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起點入學,是教育部的規定。
但是,這又存在一個矛盾——現在的幼兒園倒是響應號召啥也不教了,可是孩子入學進入一年級以後,又要求有一定的基礎,否則,根本趕不上趟。
我們辦公室有兩位一年級老師,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同時在那裡嘆氣,一問,說是班級裡的孩子,啥都不會,什麼都要手把手教,就連寫字,姿勢也不對。
於是,大家又回憶起了曾經的「學前班」。
十多年前,社會上還有學前班這個事物。其實學前班,就是一個很好的過渡——從幼兒園到小學一年級的一個過渡。
在學前班的孩子,基本上都是6歲。
教師們會在這個時期,教孩子一些漢語拼音,認識一些生字,練習一下說話,進行20以內的加減法。雖然沒有作業,不硬性要求寫字,但是,孩子們確確實實,能學到許多東西。
那些年教一年級的教師,是全校最輕鬆的教師,而且到了學期末成績排名,一年級的語文數學平均成績至少都是90分,全校最高。
可是如今呢?
沒有了學前班,沒有了幼小銜接,別說教師們費力了,就連家長們,也是莫衷一是,不知如此是好。你讓孩子零起點吧,一年級老師會說孩子啥也不會,上起課來飛快,孩子根本趕不上節奏。你讓孩子提前學點吧,幼兒園屁事不管,還得自己給孩子教。可是,每一位家長,都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又不是專職從事教育的,教給孩子的東西,參差不齊,誰知道對錯呢?
那麼,如此更好地解決這一矛盾呢?
有個比較好的方法,那就是:
現在的孩子,都是7歲入學,1~5歲就多給孩子講一講故事,多帶孩子見一見世面,多讓孩子自主參與一些動手的事情。
6歲這一年,比較關鍵,這一年基本上孩子們都是幼兒園大班了。
那麼,家長就可以著手準備做一些事情的。其實不必要刻意去教孩子寫字算術,只要幫助孩子培養一些好習慣即可。
第一個好習慣:專注力。
許多小孩子,進入一年級後,有一種壞習慣,那就是根本不聽講,自顧自在玩,邊聽講邊做小動作,這些壞習慣,嚴重影響到了學習。因此,家長最好多看看這方面的資源,幫孩子培養專注力。
第二個好習慣:整理能力。
孩子能不能整理好自己的玩具、書本、文具,這項能力,是會伴隨終生的,因此,不容忽視。家長朋友們,一定得幫孩子養成整理能力哦!
第三個好習慣:動手能力。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家長卻不放手,由於過分溺愛,導致一些孩子上了小學三四年級,連個鞋帶都不會系!這是完全錯誤的!
有了以上三個好習慣,孩子進入一年級以後,肯定跟得上。
希望對您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