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世界上最好地家庭教育,是父母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
父母的思想,就是植入孩子心中的一粒種子,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而媽媽就像是一棵蔥鬱的樹,在孩子的心靈埋下飽滿的種子;爸爸就像一盞燈,為孩子指明正確的人生方向,從而不斷地提升孩子成長的正能量。
但是,隨著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許多孩子心裡都充滿了負能量。那麼,如何讓孩子轉變思維、心態,用正能量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呢?譬如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每個孩子都能贏在起跑線上嗎?被量化的第一名就是贏在起跑線的定義嗎?類似這樣的教育難題我們要怎麼解決呢?
其實,解決這些問題是有技巧的,我們要從「心理」開始,因為最有效的教育是「走心」的教育。
教育原本就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所以愛你的孩子,與他進行「心靈交融」,教育就變得簡單多了。要教育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要懂孩子的心,要了解孩子的思想行為——要知道,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心理特點,不同個性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徵,不同生活情況的孩子有不同的行為習慣,等等。
所以,我們只有掌握了孩子成長的生理、心理髮育規律的相關知識和概念,進行深入地研究分析,從而詳細地了解孩子行為背後深層的心理原因,找到孩子生長發育的各個規律、各個階段的心理特徵,從中不斷發現孩子的各種心理需求,進而了解孩子的所思與所想,弄清楚孩子的個性、喜好,思想、行為、情感、情緒等成長因素,再因勢利導、因人施策,使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所以,教育不是讓孩子「言聽計從」,而是讓孩子「心悅誠服」。最終,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教育。
有人說,人的身體是心理的一個「載體」, 一個心靈脆弱、心理扭曲的人是很難有所成就的,一個人只有內心足夠強大,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
作為家長,我們應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呵護孩子不斷變化的心理髮育,要明白身體的成長是自然的結果,而心理的成長才是我們教育的真正目的。其實很多時候,孩子養成不良的性格與行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的無視和無知。
要知道,在生活中我們教育孩子的機會有很多,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機會也很多,就看我們有沒有用心去發現、有沒有用心去引導,比如:當孩子對某些事物表現出興趣時;當孩子出現不端行為時;當孩子處於一個新環境時;當孩子做事遭遇失敗時;當孩子出現錯誤時;當孩子不斷進步時;當孩子與他人交往時;當孩子發脾氣時……
這時,孩子會產生什麼樣的心理?他們的心理會發生哪些變化,又會產生哪些行為?這些行為符合情理嗎?孩子為什麼會自卑、恐懼、不思進取、性格偏激、行為怪誕、煩躁不安……孩子為什麼會這樣?而我們怎麼做才能對孩子施行科學而合理的引導教育?
如果我們想要知道這些,想了解孩子的一切,就需要一把「知心」的鑰匙去打開他們的心門,找到他們心中的癥結,這就要求家長一定要懂點「教子心理學」!