嚴重破壞,誰來發工資都成了一個嚴重的問題,更別說合理運行了。所以建安初年,天下的驛站系統是紊亂的,一直等到曹操逐漸收復了整個北方以後,驛站系統才逐漸恢復了起來。

而南方孫權和劉備集團的驛站系統也是在他們一統該地區以後,才逐漸恢復起來。而這也就成為了他們傳遞命令的主要方式。

袁紹運谷車數千乘至,公用荀攸計,遣徐晃、史渙邀擊,大破之,盡燒其車。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公謂運者曰「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冬十月,紹遣車運谷,使淳于瓊等五人將兵萬餘人送之,宿紹營北四十裡。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因說公擊瓊等。---《三國志》

驛站制度傳遞方式其實還是比較複雜的,根據文書命令的等級,會劃分不同的人員和馬匹來傳遞。因為有些命令比較著急,所以要選擇有耐力的人員和馬匹參與其中。我們常常聽到的八百裡加急,其實就是通過驛站傳遞的方式來進行的。

而且傳遞文件的時間、人員、所經過的地點全部都要進行登記,文件如有丟失的話,可以以這種方式,迅速找到丟失的源頭在哪裡。所以不僅秦漢在用,三國在用,就連明清時期,依舊在沿用驛站制度。

03還有一種比較特別的傳遞方式,那就是專使傳遞。

專使傳遞其實是一種規格比較高的傳遞方式,從始至終,一直都是由某個特定的人員來傳遞命令和消息。

是時關中諸將疑繇欲自襲,馬超遂與韓遂、楊秋、李堪、成宜等叛。遣曹仁討之。超等屯潼關,公敕諸將「關西兵精悍,堅壁勿與戰」秋七月,公西徵,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三國志》

這種情況所使用的機會比較少,一般都是以天子的名義才能夠派遣專使傳遞消息,最差也得是個諸侯才行。

三國時期,曹操常常以漢獻帝的名義,派遣專使對各地的諸侯進行封賞,其實這就是一種專使傳遞的方式。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派遣專使似乎可以體現出天子的威儀,所以曹操是非常喜歡這種方式的。在曹操看中西涼這塊地盤的時候,他就派遣專使將馬騰給請到了都城當官。可是馬騰他是想要獨立的,卻也拗不過曹操家大業大,又有天子做門面的架勢,無奈答應了這件事。所以說挾天子令諸侯的事情,曹操是常常派遣專使去幹的。但是不是每個諸侯都聽曹操的話,比如說曹操在赤壁戰敗以後,為了引發孫劉兩家內訌,所以他以天子的命令,將周瑜封為南郡太守,又把程普封為江夏太守。曹操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了讓周瑜和劉備爭奪荊州的控制權。結果人家壓根就不鳥曹操,這也是無奈的事情。

不過專使傳遞的方式也有很大風險,主要風險就是專使本人會有殺身之禍。我們常說兩軍交戰不斬來使,其實這是比較理想的狀態,不知道有多少來使都被斬了。所以專使傳遞這種方式,對專使人選的選拔,是比較嚴格的,一般都是以能說會道者為上。

總結:曹操能在天下大亂的情況下,治理好中原地區,實屬不易。

要說三國最牛的英雄,當然是曹操了。他從幾千人馬,逐漸成為了北方最大的諸侯。中原地區本來一片混亂,到處都是諸侯,袁紹、袁術、張繡、公孫瓚、馬騰等等這些人都想要在中原地區分一杯羹。

可是曹操力挽狂瀾,不僅將對手一點點清理掉,而且在最短的時間裡,恢復了漢王朝的秩序,這是很不容易的。

老百姓們所期望的豈不就是安定的生活嗎?曹操穩定了北方以後,恢復了驛站制度,所以郵遞信息再次便捷而迅速。

參考資料:

