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定稿:大古
全文字數:約1730字
閱讀時長:約5.5分鐘
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開發你的內心。——蘇格拉底
「幼小銜接」一直是家長們最頭疼的事情,原本孩子初入小學就可能會出現不適應環境等問題,而如今政策明令禁止幼兒園教授小學內容,導致兩個階段的過渡幾乎「斷裂」,令「幼小銜接」的矛盾更加嚴重。
孩子上幼兒園時每天就是吃睡玩,老師就算想教也不敢教,角色更像是「保育員」;
一上小學,立馬變得天差地別,處處都要講紀律守規矩,上課時要坐直認真聽講,放了學還要按時寫作業,就連老師也更嚴肅了。
幼兒園不讓教,小學又要有基礎,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中間的過渡期該由誰負責銜接呢?家長也很苦惱:「難不成我自己教?」「我自己教,要老師幹啥?」
而事實上,除了家長親自上陣,好像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了,就算給孩子轉私立幼兒園或者報幼小銜班也同樣離不了家長的陪伴。
面對幼小銜接的現象,家長該如何解決?
※ 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孩子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心裡一定一些擔憂和疑惑。
家長可以嘗試跟孩子聊一聊關於小學的事情,讓孩子自己說說內心想法,雖然孩子的表達可能不太清晰,但通過聊天家長可以多少探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比如有的孩子會擔心迷路找不到教室,有的會擔心記不住自己的座位,有的會擔心沒有一起玩的好朋友等等。
針對孩子的這些問題,家長可以逐一解釋,打消孩子心中的惶恐。
此外,家長還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上小學的事情,或者孩子的哥哥姐姐們上小學時的一些情況,讓孩子對小學生活有所期待。
最好還能帶孩子到即將進入的小學參觀,讓孩子熟悉一下新環境,消除陌生感。
※※ 學習能力比知識銜接更重要
孩子上小學前的知識儲備不用太多,家庭中日常的啟蒙教育其實就足夠了,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這樣孩子才能及時理解學到的知識,從而跟上教學節奏。
▼ 培養孩子善於傾聽的習慣
首先,耐心聽講的前提是善於傾聽。小學一堂課的時間至少有40分鐘的時間,如果孩子可以坐得住並且停下來,至少會是一個不錯的開始。
為此,家長可以採取一些傾聽策略,比如通過給孩子講故事培養傾聽能力,過程中孩子如果吵鬧打斷,家長需告訴孩子要等別人說完話再發表意見,結束後還可以讓孩子說說感想。
▼ 培養孩子學會觀察的習慣
其次,學會觀察也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基礎。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閱讀繪本,引導孩子看圖說話,用自己的語言講述書裡的內容;還可以時常帶著孩子接近大自然,指引孩子在自然中觀察變化,當孩子提問時耐心講解。
此外,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感官去發現、觀察周圍的事物,並且描述出來,這樣積累下來,孩子的觀察、語言、記憶等能力都會提高。
▼ 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每個孩子的智商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差距,尤其在小學時處在學習的黃金時期,但孩子的成績卻有好有壞,這其實一定程度上可以歸因於注意力是否集中。
如果在入學初期家長沒有幫助孩子養成專注的習慣,那麼後期孩子想要自己更正就會困難重重,同時注意力不集中會成為學習生涯的攔路虎。
因此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比如與孩子一起參與一些玩拼圖、樂高、下棋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遊戲;家長陪伴孩子時也要全身心投入,做好榜樣作用,切忌一心二用。
▼ 規則意識很重要
孩子上幼兒園時,學校的活動偏向生活和遊戲性質,家庭作業更多是家長幫助完成的,上學遲到了家長跟老師解釋一下就行,請假也是家長全權負責。
但是上了小學後,作息安排和學習要求就會相對嚴格,家長要及時讓孩子明白規則意識的重要性,並且有針對性地培養。
家長需規劃並且告知孩子作息時間的變化,調整好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節奏,幫助孩子養成早睡早起、做事不拖延、有時間觀念等好習慣。
總結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時孩子人生道路的最早轉折點,家長科學做好過渡銜接的入學前準備是一項長期工作。
如果家長時間較充裕,平時在家就可以訓練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做一些簡單的知識儲備;
如果家長忙於工作時間有限,把孩子送去上幼小銜接班也未為不可,但也要儘量多花一些時間注意孩子的心理變化和適應情況,不可放任自流。
(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