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2 19:39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施美園
近來,山川大藥房常年應診名中醫胡匡駿的診室裡接待了不少的小兒與父母,原來他有一副祖傳五代的小兒疝氣外貼藥驗方,而這些小兒的父母都是慕名而來的。
祖傳驗方 傳用一百多年
胡匡駿祖上五代學醫,是地道的中醫世家。胡氏先祖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總結出用疝氣外貼藥外敷的方法應對小兒疝氣,一直傳用至今,尤其在金華當地頗受好評,求治者絡繹不絕,獲益者也不勝枚舉。
「這麼好的驗方,要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受益。」 胡匡駿表示,永康本地也經常有人慕名趕到金華尋求小兒疝氣外貼藥,所以趁著每周六來山川大藥房應診的機會,就把驗方也一同帶來永康,以方便永康的市民。
外貼藥實際為藥粉貼,由數十味中藥提煉而成。
肚臍給藥 直達病灶
有家長帶著孩子上門看診,胡匡駿會先問診,確認為疝氣病症後,讓孩子平躺在床上,將提前配製的藥粉放置在孩子肚臍眼中,用膠布貼固定。
胡匡駿解釋,這是一種通過腹腔表層最薄弱的肚臍(神闕穴)透皮給藥的方式,藥力可以直達病灶,貼上後,一股暖流貫穿腹部,可聽腹腔內咕嚕響,可感墜脹、疼痛、拘急感慢慢消失,可見突起的疝囊猶如撒氣的氣球一樣,慢慢變小,直至消失。
「這樣的方式很便捷,沒有疼痛感,小孩子也不會哭鬧。」 胡匡駿提醒,上完藥之後,孩子一個禮拜不能洗澡,一周貼一次。3到4次之後,疝氣、鞘膜積液可望逐漸消除。在這期間,父母要注意減少孩子腹壓增加的機會,如不要讓寶寶大哭大鬧;調整好寶寶的飲食,不要發生腹脹或便秘。
疝氣不可小看 需儘早施治
胡匡駿說,疝氣的病症,有一大半是父母仔細觀察或撫觸時發現的,還有一些是小兒體檢時發現的。如果發現孩子腹股溝部有鼓出來的包塊,明顯用力或咳嗽就會顯現出來,躺下睡覺時會縮回去,通常這就是疝氣了。
引起小兒疝氣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腹壁存在薄弱的區域;二是腹壓增高。對於小孩來說,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睪丸是從腹膜後經腹股溝管下降到陰囊,在這個過程中有個叫鞘狀突的結構,大部分小孩出生後鞘狀突是閉合的,但有部分寶寶的鞘狀突沒有閉合,腹壁自然就留下了一個薄弱點。在孩子哭鬧、劇烈咳嗽或運動時,腹腔壓力增高,就可能引起腸管等從腹壁薄弱處「突圍而出」,形成疝氣。
小兒疝氣多發於10歲前兒童,常見的症狀有小兒鞘膜積液和小兒臍疝,前者具體表現為肚臍眼呈隆起狀,後者一側腹股溝或陰囊腫塊,或兩側的局部腫塊。如不及時處理,疝囊可逐漸增大,症狀加重,甚至發生嵌頓或絞窄而威脅生命,故應儘早施行治療。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浙江新聞永康頻道:
14884547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