《史記》

《三國志》

相關焦點

  • 三國的統一,為何沒有在建安年間完成?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朝廷無力平息,各地群雄並起。舊的社會秩序已破,新的秩序尚未出現。各地諸侯你爭我奪,中原大地戰火紛飛,各種力量野蠻生長,統一的領袖呼之欲出。經過幾年的兼併戰爭,形成區域性統一,曹操統一北方,孫權穩定東南,劉備坐鎮西南。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三國建安22年發生一件大事,導致許多人死亡,究竟發生了什麼?
    漢末三國(184年—280年)這大約一百年的時間,為大眾所熟知的文人是這麼兩撥:建安年間的三曹與建安七子,正始年間的竹林七賢。另外散落的文人還有楊修、禰衡這類因為演義而知名度而比較高的。
  • 解讀三國:曹魏五大驃騎將軍:一位救了曹操一命,一位篡奪了曹魏大權!
    在三國時期,曹魏、蜀漢、東吳這三國都設立了驃騎將軍一職,比如馬超曾是蜀漢的驃騎將軍,東吳孫權曾被曹操封為驃騎將軍等。其中,就曹魏來說,歷史上出了五位驃騎將軍:一位救了曹操一命,一位篡奪了曹魏大權!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從弟。曹洪早年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滎陽兵敗,捨命獻馬,救駕於危難,因此,非常明顯的是,曹洪曾經救了曹操一命。在討伐董卓之後,曹洪隨軍徵伐四方,平兗州、徵劉表、討祝臂。官渡之戰時,留守本陣,擊退張郃、高覽的猛攻。漢中之戰時,抵禦劉備,破斬吳蘭、任夔,逼退張飛與馬超。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即位,曹洪出任驃騎將軍,從而成為曹魏第一位驃騎將軍。
  • 曹操只用三招就擺平了匈奴 傳令官偷笑:種地的匈奴還叫匈奴嗎?
    蔡文姬能夠嫁到匈奴再回來改嫁曹操部下屯田都尉董祀,有一半是出於曹操的威懾力(曹操也花了點小錢給蔡文姬的前夫做補償)。如果大家以為曹操徵服匈奴完全是依靠武力,把匈奴按在地上摩擦,那就錯了。如果只知道使用武力,那麼曹操也不配稱為三國梟雄或奸雄了——當然,也可以稱之為三國英雄。
  • 「建安七子」是怎麼來的?「七子」都有誰?
    建安,是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建安七子就是指建安年間(196—220年)的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
    建安十二年,發生了兩件大事,曹操失去一個人,劉備得到一個人劉備離開曹操的八年之後,也就是建安十二年,這一年的秋天對於曹操似乎來得有點早,而對於劉備來說,冬天快到了,春天也就不遠了,是什麼,讓這兩個三國時期最頂尖的大英雄處於這樣的一種局面呢?
  • 曹操有兩次一統天下的機會:一次因心急而失敗,另一次因過於保守
    在此背景下,曹操選擇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劉協。辛亥,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自此之後,曹操以漢朝天子劉協的名義徵討四方,對內消滅袁術、袁紹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勢力,並實行一系列措施來恢復東漢的國力,比如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等。凡此種種,無疑讓曹操擁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
  • 三國人物:吳大帝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
    三國人物:吳大帝孫權,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大家在生活中聽到最多的不是曹操厲害就是劉備厲害,但是卻忽略了三國還有另外一個人,甚至劉備和曹操都拿他沒辦法。不用我多說,大家應該知道他是誰了。沒錯,三國中除了孫權之外,誰還能與曹操和劉備媲美呢?
  • 漢末三國,不平凡的建安二十四年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對漢末三國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在這一年裡,發生了太多的事。在這一年裡,曹魏、劉備集團、孫吳三方上演了一次次生死博弈。94版三國曹操劇照曹魏集團219年初,曹操的心腹大將夏侯淵在定軍山被斬殺,漢中爭奪戰中失利,南陽發生叛亂
  • 三國官制曹魏篇,與東漢相比,曹操等人做了哪些改變?
    說到三國的官制,魏國最為完善。不過曹魏的政權體制建設和東漢、吳蜀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曹魏曾長期控制東漢朝廷,以朝廷的名義號令四方。曹操在東漢朝廷之外,還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控制的政權機構,一般稱為霸府。所謂霸府,是名義上從屬於中央政府,但又實際控制中央政府,並代替中央政府行使權力的政治軍事集團。
  •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競猜,關鍵詞:曹操,曹丕,建安七子,漢賦,三國
    第七題 建安七子之冠冕是誰? 他最著名的的作品是? 此人最喜歡聽什麼叫? 第八題 建安七子中誰寫文章罵過曹操? 建安七子中誰最先死?
  • 建安二十四年,三國大批名人去世,是巧合還是意外?
    建安是漢獻帝劉協的年號,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的219年。雖然此時的漢朝仍舊保有一副空殼子,但其實已經是三國紛爭許久了。這一年的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不少大事。這一年,曹操本來想要圖謀漢中,怎奈又是慘敗而歸。
  • 此人用一句成語表明心態,夏侯惇如實匯報,曹操終於心軟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本文要介紹的這個三國成語故事出自《三國志·田疇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後,涉及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名士田疇,一個是猛將夏侯惇,另一個則是曹操。這段話的大意是這樣:田疇與夏侯惇關係不錯,曹操便對夏侯惇表示:「你去田疇那裡用情理打動他,他自然會聽從你的勸告,但不要告訴他這是我的意思。」於是,夏侯惇便藉口到田疇家中借宿,將曹操的意思告訴了田疇。不過,此時田疇已經猜到了夏侯惇的來意,當即一言不發。
  • 揭秘三國:三國二十四名將排名,第一名無人可以撼動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三國24位名將源於一首串聯三國前期到後期武將的打油詩,出處不詳,在網絡論壇廣為流傳。此排名書籍、戲曲、民間資料亦找不到出處。詩為,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黃許孫太兩夏侯,二張徐龐甘周魏,神槍張繡與文顏,雖勇無奈命太悲。三國二十四名將,打末鄧艾與姜維。
  • 建安風骨何處尋?《短歌行》中見豪邁:一代梟雄曹操的心路歷程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初定北方。從荀彧制定的北方戰略來看,曹操已得中原地區十之八九,已成霸業之氣候。在曹操眼中,天下尚有兩人需要解決:劉備與孫權。儘管此時的劉備,尚且寄寓在荊州,但曹操早已將他視作心腹大患。這是一位勁敵,就連意氣風發的周瑜,也稱其有「梟雄之姿」。
  • 第二次濡須口之戰(上):曹操最後的南徵,這次孫權有大麻煩了!
    導語:三國歷史大雜燴系列, 是本人原創作品,目前共有四個板塊:三國戰役大盤點,三國人物那些事,三國人物高手猜謎,青梅煮酒品三國。本文為三國戰役大盤點系列第69期。四年前的第一次濡須之戰,曹操便是因為春季漲水而退兵,這次舊事重演,魏軍將士漸漸萌生退意,對於此事,張遼認為應該防患於未然,想要自作主張的撤軍。但是,臧霸堅持要執行曹操的屯駐命令而反對撤軍,張遼接受了臧霸的建議,於是屯駐了下來,等他們屯駐到了第二天,收到了曹操的撤軍令,於是主動撤軍。
  • 建安風骨:三國文人特有的氣質
    孔融為「七子」之首,文才甚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後來為曹操所用。而他的女兒蔡琰(蔡文姬)更是青出於藍,他的《胡笳十八拍》流傳千古,連曹操也慕其才名,率軍遠徵烏桓將其解救。   何為風?何為骨?   風骨一詞最早大量應用於魏、晉、南朝的人物評論,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於指骨骼形態,二者密不可分,合二為一為風骨。
  • 為何建安十三年,奸雄曹操看起來竟是那樣的悲涼!
    曹操和鮑信合軍進攻黃巾,最終戰勝了黃巾軍。勝利後曹操將投降的義軍收編,義軍只有三十萬,但義軍都是拖家帶口的,連帶家人達百餘萬。曹操收其精銳,組成軍隊,號青州兵。到這個時候曹操的軍隊逐漸擴大,實力逐漸雄厚起來,曹操再也不是當初只有五千士兵的小角色了。公元190-200近十年的軍閥混亂,形成了曹操集團和袁紹集團兩大集團,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
  • 每日三國英雄志020-東吳輔吳將軍張昭
    漢末三國時期東吳重臣、政治家。張昭年少時便十分好學、擅長隸書,隨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與同州琅琊趙昱、東海王朗一道聞名且互為友好。二十歲時,被舉為孝廉,但張昭推辭未受,本州才子陳琳就非常欣賞他。後來,徐州刺史陶謙慕名察舉他為茂才,被其拒絕。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將他監禁,幸得好友趙昱援救才被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